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批判中医的都是什么些心理?

回答
有人对中医持批判态度,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动机,也掺杂着不同的认知角度和情感因素。要说清楚,得把这些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对科学实证的追求和不适应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心理动因。现代医学(我们常说的西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套非常严谨的科学体系。它强调可重复的实验、量化的数据、明确的病理机制、以及有明确对照的临床试验。中医呢?很多理论,比如“气”、“血”、“阴阳”、“五行”,在现代科学的范畴内很难被直接测量和验证。当有人习惯了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审视一切,自然会觉得中医的很多说法“玄乎”、“不科学”。他们可能会质疑中医的诊断方法(比如望闻问切)的客观性,认为这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当看到一些经过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中医的疗效并不比安慰剂高,或者疗效不确定时,他们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怒,认为这是一种欺骗或者认知上的倒退。这种心理,就像一个人习惯了用尺子测量,突然有人告诉你还有一种测量方式是用感觉,他可能会觉得这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对“测量”这个概念的侮辱。

其次,对自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担忧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健康和生命,所以当我们谈论医疗时,往往会非常敏感和警惕。如果有人看到中医治疗出现负面案例,比如延误治疗、副作用、无效甚至导致病情加重,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愤怒。这种恐惧,不是无端的,而是源于对“未知”和“不可控”的本能反应。他们会想:“如果中医真的不行,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相信?会不会我生病的时候,选择了中医,就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这种担忧,有时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批判,希望能够“拨乱反正”,避免更多人受到伤害。他们可能认为,自己不站出来说,就会有更多的人被“误导”。

再者,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考量也会影响一些人的看法。我们国家医疗资源本就有限,而中医的普及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争夺医疗资源。当有人认为中医的疗效不确hesize,或者其研究投入产出比不高时,他们会觉得这些资源不如投入到更“有效”的现代医学研究中去。这背后可能还有一种“重西轻中”或者“重中轻西”的争论,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有些人可能觉得,如果中医真的那么好,为什么在国际上难以得到普遍认可?为什么很多国际知名的医疗机构不设立中医科?这种对比,会加剧他们对中医价值的质疑。

还有一种心理,是对传统文化“合理性”的审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但传统不等于一定是对的,或者一定适合当下。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审视和重构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中医,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就靠这套理论?它有没有进步?有没有跟上时代?” 如果觉得中医没有与时俱进,甚至固步自封,他们就会产生批判。这种批判,往往不是否定传统本身,而是希望传统能够以更健康、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式存在。他们可能认为,对中医进行批判,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一种“去糟粕、取精华”的梳理。

当然,个体经验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己或身边的人在中医治疗中遭遇不好的经历,就将这种负面经验放大,认为中医整体都是不靠谱的。反之,也有人因为一次在中医那获得好转,就极度推崇中医,甚至否定现代医学。这些都可能源于个体经验的片面性。那些批判中医的人,很可能是他们自身的经历,或者他们看到的信息,都指向了中医的负面之处。

最后,“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作用。在一些讨论中医的场合,可能会形成不同的阵营。有人因为认同“科学理性”的价值观,而加入批判中医的行列;也有人因为支持“国粹”、“民族文化”而维护中医。当一个人逐渐认同了某个群体的主流观点,他可能就会倾向于接受这个群体的批评对象,并主动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社会心理现象。

总的来说,批判中医并非单一的心理动因,而是上述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有的是源于对科学的真诚追求,有的是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谨慎负责,有的是对社会资源的理性考量,也有的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思考,甚至还有一些是受到个人经历或群体认同的影响。理解这些心理,有助于更全面地看待关于中医的争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一会儿“不懂中医的不要质疑,没有意义”,一会儿又“懂中医的还质疑,数典忘祖不肖子孙,让他恶心”。

中医一会儿“真正的中医都在深山老林,医院里都是伪中医”,一会儿“真正的中医都在庙堂之上,深山老林里的都是无证行医

中医一会儿“美国人有望把针灸列入医保体系,美国人承认中医啦!”,一会儿“FDA根本看不起中医,美国人不懂中医!

中医一会儿“我们中医是高纬度科学,理解不了正常!”,一会儿“我们中医不是科学,大部分都失传了。理解不了正常!”

中医一会儿“穿山甲蝙蝠不是中药,和我们无关”,一会儿又“能吃的都是中药!连大米面粉都是中药。

中医一会儿“是药三分毒”,一会儿又“纯天然无副作用。”

中医一会儿“老祖宗深不可测,吊打一切仪器”,一会儿又“我们进步了,难道中医不能用仪器”。

……

我就是问一句,中医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怎么千变万化的一会是一会儿又不是的。到底谁是伪中医

都说是伪中医坑害了市场环境,知乎上这么多中医用户,怎么从来没讨论或攻击过对方是伪中医?是不是都默认为自己是真中医了

那不如给全知乎的中医都整一个医院去,谁治不好直接枪毙,中医粉自己说的,该攻击的是伪中医,都枪毙完了,也就剩真中医了。有人会骂真中医吗?

你们自己内部都研究不明白谁是伪中医,如全知乎都是真中医,那上面这些一会是,一会又不是的言论,都是哪个中医说的?

