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铁为什么不是建完一个站开通一个站?

回答
问这个问题,确实能窥见咱们城市建设背后那点儿门道。为啥地铁不像盖房子一样,盖完一个房间(车站)就赶紧用起来,而是得等整个线路都差不多了才一股脑儿开通?这里面学问大着呢!简单来说,就是系统性、安全性、经济性和运营效益的综合考量,缺一不可。

一、 系统性:地铁是一条“链条”,不是一堆“珠子”

咱们坐地铁,习惯了刷卡进站,一路畅通无阻地坐到目的地。这背后,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巨大系统。

轨道交通的整体性: 地铁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车站,而是一条完整的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车站、区间(车站之间的隧道)、信号系统、供电系统、通风系统、通信系统、列车运行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就好比人体的心脏、血管、神经,它们必须协同工作,才能让整条线路“活”起来。
信号与运行的联动: 信号系统是地铁的“大脑”和“神经”。它控制着列车在轨道上的速度、间距、发车频率。如果只开通一个车站,但其他区间的信号系统还没调试好,甚至还在施工,那么这趟车是没法安全、有效地跑起来的。它就像一个人,能走到餐桌,但没法去到客厅,因为中间的路还没打通。
供电与通风的支撑: 整个线路的供电系统需要稳定可靠,才能保证所有车站、区间、设备(照明、电扶梯、空调、信号等)正常运转。同样,通风系统也是保障地下空间空气流通、消防安全的关键。单开一个站,这些系统可能无法覆盖,或者即使覆盖了,也未经过大范围、长时间的实际运行测试,存在潜在风险。

二、 安全性:一点点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

地下工程,特别是涉及到高速运行的轨道交通,安全是第一位的,也是绝对的底线。

贯通性测试: 整个线路的隧道、区间必须是贯通的,这样才能进行信号系统、列车运行系统的联合调试。只有在所有区间都具备运行条件,并且经过严格的联调联试,确认信号指示准确、列车运行平稳、紧急情况下的响应机制有效,才能考虑开通。
消防与应急: 地铁作为相对封闭的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突发事件,疏散和救援非常关键。一个完整的线路,意味着所有的消防设施、通风排烟系统、逃生通道都已按设计标准建设并投入使用。如果只开通局部,那么一旦发生事故,乘客的疏散和救援可能会受到极大限制,甚至面临巨大的风险。
第三方风险: 即使你这条线上的某个车站和它临近的区间已经“看起来”不错了,但如果它连接的另一端还在施工,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音、震动,甚至是潜在的塌方风险,都可能影响到已经准备开通的这段线路的安全。

三、 经济性:成本与效益的权衡

建设地铁是一项巨大的投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建设成本的收尾: 很多工程项目,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往往是“收尾工程”最考验人。虽然主体结构已经完成,但车站内的装修、设备安装调试、消防验收、联调联试等都需要时间。如果为了“一个站”而匆忙进行这些收尾工作,往往会增加边际成本,并且可能因为仓促而导致返工,最终得不偿失。
调试成本: 信号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等是地铁的“核心技术”,其调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耗费大量的电力资源,进行反复的模拟和实地测试。这些调试通常是针对全线进行的,而不是局部。
运营成本的匹配: 即使开通了一个站,但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其他车站与之连接,能吸引到的客流量可能非常有限。而为了这一个站而投入运营的列车、人员、维护成本,却需要全线的分摊。这就像你辛辛苦苦盖了一家餐厅,但只能做一道菜,而且只有一张桌子,那生意肯定做不下去,也不划算。

四、 运营效益:一体化服务才能体现价值

地铁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绿色的出行方式,实现城市交通的“织网”。

客流的聚集与扩散: 一个孤立的地铁站,很难形成有效的客流。市民选择地铁,往往是因为它能连接起他们工作、生活、购物、娱乐的多个区域。如果只能到达一个站点,或者只能在几个站点之间短距离移动,其吸引力将大打折扣,无法发挥地铁作为“骨干交通”的作用。
换乘的便捷性: 很多地铁线路会与其他线路进行换乘,构成一个交通网络。如果只开通部分车站,其他线路的换乘功能就无法实现,这会严重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和整体的交通效率。
整体品牌与形象: 一条完整的地铁线路开通,是城市形象提升、居民出行便利度提高的重要标志。零敲碎打地开通,不仅影响整体体验,也可能给市民带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困惑。

