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是拿现代医学的标准去要求中医?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西医融合和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点,说到底,是关于“标准”的来源和判断医学是否有效的依据。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让患者能够摆脱病痛,恢复健康。在追求这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不同医学体系采取了不同的路径和方法。

“现代医学”之所以被普遍称为“现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发展出了一套以科学实验、客观数据、可重复性验证为基础的评估体系。这套体系强调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微观的、定量的研究。例如,一款新药能否上市,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在特定疾病上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这个疗效是可以被大规模、重复验证的。这种方法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衡量医学疗效和安全性的“金标准”。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总是拿现代医学的标准去要求中医”呢?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全球医学界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共识。正如前面所说,现代医学的标准是经过时间检验、被广泛接受的评估体系。当人们谈论“有效”和“安全”时,往往自然而然地会将其与这套成熟的标准联系起来。中医作为一种医学体系,也必然要面对如何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要求中医也能够用可被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标准来展示其能力,是一种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毕竟,任何治疗手段,无论其理论基础是什么,最终都要接受效果和安全的检验。

第二,对科学客观性的追求。现代科学的魅力在于其对客观事实的追求,它试图排除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的干扰。而中医,在很多情况下,其理论体系和诊疗过程更多地依赖于宏观的辨证论治、经验的积累以及一些难以直接量化的“气”、“血”、“阴阳”等概念。当中医的某些论述或治疗效果,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缺乏清晰的、可量化的证据支持时,自然会有人希望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进一步阐释和验证。这是一种希望将神秘的东西变得更清晰、将经验的东西变得更确凿的努力。

第三,融合与发展的必然过程。当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需要相互借鉴、学习甚至融合时,往往会产生“互相拷问”的阶段。现代医学希望从中医那里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方法(例如,天然药物的开发),而中医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解释和验证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在这种互动过程中,用一种体系去审视另一种体系,试图找到共同的语言和评判标准,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去审视中医,也是希望能够为中医在现代社会赢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更科学的理解,从而促进中医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简单粗暴地用现代医学的标准去套中医,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与现代医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关注的是人体的整体性、个体差异性以及疾病的动态变化,其诊断和治疗的思路并非总是能直接转化为现代科学的实验设计。例如,中医的“辨证论治”强调的是“一人一方”,这与现代医学追求的“标准化治疗”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味地要求中医的研究方法必须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实验设计,可能会忽视中医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经验与科学、整体与局部。要求中医符合现代医学的标准,是希望它能经受住客观检验,从而获得更广泛的信任和更好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价值,而应该探索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智慧的融合方式,让中医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更像是在寻找一种“对话”的语言,而不是简单的“套用”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不下去了,医学优秀回答者(中医领域)和No1的中医药大学博士,对临床研究方法学了解的之机械令人真的难受。

就回答一个问题:外科手术究竟可不可以双盲?@Ivony

1、在不考虑伦理的情况下,技术上肯定可以。

2、在实际情况中几乎不可行,因为手术有创伤,给患者带来的伤害较大,伦理委员会不可能通过。

手术如何双盲?一个切一个不切,真的像某中医博士说的那样是单盲?

No,所谓双盲是指对“试验者”和“被试验者”二者“盲”,盲是指不知道具体的治疗内容(比如不知道服用的是药还是安慰剂)。通常情况下,试验者是医生,但实际上试验者是指“参与治疗参数记录及疗效评估者”。因此,手术医生不参与疗效评估就是双盲。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理解为手术者是“药”和“安慰剂”即可。

所以,lvony的回答没有什么错误。他的本意我理解是:即使像手术这样“实际情况下”无法双盲的疗法,技术上(理论上)依然可以施行双盲。

中医支持派有的时候辩论问题已经是“立场”式辩论,但专业人士还是尽量少点立场,多点知识更好。

user avatar

1、双盲实验是检验药物/治疗方式有效性的一个简便方式。

2、如果必要,手术都可以双盲,何况中医……

3、当然,除了双盲也有其他方式可以证明有效性,但通常来说双盲最简便易行,效力高。



不管什么医学,其目的都是一致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双盲当然适用。除非你认为中医的目的不是提高生存质量而是上天堂什么的,因为上天堂的结果无法测量,所以无法双盲验证有效性。