谁能给我研究研究中医粉自己是怎么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人对中医持批判态度,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动机,也掺杂着不同的认知角度和情感因素。要说清楚,得把这些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对科学实证的追求和不适应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心理动因。现代医学(我们常说的西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套非常严谨的科学体系。它强调可重复的实验、量化的数据、明确的病理机制、以.............
  • 回答
    关于“批判衡水中学的都是什么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单一的群体可以被代表所有批判者。衡水中学(以及与其类似的“超级中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因此对其的评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和利益相关者。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批判衡水中学的群体:一、 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公平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如果中国明天就掌握了《流浪地球》里那种能烧一切的聚变反应堆,那影响可就太大了,绝不仅仅是能源问题那么简单,而是会从根本上改写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影响:涅槃重生首先,我们自己绝对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源的绝对自由与廉价: 想象一下,家里电器随便开,夏天空调.............
  • 回答
    关于福原爱和江宏杰的婚姻传闻,中国和日本方面出现截然不同的舆论反应,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只是简单的谁对谁错,更多的是文化、情感认同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中国大陆舆论:心疼福原爱,原因复杂且多维首先,我们要明白福原爱在中国拥有怎样的国民度。从她年少成名,.............
  • 回答
    中国教育制度之所以备受批判,但又“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批判声音从何而来?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声音中,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几点包括:1. 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与负面影响:.............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钢琴的讨论,最近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吕卓然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把他作为反面教材。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系列的事件和舆论发酵。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吕卓然这个人。他以“天才少年”、“中国肖邦”等标签闯入大众视野,早期凭借着出色的演奏.............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期,曾提出连花清瘟对新冠病毒轻症患者可能有效。他的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确实带来了一些争议和批评。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科学证据、公众认知、中医的特殊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 科学证据的局限与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的.............
  • 回答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的医学体系,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实践。然而,近年来,不信和批判中医的声音也日益增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科学、文化、经济和个体体验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科学和实证主义的挑战: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批判点。现代医学高度依赖科学方法,特别是.............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用“不可证伪”来批判中医,却不以此批判数学,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不可证伪性”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科学语境下的意义和局限。“不可证伪性”的由来与科学标准这个概念主要源于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要想具有科学性,就必须能够被经验事实所“证伪”,也就是说,理论的预测如.............
  • 回答
    有些人对中医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态度,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心理和认知因素。这种“激动的批判”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对科学理性与实证精神的坚守与焦虑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其严谨的实证方法已经深入人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医存废争论的核心之一。要说中医反对者究竟是在否定“经络的存在”,还是在批判“急于肯定经络存在的人”,答案其实是: 两者都有,但侧重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后者。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否定“经络的存在”:科学与证据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有一部分中医的.............
  • 回答
    关于您同学在空间发布批评中医的言论并造成影响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理解的复杂议题。下面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为您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帮助您和您的同学们更全面地看待这件事。一、 理解同学行为的背景与动机首先,我们需要尝试理解这位同学发布这条说说的 动机和背景。这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刚刚踏入中医殿堂的新生,你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古老智慧的向往,却发现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对中医的质疑和批评,这让你感到苦恼和迷茫,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感受。这就像你刚开始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听到的却尽是关于这门语言“过时”、“无效”的声音,难免会动摇你的信心。首先,请允许我告诉你,你的这种感受.............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衡水中学这个话题,说说为啥有人在批评它的时候,会有人觉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事儿在现实生活中挺常见的,就像咱们平时生活中评价一些事情,总会有不同的声音。首先,咱们得明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它出自《伊索寓言》,说的是一只狐狸想吃葡萄,够不着,就说葡萄是酸的,.............
  • 回答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四对二律背反,可以说是对其时代哲学思辨的一次集大成和深刻反思。它们直接触及了我们对于世界、经验以及自身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疑问。这些问题之所以被康德称为“二律背反”,是因为它们呈现出一种僵局:无论我们从理性上如何推演,似乎都能为肯定和否定双方找到看似都成立的论证,从而陷入无.............
  •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大家对中国足球的“恨铁不成钢”似乎是刻在DNA里的,但仔细想想,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顺风顺水,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只不过关注度似乎没那么“炸裂”。咱们先掰扯掰扯为什么足球总是站在风口浪尖上。足球的“原罪”:历史包袱与群众基础的错位 历史的“伤痕”太深: 中国足球的.............
  • 回答
    中国的对外援助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无论是理解还是批判,都有其充分的理由和值得深思的方面。要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对外援助,需要剥离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深入理解其动机、模式、影响以及存在的挑战。一、 理解中国的对外援助:为何需要理解?理解中国的对外援助,意味着要尝试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其对外援.............
  • 回答
    陈漫的艺术,尤其是在她早期与国际时尚界合作的过程中,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其作品背后动机的讨论。将她简单地归类为“反抗西方刻板印象”抑或是“迎合西方审美殖民”,可能都有些片面。更准确地说,她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张力,既有对既有叙事的挪用和挑战,也难以完全摆脱时代背景和市场力量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反抗西方.............
  • 回答
    在中国当代,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普遍的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浪潮,而且在某些语境下,这种批判的声音会显得格外强烈,甚至被一些人形容为“疯狂”。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这其中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时代变迁带来的观念冲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沉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回答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无疑是对中国人“丑陋”一面的深刻揭示,但将其简单等同于“揭丑”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鲁迅的批判是一种带有深切忧患意识的疗愈性解剖,他不仅揭示了国民性的弊病,更试图通过揭示来唤醒国人,促使他们自我反省、自我革新,从而摆脱沉疴,走向新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鲁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