问题

美国首次批准直接向乌克兰运送「毒刺」防空导弹,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美国首次批准直接向乌克兰运送“毒刺”防空导弹,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在军事援助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前的俄乌冲突走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具体含义:

一、 战略层面的重大信号与影响:

美国对乌克兰防御能力的高度重视和承诺升级: 过去,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援助更多集中在非致命性装备、反坦克导弹(如“标枪”)以及一些轻型火炮和弹药。而“毒刺”导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近程防空武器,能够对付低空飞行的飞机和直升机。美国直接提供“毒刺”,表明美国认识到乌克兰在抵御俄罗斯空袭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愿意提供更具杀伤力和战略价值的武器,以帮助乌克兰增强其国土防空能力。这向乌克兰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美国将全力支持乌克兰维护其领空安全。
进一步升级与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性质: 虽然美国一直强调其援助的目的是帮助乌克兰自卫,但提供“毒刺”这种进攻性与防御性兼备的武器,无疑会增加俄罗斯在空军行动方面的顾虑和损失。这使得冲突的“代理人战争”色彩更加浓厚,美国通过提供先进武器直接参与了削弱俄罗斯军事能力的进程,尽管不是直接派遣美军参战。
对俄罗斯空军的潜在威胁和战场影响:
削弱俄军空中优势: 俄罗斯空军在俄乌冲突初期试图掌握制空权,但遭遇了乌克兰顽强的抵抗,包括使用肩扛式导弹和防空系统。增加“毒刺”导弹的数量和部署范围,将进一步提升乌克兰在低空区域对俄罗斯飞机(如攻击机、直升机和部分战斗机)的威胁。
增加俄军作战成本和风险: 俄军在执行空中支援、侦察或运输任务时,将不得不更加谨慎,并可能增加其空中单位的损失。这会迫使俄罗斯调整其战术,可能减少低空飞行,从而影响其地面部队的支援效率。
在关键区域提供防御能力: “毒刺”导弹易于操作且便携,可以部署在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或前线附近,为乌克兰提供灵活的防空选项,以应对俄罗斯的空袭。
对国际社会的支持意愿产生示范效应: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军事强国,美国的这一举动可能会鼓励其他北约国家和盟友也向乌克兰提供类似的先进防空武器。这种协调一致的军事援助能够进一步提升乌克兰整体的防御力量,并向俄罗斯施加更大的压力。

二、 具体军事援助的含义:

“毒刺”导弹的性能与用途:
精确制导: “毒刺”导弹是一种红外制导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能够自主跟踪和锁定目标的热信号。
打击目标: 主要用于打击低空飞行的固定翼飞机(如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和旋翼飞机(如直升机)。
便携性与易用性: 由单兵操作,无需复杂的发射平台,训练相对简便,适合快速部署和灵活使用。
有效射程: 通常在几公里范围内,但对于低空目标而言,这个射程已经足够构成威胁。
美国军事援助的演变:
从战略性到战术性,再到关键性: 最初援助以反坦克导弹为主,旨在阻止俄军地面部队的推进。提供“毒刺”则将重点放在抵御俄罗斯的空中打击,这对保护城市、平民以及地面部队免受空袭至关重要。
从有限到全面: 美国一直试图在支持乌克兰和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冲突之间取得平衡。提供“毒刺”导弹是在这一平衡中向前迈出了一步,表明美国认为乌克兰有能力且有必要获得更先进的防空武器。

三、 可能引发的反应和潜在风险:

俄罗斯的反应:
升级冲突的言辞: 俄罗斯很可能会对美国提供“毒刺”导弹表示强烈谴责,并可能以此为借口升级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或者在其他方面对美国及其盟友进行报复。
增加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打击: 俄罗斯可能会更加密集地对乌克兰的防空系统进行打击,以消除“毒刺”导弹的威胁。
指责美国挑衅: 俄罗斯可能会继续指责美国通过提供武器来挑衅冲突,并加剧对抗。
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冲突的考量: 尽管是直接运送武器,美国仍然在努力避免与俄罗斯军队发生直接冲突。提供“毒刺”导弹属于防御性武器,且由乌克兰军队使用,这与派遣美军直接作战有本质区别。美国会继续密切关注俄罗斯的反应,并评估进一步援助的规模和类型。
武器扩散的潜在风险: 尽管“毒刺”导弹有严格的追踪和控制机制,但任何先进武器的大规模流动都存在被第三方截获或扩散的风险。美国及其盟友会对此进行评估和管理。

