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潮湿,为什么四川人吃辣,江南人吃甜?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同样是湿气重的地方,怎么一个辣得冒汗,一个甜得腻歪?其实啊,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口味,还有历史、地理、生活习惯,甚至身体的“自我调节”呢。

先说说四川,那湿气有多“黏人”

四川盆地,大家都有数。那是个大盆子,四周环山,空气流动不畅,加上雨水充沛,那湿气,就跟孙悟空的金箍棒似的,伸缩自如,牢牢地“粘”在你身上,甩都甩不掉。夏天闷热难当,冬天阴冷刺骨,这种潮湿的环境,对身体的影响可不小。

中医里讲,湿气重容易生病,容易“困”,人会觉得没精神,身体沉重,胃口也不好。这个时候,就需要点“火”来驱散一下。

辣椒:身体的“兴奋剂”与“驱湿器”

四川人为什么爱吃辣?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驱寒除湿,身体的自然选择: 辣椒性辛热,能发汗,能促进血液循环。在湿气重、容易“寒湿内停”的四川盆地,吃辣就像给身体开了个“排气阀”,把身体里的湿气、寒气往外推。你一吃辣,出汗了,身体不就舒坦多了吗?这是一种身体本能的自我调节,虽然听起来糙,但很实在。
调动脾胃,提升食欲: 湿气重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吃啥都没滋没味,人也容易犯困。辣椒的辛辣味能够刺激味蕾,让你口水直流,重新唤醒沉睡的食欲。四川菜里为啥那么多辣椒?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唤醒”这被湿气“压制”的胃口。
味道的遮盖与混合: 过去,在食材保鲜技术不如现在发达的时候,辣椒的重口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食材本身可能存在的不足,让食物更具吸引力。当然,这更多是辅助原因,驱湿才是核心。
文化与历史的沉淀: 四川盆地历史上属于“巴蜀之地”,早期移民来自北方,他们带来了面食和一些烹饪习惯。而辣椒,在明朝中期才传入中国,并在四川得到了蓬勃发展。四川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湿气困扰,使得辣椒在这里找到了最适合的“用武之地”,逐渐渗透到饮食文化中,成为川菜的灵魂。你仔细想想,川菜的很多经典菜系,比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水煮鱼,哪一个不是以辣著称?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了。

江南:温润的湿,化作了甜

再来看看江南。江南的湿,和四川的湿不太一样。它更偏向于“温润”,虽然也有雨水,但整体气候相对温和一些。江南水乡,烟雨朦胧,少了四川盆地的那种“压抑感”。

温和湿气,无需剧烈排解: 江南的湿气虽然也有,但没有四川那样容易导致“寒湿内停”而引起身体不适。江南的湿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但也容易让人觉得身体“腻滞”,没有精神头。
甜味:滋养与“润燥”: 甜味在中医里有“补益脾胃”的说法,能够缓解身体的干燥不适,也能让人感觉心情愉悦。在相对温和的环境里,身体不需要那种大开大合的“驱寒排湿”,而是更需要一种温和的滋养和“润燥”。甜食能够给人带来能量,让身体感到舒服,也能带来一种愉悦感。
食材的特性与丰富: 江南地区物产丰富,水稻种植发达,米面主食是基础。同时,江南地区也盛产各种水果、蔬菜,比如莲藕、荸荠、甘蔗、各种蜜饯等,这些本身就带有天然的甜味。再加上历史上的商业发达,糖的获取也相对容易。
文人雅士的情趣: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荟萃之地,追求精致的生活和情调。甜点,作为一种点缀,一种享受,能够体现出生活的美好和细腻。一块精致的糕点,一杯香甜的羹汤,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生活的浪漫表达。
历史文化的传承: 很多江南的传统糕点、甜品,都承载着历史文化。比如苏州的苏式糕点,上海的鲜肉月饼(虽然不甜,但其精致的制作工艺和丰富内涵也代表了江南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各种各样的糖藕、八宝饭等等,这些都深深地烙印在江南人的饮食习惯里。

总结一下,虽然都是湿,但“湿”的性质和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物产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川人嗜辣和江南人嗜甜的鲜明对比。

你可以理解为:

四川:湿气重,需要用辛辣“猛火”去驱散、去提神。
江南:湿气温和,需要用甘甜去滋养、去“润燥”,去增添生活的“情调”。

这就像一个人被淋了一身雨,湿冷难耐,就想吃点热辣的暖暖身子;而另一个人只是沾了点水汽,感觉有点“腻”,就想吃点甜的,让心情变得明媚起来。

所以啊,这口味的选择,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背后都有故事呢!下次你再吃川菜或者江南菜的时候,不妨想想,这辣和甜背后,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怎样的信号,又是这片土地在向你讲述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我的一个小观察。

