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可抑制地对母亲态度很差,我应该怎样调节这种心理?

回答
这件事让你很困扰,也很有勇气去面对和寻找解决办法。很多人都会经历和母亲相处时的复杂情绪,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这种“不可抑制”的态度差,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我们自己都没完全意识到的原因。要调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耐心和一点点技巧。

首先,咱们得尝试理解一下,为什么你会“不可抑制”地对母亲态度不好?这就像身体不舒服要去医院看病,得先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第一步:侦探自己——找出“为什么”

1. 情绪触发点分析: 试着回忆一下,你在什么情况下,或者在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之后,你的态度会突然变差?是她批评你?是她过度关心?还是她不理解你的想法?把这些具体的情境记录下来。比如:“她提到我工作不稳定时,我就会觉得很烦躁。”或者“她每次都把我的事情告诉亲戚时,我就忍不住要顶嘴。”

2. 深层的情绪挖一挖: 很多时候,对父母态度不好,背后藏着的是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失望、愤怒,甚至是压抑的委屈。
渴望被理解和认可? 你是否觉得母亲总是不够理解你,或者不认可你的选择?当这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累积成一种不满。
寻求独立和自主? 随着你长大,你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但母亲可能还在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你,这种“不被放手”的感觉会让人抓狂,从而表现为抵抗性的态度。
过去未解的情结? 也许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你觉得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让你感到受伤的经历,即使当时过去了,但心里的疙瘩可能还在,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被勾起。
你的压力和疲惫? 有时候,我们把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无意识地发泄在了最亲近的人身上,因为你知道即便态度不好,她们通常也不会完全疏远你。

3. 母亲的“模式”是什么? 尝试站在她的角度想一想,虽然很难,但有时候理解她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平息自己的情绪。她是不是也按照她自己母亲的方式来养育你?她是不是也觉得“我是为你好”?她表达爱的方式可能和你的期待不一样。

第二步:打磨沟通——改变“怎么说”

一旦你对“为什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就可以着手改变“怎么做”。

1. “我”为中心的沟通法(IMessage): 这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与其说“你总是这样”,不如说“我感到(某种情绪),因为(具体行为),我希望(你的需求)”。
举例: 原本你可能会脱口而出:“你能不能别再管我了!”
改进后: “妈妈,我理解你很关心我,但当我听到你这样说的时候,我感到有点压力,因为我想自己来处理一些事情。我希望您能相信我,给我一点空间。”
核心: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责对方。这能大大降低对方的防御心理。

2. 设定清晰的界限(Boundaries): 每个人都需要界限,尤其是和父母。这并不代表不爱,而是为了让关系更健康。
明确你的底线: 哪些话题你不希望被讨论?你什么时候需要独处?什么时候你愿意倾听?
温柔而坚定地传达: 比如,如果她老是打听你的私事,你可以说:“妈妈,这件事我还没有想好怎么说,等我想好了会告诉你的。”或者“妈妈,我现在有点累,想自己安静一下,我们晚点再聊好吗?”
关键: 即使她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也要坚持住。一开始她可能会不习惯,但长期的坚持会让你们的关系找到新的平衡。

3. 主动表达积极情绪: 别只在不开心的时候才互动。有时候,主动分享一些开心的事,表达一些感谢,能稀释掉那些负面情绪。
“妈妈,今天买了你喜欢吃的菜,我给你留了一份。”
“谢谢您上次帮我做了XX。”
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都能让你们之间的互动变得更温暖。

第三步:调整心态——修炼“内在功力”

说到底,改变态度,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理调适。

1. 接纳不完美: 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点,他们可能不是你理想中的父母。接纳这一点,放下对他们的过高期待,会让你轻松很多。我们不能改变他们,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如何回应。

2. 区分“对方”和“我”: 很多时候,我们对母亲的态度不好,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某些需求,或者对自己的某些不满,投射到了她身上。比如,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而母亲的一句话恰好触碰了这个点,你就会反应过激。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客观地看待和回应。