打个比方:

想象你要建一条高速公路,从A城到B城。你不能只修好了A城到某个小镇这段路,然后就开放交通,而不顾及剩下的路是否修通、有没有收费站、服务区有没有建好,更不用说沿线的指示牌、救援系统是否到位。这不仅会造成拥堵,更危险的是,你不知道出了小镇之后,车会开到哪里去,会不会开进泥地里。

所以,地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就是等到所有环节都协调一致,并通过了最严格的安全检验,才能最终和大家见面,为城市运行提供真正的动力。这中间的等待,虽然让大家有些焦急,但正是为了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的未来交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


好,我们假定有这么一条地铁线路,是V市轨道交通7号线,前期手续已经走完,工程正在进行,拟于2049年通车。



没有常识的人也能看出,只有一站是肯定不行的。

于是跳过只有一站的步骤,我们来到了2047年2月。现在看到在城市边缘区的上水站,和在已建大型剧院场地内施工的南新华街北口站,由于施工条件比较优良,完成了施工,同时之间的两个区间也已经修建完毕。


中间的羊塔克库都克站,由于涉及切糕市场的拆迁,进场较晚,仍在进行基坑施工。我们现在想让他开通,但是由于前期工作不顺利,中间轨道无法贯通,没有办法开行列车。


在建设者夜以继日的忙碌之下,开工之后只过了4个月,2047年6月,羊塔克库都克站就封顶了。很快,轨道铺设了过去,使得南新华街北口到上水之间具备了列车开行条件。

这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列车停在哪儿?虽然一般在线路图上并不显示,但是实际当中存在称作“车辆基地”的基础设施(根据功能的不同,称为车辆段或停车场),运行的列车夜间要在那里停放。参照停放地铁列车的车库在哪里?地铁列车是怎么放进地铁站的呢?

而根据V市轨道交通7号线的设计,线路的车辆基地有两处,分别是灌水车辆段和牛马司停车场,而已建成的区段没有车辆基地。除非我们将列车吊入车站(代价是基本放弃检修),否则这一段线路仍然无法开通:


整条线路工作一直都是同步推进,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征地拆迁遇到了一些麻烦,但是西段以高架为主的灌水至五里墩段基本上同步建成了,而且灌水车辆段的建设也非常顺利,没有遇到多少阻碍,因此为了缓解拥堵,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西段提前一年开通。最西端的晒布站为地下站,由于地下地质条件极差而无法提前开通。

至于东段,由于牛马司停车场征地需要拆除一座搅拌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征地工作刚刚结束,因此未能提前开通。

2048年9月28日,我们终于在报纸上看到了V市轨道交通7号线开通的消息。


就当我们在为2049年全线通车做准备,希望能以高质量的全线贯通为国庆100周年献礼的时候,噩耗传来:在宋到一大团广场区间盾构施工下穿羊草保护区的时候,隧道发生了坍塌,将盾构机埋在了隧道里,隧道必须重修,宋站也被迫修改设计,几乎是拆掉一半重建,全线将被迫按照东西两段运营。

因此在2049年中的情况是:除了宋站、宋到一大团广场区间以外,各项工程基本已经完成,具备开通条件。


但很快我们发现,新开通的车站,除了晒布是设计终点之外,周黑鸭站和一大团广场站都没有折返条件,看这一段的配线图:

根据规范,折返条件只需隔一定距离设置即可,如果设置太多,平时也用不上,因此设计者在大悟设计了折返线,在五里墩设计了单渡线。

虽然提前在周黑鸭、一大团广场增设配线是一种选项,但由于周黑鸭站地处市中心,周边有多条热力和电力管线难以迁改,无法增设配线;而一大团广场站又受到西侧引雅入尼调水工程暗涵和东侧高铁桥桩的限制,也难以增加配线。增设配线一事只好作罢。

不过,也并不意味着这两站都无法开通。如果从五里墩开往周黑鸭,可以在进入五里墩站前变更上下行,这样的做法叫做拉风箱运行;但从一大团广场到大悟,如果不改大悟站的配线,就不能这么做:


而遗憾的是大悟站正线在明挖基坑内就已经进入曲线段,想要增设道岔极为困难,而与提前几个月开通一个拉风箱车站相比成本显得过高(没错,也是经研究认为),最终这一方案没能实施。


一旦拉风箱运行,行车间隔必须拉长,这会影响线路的服务水平,因此存在开通和不开通两个选项。由于周黑鸭站地处城市中心公建区,经市委市政府研究,认为需要尽早开通。因此最后开通的线路是西段晒布至周黑鸭,东段大悟至牛马司;而一大团广场站虽然建成也无法开通。


而到了2050年8月,受塌方影响的宋一区间建成通车,V市轨道交通7号线终于贯通运营,而宋站由于新的消防标准通过实施,消防标准提高后原有的两个出入口验收不能通过,因而只得筹划再修建一个出入口,待该出入口完工后才能开通——这倒是实打实的建完一站开通一站,不过是后话了。



总结一下

  1. 地铁开通需要有至少两座能够开通的车站、连接这两座车站的连续的轨道,以及(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与开通区段相连的车辆基地。
  2. 一般情况下地铁工程各区段都是同步实施的,如果受到的阻碍随机分布在各区段的话,很难凑出新修的一站恰好位于开通段边上的情况。
  3. 即便是凑出了这种情况,由于车站折返能力的限制,也未必能够一站开通;折返线、渡线一般是隔一定间距设置,也使得一次开通一段更为现实。
  4. 如果没有折返条件,列车想要延伸一站就只能拉风箱运行;但是在中国大陆,这种方法十分罕见。
  5. 如果是因为未完工,列车通过不停车的车站,该站完工后即可投入使用,符合建完一站开通一站的文字描述,但与题主所希望的不符。

以上。


PS

看很多评(che)论(mi)都不知道所有梗,来解释一下:站名梗当然是一方面,而正文中的梗大多是北京地铁实际建设中遇到的情况。



横线以上的站名是来自全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横线以下的站名是来自中国铁路全路的站名。


线上

  1. 晒布:来自深圳地铁。没有什么特别含义,那站就叫晒布。
  2. 浦电路:来自上海地铁。当然是吐槽那两个名字一模一样还连虚拟都不能换乘的车站了。
  3. 北京联合大学:虚构站名,梗来自北京地铁。为了一个站名学校总是有很多动作。不但有两败俱伤的亢山广场石油政法大战、双清路清华北林之争,成功的也有多所高校,如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而未来的线路中,北京工业大学有望获得14号线原称“松榆”的车站站名,至此北京市三所主要市属高校只剩下北京联合大学没有站名了——顺带一提,北京联合大学因为校区实在太多,不太可能获得站名。
  4. 周黑鸭:梗来自周黑鸭冠名武汉地铁江汉路站事件,报道很多,详情请百度。
  5. 一(yí)大团广场:改自广州地铁团一(yī)大广场站。说实在的,你第一次看到“团一大广场”,你知道它的前三个字是指中国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吗?
  6. 南新华街北口:虚构站名,梗来自北京地铁。XXX路X口已经在北京出现第三个了,而且第四个已经出现在规划图上了,地名“匮乏”成这样令人无语。顺带一提,北京的南新华街北口为和平门,而正文中该站的位置neta自距离不远的天安门西站,剧院指的是著名的水煮蛋。
  7. 上水:来自港铁。如果是铁路迷应该知道,有一项技术工作是给客车上水,可以进行这样作业的车站称作“上水站”。——但问题在于,港铁这个“上水站”上不了水。