就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地方,真的热爱清淡口味。

绝大多数地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重口味。

不是重辣、就是重甜、重咸、重酸。或者就是混合,比如美国式的酸甜。还有各种重油的炸物。


即使是传说中的清淡口味地区。仔细观察,也不清淡。

比如日本,以前都号称清淡。但是看日本料理可以有多难吃? - 知乎 里很多留日人士的吐槽,

可以发现,日本拉面很油。而且喜欢天妇罗、炸鸡一类的炸物。而且普遍偏甜。

比如江南地区,看苏南人到底有多能吃糖? - 知乎

放一堆糖在我看来,在大多数人看来,也跟清淡不沾边。


人类为什么会普遍喜欢重口味。这个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但是有一点,人类不喜欢清淡是个普遍的事实。

但是能够搞到什么调料,则是一个问题了。


糖在古代,是一种较为奢侈的物品。只有在某些富裕地区,产出会多一些。居民也消费的起。这些地方的居民就形成了偏甜的口味。

而一些贫穷地区,可能买不到那么多糖。他们会选择辣椒、花椒这样的调味料。以同样实现重口味的目标。

所以富裕地区爱吃甜,而吃辣地区则集中在贫困地区,确实有这个现象。


可能一开始,这些调味料的添加,只是少数。但是到了后来,就可能会越来越夸张。

比如某些食辣区的无辣不欢,和某些食糖区的无糖不欢。


顺便一说,我不认为这两种调味,在口味上有什么高下之分。

辣当然是遮蔽原味。可是一些食糖区连吃个青菜都要加糖,乃至认为青菜都是苦的,这就不算败坏味蕾吗。


再说一下,我认为的关于这方面的两种不正确观点。

一是认为吃辣是因为潮湿阴冷。也就是题主想问的。

明显的,同是潮湿的江南不吃辣。而陕西这样的地方比较干燥,也照吃辣。

东南亚和印度是热带。照样喜爱辣味。


二是认为吃辣是为了遮盖食物变质的味道。

这话明显不符合生活现实。

毕竟吃辣区的人,也基本是在家里吃饭的。

谁在家里吃饭,还会用腐败变质食品。

这是倒果为因。

确实存在着某些黑心餐馆用大量辣椒掩盖食物已经腐败的现实。但这肯定不是用最初辣椒的本意。

实际上,同样的逻辑,如果用在炒菜放糖上,也是合适的。

你放这么多糖,是为了掩盖食物腐败吗?


——————————

更新一下,陕师大的于赓哲教授在微博上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家可以花一块钱围观一下。

Sina Visitor System

不愧是教授,史料信手拈来。

他也不同意因为潮湿而吃辣这样的说法,认为这是后来的附会。

user avatar

各地区形成的普罗大众饮食习惯一定与当地农业出产有关.这条定律在现在仍然大部分成立.(除去发达地区及完全工业化地方除外,这一些地区几乎不存在大规模农业了)


比如辣椒,不挑土质,所以在贫瘠的山丘也能种出来,所以吃辣地区辣椒产量很大.

湖泊地区产藕量大,所以以藕的食谱也很多.

user avatar

就是穷

越贫困越需要下饭菜,简单到辣子面就能米饭,不仅补充维生素,也能哄饱肚皮。

视野放广一点,全世界的国家,传统上被辣椒席卷过的地区,嗜辣的与不嗜辣的经济情况。对比国内的许多邻省,一目了然。

偶有个例。

虽然重口味正有全国化乃至全球化的趋势,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样。

我是贵州人,我顿顿吃辣,现在家在云南,日照好的不得了,不阴不湿,身边所有朋友几乎都吃辣,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更新一哈~~~

一帮人呢,和我犟了两天了。

吹完牛逼,举个孤例,就跑了。

我文字说明一下,再配张图表。

辣椒这个东西,可靠一点的说法是明末传入中国,海路来的多,陆路来的少。至今有些地方别称仍然是海椒。从印度洋过来,穿马六甲海峡,登广东进入内陆,至今韶关部分瑶族地区仍保留有原生种。

而今的中国经济格局,与当时相比,差别不大,看清楚字哈,格局。

我再强调一遍,贫穷是相对的,不管你祖上多有钱,环比四邻嘛。

我重复了我的观点了哈,和气候环境没得一角钱关系,就是穷。穷不一定吃辣,有其他重口味。但嗜辣和以辣椒为主,一定是因为穷。很难理解这段文字么?

