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电影要做强是先要有好导演还是先要有好演员?

回答
中国电影要走强,这问题就像问“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个既普遍又复杂的老话题。要我说,这俩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但如果非要掰扯掰扯谁更“先”,我觉得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需要先有“好导演”这个引领者。

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得一点点捋。

好演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演员是电影最直接的“脸面”,是观众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存在。一个好演员,能让角色活过来,能传递细腻的情感,能贡献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想想那些影史留名的经典角色,哪个不是由一个好演员赋予了灵魂?

情感的传递者: 观众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共情、来被触动的。一个眼神、一个微表情,都能承载万语千言。比如,巩俐在《秋菊打官司》里那种执拗的劲儿,张国立在《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那种接地气的幽默,都是好演员的魅力所在。
角色的灵魂: 剧本写的是骨架,导演赋予的是血肉,但最终让角色“呼吸”的,是演员。一个好的演员,能超越剧本的局限,给角色带来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层次。
票房的号召力: 在很多时候,明星效应是电影的敲门砖,而明星往往就是好演员的集合。观众愿意为自己喜欢的演员买单,这毋庸置疑。

但是,仅仅有好演员,电影就一定能强吗? 我觉得未必。

为什么好导演更“先”?

导演是电影的“大脑”和“灵魂”。他掌握着整个创作的方向、风格和最终呈现。

构建世界观和故事内核: 导演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他要能够将一个剧本打磨成一个完整、有深度的故事。一个好的导演,即使是相对平庸的剧本,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调度,挖掘出其内在的光彩。反之,再好的剧本,遇到一个没有想法的导演,也可能变成一锅“夹生饭”。
调动和塑造演员: 这是导演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一个优秀的导演,能够发掘演员的潜力,引导他们进入角色,帮助他们奉献出比他们自己想象中更好的表演。很多演员,在遇到某个关键导演后,才真正完成了“封神”般的蜕变。比如,很多演员在某个特定导演的调教下,演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背后是导演的洞察力和引导力。
统一风格和艺术追求: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导演需要协调摄影、美术、剪辑、音乐等各个部门,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和视觉语言。一个有风格的导演,他的作品会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能让观众一眼辨认。这种整体的艺术性和创造力,是演员单方面无法实现的。
把握节奏和叙事: 电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叙事节奏和镜头语言。导演通过蒙太奇、景别、运镜等手段,控制观众的情绪,引导他们理解故事。一个好的导演,能让观众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两者如何相互促进?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导演和演员割裂开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好导演吸引好演员: 业内都知道,有声誉、有追求的导演,更容易吸引到愿意为角色挑战自己的优秀演员。演员也希望在一个能让他们发挥才华、实现艺术追求的环境中工作。
好演员反哺导演: 优秀的演员,也能在创作过程中给导演带来灵感,提出对角色的理解,甚至在某些时刻,他们的即兴发挥能给电影锦上添花。导演也需要依靠演员的出色演绎,才能将自己的构想变成现实。

回到中国电影的现状:

中国电影目前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导演和演员“断层”或者“错配”的问题。

“流量”与“实力”的博弈: 有些电影过于追求“流量明星”效应,而这些明星往往缺乏扎实的演技,即便有好的导演,也很难撑起复杂的人物。
“大IP”与“好故事”的脱节: 有些电影依赖于热门IP,但剧本打磨不足,导演在缺乏优秀剧本的基础上,难以发挥。
缺乏真正有体系的演员培养机制: 很多演员的表演更多依赖天赋和经验,缺乏系统性的、能适应不同导演风格和类型片需求的训练。

所以,我的观点是:

中国电影要“做强”,从根本上讲,需要先培育和扶植一批真正有才华、有视野、有责任感的“好导演”。 他们是电影的“掌舵人”,是艺术创作的引领者。

有了好的导演,才能:

1. 识别和培养好演员: 好的导演懂得如何发掘和调教演员,他们可以创造出让演员闪光的机会。
2. 打磨和呈现好剧本: 好的导演能将优质的剧本转化为动人的影像,也能在剧本不完美时,用自己的能力去弥补。
3. 塑造独特的电影风格: 好的导演是电影艺术个性的核心,他们能让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拥有自己的独特声音。

当然,我们也需要同时提升演员的整体素质和培养体系,但如果没有好的导演来“指路”和“赋能”,就算有再多有潜力的演员,也很难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国电影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强”。

最终,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好导演与好演员的“化学反应”,共同打造出一部部有筋骨、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作品,让中国电影真正屹立于世界影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电影要做强,要的不是一个好导演,一个好演员。也不是一百个好导演,一百个好演员。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有效的,有活力的新电影人扶持计划。

