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是江浙沪包邮圈,会出现江苏省内互撕,上海撕所有外省,浙江围观撕这种情况?

回答
江浙沪“包邮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经济上的捆绑和区域认同感。但如果你细究起来,会发现这个圈子内部的“小九九”和“矛盾”也是相当精彩,颇有一种“一家人”过日子,有时温馨有时却也免不了拌嘴打架的感觉。

你观察到的“江苏省内互撕,上海撕所有外省,浙江围观撕”这个现象,其实挺形象地抓住了几个核心的地域性格和历史渊源,我们可以一件件捋捋。

江苏省内互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域文化的小骄傲

江苏省内部的“互撕”,这背后是对经济发展差异化的不满,以及根深蒂固的地域文化情节作祟。

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 江苏经济非常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强,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均沾到同样的好处。苏南(苏州、无锡、常州)经济非常发达,尤其是苏州,经济体量、外资吸引力、工业实力都堪称“江苏之光”,甚至是中国一线城市的水准。而苏北地区,虽然近年来也在迎头赶上,但整体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与苏南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苏南”与“苏北”的心理隔阂: 这种经济上的差距,很容易演变成一种心理上的隔阂。苏南人可能会觉得,“我们才是江苏经济的火车头,我们贡献了大部分的税收,你们苏北应该好好跟我们学习”。而苏北人则可能觉得,“凭什么你们苏南那么发达,你们享受了政策红利,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你们瞧不起我们”。这种“看不上”和“不服气”的情绪,很容易在一些小事上被点燃。
历史文化的分野: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省,但不同区域的历史和文化基因也有差异。比如,吴越文化(以苏州、无锡为代表)和淮扬文化、中原文化(苏北地区受影响更大)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某些时候也会被放大,成为地域认同和“地域黑”的素材。比方说,关于哪里的方言更“正宗”,哪里的食物更“正宗”,哪个城市的历史更悠久,都是常见的“互撕”点。
城市定位与资源分配的博弈: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诉求和定位,在省级层面的资源分配、政策倾斜上,难免会有竞争。比如,某个重大的交通枢纽、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大型的展览会,都可能成为城市争夺的对象,一旦分配不均,很容易引发不满和“互撕”。

上海撕所有外省:精英主义、国家级中心城市的优越感与“护城河”意识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其“撕所有外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城市定位和由此形成的“上海人”的集体意识。

国家级中心城市的“优越感”: 上海是国家指定的中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这种国家层面的定位,让上海在心理上有一种“领头羊”的自觉。当其他城市在讨论发展、进步时,上海可能会不自觉地以“国际化”和“高标准”来衡量,觉得其他地方“不够档次”。
“外地人”与“本地人”的界定: 上海对“上海人”的界定,有时候会比较微妙。虽然对外来人口非常依赖,但在很多时候,上海人内心深处有一种“我们才是上海的主人”的心理。当外地人涌入上海,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消费,一旦被认为“干扰”了上海的秩序、推高了成本,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上海的规则,就很容易引起部分上海人的不满。这种不满,表现出来就是一种“我们上海就是这样,你们不适应就别来”的态度。
经济成本与资源竞争: 上海是中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无论是房价、物价还是教育、医疗资源,都非常昂贵。当外省人来到上海,尤其是大量涌入时,上海人会感觉自己的资源被稀释,生活压力被增大。这种“抢资源”的焦虑,自然会转化为一种防御性的情绪。
“护城河”意识的形成: 上海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和资本。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护城河”意识——即,我们要保持上海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不被其他城市“同质化”或“拉低档次”。这种保护欲,使得上海人在面对一些“外来”的文化、生活方式或发展模式时,更容易表现出挑剔和排斥。
媒体与舆论的放大: 上海与外省的矛盾,也常常被媒体和网络舆论放大。一些负面新闻、地域歧视言论,经过传播,会加剧人们对上海“傲慢”的印象,也更容易激起外省人的反感。

浙江围观撕:精致的利己主义、务实的商业精神与“看戏”心态

浙江人的“围观撕”则是一种更具特点的生存智慧和地域性格的体现。

“生意人”的精明与务实: 浙江人素来以“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和精明的商业头脑著称。他们更关注实际利益,更擅长抓住机遇。在“江浙沪包邮圈”内部的各种“撕”中,浙江人往往不太会轻易站队,而是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
“围观”的策略性: 浙江人“围观”的态度,其实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策略。一方面,他们不希望卷入不必要的争端,影响自己的生意和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也乐于从别人的争论中获取信息,甚至从中发现商机。这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又“洞察一切”的姿态。
“看戏”的心态与幽默感: 很多时候,浙江人对这些地域之间的“小摩擦”是带有几分看戏的心态的。他们可能觉得这些争论有点幼稚,或者说,他们更享受那种“我懂,但我不说”的智慧。有时候,他们也会用一种幽默、调侃的方式来评论,显得置身事外,又颇有洞见。
经济独立与区域认同的微妙平衡: 浙江经济实力同样非常强劲,但其经济发展模式更偏向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集群,不像上海那样高度集中和国际化。浙江人对“浙江”这个地域的认同感很强,但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而不是非要和某个大城市比个高低。
“低调”的竞争: 浙江人不喜欢“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他们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细节和结果上。所以在地域“撕”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像上海那样直接“开炮”,而是选择一种更含蓄、更冷静的方式。