总结来说,美国首次批准直接向乌克兰运送“毒刺”防空导弹,意味着:

1. 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和决心显著增强,并向乌克兰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来抵御俄罗斯的空袭。
2. 这被视为美国升级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关键一步,旨在改变战场上力量的平衡,削弱俄罗斯的空中优势。
3. 它向俄罗斯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美国不会坐视乌克兰被空中力量压倒,并愿意承担一定风险来支持乌克兰的自卫。
4. 此举可能对俄乌冲突的进程产生直接影响,增加俄罗斯空军的作战成本,并可能促使俄罗斯采取其他反应措施。
5. 它进一步凸显了当前冲突的代理人战争性质,以及大国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角力。

总而言之,这次“毒刺”导弹的直接援助是美国对乌克兰支持政策的重要演变,体现了其对乌克兰生存和主权的高度关切,同时也预示着俄乌冲突可能进入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乃至几乎整个欧洲冒着俄罗斯核威胁的风险改变最初的软弱态度开始强硬,要么是有足够的内线或外界情报确认俄罗斯不敢打核战争不敢把事态发展到无可挽回的世界大战级别所以要抓住机会使劲放血,要么就是愚蠢的西方政客蒙着眼睛顺着汹涌民意赌俄罗斯不敢所以使劲拱火把态势升级。无论俄罗斯基本上不可能全身而退了。我在开战的第一天回答中就认为俄罗斯并没有做好为乌克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准备,如今恐怕一语成谶,只能靠核武器尽力威慑西方国家。在这样一场俄罗斯输不起的战争中,打成世界大战乃至核战的风险虽然很低但是切实存在并且不断上升,不再是危言耸听。

user avatar

特约评论员 吴蔚:战争爆发至今已过72小时,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它往往意味着先期越境实施穿插作战的俄军机动兵力的进攻锋芒将会减弱,士兵的口粮、伤病员后送、装备的油料、弹药都到了一个需要补给的时刻。这也当然意味着,此前三天尚未出现在乌克兰境内的几支俄军精锐力量恐怕马上要投入战斗了。随着俄军主力的现身,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战役马上打响。

不少看客匆忙给出判断:乌军成功粉碎了俄军头三天的凌厉攻势,速胜已无可能。但在我看来,这些判断并没有遵循军事的逻辑。乌克兰的领土面积比伊拉克大了许多,地理环境也比伊拉克更为复杂,指望三天结束战斗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代表普京不希望速胜,只是莫斯科在乌克兰战局的几重自我矛盾制约了速胜目标的实现。

首先是第一重矛盾。俄军从克里米亚半岛、东乌、白俄罗斯方向的东线西线总共四个方向发起进攻。从进攻发起线倒推首长战役决心图,你会发现这可能是一次志在攻占乌克兰起码三分之二领土的全面进攻。但随后,关注局势发展的人们发现俄军虽然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但投入的兵力却相当有限。先遣部队撕开突破口后,俄军精锐主力并未接续投入战场,这完全不是俄军大纵深作战的风格。摆出了大开大合的阵势,却在兵力投入上显得保守,这在军事逻辑上完全无法解释。所以我认为普京有着更深的政治考量,那就是他必须主动控制战争的烈度,希望摆出要打“摧枯拉朽歼灭战”的阵势吓跑基辅政权,以实现乌克兰政权在短期内更迭的目标。然而泽连斯基似乎不为所动,我个人推测是北约如梦初醒的情报系统与战场监视给了他坚守的信心。