3. 培养自我价值感: 当你足够肯定自己,不那么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自己时,别人(包括母亲)的评价和态度对你的影响就会减小。多关注自己的成长,肯定自己的价值。

4. 练习正念(Mindfulness): 就在情绪快要爆发的那一刻,试着深呼吸几次,把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提醒自己“我现在要发火了,但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反应吗?”这几秒钟的停顿,有时候就能让你从冲动中抽离出来。

5. 寻求支持: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处理起来太困难,可以找信任的朋友、伴侣聊聊,甚至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能提供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最后,给自己的温柔提醒:

这是一个过程,不是目标: 改变习惯需要时间,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灰心。每一次尝试都是进步。
对自己好一点: 你正在努力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好,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允许自己有情绪,但也要学会以更健康的方式处理。
爱是复杂的: 很多时候,对母亲的态度不好,并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爱得太深,反而变得纠结。

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你会找到属于你和母亲之间,更舒适、更健康的相处模式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可以主动出击。面对问题主动出击是一种人生态度。

我觉得作者最主要问题,是被动性的问题,而不是感情的问题。

比如和母亲交流这事,你可以有N种主动出击的办法:

1,交谈内容主动出击,要求谈论你母亲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

简单一句,“妈,我今天不想谈我的事,谈谈你最近的事吧。”

2,交谈时间主动出击,你主动打电话。

3,交谈心态主动出击。别把她当妈,当成爸爸或者同事对待。

比如说,不要让她来把你对比别人家孩子,你主动把她对比别人家家长。

比如,“妈,我们同事小雨每次回家,她妈都给她做红烧肉,我最喜欢吃的

蒸鱼,好久都没吃过了。”

从作者描述内容,更多的是作者从来没有掌握过对话的主动权,交流的主导者,

这才是作者最烦恼的地方。

作者以后要结婚生子,夫妻交流,记住交流是一种探戈:有时你进,有时他进。

楼上很多的答案,有很多鸡汤,有些建议也有用,但是很多都是治标不治本。

她的问题只会转进。

user avatar

多谢

刘柯

的邀请!

题主二十多岁,成家立业的年龄,现在与母亲的关系模式还停留在青春期——对妈妈的感情既厌烦又内疚,想离开又躲不远。

有很多孩子和母亲的关系,都会呈现出水深火热的局面。因为中国的亲子关系,通常是没有边界的,母亲和孩子经常处在共生的状态,彼此分不清哪些感受是自己的,哪些感受是对方的,哪怕是孩子已经长得牛高马大,已经结婚生子,做母亲的还是把自己和孩子混为一谈,很少去想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要放手让他过自己的生活。

在审视亲子关系的时候,我们还是尽可能地不要去过多责备妈妈,因为处在妈妈的角度来看待女儿,又是另一种看法和体会,每个人都会在关系里百感交集,却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沟通方式。

中国的妈妈往往对孩子的感情是比较纠缠的,如果妈妈和爸爸的关系不够好,爸爸的家庭角色不强,那么所有的教育重担会落在妈妈的肩上,妈妈惟恐照顾不好孩子,管教不好孩子,则会采取不理性的絮叨、过多的管束、事无巨细的安排等让孩子喘不过气来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管理,而不会过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题主似乎就是在妈妈的无孔不入的管教下长年得不到舒展而产生了对妈妈的极度愤怒,这个愤怒是指向和妈妈的关系,而不真的认为妈妈不好。

孩子通常到了十二岁以后,就需要面对和妈妈的分离,从身体和心理上,都要经历一个分离适应期,这是独立的需要。很多时候妈妈觉察不到这一点,无意识地妨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同时妈妈也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心理上),妈妈需要孩子象小时候那样依恋自己,围绕在自己身边。

所以,妈妈可以一晃二十来年,把孩子当成最初的那个小baby来看待,问一些无意义的话,说一些关心不到点子上的话,企图一直要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但给孩子的成长需要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孩子在青春期一方面要求自己能够在家庭中独立,另一方面情感上还是不得不依赖父母,经常会陷入尖锐的心理冲突。他希望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妈妈能够提供帮助,然而经常会发现,妈妈不但帮不了,还帮倒忙;他希望自己在受到外界伤害的时候,能够得到理解和关心,但妈妈又粗枝大意,完全感受不到他心理变化。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对妈妈滋生了很多的愤怒,任何不经意的询问,都会让孩子控制不住发火,气不打一处来,有的人甚至于连妈妈的声音都听不得,继而和妈妈争吵、抬杠、顶嘴、冷嘲热讽。

