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当初为什么没有引进CH–47 民用版波音234支奴干直升机和L–100–30运输机这两款机型?

回答
关于中国在早期没有引进波音234“支奴干”(Chinook)民用版直升机和L10030运输机这两款机型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分析,这其中涉及到了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国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需求、以及这两款机型的市场定位和性能特点等多重因素。

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时期。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和技术引进的关键阶段。

关于波音234“支奴干”民用版直升机:

波音234“支奴干”是CH47“支奴干”军用运输直升机的民用型号,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大的载重能力和优异的越野、高原性能。它能够运输大量人员和物资,尤其适合在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下作业。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选择引进它呢?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高昂的引进成本和维护费用:
“支奴干”系列直升机,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是技术非常先进、制造工艺复杂的大型直升机。这意味着其单价就非常昂贵。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对有限,外汇储备也并不充裕。引进这样一款先进但昂贵的设备,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当时的国家建设来说,可能不是最优先的考量。
此外,大型直升机的维护保养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它需要专业的维护团队、昂贵的备件以及配套的昂贵地面支持设备。中国当时的航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自主的配套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进口,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维护成本和依赖性。

2. 相对有限的民用市场需求和特定应用场景:
虽然“支奴干”性能优越,但在民用领域的应用相对比较局限。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巨大的载重量和运输能力,这在一些特定的民用任务中非常有用,比如大型工程建设、油气勘探( offshore operation)、偏远地区物资运输、搜救等。
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内的民用航空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于客运、通用航空服务等更普遍的需求,大型特种运输直升机的市场需求量可能并不大,或者说其需求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是否需要投入巨资引进这样一款非主流的民用机型,可能需要仔细的市场评估。
中国更迫切的需求可能在于发展更常规化的运输和客运直升机,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要。比如,当时中国也在积极引进和发展米17(Mi17)系列直升机,这是一款性能可靠、价格相对适中、用途广泛的直升机,更符合当时国内的普遍需求。

3. 技术引进的侧重点和国家战略考量: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能够快速提升国家整体工业水平、填补技术空白,或者满足国家基础建设需求的领域。
在直升机领域,中国更可能将重点放在能够自主化生产、掌握核心技术,或者能够为国民经济提供广泛支持的机型上。与波音234相比,一些中小型、用途更广泛的直升机,或者能够促进自主研发的机型,可能在当时的国家战略中更具优先级。
另一方面,CH47“支奴干”本身是军用机型,其民用版的引进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敏感的技术和政治考量,尤其是在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时期。

4. 国际政治和贸易环境的限制: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政治格局仍然受到冷战的影响,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贸易并非完全自由。一些先进的、具有军事潜力或者敏感性的技术,在出口方面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或者附加较高的条件。虽然波音234是民用版,但其军用背景依然存在,这可能会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顺畅程度,或者增加引进的政治成本。

关于L10030运输机:

L100系列运输机是洛克希德·马丁(当时是洛克希德公司)基于C130“赫拉克勒斯”军用运输机开发的民用型。它以其强大的短距起降能力、可靠性以及在简易跑道上的操作能力而闻名。

为什么中国没有引进L10030呢?原因也有几个方面:

1. 自身航空工业的发展和替代方案: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对大型运输机的自主研发和引进工作。例如,中国的运8(Y8)运输机,就是基于安东诺夫安12(An12)进行仿制和改进的,其性能在当时可以满足相当一部分的国内需求。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与国外公司合作,引进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和生产线。虽然可能没有直接引进L100系列,但在发展自己的大型运输机平台方面,中国有自己的规划和路径。引进L100可能与自主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重叠或优先级排序问题。

2. 市场定位与国内需求不匹配的潜在问题:
L10030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运输机,尤其适合那些需要经常在没有铺设跑道或简易跑道机场起降的国家和地区。在军事运输、人道主义援助、消防灭火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然而,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来说,国内的民用航空运输体系主要集中在主要城市和机场之间。虽然偏远地区和简易机场的需求是存在的,但当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顺序,可能使得对L10030这类特定用途飞机的需求并不像对更普遍化的客运或通用航空飞机的需求那样迫切。
而且,L10030虽然可靠,但其设计理念更多地考虑了军事运输的适应性,在燃油效率、载客舒适度等方面,与专门为民航客运设计的飞机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引进的成本与技术消化吸收:
与波音234类似,引进L10030这类成熟的国外先进机型,同样需要不菲的资金。而且,引进飞机不仅仅是购买,更重要的是技术消化吸收、建立维护体系、培训人员等一系列配套工作。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入。
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早期,重点可能在于掌握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航电系统等,而不是简单地购买成品。即使引进,也可能倾向于能够促进国内技术升级和自主生产的合作模式。