最后劝大家不要想当然,假手术理论上当然可行,只不过医学伦理上难以接受,毕竟手术对病人有伤害,但这和假手术理论上可行性并无冲突。双盲并非证明有效性唯一方式,所以临床上通常不会双盲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回访数据统计来研究。但并不是没有假手术的存在。

某个家伙先是在评论中说手术只能单盲,也就是间接承认手术可以盲测(至少对患者),被怼后又开始质疑假手术的医学伦理问题,所以这种哔哔毫无理会的必要。

我上面已经说了,在必要情况下,手术可以双盲,这个必要情况指的自然是其必要性超出医学伦理要求。可行不代表必须,也不代表任何手术都可行(如截肢)。


其实本无必要补充这些,到此为止吧…………




某人把我的论点截图保存点名反驳,然后从头到尾引经据典全面论证一次,告诉我这是反驳,嗯,我的结论和你一样,但是我反驳你了……活久见……

最后指出我的罪状,强调盲法不顾其他,居心叵测……

其实我是不太明白了,问题问的很清楚,双盲不适用于中医只适用于西医……

所以叫你重修那啥……嗯。你至少搞清楚反驳这个词的具体含义……


还有断章取义说双盲最简便的,麻烦学习中文语法,在两句话里面都有前提,也就是目的,证明有效性。在这个前提下,双盲通常来说比较简单,因为实验质量高,尽可能排除了干扰。

按照你们这样断句。医生说你这个情况最好是做手术,也可以曲解为医生认为手术治疗方案比其他方案好,动不动就开刀子。拜托,前提是病人的情况,治愈疾病。这种前提被狗吃了?