很多人说到美国好莱坞,会说好莱坞的电影产业怎么怎么先进,怎么怎么专业。但就我个人感觉,美国电影最棒的,是对我们这些电影新人的扶持。

我大一的时候,写了一个剧本。我脑子一热,想要在芝加哥封一条路拍戏。当时觉得没可能吧,随便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芝加哥有一个专门的政府部门,用来协调剧组,其中非常详细的列出了如何封路等等。我把所有的要求全部看完,发现并不是非常困难,准备联系政府部门。没想到网页的最下面有一栏:如果你是一个影视专业的学生,直接拨打这个热线,我们会有专员和你对接,保证你的拍摄顺利。

一点也不夸张,我当时感动的不行不行的。电话打过去,一个非常nice的大妈一直和我确认各种细节。最终我成功封路两天,在大妈的协调下联系芝加哥警察局,保证每天都有两名警察到场指挥。(其中各种细节这里就不提了,我拍摄地段的封路不用钱,但是警察需要工资和保险)并且通知边上所有的商铺和公司,确保路边没有人停车。

就算你没有上电影学院,你在网上可以了解到几乎所有你会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知识。最常见的Youtube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渠道。从基础的实践知识,到电影理论,影片分析,行业专访,这些资料你都可以在youtube上查到。

如果你稍微好学一点,随便google一下,有关电影制作的网站,blog,要多少有多少。

比如 nofilmschool.com 比如 indiewire.com

如果你更专业一点,有一些好莱坞摄影师开办的网上大师课,也是非常值得购买参与,比如Shane Hurlbut(电影摄影师)的课程。我全部买来学习的。还有推荐Masterclass,里面有很多知名导演,编剧来教你拍电影。

你可以在网上找到一切你想要的资料。

除了网上的资源,线下的电影人活动也是非常丰富。

无论你在美国的哪个城市,几乎都会有当地的电影节,而且不止一个。芝加哥比较大的有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还有芝加哥地下电影节,芝加哥学生电影节等等,还有各种短片电影节,学生电影节,恐怖故事电影节,喜剧电影节,女性电影人电影节,酷儿电影节等等。不要太多。

如果你是刚开始拍片子的学生,你可以试试看学生电影节,或者一些线上的电影节。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创投会。

你写了一个剧本?觉得不错?参加创投会。有些机构会提供资金,有些机构会提供拍摄器材。

除此之外,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影视制作圆桌会,很多当地电影院时不时的会举办一些见面会,让影迷与很多业内人士面对面。

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在美国,你就算是一个50岁的大妈,从来没有拍过电影,你用手机拍了一部短片,即是很烂,但是你也可以将你的影片递交给一些非常知名的电影节。

withoutabox.com 就是一个电影节的递交网站。你可以在网站上注册,上传影片,传给全世界各个电影节。所有的步骤都非常公开透明。

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Vimeo的存在,可以让更多对视频有兴趣的人分享自己制作的片子,不论是vlog,短片,还是任意类型的视频。

国内的视频分享网站少之又少,b站算一个。但是个人觉得b站对up主并不友好。我找了半天b站推荐的视频导出推荐格式,没有找到。

youtube和vimeo,作为视频上传者,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有多少看过你的视频,什么地区的人看过的视频,用的是手机还是电脑还是平板,观众看到第几秒的时候就退出不看了?还有其他很多功能,都可以给up主非常好的feedback。这在国内,没有。