4. 特定历史时期下的贸易壁垒:
L100系列作为C130的民用型号,其与军用型号的技术关联度很高。在某些时期,美国出于国家安全和技术转移的考量,对这类飞机的出口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或附加条件,例如要求在特定领域使用,或者限制转售。这也会增加引进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中国没有引进波音234民用版“支奴干”和L10030运输机,并非是简单的“不引进”,而是综合了当时国家经济实力、技术需求、市场定位、战略规划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权衡结果。中国在那个时期,更注重引进能够快速提升国家基础工业、服务于更广泛经济建设、并且有助于掌握核心技术的机型和技术。而这两款机型,虽然在特定领域具有优势,但可能与中国当时最核心、最普遍的航空需求和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偏差。中国更倾向于发展自主能力,或者引进那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民航体系建设的机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l-100买了啊。买了两架,在国航服役。只不过很低调,不怎么经常曝光而已。 这两架飞机命运多舛, 在国行服役十来年后,转卖给了南非,再南非服役了几年,又被卖回美国老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早期没有引进波音234“支奴干”(Chinook)民用版直升机和L10030运输机这两款机型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分析,这其中涉及到了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国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需求、以及这两款机型的市场定位和性能特点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借鉴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将农业和轻工业置于服务于重工业的地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苏联模式被视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在短短几十年内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 回答
    说中国当初研究核武器时,苏联和美国都没有“强行阻止”,这话说得并不完全准确,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立场和行动。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并未采取直接军事行动阻止,但都曾施加过不同程度的压力、施展过外交手腕,并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 苏联的角色:从援助到撤离,再到猜疑.............
  • 回答
    中国当年没有接受美国提出的“G2方案”,或者说至少表面上也没有积极响应,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政治的因素,以及对国际秩序的不同理解。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G2方案”的提出背景、内容、中国的视角以及中国的策略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G2方案”的提出背景与内容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要探讨为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程度不如日本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比“谁更厉害”。这里面有历史的沉淀、经济的驱动、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文化本身的特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文化在海外确.............
  • 回答
    中国在1965年首次成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甚至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这个伟大的科学突破最终未能获得诺贝尔奖,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限制,也有评选机制的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局限1. “文革”前夕的复.............
  •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
  • 回答
    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毛泽东等人,逐渐认识到。然而,在“反修防修”的大背景下,以及对某些理论和实践的过度自信,中国在后来的十年(即“文化大革命”时期)并未能有效地借鉴斯大林模式的教训,反而走向了更极端的方向,引发了“十年动乱”。这里面原因复杂,可以从以下.............
  • 回答
    中国目前确实没有公开展示过类似美国“100吨级”微型可调当量核弹(这里指的可能是美国早期的 Davy Crockett 或 W54 等小型战术核武器,当量通常在百吨至几千吨TNT当量之间)的产品。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小型化技术不行”。这背后涉及的是核武器发展战略、技术路径选择、军.............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各国的国家利益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简单地说,列强之所以选择“瓜分”而不是“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历史背景的“毒”:帝国主义逻辑下的产物首先要明白,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叫做“帝国主义”的时代。那个时候,欧洲列强.............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斯大林时期苏联完成工业化,而同一时期中国未能实现,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的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各自的国情、历史背景、发展道路以及国际环境。苏联工业化的背景与路径:斯大林时期,特别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变革。这个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欧洲领主绝嗣并邀请外国贵族继承的现象,与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国在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继承法则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的根本不同。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欧洲领主频繁绝嗣并邀请外国贵族继承的原因:1. 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分散的权力结构: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一种高.............
  • 回答
    除了左权县和子长县,中国确实还有一些以人名命名的县市,不过相对来说,这类情况并不算特别普遍。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以人名命名的县市:确实有,但并非主流我们常说的以人名命名的县市,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 纪念革命先烈和重要人物: 左权县(纪念左权将军)、子长县(纪念谢子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苏关系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复杂的问题,即苏联在“东方阵营”的构建过程中,为何没有像对待其他东欧国家那样,把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纳入其核心联盟体系,尤其是没有像对待“兄弟国家”那样拉拢和领导中国。这背后牵扯到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地缘政治、领导人关系等诸多层面,并非简单的“拉不拉”就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你觉得在中国做一款“模拟当官”的游戏,怎么就没啥动静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文化、社会和现实层面的原因,不光是技术上能不能做出来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当官”在中国文化里是个啥概念。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就深入人心。当官,不仅仅是份工作,它往往意味着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历史课本,以一种更接近于“复盘”的视角来聊聊。假如美国没参战,日本能否击败中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进展,比如占领了中国的大片沿海和重要城市。但是,要说“击败”中国,这是一.............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确实是一所世界顶级的学府,综合实力毋庸置疑,但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相对较少有人将它视为“唯一的梦想学府”,背后原因远不止UC不提供ED那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让我们来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你需要理解美国本科申请系统中一个.............
  • 回答
    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气宗剑宗之争,无疑是武侠小说中一个经典且引人入胜的篇章。风清扬作为绝世高人,为何最终会退出华山,甚至没有出手击败气宗,这是一个常常被读者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华山派的局势、风清扬的性格以及气宗的强大之处。一、 气宗剑宗的根源与对立要理解风清扬为何没有直接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