第二重矛盾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普京不希望打城市攻坚战。作为佐证的是,俄军在进攻发起前的火力准备阶段,只使用了有限的精确制导武器攻击乌克兰的指挥节点、防空系统、军事海港。像发电厂、变电站、蓄水池、通讯基站等事关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设施一概不在打击之列。这与美军进攻伊拉克、轰炸南联盟的做法截然不同。在遭遇有抵抗的城市时,俄军往往留下一部分兵力在城市外围建立阵地对峙,其余机动兵力继续沿着公路向下一座城镇推进。俄军在开战的头两天里,师属、集团军一级的重炮单位基本没怎么开火,甚至旅一级炮兵的弹药投射量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普京并不希望围绕城镇打攻坚战,这会带来大量的无辜平民伤亡。而乌军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迅速放弃外围阵地向城镇内退却,乌克兰居民无形中成了战争中的人质。这是一场围绕人心的博弈,一旦惨烈的巷战打响,即便俄军最终赢得了全面胜利,由莫斯科扶起来的基辅新政权恐怕也无从管治这个被血海深仇笼罩的国家。

第三重矛盾也就显而易见了,俄军似乎在有针对性地“围三缺一”。俄军没有投入足够的兵力以迅速实现在哈尔科夫以南、扎波罗热以北的对进会师目标,针对整个东乌战线上乌军精锐力量的战略合围至今没有形成。我们甚至看到俄军沿着亚速海沿岸对马里乌波尔实施东西对进,但马里乌波尔以北始终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乌军实施撤退。这意味着俄军在尽可能避免乌军陷入重围负隅顽抗的情况出现。然而“围三缺一”的另一层用意也是在于,将乌军从城市里驱赶出来,在毫无遮挡的交通线开阔地上进行“点名式打击”。此前从赫尔松通往敖德萨的“死亡公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乌军何尝不明白,一旦放弃了城市的掩护向基辅方向撤退,自己大概率会在公路上覆灭。

以上三重矛盾描绘出了这场“非典型战争”的样貌。“混合战争”的本质不在于歼敌多少,而在于攻心为上。也正因为乌克兰在一定程度上守住了“心理防线”,头三天上演的不是一个所谓“俄军攻势水银泻地,乌军防守寸土不让”的激烈场面,而是一场“俄军不想强攻,乌军不敢退却”的尴尬对峙。然而,被束住一只手的俄军肯定会在这种局面里付出更大的伤亡,这也意味着普京最后的耐心正在丧失殆尽。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久劝不降后的结果必然是重炮开火,一旦莫斯科的政治目标无法实现,军事逻辑就会重新接管指挥权,更高效、却也更血腥的战争形态恐怕即将上演。


直新闻:那么这场诡异的战争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特约评论员 吴蔚:我十分赞同用“诡异”来描述这场战争。普京在2月22日深夜发表的全国电视讲话中,用了大量篇幅阐述乌克兰今天的局面源自苏联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先锋部队突入乌克兰腹地后,部分俄军在坦克上悬挂起苏联国旗,甚至还有1945年4月30日飘扬在柏林国会大厦穹顶的那面著名的“胜利旗”。在乌克兰部分亲俄城镇里一度还响起了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某种程度上看,这场战争杂糅了多种思潮的碰撞与博弈,既有冷战延续、梦回苏联的痕迹,又带有反新纳粹主义的情绪;既有“用帝国主义去抵抗帝国主义”的嫌疑,更有莫斯科“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触底反弹。

关于俄罗斯主动开战,一度让许多学界大佬“不会开战”的预测翻了车。尽管大家都明白这是美国为首北约的一个阳谋:不开打,北约就继续东扩;开打了,北约也事实上实现了东扩。但我发现国际上有大量的决策机构、智囊团体都对“普京提出的谈判条件被美国晾在桌面上数月之久”的事实选择性无视。甚少有人去剖析普京提出“北约停止东扩”这个近乎于斩断自己回旋空间的提议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美国总统成功预测了这场战争的爆发,而我却要说:拜登一直拒不回答普京的诉求,不正是希望这场战争爆发吗?因此,我反对国际舆论将板子都打在莫斯科身上的做法。北约并没有像此前承诺的那样“作出迅速而一致的反应”,美军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与乌克兰人民站在一起,而是扭头进入德国、意大利,与他们的基地站在一起。这是赤裸裸地欺骗、出卖了乌克兰人民。而此刻的拜登正开启了他的度假之旅,从欧洲大量外逃的国际游资正在涌入华尔街,哪怕乌克兰洪水踏天,他在推特上发的第一条信息竟然是:让我们一起祈祷。