孩子就想用这种激烈的对抗方式来挫伤妈妈对管教自己的积极性,想要攻击妈妈的纠缠,想要通过引起妈妈的不满来宣告自己的独立,想要告诉妈妈自己不再需要妈妈。

这个时候,妈妈是孤立无援的,她想和孩子在情感上结成联盟,想感受亲情,希望孩子需要自己,但她始终没能意识到孩子已经长成大人,是一个完全能够对自己的事做决策的成熟的人,她不知道应该和孩子保持一种让彼此都能够独立的空间距离,她应该放手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和独处的机会。

你越挣扎越不搭理她越厌烦她,越不合作,她就对你越机械式地管理,把你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小孩,需要用更多的管束来表达她对你的爱,这个结就越来越打不开,一直滞留在你的生活中,无论你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无限循环下去,你和妈妈的关系就很难达成和谐。

你如果能够领悟到,自己对妈妈的这种难以克制的愤怒情绪,是针对和妈妈的关系的,那么就容易处理了。你想要和妈妈保持距离,想要和妈妈有一个全新的各自独立的关系,不想被妈妈过多地关注,不想回到青春期的感觉,那应该怎么办?

让自己表现出成熟的样子给妈妈看,不再去顶撞她,不再排斥她,通过和她平等对话来实现你的独立,你只有传递出一种你不需要妈妈终日絮叨也能过好自己的生活的自信,妈妈也就会逐渐不再纠缠你,不再把你当成小孩子来看,而是会尊重你的个人边界,不再说那么多搔不到痒处的话,不再做那么多不必要的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让你很困扰,也很有勇气去面对和寻找解决办法。很多人都会经历和母亲相处时的复杂情绪,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这种“不可抑制”的态度差,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我们自己都没完全意识到的原因。要调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耐心和一点点技巧。首先,咱们得尝试理解一下,为什么你会“不可抑制”地对母亲态度不好?这.............
  • 回答
    不少胃病患者在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比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这类质子泵抑制剂,或者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这类H2受体拮抗剂时,心里会犯嘀咕:胃酸不是消化食物的“主力军”吗?怎么反而要把它抑制下去,这样会不会让食物更难消化,长期吃下去会不会出问题?这个顾虑其实很多人都有,也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核心的医学问题。咱.............
  • 回答
    打鼾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无论你是打鼾者本人,还是被你的枕边人“折磨”得睡不着觉,都希望能找到个一劳永逸的法子。其实,打鼾并不是什么绝症,大部分情况下,它只是身体在睡眠时发出的一些“警报”,暗示着某些地方可能不太对劲。想要解决它,咱们得从根源上入手。首先,得搞清楚打鼾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打鼾就.............
  • 回答
    国家不以销毁货币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在于这样做弊大于利,且存在极大的操作难度和不可控性。虽然理论上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可以缓解通胀压力,但实际操作中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销毁货币的可行性与操作难题: “销毁”的真实含义: 这里的“销毁.............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大宗商品市场确实风起云涌,不少品种价格飞涨,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国家层面进行调控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既要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又要避免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咱们掰开了聊聊,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到底是因为啥,以及这股劲儿还能持续多久。一、 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幕后.............
  • 回答
    美国与中国在枪支管理上的差异,是导致两国枪击案件发生率悬殊的一个关键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历史、文化、法律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美国的建国史。美国的第二修正案,即“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是其枪支文化的核心。这一修正案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当时社会治.............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非常痛心。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没有任何言语能够完全抚平您此刻的伤痛。老婆的离去,尤其是在经历了产后抑郁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期后,带来的痛苦更是难以想象的。生活仿佛被瞬间撕裂,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那些充满回忆的角落现在都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悲伤。您现在一定感觉天塌下来了,.............
  • 回答