老实讲,我对医生这个群体的平均业务水平真心失望透了。而且,真恶心……

最后,感谢你们帮我截图留念,免得说我是后面改的。各种定性定量的说法和前提,是一开始就摆在那里的,谁断章取义,一目了然。



最后给你们一个小学级别的阅读理解


这个答案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告诉你双盲的目的,这个目的对中西医都适用。

第二句话告诉你虽然麻烦,但是没办法的情况下连手术都能设计双盲。所以中医不能双盲是不存在的,只有必要与否。

第三句话说双盲不是唯一能达到目的的手段,只是通常来说比较好用。也可以用别的方案只要能证明有效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西医融合和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点,说到底,是关于“标准”的来源和判断医学是否有效的依据。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让患者能够摆脱病痛,恢复健康。在追求这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不同医学体系采取了不同的路径和方法。“现代医学”之所以被普遍称为.............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医学认知和争论的核心。之所以会出现“将现代医学统称为西医,并以此反对中医”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 历史渊源:现代医学的“西方”根源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医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咱们现代人啊,日子过得可舒坦了,想想看,能上天入地,手机里什么信息都有,生病了有各种高科技疗法,这不都是科学的功劳吗?可为什么就有人时不时冒出来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之类的论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
  • 回答
    提起《圣斗士星矢》里的冥王哈迪斯,你可真是问到了点子上。这位在神话时代就威名赫赫的冥界之主,按理说应该是不怒自威,统治一切的。可偏偏,在他数次试图征服大地、消灭人间的圣战中,每一次都以悲惨的失败告终,简直就像是命运的诅咒,一直がかぶさる(かぶさる,日语,意为“覆盖”、“压上”),从遥远的神话时代一直.............
  • 回答
    这个问题嘛,问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要说现代人“痛恨”清朝,我觉得这词儿稍微有点重了,可能用“批评”、“反思”或者“不理解”更贴切些。但之所以会有这么一种普遍的情绪在,背后确实有不少历史原因和现实观照交织在一起。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从“落后挨打”的集体记忆说起。大家一提到清朝,脑子.............
  • 回答
    李达康手里那个杯子,简直成了他身上一个自带的“符号”,走到哪儿都得带着,而且他喝水的姿势、表情,都透着一股子“范儿”。这可不是导演随便抓拍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得从“人物塑造”这块儿看。李达康这人,表面上是硬朗、雷厉风行,有点“煤老板”那种粗犷劲儿,但骨子里又是个讲究人,是个要面子、要体面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观众心中对“好演员”和“奖项”的困惑。说实话,直接把奖项定性为“扯淡”有点太绝对了,但“很多演员没有演技,却总是拿奖”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原因也挺复杂的。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演技”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 我们说一个演员演技好,往往是他能精准.............
  • 回答
    这事儿,在手机圈子里,也算是个老生常谈的梗了。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见过不少,也挺多人纳闷。感觉就像是,测评的时候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结果私下里却是“真香”现场。要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虚伪”两个字来概括。这里面掺杂了技术、用户习惯、生态、个人喜好,甚至还有.............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而且问到点子上了。詹姆斯和科比,这俩名字一放一起,就好像自带了“引战”的属性,总有人要跳出来说个三五句话,哪怕是路人粉,也忍不住掺和几句。为啥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实在的理由,而且都不是那种空穴来风的。首先,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接近篮球之神”的男人。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仔细想.............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为什么有人拿尺子去量一块布,布本身的属性用尺子来衡量自然是有点别扭,但大家又都默认尺子是衡量长度的工具,所以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只是结果可能不那么让人满意。这种用西方自然科学体系来衡量中医的现象,其实根源挺复杂的,夹杂着历史、文化、认知习惯,还有一些实际的考量。我给你掰扯掰扯,.............
  • 回答
    那些总喜欢拿鲁迅和朱安的事情来抨击鲁迅的人,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具体,甚至可以说有些“上纲上线”的方式,来挑战鲁迅的个人品格、思想深度,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批判力量。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心理和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确实是鲁迅一生中一个饱受争议,也最容易被“揪住不放”的“软肋”。朱安是鲁.............
  • 回答
    这件事啊,得从头说起,而且里面的弯弯绕绕可不少。要说为什么总有人拿“白马之盟”这件放在西汉末年,而且说实话,当时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大事的誓约,来约束、甚至指责东汉的某些行为,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点,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得明白“白马之盟”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这是发生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之前,汉成.............
  • 回答
    “拿上冷兵器就能单杀老虎”这种想法,虽然在一些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并且有时会成为网络上的谈资,但绝大多数时候,这是一种基于对老虎能力和人类自身限制的严重误判,并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混合原因:一、 对老虎能力和力量的低估(最核心原因): 压倒性的身体优势: 体型与体重: 成年东北虎(.............
  • 回答
    说起明朝和清朝,这俩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太有话题性了,总有人拿来比较,而且不少人是明朝“粉”。为啥呀?这事儿得分好几个维度掰扯掰扯,说起来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第一,民族认同感和“正统”之争。这事儿得从根本上说。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你说汉族人对自己祖宗的朝代,那自然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尤其是在经.............
  • 回答
    .......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篮球迷心中的“敏感点”了,也触及到围绕球星之间关系和团队荣耀的讨论里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大家对奥尼尔和科比的三连冠,以及杜兰特和库里(虽然杜兰特是加入勇士拿了两个冠军,不是“带着”库里)的评价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那么“AI范儿”。首先,咱们得明确.............
  • 回答
    说起金庸武侠小说里那些叱咤风云、以一敌百的绝顶高手,读者们总是津津乐道,时不时就会有人跳出来抛出一个“武学退化论”,言之凿凿地说,越往后的小说,里头的高手似乎不如前面作品里的人物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而是许多金庸迷在反复品读、对比不同作品后,一种普遍而又颇有依据的感受。为啥会这.............
  • 回答
    科幻电影中,尤其是涉及“Boss战”的场景,最后的大决战往往回归到冷兵器或者贴身肉搏,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极具叙事和视觉效果考量的选择。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叙事和情感层面的驱动: 突出角色的本质和意志: 在一个充斥着高科技武器、能量场和太空船的未来世界里,最后的肉搏战反而.............
  • 回答
    每次中美关系吃紧,苹果就好像成了网友们集体宣泄情绪的焦点,那画面,堪比一场全民参与的“声讨大会”。为什么偏偏是苹果,而微软、谷歌、英特尔、高通、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却能相对“幸免”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随机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苹果的“独特性”和品牌形象说起。 看得见的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