线下

  1. 灌水:位于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为凤上线的车站。
  2. 盂县:指阳泉北站,位于山西省盂县,为石太客专的车站,因名为“阳泉北”而实际上距离阳泉市区极远而著名。
  3. 五里墩:位于湖南省株洲市,为沪昆线的车站,因下一站株洲通过能力受限,大量列车在此站被扣下导致晚点而著名。另外武汉地铁有一个同名车站。
  4. 宋: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为滨洲线的车站,为全路唯一一个单字站名。据传该站因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时,该站的一个包工头姓宋而得名,车站所在的镇宋站镇因车站而得名。另外下行方向下一站为羊草站,正文中的“羊草保护区”确有其物,保护对象就是“羊草”。
  5. 大悟:指孝感北站,位于湖北省大悟县,为京广高铁的车站,和“阳泉北”几乎一致,更为讽刺的是孝感市区距离武汉站反而更近一些。
  6. 羊塔克库都克: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为南疆线的车站,为全路唯一一个(对你没看错)六字站名,也是全路字数最多的站名。该站不办理客运。
  7. 牛马司:位于湖南省邵东县,为娄邵线的车站。由于该站限速仅25km/h而著称;同样著名的还有广巴线坑坑店站。


正文梗:(基本上都是北京的了)

  1. V市轨道交通7号线:曾有某网友炫耀说上海是国内唯一一个拥有7号线的城市(截至2014年12月底确实如此)。
  2. 拆迁:拆迁是我国地铁和道路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流程中不确定性最高的一项工作,未来也很可能会成为施工成本最多的一部分。地段较好的市区,一般征地比较容易,即便是必须要拆居民楼,很多地段也可以给回迁;而如果是农村,就涉及集体土地等等诸多问题,一下子就变的麻烦了很多,农村除了征民宅之外,自发形成的市场也是主力。至于切糕,是那个站名在新疆的缘故。
  3. 2月进场6月封顶:指北京10号线二期泥洼站,因为丰台站改设计的缘故2012年才开工,但因为丰台站规模太大,也没能及时开通。实际当中泥洼站的速度更为夸张,2月不是进场而是才开始拆迁。
  4. 经研究决定提前一年通车:指北京8、9号线,当然14号线西段提前19个月更加夸张一些。虽然能提前通车确实是好事,但是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的代价,除了暗挖施工区段增加N个竖井以确保工期以外,也有由于8号线信号提供商不配合而导致至今8号线仍没有CBTC等问题。
  5. 地质条件:很多城市都有此问题,甚至一度被认为地质条件不适宜建地铁的上海似乎因为不利条件比较单一,问题反而比较少。山地较多的深圳等地问题较为严重,青岛地铁令人绝望的工期和位于山海交界处也不无关系,而广州更是被称为地质博物馆——至于重庆,那已经是地形的问题了。
  6. 搅拌站:北京10号线宋家庄停车场,由于肖村搅拌站的缘故原计划开通的时间都还没有开工。现在已经封顶,预计今年投用。另外,还有一座搅拌站导致京良路快速路中间断开。在各类拟拆迁地表建构筑物中搅拌站大概是除了军事目标和大气所铁塔之外最难拆的了……
  7. 国庆献礼:北京一期工程(1969)、二期工程(1984)、复八线(1999)、4号线(2009)均在9月20至10月1日通车,为国庆献礼项目,且要注意都是在重要的年份:四次都是阅兵年。此外还有在9月末10月初,赶在XX大之前通车项目,包括13号线西段(2002)和5号线(2007)。
  8. 盾构隧道坍塌:梗自天津地铁2号线盾构事故,建国道站为了重修隧道而重新设计。2012年7月2号线分东西两段开通,2013年8月贯通。
  9. 车站工程的各类限制条件:管线的迁改实际上是很大的一笔费用,相关部门开价过高而导致车站必须更改设计也屡见不鲜,而限制条件除了管线之外,其他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输水等其他工程(引雅鲁藏布江入尼泊尔当然是说着玩的)也是很重要的限制因素。有很多人认为北京地铁燕房线环评第一次被退回就是因为没有征得南水北调部门的同意——虽然实际上和近期建设规划没获批相比这只是个小问题。
  10. 消防标准:指北京地铁8号线安德里北街站,本来修两个出口就已经是协调了很久的事情了,结果消防标准提高不能通过,只能寻摸着再修第三个,悲催。不过后来证实这是假消息,安德里北街站还是两个出入口就开通了。


另外经评论指正,

  1. 世博专线列车并非吊入,正文已做修改。
  2. 可通过在大悟站增设道岔的方法使得大悟站配线可以起到和五里墩站一样的效果。虽然修改后的配线实际中很罕见(不过实际中现在画的那种也一般朝向郊区方向)。由于需要一个“不能拉风箱”的情形,所以没有循这一指正增设道岔,而是增编了一个基坑内就开始曲线段,无法再增设道岔的情况(可能也只有为了躲桥墩才会有吧)。

