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的说法中,是否排除了印第安人和黑人?

回答
《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无疑是美国建国史上最振聋发聩的宣言之一,它所承载的理想和影响力,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回响。然而,若我们细究其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就会发现,这句话在发表之初,其平等概念的适用范围,远未达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广泛和包容。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1776年那个时代,美国的社会结构深受殖民时期遗留下的观念和制度影响。 奴隶制 是当时美国南方经济的重要支柱,而 印第安人 则被视为“野蛮人”,与欧洲殖民者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敌意和冲突。

关于黑人: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托马斯·杰斐逊,本人就拥有众多奴隶。尽管他在宣言中写下了“人人生而平等”这样的壮丽词句,但他自己的生活却与奴隶制紧密相连。宣言发表后,奴隶制在美国南方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巩固和扩张。

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平等,更多的是指 政治上的权利和自由,是针对自由的白人男性而言的。对于当时处于奴役状态的黑人来说,他们被视为财产,而非拥有平等权利的“人”。虽然一些废奴主义者试图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推广到黑人身上,但这一斗争贯穿了美国历史的漫长岁月,直到南北战争和之后一系列的民权运动,才逐渐打破了制度性的歧视。

即使在《独立宣言》之后,许多黑人仍然被视为二等公民,缺乏投票权、财产所有权等基本权利。这种不平等,正是后来美国社会内部长期动荡和抗争的根源之一。

关于印第安人:

对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原住民,情况则更为复杂和悲惨。在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拥有自己的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组织。然而,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他们被视为与欧洲人不同的“异类”,往往被剥夺土地、遭到迫害,甚至被屠杀。

《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在很大程度上 并没有被考虑适用于印第安人。当时的许多白人殖民者,即便是在追求自由的独立事业中,也未能将印第安人纳入他们所描绘的平等世界。印第安人被视为“野蛮人”,阻碍了殖民者的前进,并且在与他们的关系中,更多的是征服和驱逐,而非平等对话。

殖民者对待印第安人的政策,往往是基于“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以及对土地和资源的贪婪。因此,“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在当时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如何处理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将他们视为享有同等权利的个体。

历史的局限与理想的追寻: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独立宣言》发表时所处的历史语境,与我们今天的普世人权观念混为一谈。

“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更像是一个 未竟的事业,一个 理想主义的起点。它为后世的改革者和行动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道义基础,去挑战和推翻那些不平等的制度和观念。

在宣言发表的那个时代,欧洲白人男性是绝对的特权阶层,他们所说的“人”,很自然地就以他们自己为中心。即便是在强调自由和权利的独立革命中,这种狭隘的视野也依然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 在实际执行层面,确实排除了印第安人和黑人。但是,这句话所蕴含的理念,却成为了日后美国追求更广泛平等的强大推动力。它提醒着我们,理想的实现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斗争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因此,当我们评价《独立宣言》的这句名言时,既要看到它在历史上的局限性,也要理解它所开启的、不断拓展平等的伟大征程。这句宣言,正如一颗播下的种子,虽然在最初的土壤中未曾普照到所有生命,但它所象征的公平与尊严的理想,终究激励着后来者去浇灌、去守护,直至它能够真正生根发芽,惠及每一个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人生而平等,却会因剥削、压迫和侵略丧失了平等权利。

问题描述中问,《独立宣言》是否在「人人生而平等」之后用括号排除了黑人和印第安人,这一点我看过国家档案馆的原文,的确是没有的。但在美国早起司法判例中,可以看出(至少是一部分)博学多才的白人法官如何看待这句话:

Dred Scott v. Sandford, 60 U.S. 393 (1857) 一案中,代表多数意见方写下判决的 Roger B. Taney 写道:

毋庸置疑,被奴役的非洲族裔并没有被意图纳入到独立序言中,也并没有构成制订并推行该宣言的人群。」(it is too clear for dispute, that the enslaved African race were not intended to be included, and formed no part of the people who framed and adopted this declaration......)