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某种程度上,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协调机制在阻止此次战争爆发的进程中,是完全失能的。国际舆论不希望一场战争爆发,却没有认真着手去解决造成战争爆发的问题。一个被挤压了二十多年的巨大弹簧,你凭什么认为它不会反弹呢?到底是谁在放任这场危机的升级?又是谁去戳破了这个肿胀多年的脓包?当然,最值得我们思考的还在于,美西方在过去数年投喂给乌克兰的大量便携式防空导弹、单兵反坦克导弹确实给俄军造成了一定伤亡,俄军不少先进的技术兵器确实被“四两拨千斤”了。由美英教官团灌输的“刺猬战术”,极大影响了乌克兰军队依托城市防守,以市民为人质的战场决策。

这种将战争血腥化、碎片化、游击化的战术,将极大迟滞战争的进程,为境外势力的介入创造了窗口期。那么在同一种战术教化下的台湾当局能从乌克兰战争中学到什么,就非常耐人寻味了。当美国再次对台军售,我们真的还能自我安慰道:那只不过是一些肩扛式防空导弹与反坦克导弹而已吗?


直新闻:另一方面,美西方许多国家周日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对俄罗斯发起新一轮制裁,其中包括禁止俄罗斯部分银行使用SWIFT支付系统,外界研判这是向俄罗斯投下“金融核弹”。你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吴蔚:这再次让我回想起普京那场50分钟的全国电视讲话,莫斯科方面完全预料到了美西方发起新一轮经济制裁的可能性,甚至某种意义上看,莫斯科方面研判,哪怕单方面承认东乌两国的独立都会立即遭致西方的制裁。

然而在莫斯科的角度看来,却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自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俄罗斯已经持续遭受西方经济制裁多年,国内经济形势长期低迷,甚至已经对内实现了“虱子多不痒”的话语建构。俄罗斯民众对新一轮制裁的来临是有预期管理的。

事实上,俄罗斯也一直在建设SWIFT体系的替代品SPFS。金融支付系统就像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微软操作系统,当你可以使用的时候你不会去使用一个Plan B,当你无法使用的时候你只能开启Plan B。美西方的制裁让俄罗斯的替代系统获得了一次全面使用的机会,甚至会提醒更多面临或者正在遭受美国制裁的国家,要加快类似替代系统的布局。

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当美西方把国际金融基础设施作为大国博弈的要挟工具时,我们该当如何。倘若这真的成为一个国家的某种命门把持在列强手中,那是不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国家战略面临重要抉择关头,国家利益遭受重大威胁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呢?在俄罗斯面临北约战略挤压的三十多年里,普京并非没有忍让,甚至在早期还对西方尤其是欧洲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结果又是如何呢?不是你不想退一步,而是对方得寸进尺。

最讽刺的地方在于,美国总统拜登今天那句:我们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制裁俄罗斯,要么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我不在乎这位高龄总统平日里是否经常失言,但最起码这一次,他将美国人伪善而狡黠的一面展露无疑。

user avatar

意味着美国压根没有俄罗斯进攻乌克兰的准确情报,相反美国做出的判断是俄罗斯不会真打。

不然就不会在开打5天了才给出具体援助物资,而且还“正努力进行相关安排”。

美国真做出俄罗斯要打的情报判断了,完全可以提前把援助清单准备好,放到东欧基地里。俄罗斯一动手就立刻送进去,这样既安全又及时,能马上给乌克兰抵抗的鼓励与火力。

而不是现在这样比德国反应还慢,还要冒着被俄罗斯半路拦截的风险(如果美国真的要往前线送)援助。

user avatar

我看某些人回答连毒刺是啥玩意都没搞清楚就在扯了..