总结一下:

江苏内部的“互撕” 是经济发展不均、文化差异和城市竞争的综合体现,是“一家人”内部的矛盾。
上海的“撕外省” 则反映了其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精英主义、资源压力和“护城河”意识,是一种更强势、更自我中心的姿态。
浙江的“围观撕” 是其务实的商业精神、精明的生存智慧和“看戏”心态的产物,是一种更灵活、更策略性的参与方式。

这三个行为模式,恰恰构成了“江浙沪包邮圈”内部复杂而生动的地域政治和社会心理图景。大家同在一个经济圈,但各自的心思、历史和性格,让这个圈子充满了有趣的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语区就别互撕了

吴越都快亡了啊哥哥们

user avatar

我去江苏谈生意,一开始我们用普通话谈。后来对方用上海话接了一个电话。接下来我们就用上海话谈生意了。湖州、昆山都碰到过。还有一次,对方跟秘书讲了一句苏州话,我就用上海话讲,你就讲苏州话好了,我听得懂。接下来,我就上海话夹着苏州话跟他谈(我祖上没苏州人)。只要大家都有机会赚钱,没必要搞得跟新闻联播一样吃力。

你怎么知道浙江人不撕?上虞、余姚、绍兴,听说过吗?说对方脾气坏。一则吴语区内,外人不感兴趣。二则都没达到上海这样全国关注的经济体量,没人幸灾乐祸来看热闹。

人跟人之间怎么会没矛盾,夫妻、兄弟还吵架呢。但是包邮区至少有比较一致的文化,比如不吃辣,谈生意基本不喝白酒。再讲得难听一点,包邮区的妈,即便是郊区来的,也不会在商场走道和地铁站台上给孩子把尿。

所以那种撕,是很小的冲突。你见过一个苏州人,在上海,把一个宁波人拉下公交车,不打出个胜负不罢休吗?绝不可能。包邮区根本就没这个“文化”。

user avatar

在好的学校如清北,大家会比较和气,不敢以学霸自居,那是因为世界太大,遇到学神的概率都太大,不敢刷存在感,所以大家更为客气。

同理估计是老板比较多的缘故。

老板比较多,有钱人就比较多。一年赚个小几百万,都不敢说自己有点钱,得夹着尾巴做人,因为出门很容易就遇到比自己更有钱的,更会赚钱的人,分分钟优越感无存,只能低调赚钱。

