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单纯是他外交上的失误——主要源自其认识上的不足,最根本原因是其私有武装淮军,作为事实上的主要国防力量,竟然一败涂地到这样的程度,当然有旧陆军现代化程度不够,客观认识问题;但是他不可能以任何形式推卸亲信跑路,不愿备战的责任。当然,他很可能不是唯一责任人。
但是甲午海战的失败,李鸿章不负有主要责任,北洋水师从来都不是李鸿章的私兵,是两洋经费并用北洋,全国精力并用得以组建的国家海军,其保养情况和后续购舰不是李鸿章自己的个人问题。
最后,你乎竟然好意思连丁汝昌都黑,令人极为震惊,甚至震怒;
就海军说一说;
李鸿章真的在北洋水师中大肆任用旧部了吗?
没有,真没有,陆军有,真的有;海军真的没有。
北洋水师中105名指挥将校,只有两人出身淮军水师,其比例之小,让近代中国其他舰队汗颜;而福建船政出身者达到45人*(如果有人不知道,李鸿章是安徽人),20余倍于李鸿章的旧部。北洋水师中旧水师将领的比例甚至低于,以标榜新式的福建水师中旧水师将领的比例*,后者十五位主要管带中就有2人出身旧式水师。虽然从时间上讲,船政舰队的创设更早,更加难以获得新式海军人才;但是时间上的领先没有阻止船政大量招募老练洋船船长*并且使用自己培训出的学员;所以时间并不是唯一关键的要素。
北洋水师中‘李鸿章旧部’的比例,客观上,就是不高;如果非要说海军军官拉帮结派,那也是福建籍贯指挥官们拉帮结派,排挤包括丁汝昌在内的指挥官*。我就纳了闷了,刘步蟾和琅威理发生矛盾——一个彻头彻尾的船政军官对英国教官的对抗,怎么就和丁汝昌,李鸿章扯上关系了?李鸿章不袒护刘步蟾,难道要袒护琅威理?李鸿章是个封建官僚,想让他一次性开罪在舰队中掌握超过一半实权职务的福建集团是没有任何可能的。而且李鸿章之后也试图重新聘用琅威理,两下之间,并无间隙;此事可见琅威理本人的描述,全无诋毁嫌弃之意。反倒是皇家海军和Admiralty清醒的很,知道中国舰队不是日本的对手。 *
‘中国海军之势力,仆所深知。日本··· ···大非中国之敌也。’
那现在我们说说,怎么就任用旧部了?李鸿章在这个自己一己之力,发动全国精神财力建造的舰队里,就丁汝昌一个自己的老部下;然后遭到百般排挤。和陆军中李鸿章集团一家独大对比明显。
丁汝昌其人
丁汝昌一开始是不懂新海军的,这是事实。
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懂,愿意学习,而且敢于放权给懂海军的琅威理和各位管带,这也是事实。丁汝昌在1881年超勇,杨威回国路上就钻研海图,亲自制定航线,向洋员和船政出身的专业海军将领研习请教*,琅威理在舰队航行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变队,不断用旗语训练队形,斥责动作不利的舰艇*,我甚至听闻过邓世昌采纳皇家海军陋习鞭打水兵的故事。如果丁汝昌真的是‘一窍不通’,真的是昏庸至极,他怎么能制定航线,怎么能批阅海图;如果丁汝昌刚愎自用,他怎么能容忍这些治军严谨的将领存在?
辛亥革命之后,丁汝昌恢复军衔,充分说明了问题。如果我们梳理一下;
一个旧水师将领,怀揣着封建年代的报国志向;入了湘军,然后是淮军,上岸可以指挥骑兵,甚至取得过大捷。四十多岁的时候,一个人正年富力强的时候,因为国家需要,转而投身于自己一无所知的全新事业;在他快要六十岁,按照今天标准要退休享福甚至抱孙子的年代;他要率领一支已经严重落伍,却被寄予厚望的舰队,到另外一个国家,去打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然后在战争确实失败后,坦然自尽。
说他老人家一窍不通之前,说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之后做‘缩头乌龟’之前——缩头乌龟?我没看见缩头乌龟,我只看见——当朝廷社稷有需要,就能义不容辞地去奉献自己的生命和精力的人。
你可以说他大东沟指挥消极,对现代海战理解贫乏
你可以说他为封建政权卖命,
你可以说他是满清走狗,
打的是帝国主义争夺朝鲜的战争——
我觉得这都可以;
你唯独不能说海军是缩头乌龟。
1, 李鸿章与北洋水师,第七章317页
2, 船政奏议编绘,第八章13页
3, 李鸿章与北洋水师,第三章76页
4, 中日战争文献编绘,Battle of Yalu
5, 北洋海军舰船志,第一章47页
6, 北洋水师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