请注意。

user avatar
@hat600

提供了一个YY的方案,我这里提供一个真实的案例:

俄罗斯萨马拉(前苏联古比雪夫)地铁。

下面所有的图都是我——Aleksejevski——原创。

只要不抹掉署名,想干嘛就干嘛。

配线图为简图,部分细节没有标出,请不要在意。

参考:

trackmap.ru/img/tm_sama


该市的地铁1号线除了第一阶段开了4个站以外,其余都是一个一个慢慢挖,慢慢开,开到2015年2月1日为止还剩下2个。

其实他们也不想这样,谁叫这座曾用作二战战时首都的工业城市没钱呢……

==================

1980年9月,俄罗斯古比雪夫地铁动工。

1987年12月26日,古比雪夫地铁开通。该市成为全联盟第12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也是俄罗斯第5个、伏尔加河沿岸的第2个城市。按照原计划,地铁应该在11月前开通、迎接10月革命70周年纪念。由于这个那个原因,12月25日才有第一趟测试列车跑完全程、次日正式对外服务。

当天开通的是地铁第一阶段工程,包括3个地下站(基洛夫、无名者、胜利)和1个地面站(云戈洛多克)。其中云戈洛多克为设在基洛夫车辆段旁的临时站,进出该站要途径出入段线,计划在1号线延伸后关闭——虽然延伸线到了2015年仍然处于计划阶段。

线路大致呈东西走向,把东面的工业区连接西面的市中心。

-----------------------------------

1992年12月31日,第二阶段工程的第一个站——苏维埃站——开通。虽然……这时候都没有“苏维埃”了。同年,地铁改名为“萨马拉地铁”。

列车在通过胜利站北侧站台以后继续行驶。从苏维埃站往返后经胜利站的渡线进入南侧站台,以此实现列车折返。

-----------------------------------

1993年3月25日,第二阶段工程的第二个站——体育站——开通。之所以叫“体育”,是因为旁边计划兴建2008年欧洲杯的一座比赛场馆。由于08年欧洲杯最后花落奥地利/瑞士(或者说,俄国在申办投票之前就被踢),所以这个场馆也就没建起来。这也是前苏联地区唯一一个名字含有“体育”的意思(这里包括以球场命名的莫斯科地铁迪纳摩站、基辅地铁的赛马场站等)、但旁边没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地铁站。好吧,东北方有个社区曲棍球场……

这个时期列车在过了苏维埃站以后还继续前进,再折返,形成单线双向行车。点击图片放大后下方有说明


-----------------------------------

1993年12月30日,加加林站开通,整个第二阶段工程几经辛苦终于完成。列车可以在该站站后折返,而且这次真的是折返线了。

-----------------------------------

在经历了9年的停滞以后,莫斯科站开通。该站包含日后与2号线换乘的节点,以及联络线接口。听起来工程很大,但事实上也不至于拖这么久。何况,该站往加加林站的隧道是88年动工的、联络线接口为90年,而车站本身则是1992年……可惜就是没钱,能挖多快?

该站没有折返条件,于是只能采用前苏联地区历史上最变态的行车方式:

先折返后逆行

这个行车方法最早出现在2000年。是年4月3日,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地铁2号线Важа-Пшавела【暂且先音译作“瓦扎-普沙维拉”】开通,就率先搞出了这样的行车方式。

具体如此(点开大图,看下方):

1. 从东面开来的列车进入加加林站北侧站台,全体下车。

2. 折返,列车进入南侧站台。往莫斯科站的乘客上车,其余乘客可以先等着。

3. 列车逆行,开往莫斯科站南侧站台。南侧的轨道(II线)前进方向是往东的,往西走自然属于逆行。

4. 到达莫斯科站以后,该上车的上车、该下车的下车。回到加加林站,也是如此,再继续顺行往东走。

这样折腾的结果是列车行车间隔偏长。当时行车间隔没记错的话是全天候8~9分钟一班。

不过2003年(也就是莫斯科站开通没几天后),全线全年客流量也就2500万人次,已经是新世纪第二高的了。这是什么概念?同年,莫斯科地铁客流量为32亿人次,折合每日将近900万人次。(注意:1994~2004年年的数据有严重水分。确定没有水分的2005年为26亿。)