都是被环境逼迫所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江浙沪“包邮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经济上的捆绑和区域认同感。但如果你细究起来,会发现这个圈子内部的“小九九”和“矛盾”也是相当精彩,颇有一种“一家人”过日子,有时温馨有时却也免不了拌嘴打架的感觉。你观察到的“江苏省内互撕,上海撕所有外省,浙江围观撕”这个现象,其实挺形象地抓住了几个核心的地域性格.............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勾起了不少人好奇心。说起“江浙沪”,这仨名字连在一起,总让人觉得有点顺口,但为什么是“江”在前,“浙”在中,“沪”在后呢?这可不是随便排的,背后其实有几层意思,可以从历史、行政、地理以及文化这几个维度来聊聊。一、历史的印记:从“江南”到“江浙”要说“江”为什么在前,我们.............
  • 回答
    关于“江浙沪是美食荒漠”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令人费解,甚至可能让熟悉江浙沪美食的人感到不解,但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认为,并且为何这种说法会传播开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说法的来源和“荒漠”的定义。 来源: 这种说法通常出现在网络社区,特别是那些强调地方特色、口味辛.............
  • 回答
    江浙沪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来人口红利,这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看法,并且背后有着相当扎实的逻辑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1. 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驱动首先,江浙沪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重镇,其经济起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积累和发展。从早期劳动密集型产业.............
  • 回答
    江浙沪不包括江西,江南地区也鲜少将江西纳入其中,这背后有着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原因。江西在中国版图上的存在感相对较低,也并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深入探究江西的独特之处。一、 “江浙沪”与“江南”的地理与历史界定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江西不在“江浙沪”和传统意义上的“江南”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人民的名义》和《扫黑风暴》这两部优秀国产反腐扫黑题材剧集的核心人物命运和叙事手法。侯亮平(《人民的名义》)和江阳(《扫黑风暴》)都是怀揣正义感、试图揭露黑暗的检察官,但他们的经历和遇到的阻力却截然不同。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 人物设定、时代背景、剧情设计、现实映射 等多个层.............
  • 回答
    广东人不吃辣?这简直是很多人脑海里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要说广东和湘、川、渝、黔这些地方一样都是湿热气候,为啥在辣味上却像是走了两个极端?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地理、历史、文化以及人体适应的复杂交织,绝非一句“不吃辣”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正视一个事实:广东人并非完全不吃辣,而是“不太爱”吃辣,或者说“.............
  • 回答
    读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你敏锐地观察到了革命和起义似乎鲜少从江浙地区发源,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一点,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而是需要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去理解。1. 经济的“温床”与“束缚”:富庶之地,何以难以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江浙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听到一些真正懂吃的老饕们,或者是一些对美食有深刻理解的朋友,会给闽粤江浙地区贴上“美食荒漠”的标签。这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毕竟这几个地方在中国饮食版图上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八大菜系里就占了好几个。但如果咱们把“懂吃”的定义稍微拓展一下,不光是追求食材的鲜美、.............
  • 回答
    关于江浙一带做饭的主力是不是男性,以及为什么,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有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但如果一定要探讨“主力”,并且从一种普遍性的观察出发,我会说,在传统观念和家庭分工中,江浙一带做饭的主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由女性承担,这是基于历史传承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当时,江北四镇(即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是明朝在北方的重要军事力量,尤其是在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然而,随着满清入关,这股力量的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明朝末年的局势与四镇的地位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讲东林党是江南财阀代言人,这说法不算太夸张,但要说得详细,还得把这层关系剥开来看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东林党”这茬事儿。它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更像是一个文人群体和官员集团的集合。他们最初聚集在苏州的东林书院,谈论经世致用,批判时弊,尤其看不惯宦官专权和政治黑暗。这帮人,说白了,都是读书人出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你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在不少江苏人身上确实能找到影子,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或者在一些比较跨区域的交流场合。要说为什么,倒也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而是有那么一些历史、文化和现实层面的原因在里面。首先,江苏这个名字,说起来,它更像是一个行政区划,一个政治概念。在历.............
  • 回答
    《开端》中选择炸毁公交而不是开到江里,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包括剧情的需要、角色的动机、以及叙事的张力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制造戏剧冲突和紧张感: 炸毁公交的直接性与视觉冲击力: 炸毁公交车是一个具有极强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的事件。爆炸的烈焰、碎片、瞬间的毁灭,都能在.............
  • 回答
    关于山东和江苏南北方的划分,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地图画线”就能说清楚的,它背后牵扯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积淀,以及地理环境的微妙影响。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山东会扎根在北方,而江苏却温婉地依偎在南方,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地理的界定:秦岭淮河一线,历史的基石要说南北,最根本的依据还得是地理。中国古代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有点自己的想法。秦岚版的富察皇后和江疏影版的曹皇后,按理说都是“善良贤惠”的皇后设定,为啥一个让大家觉得“如沐春风”,另一个就没那么“深入人心”呢?我觉得主要还是出在“演”和“被演”这两方面,以及观众的情感投射上。秦岚的富察皇后:润物无声的温柔,恰到好处的克制先说说秦岚的富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个体感受等多个层面。你观察到的“湖南人和江西人更亲近”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尽管官方或历史叙事中,“楚”(湖南和湖北)的文化联系更为紧密。让我们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历史与文化联系 “楚文化”的共同遗产: 湖南和湖北都曾是.............
  • 回答
    王莉和陈坚,同为食品与酿酒领域的专家,并且都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公众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一个备受争议,一个则风平浪静。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专业背景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院士的评价体系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理论上是依据在工程.............
  • 回答
    重庆江北嘴,这座依山傍水、气势恢宏的城市新中心,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风貌。但你提到的“清一色的方块大楼”,以及与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CBD在“设计感地标建筑”上的对比,这个看法确实触及了一些关键点,也可能源于观察的角度和对“地标”的定义。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江北嘴的建筑肌理,看看为什么它呈现出如今的.............
  •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同样是湿气重的地方,怎么一个辣得冒汗,一个甜得腻歪?其实啊,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口味,还有历史、地理、生活习惯,甚至身体的“自我调节”呢。先说说四川,那湿气有多“黏人”四川盆地,大家都有数。那是个大盆子,四周环山,空气流动不畅,加上雨水充沛,那湿气,就跟孙悟空的金箍棒似的,伸缩自如,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