本案中,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社会运动阅历的黑人奴隶 Dred Scott 试图通过起诉的方式获得自由,而法院判决称,一名祖先作为奴隶被进口到美国的黑奴并不是美国的公民,因此不得在联邦法院提起诉讼。这一判决直接剥夺了黑人平等使用司法资源的权利。

在其它美国早期宪法判例中,印第安人同样被剥夺了相当一部分平等权利,例如不得合法拥有并转让土地。同时,妇女的投票权也要等 1920 年、在独立宣言发布将近 150 年后才得以实现。

但还需要注意一点,《独立宣言》并不是一份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文件,并非法院作出判决的直接依据。独立宣言更多地是表达着一种愿景,一种让独立战争具有正当性的目标。

起草独立宣言的白人男性们,的确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征税,却没有赋予他们参与代议制政治的权利。独立宣言号召(北美殖民地的白人男性们)为了与生俱来的平等而与英国殖民者对抗,这也正是这份「讨英檄文」的现实目的。

至于一边蓄奴,一边高呼平等自由,是否存在自相打脸之处, @我不是蟾蜍先生 的进行了解读,并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事例:

简言之,南方蓄奴州和北方自由州的矛盾,在制订《独立宣言》中就已经存在,但为了击败共同的敌人,南北方在独立战争中搁置了这一争议。随后,美国宪法也继续了这种妥协。南北方的妥协,一直持续到美国内战,持续到需要用一场死亡人数超过六十万的战争,让这个国家在血与火之中重铸,诞生了被称为「第二宪法」的十四修正案以促进法律的平等保护。

美国内战之后,奴隶制被废除了,但不平等依然存在 - 否则,就不会有《绿皮书》中那样荒谬的场景,富有盛名的黑人钢琴家,在登台演出之前,只能在狭小逼仄的储物间吃饭,而不能和白人听众一起用餐。之后就有了上世纪 60 年代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

他的梦想实现了,但不平等依然存在,一对在加拿大合法结婚的同性伴侣发现,她们并不能像真正的夫妻那样享受遗产税方面的待遇。后来,她们的梦想也实现了,但不平等依然存在......

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排除的何止印第安人和黑人。甚至可以反过来说,它所代表的仅仅是特定时期、有特定政治诉求的少部分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男性。但我们也不必因为这一表述的虚伪性,而否定追求平等这一目标。

好听的话,大多都不能细想。情人口中的海誓山盟,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但人还是要去爱的。

user avatar

《独立宣言》中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排除的远远不止黑人和美洲土著。不过,这个问题背后是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种族主义理论发展的开始就是以《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为基础的。

前面有大V引用了1856年的Fred Scott案。事实上1857年判决(7:2)是引起极大争议的,成为了内战的导火索之一。而且此案显然也不是根据《独立宣言》判的,而且根据《宪法》裁决《密苏里妥协案》。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革命战争时的背景来分析。

我们都知道,在美国革命中,南方同样贡献巨大——国王山、考彭斯等大捷发生在南卡州,最终英军投降的约克镇就在南方弗吉尼亚。在独立伊始,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爱国者不分南北的联合起来,反对英国君主的暴政。此时南方的奴隶制成为一个非常尴尬了问题。一方面美国革命者宣称为了自由而战,要为一个人人自由平等的共和国而战斗;但另一方面,南方又普遍实行奴隶制,一时不能(也根本不想放弃)奴隶制度。

彼的美国(当时还没成立合众国)北方主流社会对此的讽刺是毫不留情的。早于《独立宣言》发表前3年,本杰明•拉什博士称奴隶制为“贬低人类天性的恶习”,并预言自由“与奴隶制为邻,不可能长存”。一名康州普通士兵参观了华盛顿的种植园,回去后在日记中讽刺华盛顿假装代表“人类利益、社会自由”,却“以压迫为乐,而且还是最糟糕的压迫”。(对非裔美国人来说,没人比他们更清楚这种滑天下之大稽背后的痛苦。不过,“高尚追求自由”的白人爱国者那里,他们的声音哪能代表主流舆论)

但要赢得独立,没有南方畜奴州的参与是不可能的。可这么一个天大的滑稽摆在那里,又不可能被无视,所以急需一种理论来解决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理想和维持南方奴隶制这一矛盾。

这个时候,种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正式登上人类政治舞台,而且一出场就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

