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是江浙沪包邮圈,会出现江苏省内互撕,上海撕所有外省,浙江围观撕这种情况?

回答
江浙沪“包邮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经济上的捆绑和区域认同感。但如果你细究起来,会发现这个圈子内部的“小九九”和“矛盾”也是相当精彩,颇有一种“一家人”过日子,有时温馨有时却也免不了拌嘴打架的感觉。

你观察到的“江苏省内互撕,上海撕所有外省,浙江围观撕”这个现象,其实挺形象地抓住了几个核心的地域性格和历史渊源,我们可以一件件捋捋。

江苏省内互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域文化的小骄傲

江苏省内部的“互撕”,这背后是对经济发展差异化的不满,以及根深蒂固的地域文化情节作祟。

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 江苏经济非常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强,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均沾到同样的好处。苏南(苏州、无锡、常州)经济非常发达,尤其是苏州,经济体量、外资吸引力、工业实力都堪称“江苏之光”,甚至是中国一线城市的水准。而苏北地区,虽然近年来也在迎头赶上,但整体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与苏南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苏南”与“苏北”的心理隔阂: 这种经济上的差距,很容易演变成一种心理上的隔阂。苏南人可能会觉得,“我们才是江苏经济的火车头,我们贡献了大部分的税收,你们苏北应该好好跟我们学习”。而苏北人则可能觉得,“凭什么你们苏南那么发达,你们享受了政策红利,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你们瞧不起我们”。这种“看不上”和“不服气”的情绪,很容易在一些小事上被点燃。
历史文化的分野: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省,但不同区域的历史和文化基因也有差异。比如,吴越文化(以苏州、无锡为代表)和淮扬文化、中原文化(苏北地区受影响更大)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某些时候也会被放大,成为地域认同和“地域黑”的素材。比方说,关于哪里的方言更“正宗”,哪里的食物更“正宗”,哪个城市的历史更悠久,都是常见的“互撕”点。
城市定位与资源分配的博弈: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诉求和定位,在省级层面的资源分配、政策倾斜上,难免会有竞争。比如,某个重大的交通枢纽、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大型的展览会,都可能成为城市争夺的对象,一旦分配不均,很容易引发不满和“互撕”。

上海撕所有外省:精英主义、国家级中心城市的优越感与“护城河”意识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其“撕所有外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城市定位和由此形成的“上海人”的集体意识。

国家级中心城市的“优越感”: 上海是国家指定的中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这种国家层面的定位,让上海在心理上有一种“领头羊”的自觉。当其他城市在讨论发展、进步时,上海可能会不自觉地以“国际化”和“高标准”来衡量,觉得其他地方“不够档次”。
“外地人”与“本地人”的界定: 上海对“上海人”的界定,有时候会比较微妙。虽然对外来人口非常依赖,但在很多时候,上海人内心深处有一种“我们才是上海的主人”的心理。当外地人涌入上海,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消费,一旦被认为“干扰”了上海的秩序、推高了成本,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上海的规则,就很容易引起部分上海人的不满。这种不满,表现出来就是一种“我们上海就是这样,你们不适应就别来”的态度。
经济成本与资源竞争: 上海是中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无论是房价、物价还是教育、医疗资源,都非常昂贵。当外省人来到上海,尤其是大量涌入时,上海人会感觉自己的资源被稀释,生活压力被增大。这种“抢资源”的焦虑,自然会转化为一种防御性的情绪。
“护城河”意识的形成: 上海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和资本。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护城河”意识——即,我们要保持上海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不被其他城市“同质化”或“拉低档次”。这种保护欲,使得上海人在面对一些“外来”的文化、生活方式或发展模式时,更容易表现出挑剔和排斥。
媒体与舆论的放大: 上海与外省的矛盾,也常常被媒体和网络舆论放大。一些负面新闻、地域歧视言论,经过传播,会加剧人们对上海“傲慢”的印象,也更容易激起外省人的反感。

