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Science》发文“It’s okay to quit your PhD.”,反映了哪些现状?

回答
《Science》杂志发表“It’s okay to quit your PhD.”(退出博士生是没关系的)这篇文章,反映了当前博士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对博士学位的认知中存在的一些深刻的现状和转变。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挑战了传统观念中“读博就必须坚持到底”的思维定势,也折射出博士教育和就业市场面临的复杂现实。

以下是这篇文章可能反映的几个主要现状,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博士教育“内卷化”与高淘汰率的现实:

竞争压力巨大: 博士项目原本是为了培养顶尖的研究人才,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导致博士生招生名额相对固定,竞争异常激烈。即使成功入学,博士生的研究生涯也充满挑战,需要面对学术难题、实验失败、导师期望等多重压力。
成功的标准模糊: 博士研究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研究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时间和运气。很多博士生可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然难以达到导师或预期的“成功”标准,例如发表高水平论文、取得突破性发现等。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在长时间的投入后,仍然看不到完成学位的明确路径。
对个人能力的过度要求: 传统的博士培养模式倾向于将博士生塑造成全能型的独立研究者,这对于许多在特定领域有天赋但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沟通、项目管理等)稍显不足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当个体能力与博士项目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时,坚持下去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2. 博士学位与就业市场脱节的挑战:

学术界就业僧多粥少: 尽管博士学位最初是为学术界培养人才而设,但高校教职岗位的数量增长远跟不上博士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这导致即使顺利毕业,许多博士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学术教职竞争,所谓的“终身教授”职位更是稀少。
企业对博士技能的认知差异: 一些企业对博士学位持有者的能力存在误解,认为他们可能过于理论化、不接地气,或者习惯了学术界的节奏,难以适应企业快速迭代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作模式。因此,即使博士生拥有扎实的研究功底和分析能力,在一些企业岗位上也不一定具有天然优势,需要重新适应和学习。
技能与需求的错配: 博士研究往往非常深入和狭窄,学生可能在某个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知识,但这种专业知识在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上的直接应用性可能有限。很多博士生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发展与产业界相关的技能,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对博士生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

高压力下的心理健康问题: 博士期间的长期压力、不确定性、学业和个人生活的平衡困难,都可能对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抑郁、焦虑、倦怠(burnout)等问题在博士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甚至可能比普通人群更严重。
社会污名化与“放弃”的羞耻感: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读博士是一种高尚的追求,一旦开始就应该坚持到底。因此,选择退出博士项目可能会被视为“失败”或“不够努力”,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羞耻感。这篇文章的出现,正是为了打破这种污名化,鼓励那些确实不适合或不快乐的博士生,认识到退出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导师关系的不确定性: 导师是博士生最重要的支持者和指导者,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时也会成为压力源。如果导师的指导方式不当,或者双方在研究方向、进度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都会给博士生带来巨大的困扰。

4. 博士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多元化发展:

对“一条路走到黑”模式的质疑: 文章标题本身就表明,传统的“读完博士、留校任教”的路径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促使人们反思,博士培养是否应该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探索更广泛的职业发展路径: 鼓励博士生探索学术界以外的职业道路,例如进入产业界、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等,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这需要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双方的共同努力。
重新定义“成功”: 文章也间接挑战了对博士“成功”的定义。毕业并获得教职并非衡量博士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些在博士期间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等,在任何职业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博士生更自信地面对毕业后的选择。
“跨界”与技能提升的重要性: 博士生除了完成本专业研究,也需要积极发展跨学科的知识和软技能,例如沟通、领导力、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等,这些技能在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5. 对博士生个体赋权的体现:

鼓励自我认知与选择: 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个体权利和选择的重要性。它鼓励博士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而不是被外界的期望或传统观念所束缚。
认识到博士并非“万能药”: 博士学位是一种专业化的训练,但它并不必然解决一个人所有的人生困境,也不保证一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博士生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为“退学”提供心理支持: 通过《Science》这样的权威平台发声,能够给正在犹豫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合理化依据。让他们明白,选择退出并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