毒刺这玩意是单兵带的动的对空导弹, 具备通过红外制导追踪目标的能力. 对于打中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有奇效.

阿富汗战争那会, 由于坦克难以在山区开展攻势, 苏联用的还是 mi-24 武装直升机, 一开始把当地反抗武装打的落花流水.

结果 CIA 给这些组织 500 枚毒刺, 在苏阿战争发射了 340 枚, 打下苏联 300 多架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

什么概念呢? 长期以来毒刺的价格差不多是4万美金一枚, 而造价相对便宜的 mi-24 也要至少 500 万美元, 等于说是以很低的代价就能打下苏联昂贵的装备和受过训练的人员. 阿富汗后期的泥潭阶段就是这么来的.

甚至由于 mi-24 本身的耐候性缺陷, 加上早期苏联飞机普遍没有配置报警和干扰反制装备, 导致苏联造了 600 多架 mi-24, 最后只有一半留下来. 而到了战争末期, 苏联经济已经面临崩盘, 可以说美国这批毒刺发挥了很大作用.

虽然美国看上去通过送毒刺, 狠狠坑了苏联一把, 不过由于美国后面送了太多毒刺, 外加后面美国和阿富汗武装交恶. 虽然加价回购了不少毒刺导弹, 当时阿富汗不少武装还是有当时美国送的毒刺, 甚至美国的阿富汗战争还有自家飞机被毒刺打下来的.

虽然美国现在才向乌克兰提供毒刺, 不过之前立陶宛把早年从美国买的毒刺转给了乌克兰, 头两天似乎就打掉了四架 KA-52. KA-52 相比 Mi-24 的防护能力好了不少, 有一架还能安全落地, 还有一架的飞行员还能通过弹射装置逃生.

新的这批毒刺理论上内部的电池性能会更好, 同时搭载了新版本的固件, 会有更高的命中成功率.

此外英国还送了2000枚「发射后不管」的 MBT LAW, 这些带制导的火箭弹将会是俄罗斯装甲车和坦克的噩梦.

user avatar

这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普京的信用已经毫无兴趣,开始实质性援助。这很像二战之初的场景先和颜悦色谈,然后警告,不听,然后制裁,不理,然后援助受害国,租借法案。法西斯日本急了,动手偷袭珍珠港,然后,希特勒:崩,然后,日本:崩。

世界秩序重塑。一口气和平逼近100年。

现在老毛子开始跳梁,后果比纳粹德国还要惨。好歹,纳粹德国那时候国内民众一心啊,这可好,刚刚偷袭乌克兰,自己后院着火了,听说欧美志愿兵开始招募中,这可咋好呢?想赶快消停,赚了便宜就跑?

乌克兰说了,门儿也没有啊,爷和你死磕了!

让你知道的是给了毒刺,你不知道的还多着呢!怎么着核讹诈?有那出息,也就不欺负小乌了。普京打错了算盘,这事儿没那么容易就翻片儿。

user avatar

黄俄的拳头硬了

user avatar

意味着美国根本就不想乌克兰和俄罗斯能和平解决。


真要解决俄乌问题,只需要拜登的一句话:北约现在以及将来都不会接受乌克兰。


就这一句话,上午发表下午俄乌问题就解决了。


但美国根本不会,它不断挑逗俄罗斯,就是希望俄罗斯打乌克兰。


今天没有乌克兰,明天可能就是白俄罗斯、车臣,只要是俄罗斯周边的小国,都会成为美国搬弄是非的目标。


为什么?


两个原因。


第一,只要俄罗斯出兵,美国就有了制裁俄罗斯的借口,而且是更加严厉更加苛刻的制裁,一点点放血耗死俄罗斯。最好像苏联那样分裂,即便不分裂,也要搞得你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无力发展。


第二,别忘了美国是怎么发家致富的?军火!不打起来怎么卖军火?乌克兰抵抗俄罗斯需不需要军火?受波及的欧洲小国们需不需要军火防身?没钱买?我可以借你啊?还不上?用资源换啊!