浙江围观撕:精致的利己主义、务实的商业精神与“看戏”心态

浙江人的“围观撕”则是一种更具特点的生存智慧和地域性格的体现。

“生意人”的精明与务实: 浙江人素来以“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和精明的商业头脑著称。他们更关注实际利益,更擅长抓住机遇。在“江浙沪包邮圈”内部的各种“撕”中,浙江人往往不太会轻易站队,而是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
“围观”的策略性: 浙江人“围观”的态度,其实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策略。一方面,他们不希望卷入不必要的争端,影响自己的生意和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也乐于从别人的争论中获取信息,甚至从中发现商机。这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又“洞察一切”的姿态。
“看戏”的心态与幽默感: 很多时候,浙江人对这些地域之间的“小摩擦”是带有几分看戏的心态的。他们可能觉得这些争论有点幼稚,或者说,他们更享受那种“我懂,但我不说”的智慧。有时候,他们也会用一种幽默、调侃的方式来评论,显得置身事外,又颇有洞见。
经济独立与区域认同的微妙平衡: 浙江经济实力同样非常强劲,但其经济发展模式更偏向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集群,不像上海那样高度集中和国际化。浙江人对“浙江”这个地域的认同感很强,但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而不是非要和某个大城市比个高低。
“低调”的竞争: 浙江人不喜欢“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他们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细节和结果上。所以在地域“撕”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像上海那样直接“开炮”,而是选择一种更含蓄、更冷静的方式。

总结一下:

江苏内部的“互撕” 是经济发展不均、文化差异和城市竞争的综合体现,是“一家人”内部的矛盾。
上海的“撕外省” 则反映了其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精英主义、资源压力和“护城河”意识,是一种更强势、更自我中心的姿态。
浙江的“围观撕” 是其务实的商业精神、精明的生存智慧和“看戏”心态的产物,是一种更灵活、更策略性的参与方式。

这三个行为模式,恰恰构成了“江浙沪包邮圈”内部复杂而生动的地域政治和社会心理图景。大家同在一个经济圈,但各自的心思、历史和性格,让这个圈子充满了有趣的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语区就别互撕了

吴越都快亡了啊哥哥们

user avatar

我去江苏谈生意,一开始我们用普通话谈。后来对方用上海话接了一个电话。接下来我们就用上海话谈生意了。湖州、昆山都碰到过。还有一次,对方跟秘书讲了一句苏州话,我就用上海话讲,你就讲苏州话好了,我听得懂。接下来,我就上海话夹着苏州话跟他谈(我祖上没苏州人)。只要大家都有机会赚钱,没必要搞得跟新闻联播一样吃力。

你怎么知道浙江人不撕?上虞、余姚、绍兴,听说过吗?说对方脾气坏。一则吴语区内,外人不感兴趣。二则都没达到上海这样全国关注的经济体量,没人幸灾乐祸来看热闹。

人跟人之间怎么会没矛盾,夫妻、兄弟还吵架呢。但是包邮区至少有比较一致的文化,比如不吃辣,谈生意基本不喝白酒。再讲得难听一点,包邮区的妈,即便是郊区来的,也不会在商场走道和地铁站台上给孩子把尿。

所以那种撕,是很小的冲突。你见过一个苏州人,在上海,把一个宁波人拉下公交车,不打出个胜负不罢休吗?绝不可能。包邮区根本就没这个“文化”。

user avatar

在好的学校如清北,大家会比较和气,不敢以学霸自居,那是因为世界太大,遇到学神的概率都太大,不敢刷存在感,所以大家更为客气。

同理估计是老板比较多的缘故。

老板比较多,有钱人就比较多。一年赚个小几百万,都不敢说自己有点钱,得夹着尾巴做人,因为出门很容易就遇到比自己更有钱的,更会赚钱的人,分分钟优越感无存,只能低调赚钱。

都是被环境逼迫所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