一些美国名流相对委婉一些,他们撰文声称奴隶为低等人的原因是因为环境因素,他们因为世代被奴役而低贱,而不是因为天生低贱而被奴役。

美国国父托马斯•杰斐逊坦率多了,他直接声称黑人“身体和头脑天赋比白人低一等”,黑人天性懒惰(恭喜部分知乎用户,种族理念和18世纪末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先驱(虽然他其实是农场主阶级)一样先进)。当时一名数学天才,自由黑人本杰明•班尼卡以自己出色的天文学计算来打脸杰斐逊,杰斐逊当即承让他的智慧,然后疯狂暗(ming)示本杰明这位天才是个例外。

杰斐逊其实还算开明的,他并不认同印第安人一定就低人一等,此外至少愿意表面如果更多黑人能达到班尼卡的成就,他会改变对黑人的话看法。他的南方老乡就直接多了,在声称黑人奴隶是“天生的劳工”的同时,他们大肆传播黑人天性懒惰,拥有非洲血统的不能被算作完整的人类那一套理论。

经过一轮的理论发展,种族主义在压迫黑人的基础上促进了白人男性之间的平等和团结。使得一个看似充满讽刺(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的问题得到了一个稳妥的解决方案。到1787年制定《宪法》时,南方希望将奴隶计入人口总数,北方自由州只希望统计自由民,在不将黑奴视为人这一统一共识下,最终达成一个黑奴算作3/5个人计入人口。

至少未来30年,直到密苏里妥协,这都不再是一个困扰美国的问题。


/*拖这么长时间没写印第安人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印第安人作为原住民,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外来的黑人,写下来的话大部分篇幅都会和问题关系不大*/

在17世纪末-18世纪70年代,印第安人的地位是“印第安国家”,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日本战国,不同印第安国家之间为各自利益合纵连横,他们利用大国间的冲突,选择中立或与殖民帝国结盟,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殖民帝国出于扩张自己的势力,选择拉拢特定的印第安人。

从美国独立战争到杰克逊、范布伦时期,部分幸运的印第安部落在与美国的协议中保留了自己的部分土地,然而大多数印第安人直到1831年“切罗基诉佐治亚州“案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在杰克逊、范布伦总统的推动下,美国将印第安人的土地换走,酿成”血泪之路“这一惨剧。

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美国西进中继续侵吞西部印第安人的土地。1887年《道斯法案》确定了保留地政策,并给予了接受土地分配的印第安人公民权。1924年的《印第安人公民权法案》才给予剩下的印第安人公民权。

七年战争前的印第安人和殖民者:坐收渔利

易洛魁联盟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印第安人势力。1701年,易洛魁联盟开始推行中立政策,并在安妮女王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和乔治王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收获颇丰——英法双方都试图拉拢这一美洲本土的强大联盟,给予了易洛魁联盟大量好处(如果稚嫩的魔法师的大清在这一时期要求美洲部落朝贡,可能会在美洲工艺品中发现英法造的火枪23333);同时,易洛魁联盟对南方的切罗基宣战,得到后者的土地和人口。

易洛魁联盟通过与英国在宾州和弗吉尼亚的殖民者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换取后者承认其对肖尼和delaware(不是今天的德拉华州)的占领;和加拿大的阿尔昆冈人保持战略伙伴关系(大雾),以应对法国人可能的侵略;他们还积极地充当美国东海岸、北美大平原和五大湖之间的贸易中间人。

但英国殖民者的扩张必然引起与易洛魁的冲突。弗吉尼亚和新英格兰的殖民者不断拥入易洛魁占领过的德拉华,并向俄亥俄扩张;法国人也南下进入这一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和贸易战。

1754年6月,英国人主动召开奥尔巴尼会议,试图拉拢易洛魁联盟,共同对抗法国人,遭到易洛魁拒绝。英国人和法国人在此时已经处于战争边缘。

一名叫Tanaghrisson的印第安领袖为了抗击法国人的扩张,在英法冲突中采取了极其激进的措施,试图引发英法之间的战争。在一名太年轻太天真的英国军官率领下,北美英军与其印第安盟友组成的联军在没有等到命令的情况下深入敌后,击败了一只法国军队,包括指挥官朱蒙维拉在内的法军官兵在战斗结束后被残忍屠杀。然而该年轻天真有时幼稚的军官随后就在与法军的战斗中惨败,1754年7月3日,在超过三分之一的部下和战马死伤后,22岁军官乔治·华盛顿向法军投降,并对屠杀法军军官和战俘供认不讳。

该年轻军官事后同聚聚叙述往事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699821655420928