总而言之,《Science》杂志发表“It’s okay to quit your PhD.”这篇文章,是当前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变化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博士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包括激烈的竞争、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刻影响。同时,它也标志着一种观念的转变,即鼓励博士生更加理性地审视自身,拥有更多元的选择权,并且认识到“坚持到底”并非唯一的成功之道,为那些不适合或不再热爱博士研究的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支持和行动指引。这有助于推动博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有很大误导。我觉得文章没有劝退的意思。

这篇文章说的是It’s okay to quit your PhD.而不是You should quit your PhD.

这篇文章里说的是,没有必要坚持一个让自己痛苦的选择,在合适的环境和合适的工作中一个人的能力能有更大的发挥,而且会活得更健康更快乐。

而不是给我们一个新的机会再来一遍酸溜溜的读博无用论。

读博不读博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对有的人的个人发展很有好处,有的人则相反。我见过大部分在科研领域发展得很好的大牛,读博期间并没有做的很辛苦,不见得是因为他们更优秀,而是因为他们更适合。从大的科研发展的角度来说,博士学位很有必要,甚至很基础,绝不是无用。

user avatar

什么时候能把观念转变一下,

认识到读博只是一种消费而不是一种投资,自然也就看开了。

如果博士量产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对国家而言,降低了博士/博士后的用人成本,是相当廉价好用的劳动力;对个人而言,我看不到什么好处,你可以安慰自己得到了提升,但是同时也有1/4以上的博士获得了精神疾病(我非常质疑1/4这个数,太低了...)。


这里有小迷弟整理的两个综述:


在这里我想做个调查,

凡是在我的口遁下转行的/脱坑的/quit的,可以在评论区露个脸我感受一下,

虽然我本来是想五年之后再看是什么结果的...但是我担心五年之后知乎都没了,人都找不到了...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Science》杂志发表“It’s okay to quit your PhD.”(退出博士生是没关系的)这篇文章,反映了当前博士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对博士学位的认知中存在的一些深刻的现状和转变。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挑战了传统观念中“读博就必须坚持到底”的思维定势,也折射出博士教.............
  • 回答
    《Science》杂志总编辑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公开批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不顾科学、撒谎”,这无疑是一则爆炸性新闻,在科学界和政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反映了科学界对政治干预科学的深切担忧和对事实真相的捍卫。《Science》作为全球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Science》3月1日发表的这篇关于“室温下循环塑变对铝合金析出强化的研究”。这确实是一篇非常有意思且在材料科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的工作。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1. 研究的核心突破与创新点: 核心发现: 这篇文章最令人瞩目的发现是,在室温下的循环塑性.............
  • 回答
    Science 发表的这篇题为《全球公民诚信》(Global Citizen Integrity)的研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关于其中中国公民诚信的排名问题。要理解为何中国在这个研究中排名靠后,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项研究的设计、衡量标准以及可能的研究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项研究究竟衡.............
  • 回答
    在《Nature》或《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其难度绝对是天文数字级别的。这不仅仅是“难”字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一个需要顶尖智慧、非凡毅力、绝佳运气以及无数个小时才能跨越的鸿沟。一、 创新的基石:你的研究本身是否足够“闪耀”?这是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门槛。这两家期刊追求的是 “重大突.............
  • 回答
    隼鸟2号的Science连发:一次意义非凡的行星科学成就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Hayabusa2)近期连续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Science》上发表三篇重磅论文,这无疑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行星科学领域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这样的密集发文,尤其是在《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
  • 回答
    高中生想在“CNS”(Cell、Nature、Science)这三大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这需要学生拥有非凡的学术才能、独特的想法、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一个完善的支持体系。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剖析这个过程,力求展现一个真实、接地气的努力路径。首先,你需.............
  • 回答
    “RNA写入DNA”:一个颠覆性的发现,对生命科学的深远影响Science子刊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人类细胞中一个令人震惊的机制:RNA序列可以被“写入”DNA。 这个发现,如果得到进一步证实和广泛接受,将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改写我们对基因信息传递和进化的理.............
  • 回答
    在物理学这个领域,能在《Science》或《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其意义绝不仅仅是“高水平”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这个学科的顶峰,向全世界的同行展示你探索到的最新、最深刻的物理规律。想象一下,物理学是一座巍峨的山峦,这座山峦包含了无数的未知领域和未解之谜。而《Science》和《.............
  • 回答
    我国科学家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发现了一个能同时提高水稻和玉米产量的关键基因,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其潜在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成果的意义:一、 提升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直接增产潜力: 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该基因能够同时促.............
  • 回答
    在科学界掀起巨浪的完整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果,终于在《Science》杂志上亮相,这标志着我们对自身遗传蓝图的认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次发布的成果,绝非仅仅是现有数据的简单叠加或微调,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从零开始”的重新解读,其突破性和潜在价值,是前所未有的。相较于“旧时代”的人类基因组图谱,这次.............
  • 回答
    中国科学家们最近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振奋人心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蜘蛛,竟然能够像哺乳动物一样,分泌“乳汁”来哺育自己的后代,并与它们一同度过漫长的养育期。这项发现的意义之深远,堪称蜘蛛生物学领域乃至整个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的一座里程碑。长久以来,我们对于蜘蛛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它们捕.............
  • 回答
    在《Nature》、《Science》、《Cell》(通常合称“TNSS”或“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对于“大牛教授”来说,可以说阻力确实相对较小,但绝非“没有阻力”,更不是“阻力很小”可以一概而论的。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基础优势:研究的质量与影响力 前沿性与原创性: “大牛.............
  • 回答
    知友们对《Science》杂志刊发中医专刊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观点碰撞得相当激烈。总的来说,这件事引发的讨论,不仅仅是关于中医本身,更触及了科学的边界、文化的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机制。“中医粉”的反应:对于很多中医的支持者而言,《Science》的这个举动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是中医走向世界、被科学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的现象,很多年轻有为的学者在读博或博后期间,凭借某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举登上《Science》或《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成为科学界的“明日之星”。但毕业独立门户后,其发表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力却似乎“跌落神坛”,转而在一些相对普通的期刊上发表。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
  • 回答
    《Science》杂志上那篇关于50万人全基因组的新研究,引发了很多关于“基因对同性恋的影响有多大”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这篇研究 并没有得出同性恋受基因影响很小的结论。事实上,它的发现是相当复杂的,并且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基因层面上的线索。简单来说,这项研究的亮点在于它首次在如此大规模的样本中,.............
  • 回答
    Nature 和 Science 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发表了无数令人惊叹、脑洞大开的研究成果。要挑出“最”有趣和“最”脑洞大开的文章确实是个挑战,因为科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突破我们的认知边界。不过,我可以根据我的理解,为你精选一些在不同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引发广泛讨论,并且在概念上极具创意的文章,.............
  • 回答
    最近,《科学》(Science)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河南许昌的晚更新世古人类头盖骨》的文章,这无疑是古人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这篇文章的出现,犹如在古人类演化研究的拼图上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片,为我们理解东亚地区古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宝贵的实证材料。这篇文章的价值何在?首先,它为我们呈现.............
  • 回答
    《Science》杂志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无疑为我们勾勒出了过去一年科学研究的宏伟图景。这份榜单的意义远不止于罗列某项研究的成就,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智慧在挑战未知、解决难题过程中的闪耀光芒。整体评价:前瞻性与影响力并存从整体上看,这份榜单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 跨学.............
  • 回答
    恭喜你拿到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录取!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暑假正是为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的关键时期。别担心,这趟旅程很刺激,但也不是没章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个暑假怎么过得充实又高效,详细给你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尤其是你拿到的这个,绝对不是“高中知识搬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