拜登背后站着的不只有华尔街的资本,还有庞大的军工复合体。这些好战份子巴不得全世界都打仗。他国不过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我少的可是白花花的钞票啊!

user avatar

我来解读一下这个新闻本身:

作为白宫25日批准的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

意思是这是之前承诺的一部分,只不过把之前的承诺拆开了再说一遍。


美国首次批准直接向乌克兰运送“毒刺”防空导弹。

意思是以前承诺的都只是说说,这次才是首次。你以为是首次交付?错了,是首次批准运送。批准之后还得去寻找合适的物流,并批准落实相应的计划,然后才可能启动运输。


相关官员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批导弹运抵的确切时间,但美方正努力进行相关安排。

意思是之前根本没有计划过怎么运的问题,有意参与运输投标的可以开始行贿(划掉)交际了。

user avatar

按照我乎网友逻辑,普京核讹诈是为了让北约按住不动。现在北约确实不动了,但援助没停啊。

按照我的逻辑,普京核讹诈是为了让北约不再援助。乌克兰自己的武器不行,而且库存撑不了多久。乌克兰谈判的底气就是北约援助。因此普京核讹诈就是让北约停止援助,打击乌克兰的心里防线。

拜登这时候说这话,就是稳住乌克兰心理防线。然后打击俄罗斯的心理防线。意思是北约军事援助不会停。有本事,你说你要发动核打击了。到时候我们在考虑停不停。乌克兰一看北约这么硬气,谈判桌上也就硬气了。

就是双方谈判桌外的博弈而已。

user avatar

意味着乌克兰这几天确实打出了自己的援助价值。

美国其实25号就已经批准了给予乌克兰价值3.5亿美金的军事援助,但具体给什么之前并没说。

而现在先是德国提供1000支反坦克武器以及500枚毒刺导弹。

同日荷兰政府也批准援助了200枚毒刺导弹,50个反坦克发射器及400枚反坦克炮弹。

现在美国也要开始输送毒刺导弹了,乌克兰没有速败的效果在逐渐浮现。

这场战争,打得越久,对普京和俄罗斯只会越不利。

PS: 不过美国这批援助的毒刺导弹数量应该不会超过德国的。

一枚毒刺导弹最保守估计也要算20万美金的费用,500枚就价值至少一个亿了。

而3.5亿的援助也根本不可能只给毒刺导弹。

user avatar

毒刺也好。铁拳也好。这些都是需要训练的。

乌克兰有足够的武装人员操作这些西方武器吗?