七年战争-合众国成立期间的印第安人:剧变的时期

由于英国在法国印第安战争(七年战争的美洲战场)中的胜利,易洛魁联盟半个多世纪的在中立中利用殖民者之间的冲突获利的政策不再奏效。印第安人这次面对的是统一的英国殖民者。

1760年,七年战争尚未结束,但英国已经占据上风。以往通过威胁转向法国阵营来换取英国让步的切罗基人,在无奈与绝望中袭击英国在弗吉尼亚与北卡边境的殖民地。1761年,切罗基人战败,被迫接受英国人随意在其领地建立要塞和定居点的不平等条约。

1763年春天,五大湖地区爆发庞蒂亚克战争。渥太华族的领袖庞蒂亚克联合休伦、德拉华、齐佩瓦、帕塔瓦通米、肖尼和宾州易洛魁等印第安国家,向英国宣战。然而,到10月底,他们就战败了。英国和庞蒂亚克之间的和平协议要再更晚一些才能达成,但这场大起义有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成为美国独立史中不可避开的一部分。

庞蒂亚克起义使伦敦认识到,管理阿巴拉契亚山以西从法国和印第安人获得的领土是极其困难的,英国发布《1763皇室公告》(royal proclamation of 1763),规定以阿巴拉契亚山脉为北美殖民地西部边界。伦敦指望限制殖民者移民到印第安人的土地来避免冲突,却在北美殖民地引发了巨大的不满。一来已经有殖民者在边界线西部定居,二来殖民地的开发商指望开发阿巴拉契亚山西部的土地赚钱。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等后来的美国国父在此时开始联合起来,代表殖民地人民向伦敦游说。

尽管殖民地人民希望开发西部(指俄亥俄等阿巴拉契亚山以西,不是今天的西部),但英国刚刚在七年战争中欠下巨额债务,而向西开拓毫无疑问会消耗英国巨额财富——庞蒂亚克起义证明了这一点。英王乔治三世不希望殖民地开拓消耗英国不多的资金,在1763年,他选择乔治·格伦威尔作首相,后者一上任就要求在北美殖民地为帝国支付更多的经费。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对于相当一部分印第安人来说,美国独立战争是印第安人命运的转折点。

首先,印第安人面对的第一个政治巨变是易洛魁联盟的分裂。

易洛魁领袖Joseph Brant带领三个印第安部族加入了英国一方,直接造成易洛魁联盟分裂,中立政策也随之破产。

1777年8月6日,美军在纽约州奥斯坎尼被击败。奥斯卡尼战役是独立战争中最血腥的战斗之一,但对印第安人而言,原本应该承担主攻的英国红衫军,将大多数战斗留给了印第安人。印第安战士在战斗中英勇作战,损失惨重,一些美国的记录声称印第安人食用美国战俘,但是可能性不大。

然而易洛魁并没有全部选择支持英国。由于美国传教士一直在印第安人部落中传播新教,导致一些皈依基督教的奥奈达人选择支持美国人,与易洛魁同胞作战,并拉拢了一部分图斯卡罗拉人加入其中。美军在1779年夏天,在纽约周边的易洛魁领地实行“三光”政策,导致大批易洛魁人因没有缺少食物,被迫在冬天进入五大湖和加拿大,从此再也没有返回纽约州故土。

事实证明,部分印第安人领袖选择支持英国是很有远见的。印第安国家能在18世纪叱诧风云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能在欧洲霸主之间长袖善舞,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旦美国独立,美国将成为区域内唯一大国,印第安人将失去大国间的外交空间。但是,他们选择支持英国,毫无疑问站错了队。美国在战争中对站错队的印第安部落进行了沉痛打击。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处理印第安部落的问题。

这一过程简单说,就是美国通过一系列条约,逐渐吞并了不同的印第安人的土地。这里不再叙述不同部族的命运,因为过程和结局其实都是相似的。

《宪法》通过后到“血泪之路”

《宪法》的通过使得帝国逐鹿时期将印第安部族视为”印第安国家“的历史一去不返。但在”切罗基民族诉佐治亚州“案(Cherokee Nation v. Georgia, 1831)前,印第安人的地位依然有不确定之处。