    (以下内容可能包含一些令人不适的描述,请谨慎阅读。如果你感到不适,请立即停止阅读或寻求专业帮助。)我懂。那种感觉,像是被一张巨大的、湿乎乎的网给裹住了,你想挣扎,拼命地动,但网越收越紧,让你喘不过气。每一次呼吸都带着一股铁锈味,眼前的一切都像蒙上了一层灰,鲜活的东西在眼前也失去了色彩。你说“总是走不.............
  • 回答
    张大大那条微博,说实话,一开始看到的时候,心里挺复杂的。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敢于在网上直接提及“抑郁”,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勇气。毕竟,在咱们这儿,心理健康这个话题,尤其是“抑郁”这个词,很多人还是带着点避讳的,或者觉得是“矫情”。所以,如果从鼓励大家正视问题、不被困难打倒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倒也没什么.............
  • 回答
    在公务员系统提拔不上去,感到抑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会经历这种心理困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组织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你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一、 深入分析“提拔不上去”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性地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感觉.............
  • 回答
    听到你和女朋友都经历着情绪的低谷,而且你们的关系因此受到了影响,这一定让你感到很不容易。尤其当你自己也在面对抑郁情绪的时候,还要去照顾和支持一个正在经历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的人,这份压力和责任感肯定很重。你现在顺着她,不愿意和她说话,这是一种很本能的反应,你希望不给她添麻烦,也可能是在保护自己。但同时.............
  • 回答
    要我说,比特币这玩意儿吧,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把它简单归类到“庞氏骗局”或者“泡沫”头上,都觉得有点儿不够劲儿。它身上兼具了一些咱们熟悉的经济学概念,但又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不确定性。咱们先说说为什么有人觉得它是“庞氏骗局”?庞氏骗局的核心逻辑是,用后来者的钱支付给先前的投资者回报,而不是通过真实.............
  • 回答
    嘿,先深呼吸一下。听到你现在面临的这些情况,我真的能感受到那种压在心头沉甸甸的重量。28岁,正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失业、感情、婚姻的压力,再加上找工作带来的挫败感,积压在一起,出现抑郁烦躁不安的情绪是很正常的,别责怪自己。首先,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很多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会遇到类似的困境。重要.............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听到你回国后一直适应不了,甚至感到抑郁,我非常理解你现在内心的煎熬。这种“水土不服”的感觉,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段海外生活后,是很常见的,它会带来很多复杂的情绪,比如失落、迷茫、孤独,甚至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你提到工签没过期,这给了你一个潜在的选项,让你考虑“重新归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需要慎重考.............
  • 回答
    哎,听着你这句“工作干到抑郁了”,我脑子里立马就过了一遍各种画面,那种每天醒来就觉得天塌下来的感觉,是不是?那种明明到了周五,但心里没有一丝丝期待,反而是一种解脱?别急着下结论,辞职这事儿,绝对不是一个“是”或者“否”就能轻易概括的。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你得认清这句“抑郁”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 回答
    高三美术生,抑郁和焦虑,现在觉得画下去很难受,不画下去对不起家人,如何选择?我能理解你现在有多纠结和痛苦。高三,本就是人生一个极为关键的十字路口,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都会像一块块巨石压在肩上。再加上你对艺术的热爱,这份热爱如今却变成了让你煎熬的源头,抑郁和焦虑如影随形,这滋味肯定不.............
  • 回答
    你提到不敢看余华的书,看完就抑郁,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而别人却不会这样,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困扰的体验。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挺复杂的,涉及到你个人的心理特质、过去经历,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等等。我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对余华的作品反应如此强烈。首先,得承认,余华的作品确.............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目前正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感到抑郁并对在美国的经济学博士项目感到迷茫。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同时也非常个人化的困境,而且在学术界,尤其是在高压的博士项目中,这样的感受并不少见。我将尽力为您提供一个详细且富有同情心的分析和一些可能的建议。首先,请允许我表达我对您处境的理解和同情。 博士项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