大部分要在仓库里吃灰。

user avatar

乌波边境没封住。

利沃夫防御圈正在建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首次批准直接向乌克兰运送“毒刺”防空导弹,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在军事援助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前的俄乌冲突走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具体含义:一、 战略层面的重大信号与影响: 美国对乌克兰防御能力的高度重视和承诺升级: 过去,美国向乌克兰.............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美国批准首条高铁线路,而且目标是 2027 年通车,这可不是小事。这背后牵扯到太多了,让我来好好分析一下,并且说说我的看法。首先,咱们得认识到高铁在美国的意义。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公路和航空为主导的交通模式,而高铁,虽然在其他很多国家早已是常态,但在美国却一直进展缓慢。所以,.............
  • 回答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后可能导致多种胃部疾病,甚至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明确的人类致癌物(一级致癌物),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美国将幽门螺杆菌列为明确致癌物,以及我国药监局批准首个幽门螺杆菌消费者自测证,都反映了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
  • 回答
    美国首例新冠病毒患者使用未获批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后大幅好转的消息,确实曾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希望,许多人开始将其视为“病毒克星”。然而,要详细分析瑞德西韦是否真的能成为“病毒克星”,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瑞德西韦的背景与作用机制首先,了解瑞德西韦的背景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瑞德西.............
  • 回答
    瑞德西韦(Remdesivir)确实在新冠疫情早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美国首个获批的新冠治疗药物。然而,您提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确认其“几乎无效”,这部分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或信息来源的偏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瑞德西韦的治疗效果,并澄清一些可能的误解。瑞德西韦的起源和作用机制瑞德西韦最.............
  • 回答
    美国政府近期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释放的信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次表态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多年来国际贸易关系演变的缩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当一个国家被承认具有市场经济地位时,其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的产品价格,将直接使用该国国内的成本和价格来计算,.............
  • 回答
    “超级高铁”(Hyperloop)原型机在美国首次实验成功,这无疑是交通运输领域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一进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技术突破与可行性验证: 核心技术验证: “超级高铁”的核心在于利用磁悬浮技术在近乎真空的管道中实现高速移动。此次原型机实验成功,标志.............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关于“美国首次在关键技术领域落后”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陈述,背后蕴含着华为在与美国科技竞争中的战略考量、技术自信以及对全球科技格局的判断。首先,理解“被制裁”的背景。华为之所以会被美国制裁,其核心原因在于美国认为华为的技术,特别是5G技术,对美国.............
  • 回答
    五角大楼首次审计结果“不合格”,且库存技术存在诸多重大缺陷,这一消息着实令人警醒。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财务评估上的“挂科”,而是触及到了美国国防体系最核心的运作效率和能力,暴露出的问题是多层面且相互关联的。首先,这直接反映了在资产管理和供应链透明度上的严重不足。五角大楼掌管着全球范围内数量庞大、种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美国五角大楼首次接受审计这件事。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意义和影响。事件的背景:为什么会发生?长期以来,美国国防部(通常被称为“五角大楼”)一直是联邦政府中最大的、也是最难进行全面审计的部门之一。主要原因包括: 规模巨大且复杂: 国防部拥有庞大的资产.............
  • 回答
    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 30 万亿美元,这无疑是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个数字如此庞大,其影响是多层面且深远的,涉及到美国国内的财政健康、经济增长潜力,以及对全球金融市场、美元地位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美国最近公布的这个核弹头数量——3750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报个数字就完的事,它背后透露的信息相当丰富,而且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分量。美国官方时隔四年再次披露这个具体的数字,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的转变。过去,关于核弹头的数量,美国一直比较含糊其辞,通常只会.............
  • 回答
    首次入境美国,你的I20表格上确实需要有校方授权官(DSO)的旅行签字(Travel Signature)。虽然听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但这个签字是海关边境官员判断你是否是真实学生、是否持有有效签证的重要依据之一。想象一下,你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手里拿着一堆文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I20。海关官员要.............
  • 回答
    美疾控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2020年3月对国会议员发表证词时,首次明确承认,美国的新冠疫情主要起源于欧洲,并且早期对病毒的判断存在失误。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解读。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
  • 回答
    美国白人人口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出现下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理解这一趋势,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因素,并预估其可能带来的广泛影响。为什么美国白人不愿意生孩子了?主要原因分析:1. 生育率下降(Total Fertility Rate TFR.............
  • 回答
    2019年,中国上榜企业数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的最大赢家。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中国经济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标志?首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它更是一种力量对比的象征。长期以来,美国企业一直是世界500强中的.............
  • 回答
    关于福布斯2021年统计中国亿万富豪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深入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一些社会经济趋势。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中国经济力量日益增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其创新能.............
  • 回答
    OSIRISREx 探测器在小行星贝努(Bennu)的首次采样行动,绝对是近年太空探索中的一件大事,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亮点。这不仅仅是把探测器送上去碰一下,而是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前所未有的操作,其背后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工程技术的结晶。让我带你深入了解一下这次采样行动到底有哪些看点,保证不是.............
  • 回答
    美国男篮以83比91的比分再次不敌澳大利亚,在热身赛中遭遇两连败,这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支被誉为“梦之队”的球队,在本应轻松热身的阶段,却接连栽跟头,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绝非偶然,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球员间的磨合与化学反应不足是显而易见的短板。 这支美国男篮集结了众多NBA的全明星球员,.............
  • 回答
    美国3月时隔近30年首次从伊朗进口原油,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牵扯出不少深层次的问题,更对中美关系和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要理解这背后复杂的逻辑,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一、美国从伊朗进口原油反映了哪些深层问题?这看似是一个孤立的贸易行为,实则折射出美国国内经济、能源政策以及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