《格林维尔条约》与部分印第安人的”美国化“

1795年的《格林维尔条约》(Treaty of Greenville)保障了印第安人的诸多权利。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雄安东尼·韦恩和迈阿密联盟领袖特特尔6年的战争后,美国与迈阿密联盟达成合约,韦恩将军将自己击败的印第安人领袖称为”红种绅士“。

《格林维尔条约》承认了印第安人的土地所有权,以及印第安民族对未割让的土地拥有主权,禁止政府仅仅与欧洲、北美国家协商就处分印第安民族的土地。

在美国领地上,美国政府开始支持对印第安人进行教化。在华盛顿的战争部长亨利·诺克斯的提一下,美国开始为印第安人提供先进生产工具(往往与印第安人之前的生产经验不符)。部分印第安人在美国帮助下,从狩猎、游牧改为养殖和种植。由于美国对印第安人提供的教育,更多的印第安人开始信仰新教,其中贵格会的传播尤为成功。

尽管印第安人在帝国争霸中坐收渔利的时代一去不返,但在部分地区,一些印第安人仍有机会利用大国之间的冲突来保护自己的利益。1812年战争中,中西部苏族的黑鹰酋长选择加入英国阵营,来抵抗美国人对苏族领地的入侵,战争结束后,黑鹰酋长的抗争一直持续到1832年;特库姆塞得到英国人在五大湖建立一个印第安人国家的许诺,美国人则试图说服他转而对抗加拿大人。但这样18世纪早期印第安人熟悉的外交环境,很快随着英美和解而消失。

近代化与”切罗基诉佐治亚“案

切罗基人的近代化在印第安人中最领先。1821-1822年,切罗基人赛阔亚发明了一个包含86个字母的音标字母表,并以此为基础创办了切罗基语的《凤凰报》;切罗基人模仿美国政治模式创建了参众两院、法院和公务员体系;1827年,切罗基人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切罗基人的土地制度充满民族特色,土地属于部族共有,禁止将集体土地出售给外人;切罗基的土地上建立了1个军工厂,2个制革厂,13个锯木厂,以及若干铁匠铺;民族主义在切罗基得到发展,越来越多的切罗基人将自己视为切罗基民族,而非一个部(cun)落(zhang)联盟。

切罗基人是近代化最彻底的,这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种族屠杀中获得了别的印第安民族没有的优势。

1822年,佐治亚州宣布切罗基人的《宪法》无效,并且禁止切罗基人集会;1829年,切罗基人的土地上发现黄金,使佐治亚掠夺切罗基人土地的野心进一步膨胀。

切罗基酋长约翰·罗斯诉诸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虽然判决”印第安部落既不是外国,也不是州,在联邦法院中无合法立场“,印第安人与美国的关系”绝无仅有“,作为”国内非独立部族“,印第安人在美国,但又不属于美国;不过,马歇尔法官保障了印第安人对自己土地的所有权。

血泪之路

然而,《宪法》和最高法院没有拯救切罗基人的命运。和其他印第安民族一样,他们也被迫踏上”血泪之路“。1835年,切罗基人的领袖在大多数切罗基人反对的情况下,签署《新埃克塔条约》,将南部的土地换成西部的土地。昔日代表族人去法院起诉的约翰·罗斯前往参议院游说,希望参议院拒绝批准条约,但参议院依然批准了条约。根据条约,1838年,范布伦总统派联邦军队将2000多拒绝离开家乡的切罗基人关入集中营,在被驱逐往俄克拉荷马的途中,四分之一的切罗基人死亡。

后续

之后,美国迎来的是自己的”昭昭天命“。在美国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基本就是不断重复抢夺印第安人土地、驱赶印第安人至保留地、消灭印第安人的文化这一过程。

印第安人的反抗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在漫长悲壮的反抗中,印第安人留下了一些英雄传说、几座城市的名字、一些陆军直升机的名字。

1887年,《道斯法案》(Dawes Act)通过,保留地制度正式被法律确定,接受土地分配的印第安人可以获得美国公民权。1924年,《斯奈德法案》(Indian Citizenship Act)通过,所有印第安人才获得完整的公民权。至今,印第安人的贫困率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而且由于势力有限,印第安人遭受的歧视、不公、贫困和犯罪问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在理解美国革命时,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时代的人的观念经历了非常急剧的变动。一个1773年鼓吹忠君的王党完全可能在1776年支持独立在1787年反对宪法在1796年支持汉密尔顿的政策。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头脑里的观念可能是复杂而混杂的,而不是教科书那种用一句话清晰无误地概括一个人的思想。回到题主的问题,《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宣言,其中体现的是启蒙运动的精神。但这一原则性的宣言到底是什么含义,其实当时代的人并没有清晰和透彻的认识。在讨论黑人问题前,我们可以先看其他几个当时代的类似例子:

1.在1780年代前,美国殖民者的政治精英对于废除根据血统出身决定的贵族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是否废除贵族制度却存在争议,亚当斯等人都设想过是否要赋予德才兼备的杰出人士贵族身份。不过这种构思到1780年代后基本就被放弃了;

2.在独立战争期间,有不少女性参与到当时政治生活之中,但是在立宪时,并没有人考虑过赋予女性投票权。女性在建国后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反而大大减少,独立战争时期女性的作用直到20世纪后才被重新发现;

3. 法国大革命之后,并没有赋予全体公民投票权,而是区分了拥有一定财产因此拥有投票权的积极公民,和其他不具有投票权的消极公民。此外,法国革命者还不假思索的特别认为,当时数以万计的“家仆”居于被支配地位,因此整个“家仆”群体都不具有投票权;

以上这些例子只是在探讨“人人生而平等”过程中一些特别著名和醒目的问题,除此以外还有大量更复杂和细小的具体问题,比如获得投票权的年龄下限,犹太人能否拥有投票权等等。我们一方面不能因为存在这些明显的例外,就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是完全虚伪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政治目标。比较恰切的理解是,“人人生而平等”这一宣言的含义正是在一次又一次政治事件和争论中被逐渐揭示、发展或者变动的。

回到题主所问的印第安人问题和黑奴问题,这在美国革命期间是两个不同的话题,并不可一概而论。最简单的差异是黑人问题是美国的内政事务,而印第安人在当时却不是“美国人”,印第安部落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更接近外交事务。以下答案主要以黑人问题为主,印第安人的话题我更不熟悉。

在1776年,黑奴问题已经是一个被当时代的政治精英充分意识到的政治议题。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中的草稿中,将鼓励黑奴贸易也列为控诉英王乔治三世的罪状之一。为什么殖民地大力发展的黑奴贸易成了控诉乔治三世的罪状涉及杰斐逊本人比较独特的论证思路,并不在此展开。不过这至少证明起草《独立宣言》时,相当部分的政治精英已经明确注意到黑奴贸易是一桩恶事,而且与启蒙运动的精神存在龃龉。当然,这段话在最终定稿的《独立宣言》中被删掉了。而在独立战争过程中,英国军队在南部各州进行了释放黑奴、鼓励黑奴加入英军的政治宣传和具体行动,用以打击南方各州。大陆军中同样存在一定数量的黑人士兵。黑人、特别是黑奴问题在独立战争时期就已经被双方当做“政治牌”和“军事牌”正面使用了。

到了美国立宪的1780年代后期,情况则更加明朗。北部各州有相当数量的政治精英明确提出废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的政治主张。比如富兰克林当时就是某一个废奴组织的主席,汉密尔顿也是废奴主义者。虽然汉密尔顿当时名声还不响,但富兰克林在1780年代是美国最负有名望、最受尊敬的政治家。废奴思潮在北美广泛传播并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英国在1780年代同样存在强劲的废止黑奴贸易运动,这些同样都是启蒙运动的影响。不过在另一方面,在美国立宪时期,废奴的现实可能性却几乎没有。因为最南部的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莱纳州和乔治亚州三州极为坚决的抵制废奴,如果废奴那么这三个州的代表会立刻退场。夸张点说,抵制废奴是这三州在立宪会议上的唯一诉求。而对于其他各州代表来说,保持立宪会议不破裂是立宪会议的最低目标,所以在废奴与否的问题上,其他各州向南部三州做了让步。当时代北方各州的参会代表可能还希望能够循序渐进的、较为缓和的解决奴隶制,但是他们并没有预见到奴隶贸易在立宪制后反而掀起了新的高峰。

