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我的一个小观察。
就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地方,真的热爱清淡口味。
绝大多数地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重口味。
不是重辣、就是重甜、重咸、重酸。或者就是混合,比如美国式的酸甜。还有各种重油的炸物。
即使是传说中的清淡口味地区。仔细观察,也不清淡。
比如日本,以前都号称清淡。但是看日本料理可以有多难吃? - 知乎 里很多留日人士的吐槽,
可以发现,日本拉面很油。而且喜欢天妇罗、炸鸡一类的炸物。而且普遍偏甜。
比如江南地区,看苏南人到底有多能吃糖? - 知乎
放一堆糖在我看来,在大多数人看来,也跟清淡不沾边。
人类为什么会普遍喜欢重口味。这个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但是有一点,人类不喜欢清淡是个普遍的事实。
但是能够搞到什么调料,则是一个问题了。
糖在古代,是一种较为奢侈的物品。只有在某些富裕地区,产出会多一些。居民也消费的起。这些地方的居民就形成了偏甜的口味。
而一些贫穷地区,可能买不到那么多糖。他们会选择辣椒、花椒这样的调味料。以同样实现重口味的目标。
所以富裕地区爱吃甜,而吃辣地区则集中在贫困地区,确实有这个现象。
可能一开始,这些调味料的添加,只是少数。但是到了后来,就可能会越来越夸张。
比如某些食辣区的无辣不欢,和某些食糖区的无糖不欢。
顺便一说,我不认为这两种调味,在口味上有什么高下之分。
辣当然是遮蔽原味。可是一些食糖区连吃个青菜都要加糖,乃至认为青菜都是苦的,这就不算败坏味蕾吗。
再说一下,我认为的关于这方面的两种不正确观点。
一是认为吃辣是因为潮湿阴冷。也就是题主想问的。
明显的,同是潮湿的江南不吃辣。而陕西这样的地方比较干燥,也照吃辣。
东南亚和印度是热带。照样喜爱辣味。
二是认为吃辣是为了遮盖食物变质的味道。
这话明显不符合生活现实。
毕竟吃辣区的人,也基本是在家里吃饭的。
谁在家里吃饭,还会用腐败变质食品。
这是倒果为因。
确实存在着某些黑心餐馆用大量辣椒掩盖食物已经腐败的现实。但这肯定不是用最初辣椒的本意。
实际上,同样的逻辑,如果用在炒菜放糖上,也是合适的。
你放这么多糖,是为了掩盖食物腐败吗?
——————————
更新一下,陕师大的于赓哲教授在微博上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家可以花一块钱围观一下。
Sina Visitor System不愧是教授,史料信手拈来。
他也不同意因为潮湿而吃辣这样的说法,认为这是后来的附会。
各地区形成的普罗大众饮食习惯一定与当地农业出产有关.这条定律在现在仍然大部分成立.(除去发达地区及完全工业化地方除外,这一些地区几乎不存在大规模农业了)
比如辣椒,不挑土质,所以在贫瘠的山丘也能种出来,所以吃辣地区辣椒产量很大.
湖泊地区产藕量大,所以以藕的食谱也很多.
就是穷
越贫困越需要下饭菜,简单到辣子面就能米饭,不仅补充维生素,也能哄饱肚皮。
视野放广一点,全世界的国家,传统上被辣椒席卷过的地区,嗜辣的与不嗜辣的经济情况。对比国内的许多邻省,一目了然。
偶有个例。
虽然重口味正有全国化乃至全球化的趋势,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样。
我是贵州人,我顿顿吃辣,现在家在云南,日照好的不得了,不阴不湿,身边所有朋友几乎都吃辣,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更新一哈~~~
一帮人呢,和我犟了两天了。
吹完牛逼,举个孤例,就跑了。
我文字说明一下,再配张图表。
辣椒这个东西,可靠一点的说法是明末传入中国,海路来的多,陆路来的少。至今有些地方别称仍然是海椒。从印度洋过来,穿马六甲海峡,登广东进入内陆,至今韶关部分瑶族地区仍保留有原生种。
而今的中国经济格局,与当时相比,差别不大,看清楚字哈,格局。
我再强调一遍,贫穷是相对的,不管你祖上多有钱,环比四邻嘛。
我重复了我的观点了哈,和气候环境没得一角钱关系,就是穷。穷不一定吃辣,有其他重口味。但嗜辣和以辣椒为主,一定是因为穷。很难理解这段文字么?
你要反驳我也,举点啥子环比四邻经济拔尖的国家~地区~城市然而嗜辣的例子,不就行了
,然后自己也动动脑子为啥子要煞费苦心百度半天,然而还举证困难。
用自己做孤例,我家就穷我家就不吃辣,小学生卖萌呢~
最后再啰嗦一句,穷过不丢人,又不是你造成的。咬着犟有啥子意思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