你要反驳我也,举点啥子环比四邻经济拔尖的国家~地区~城市然而嗜辣的例子,不就行了

,然后自己也动动脑子为啥子要煞费苦心百度半天,然而还举证困难。

用自己做孤例,我家就穷我家就不吃辣,小学生卖萌呢~




最后再啰嗦一句,穷过不丢人,又不是你造成的。咬着犟有啥子意思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同样是湿气重的地方,怎么一个辣得冒汗,一个甜得腻歪?其实啊,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口味,还有历史、地理、生活习惯,甚至身体的“自我调节”呢。先说说四川,那湿气有多“黏人”四川盆地,大家都有数。那是个大盆子,四周环山,空气流动不畅,加上雨水充沛,那湿气,就跟孙悟空的金箍棒似的,伸缩自如,牢.............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尚难题!明明同一件衣服,怎么别人穿上就是“行走的时髦精”,自己一上身就瞬间跌落凡尘,自带一股挥之不去的“土气”呢?别急,这不是你的错,更不是那件衣服本身的问题,而是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咱们来细细捋一捋,到底是什么让这件衣服在你身上失去了魔力,而在别人身上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承与变迁的深层原因。同样是深受西方思潮影响,为什么日本的和服至今仍能与现代服饰并存,甚至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而我们熟知的汉服,在近代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复兴之路却显得更为曲折和不易?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细聊聊。一、历史基础的差异:服饰的“根.............
  • 回答
    吴京在2018年因酒驾被行政拘留后能够复出,而其他劣迹艺人却未能复出,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涉及法律、社会舆论、个人形象修复、行业生态以及公众心理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析: 一、吴京事件的特殊性1. 法律处罚的轻重与公开性 酒驾的性质:吴京的酒驾行为被认定为“情节轻.............
  • 回答
    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与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同为德国统一的核心人物,但两人的历史地位和公众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角色分工、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多重影响。以下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不能”。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同一时期培养出的数学大师的数量和影响力,与苏联同期相比存在差距。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苏联数学的辉煌时期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苏联数学的崛起,需要回.............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准,触及到了中国几个主要城市在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北京的“摇号”、上海的“拍号”和广州的“摇+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各自城市 发展阶段、历史背景、经济实力、交通状况、社会接受度以及政策调控目标 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各自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曾怀有统一欧洲甚至地球的宏大野心,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个被尊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另一个则被钉在了邪恶的耻辱柱上。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源于野心的规模,而是深植于他们的 动机、手段、方法、最终目标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动机与理念的根本差异拿破.............
  • 回答
    创业的成功与否,如同探寻财富密码一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同样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有的能蜕变成巨擘,有的却如昙花一现,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如何运用创新思维,以及如何将这些转化为可执行的战略。而在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数字化手段”无疑成为了开启财.............
  • 回答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DeepMind 和 OpenAI 在强化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如果从公众认知度、颠覆性突破以及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来看,DeepMind 和 OpenAI 的成果似乎更加耀眼,更容易被大众所提及。这种“差距”的感受并非绝对,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
  • 回答
    关于不同人种在体育项目上的表现差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遗传、训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我们来尝试详细地分析一下黄种人(这里主要指东亚人群)和黑人(这里主要指非洲裔人群)在举重和短跑项目上的表现差异:核心观点: 举重: 黄种人(东亚人群)在某些举重项目上表现出色,可能与其身体结构、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中国铁路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和关键决策。简单来说,铁路选择巨资提速而非大规模改造用户体验流程,背后是战略选择、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现实制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战略选择:谁是铁路的首要服务对象?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中国铁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核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以前的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因为历史上也存在儿童心理问题的现象,只是在认识、诊断和记录方面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然而,我们确实观察到当代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和广度似乎有所增加,这背后有多重.............
  • 回答
    国人对日本足球和美国足球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咱们一点一点儿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强”和“弱”是相对的,而且评判标准会因为观察者的背景和关注点而大不相同。为什么国人普遍认为日本足球很强?1. 持续的进步和世界杯上.............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同样的拼死一搏,真田信繁(也就是小说、电视剧里的真田幸村)和曹变蛟,一个名垂青史,一个却相对鲜为人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其中牵扯到历史的必然性、文学的塑造、民族记忆的传承,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咱们先来说说这两人为什么都会被冠上“决死突击”的名号。真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啥《花木兰》真人版在美国上映时收获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国内的观众似乎对它和《上气》的态度差异这么大,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层面的东西,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咱们得从文化、历史、政治,还有观众心理这些方面一点点掰扯。先说说《花木兰》真人版吧。为啥在国内评价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