这里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废奴在美国不仅是一个观念和价值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财产和财政问题。在南部各州,黑人历来被视为个人财产,解放黑奴也就是直接剥夺奴隶主财产的事。类比来说,如果现在有人提出为了环保,所有汽油车一律不得上路,只有电动车才能上路,这人会不会被喷到死?所以在1780年代废奴固然是一个有说服力的理想,却缺乏可行的实现途径。当时也有人提出过由各州或者联邦出钱,向奴隶主赎买黑奴,显然也不现实。这种涉及牺牲个人财产的事,也许不打上一仗,不让人付出十倍百倍的鲜血和金钱作为代价,是没人愿意的吧。

另外一个争讼不已的话题是,弗吉尼亚州那些最著名的政治精英,比如华盛顿和杰斐逊是如何看待蓄奴问题的呢?因为这几位太有名,所以把他们“洗白”成具有废奴精神的思想家,或者“黑”成种族主义者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事。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弗吉尼亚人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本来就是犹豫不决,甚至前后不一的,而且对于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等人来说,他们需要考虑和权衡的因素也的确不限于观念和价值。如果北方各州可以发动声势更大、更具说服力的废奴运动,杰斐逊、麦迪逊等人未必不会加入其中;反过来南方三州如果成功抵制废奴,那弗吉尼亚州也不介意维持现状。讲句纯私货,仅就我个人看制宪会议记录的观点,弗吉尼亚州多少是有点良心和节操的,而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莱纳州和乔治亚州三州又坏又贪婪。如果没有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莱纳州和乔治亚州三州,美国在立宪时未必不能废除奴隶制。

所以我的结论是,《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潜在的包含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平等,但这一蕴含的潜能在1787年并没有变成现实。

——————

一下补充杰斐逊在1785年的一封书信,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杰斐逊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判断。