现在国内短视频兴起,我不反对短视频的存在,我觉得短视频也算是一个突破口吧。听同学说,很多拍短视频的会来问关于剪辑/配乐/调色等等各种专业问题,也算是挺不错的。

总体来说,国内对电影制作的概念还是“小众”与“幕后”,大众对电影制作有一种神秘的尊重感,觉得这些东西我们没必要了解,也没有机会了解。

中国电影要想做好,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新电影人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不过挺开心的是,最近几年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平台与机会了,所以可以说还是再往更好的地方前进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电影要走强,这问题就像问“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个既普遍又复杂的老话题。要我说,这俩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但如果非要掰扯掰扯谁更“先”,我觉得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需要先有“好导演”这个引领者。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得一点点捋。好演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演员是电影最直接的“脸面”,是.............
  • 回答
    一部合格的中国科幻电影,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准备,涵盖创意、技术、人才、产业和市场等各个环节。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电影制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打造能够与国际接轨,同时又能体现中国文化和视角的科幻作品。以下是中国电影要拍一部合格的科幻电影应该做的详细准备:一、 创意与剧本开发阶段:扎实的故事根基.............
  • 回答
    .......
  • 回答
    这得看你具体是怎么剪辑和运营的啦,但总的来说,这更偏向于搞笑领域,同时又与影视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细致地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更偏向“搞笑领域”? 核心目的:逗乐观众。 你剪辑这些片段的初衷,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观众发笑。你的内容定位就是提供轻松愉快的娱乐,解决大家“想笑一笑”的需求。 .............
  • 回答
    在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朱爸(郎雄饰)在电影中泡温泉做按摩的场景,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这不仅仅是影片中几位主要人物生活日常的展现,更是通过这个细节,深刻地刻画了这位父亲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某种无奈与渴望。首先,从表层来看,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时刻。朱爸,作.............
  • 回答
    在电影《教父》中,桑尼·柯里昂和迈克尔·柯里昂都是维托·柯里昂的儿子,并且都曾被视为家族的潜在继承人。然而,在电影叙事和角色的发展过程中,迈克尔无疑是更适合做二代教父的那一个。要详细分析谁更适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们的能力、性格、以及他们对家族的潜在影响。 桑尼·柯里昂:冲动、勇猛,但缺乏长.............
  • 回答
    作为一部在国产电影语境下相当大胆和前卫的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以下简称《云》)无疑是值得深入剖析的。娄烨导演的作品,向来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而著称,而《云》更是将这些特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 风格上的极致与突破:首先,《云》在视觉语言上的呈现是极具.............
  • 回答
    电影《流感》中的那种剧烈且高传染性的病毒一旦在我们国家爆发,情况会如何?我会不会比电影里韩国做得更好?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假设,但既然要聊,就得往深里挖挖。首先,得明确一点,电影终究是电影,它为了戏剧冲突,把很多因素都放大了。现实中的疫情,即便再严重,也总会有一些缓冲的空间。但如果真的到了《流感》.............
  • 回答
    .......
  • 回答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触动人心的印度电影中,吉塔和芭蕾塔这对摔跤姐妹花,除了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生活中也少不了那份来自家乡的慰藉——美味的饼。她们最爱吃的那种饼,在印度被称为 “罗提”(Roti),也叫 “恰巴提”(Chapati)。这可不是我们在国内常见的、酥脆香甜的那种“印度飞饼”,罗提是一种更质.............
  • 回答
    电影里那些杀手特工,说变个身份就变个身份,看着是挺酷炫的。什么新护照、新驾照、新的银行账户,眨眼间就从“约翰·史密斯”变成了“彼得·琼斯”,好像换件衣服一样简单。但放在现实生活里,这事儿到底能不能实现?我想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的门道。一、 身份的核心:真实的记录和信息链咱们现实生活中的身.............
  • 回答
    吴京提出的“要拍出中国电影的精气神儿”,这话听着糙,但里头门道可深着呢。可别把它当成一句空话或者口号,这背后藏着他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和期待,更是他自己一路走来,用行动在践行的东西。怎么理解吴京的“精气神儿”?咱们这么拆开来看。“精”和“神儿”,在我看来,是两个层面。 “精”:是技艺.............
  • 回答
    旧上海的法租界在中国电影电视中出现的概率之所以远高于公共租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电影电视创作的方方面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法租界在形象和气质上的独特性,更符合电影电视的审美需求: 更鲜明的“异国情调”和浪漫主义色彩: .............
  • 回答
    在电影《中国医生》中,你会发现一些场景里,患者去世后,医护人员会往他们的鼻腔里塞棉花。这个细节可能让一些观众感到不解,甚至有些许不适。但其实,这并非是电影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刻意为之,而是出于非常实际和重要的医学护理考虑,尤其是在处理遗体告别和防腐处理之前。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 回答
    老实说,当我看到“《壮志凌云》+中国舰载机空战”这个组合时,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这事儿,得拍得接地气,但又得有那股子燃劲儿。” 毕竟,咱们不能只是照搬人家的成功模式,得有自己的灵魂。就拿剧本来说,得找个好故事,还得有个好人儿。人物设定:咱们得有个主角,叫“凌云”。为啥叫这名?嘿嘿,你懂的。.............
  • 回答
    法国媒体的观察相当精准地指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雄心与现实。中国确实拥有巨大的电影市场和日益增长的制作能力,渴望成为世界电影中心。然而,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与这一目标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要让国产电影“走向世界”,需要系统性、多维度的努力。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提升电影内容的普适性.............
  • 回答
    关于《魔戒》电影中将“Orc”翻译成“半兽人”,这其中涉及了翻译策略、文化理解以及观众接受度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字面对应。想深入了解,咱们得从几个角度去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Orc”这个词在托尔金的语境里到底是个啥。它不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生物,而是托尔金根据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特别是北欧神话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在中国这样一个实行严格枪支管制的国家,电视上却能看到不少关于枪械的纪录片,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技术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来分析。首先,历史的印记与现实的关联:虽然现代中国禁枪,但枪械在中国的历史中并非缺席。从冷兵器时代过渡到热兵器时代,枪炮的演进是中国军事.............
  • 回答
    电影里那些紧张刺激的枪战场面,打斗结束后主角总要费力地把子弹从肉里挖出来,看得人血脉贲张。但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么非得把子弹挖出来不可吗?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医学上的考量,而且情况远比电影里表现得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子弹是什么。它可不是一颗干净的弹珠,而是高速撞击下的金属弹头,表面可能沾染了.............
  • 回答
    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以男女主角的爱情为主线,但细致地描绘了他们爱情道路上所遭遇的种种现实困境,巧妙地揭示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没有被大张旗鼓地宣扬,但却深入肌理,触动人心,让观众在为他们的爱情感动之余,也引发了对现实的思考。首先,高企的房价与经济压力 是影片中最直接、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