user avatar

没有这个括号,你老师自己加的。真要是有这括号,美国说不定都不用打内战了,北方直接独立就完事了

这里面还有个梗是用词,所有men平等。所以女人低人一等。不晓得好莱坞是不是受此启发,经常就用指环王那样的段子。大魔王宣布men杀不了我,然后女一就上去剁成肉酱,剁完了笑道我是woma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无疑是美国建国史上最振聋发聩的宣言之一,它所承载的理想和影响力,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回响。然而,若我们细究其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就会发现,这句话在发表之初,其平等概念的适用范围,远未达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广泛和包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1776年那个时代,美.............
  • 回答
    宦官被阉割(去势)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现象,它既有实际的政治和管理需求,也深刻地触及了人格的改造和控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避免淫乱宫廷”或“摧毁独立人格”其中之一,而是两者兼而有之,并且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来详细剖析这两个方面: 1. 避免淫乱宫廷与维护皇权稳定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
  • 回答
    一个人独立开发项目,选择哪种编程语言确实是个挺重要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你学习的效率、开发的顺畅度,甚至最终项目的成败。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好”答案,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项目目标、个人兴趣以及你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什么样的体验。我个人觉得,如果你是打算一个人从零开始,边学边做,并且想要.............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我有点小得意。要说我独立完成的最厉害的事情嘛,可能就是当年一个人,在完全陌生的城市,啃下了一整个大项目。那会儿刚入行不久,技术还算不上精湛,但胜在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公司当时接了一个挺重要的客户项目,说是要构建一个用户管理和权限分配系统。听起来不复杂,但实际涉及到不少细节,.............
  • 回答
    作为一名独立游戏制作人,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一定要会写代码,才能真正做出属于自己的游戏?这个问题,相信不少怀揣游戏梦的朋友都曾纠结过。我作为一个亲身下海摸爬滚打过的独立制作人,想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这个话题。答案其实是:不一定,但“懂”会让你事半功倍,甚至决定你的上限。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你可能不需.............
  • 回答
    花粥与大学老师批评《盗将行》歌词“狗屁不通”事件,是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音乐与教育理念碰撞的典型案例。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包括事件本身、双方的观点、背后折射出的社会议题,以及对音乐创作和教育的启示。一、 事件回顾: 起因: 知名独立音乐人花粥的歌曲《盗将行》在网络上走红,旋律优.............
  • 回答
    在国内410人的独立游戏团队,想要依托 Steam 平台生存下来,这背后涉及的考量远比一个简单的数字要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至少卖多少份”,因为“生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概念。它取决于你的成本、你的目标、你的团队规模、你的游戏类型、你的市场营销能力,甚至是你对“生存”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
  • 回答
    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一趟漫长而精彩的自我探索之旅。它不是要你变成一个孤僻的怪人,或者什么都跟别人唱反调,而是让你拥有辨别信息、形成自己判断并坚定立场的能力,让你的生活和思想都更加鲜活和有力量。第一步:培养你的“好奇宝宝”DNA想独立思考,首先得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一个总.............
  • 回答
    快手这次为独立音乐人推出的版权结算通道,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举动,而且对整个音乐行业来说,说它会产生影响,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咱们得把它拆开了,一点点瞅瞅,这事儿究竟是咋回事,又可能带来啥。快手首推独立音乐人版权结算通道,这事儿为啥重要?你得知道,以前音乐版权这事儿,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印象最深的可能是.............
  • 回答
    培养一个孩子自律独立,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更像是一场细水长流的陪伴和引导。咱们就抛开那些空泛的理论,聊聊实操层面该怎么做,让咱家孩子将来能真正靠谱起来。一、 打好“内在驱动”的地基:从“为什么”到“我愿意”孩子天生是好奇的,但这份好奇心要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咱们得做点文章。 清晰的规则和期待.............
  • 回答
    看待蒋方舟、熊培云、马国川、段宏庆等被日本外务省纳入“独立行政法人国际交流基金的业务实绩评价”一事,确实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梳理和理解,这其中涉及到日本的文化外交策略、国内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更深层次的国际关系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独立行政法人国际交流基金”是什么。简而言之,它是由日本政府资助的一.............
  • 回答
    独立游戏制作,这四个字听起来充满了自由、创意和激情,但如果你真的踏入这个领域,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难”,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挑战,能把一个原本怀揣梦想的热血青年磨砺得体无完肤,但也可能铸就出闪耀的宝石。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难,是“全能的孤独”。作为一名独立的制作人,你很可能是一个小团队,.............
  • 回答
    人之所以能够独立行走和思考,这可不是件小事,它深深地根植在我们存在的基石里,赋予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仔细想想,这两样能力,虽然听起来朴实无华,但却是我们区别于其他许多生物,以及塑造了我们整个人类文明最根本的要素。首先说说独立行走。别小看这双腿,它带来的可不仅仅是移动的便利。 自由与探索的.............
  • 回答
    2021年,独立游戏制作人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十字路口。这个时代,独立游戏早已不是当年那种小打小闹、靠着情怀支撑的模样,而是已经发展成为游戏产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创新力量。独立游戏制作人的前途在哪里?总的来说,独立游戏制作人的前途相当广阔,但需要具备独特的眼光和灵活的策略。 创新和独特体验的.............
  • 回答
    在美国独立日,一些左派人士宣扬“美国从不伟大”的论调,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也触及了美国国家认同、历史解读以及社会进步等核心议题。要理解这种声音,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历史依据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应。首先,要明白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简单的“唱反调”。它往往源于对美国历史中不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中最核心、最古老也最令人困惑的命题之一:唯心主义的逻辑。你提出的观点——“宇宙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是显而易见的”——恰恰是唯物主义和许多常识性直觉的基石。而唯心主义者正是要挑战这种“显而易见”。要理解唯心主义的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点,并尝试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思考。 唯心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直击要害,也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为什么感觉清醒的、能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而更多人似乎沉溺在盲目跟风和娱乐至死的漩涡里?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是最大的推手之一。你想想,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是何等惊人?社交媒体、新闻推送、.............
  • 回答
    《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一次令人惊喜的独立游戏探索Steam 的独立游戏海浪总是源源不断,其中不乏一些能够悄然触动玩家心弦的惊喜之作。最近,一款名为《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The Unknown Expedition)的新游戏在 Steam 上架,虽然名字听起来颇为低调,但实际体验下来,它所展现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扎心的,尤其是对咱们这些曾经把游戏当生命,现在却只能“望游兴叹”的玩家来说。要我说啊,这事儿吧,就像谈恋爱,刚开始那叫一个热烈,恨不得时时刻刻黏在一起;等到真成家立业了,日子就回归柴米油盐,那份热情自然就稀释了不少,而且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掰扯,为啥那些曾经游戏玩得飞.............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能像西方那样孕育出源远流长的科学传统,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复杂的问题,而“缺乏独立思考”常常被提及,但将其作为唯一或主要原因,则显得过于简化,也可能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独立思考”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中国人当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也不会在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