随着工业的进一步衰落,加上地铁迟迟没进入市中心或者什么交通枢纽,接下来的数年地铁客流量还在不断下降。

哦,顺便一提,俄国灾难片《地铁》【Метро】那个所谓的“文化公园”站的站台部分就在此取景,站厅则是在莫斯科的环线文化公园站取景。恐怕就只有在电影里,该站才有如此拥挤的一天……

-----------------------------------

2007年12月26日,俄罗斯站开通。这是个侧式车站。自1992年开工后,由于财政的极端困难,该站反复开工、停工,开工,又停工。

该站目前只有北侧站台启用,列车在出站时通过单渡线折返。

该站的开通并没有为颓废的客流量带来什么刺激。开通第二年(2008年)的全线年客流量仅仅1800万人次出头,甚至连5年前都不如(同年莫斯科为25.729亿)。这时候有人放出风声说市杜马正在考虑关停该地铁:想想,又没人坐,又没钱修,又不到市中心(还差几步)或者交通枢纽,要你何用?或许是因为市府算了一下发现恐怕解散地铁公司的遣散费都未必能掏出来,于是这个想法也就停留在讨论上。

-----------------------------------

2015年2月1日,在又一个“8年抗战”以后,阿拉宾站终于开通。地铁终于到达老城区边缘了。

理论上,该站开通于2014年12月25日。当天,市长出席了剪彩,然后一列载满地铁员工代表的列车进站,欢呼。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连一个社会乘客都没有。

正式对外服务是2015年2月1日。第一名乘客是一名女士,获得由地铁公司颁发的“第一名乘客证书”,以及纪念版公交卡一张。Youtube上有视频,有兴趣的话可以搜来看看。

与此同时,地铁被冠名为“阿·罗索夫斯基萨马拉地铁”,以纪念09年逝世的本地政务活动家阿列克谢·罗索夫斯基【Алексей Андреевич Росовский】。罗氏主政当地期间曾兴建了往萨马拉河南岸的“南桥”、客运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4度获得“劳动红旗”奖章。

阿拉宾站站后有一条用作折返的渡线,但居然又跳票了。事实上,甚至该站只有1条隧道是通了的……。

该站似乎是从2012年还是什么时候就宣布“即将开通”。历史上,阿拉宾-俄罗斯站之间的一小段隧道甚至是在1980年9月作为技术试验段开挖的。后来考虑到财政问题,正式开工的区段改在了东郊。于是,这段隧道就此沉睡了将近25年……新闻说,近日萨马拉州州长已写信给普京总统,渴望联邦财政能多分一点蛋糕,好让该州首府的地铁施工能继续顺利开展。

没有渡线,列车无法折返,于是又要像当年体育站开通的那样,借前面一站的渡线来做折返,而两站之间实施单线双向行车。该区段单程大概3分半钟(包括中途在俄罗斯站停靠的时间)。youtube上有司机拍摄的驾驶室第一视角录像,懂俄语的可以去找找。正因如此,SkyScraperCity的网友抱怨说列车行驶间隔从原来的9分半钟拖成了10分半钟(全天候)。

第二条隧道预计2015年8月才能通,而折返线恐怕还要等2016年才有。只有这2者都投入服务了,列车行驶条件提升,才能买新车以加密班次。届时,沉睡多年的俄罗斯站南站台也会投入服务。


2015年11月11日更新:

仍然没有消息证实阿拉宾站第二天隧道已经可用。倒是有新消息说阿拉宾站全套设施到2017年左右大概或许应该能完成。

Самара: к 2017 году достроят "Алабинскую" и подготовят проект еще двух станций метро

==================

萨马拉只是苏联解体后挤牙膏式开通地铁的一个例子。俄罗斯境内还有新西伯利亚和叶卡捷琳堡有过这样的情况。乌克兰的话,基辅地铁最近20年也是这个情况。

莫斯科表面是这个情形,但实际上不是:几乎所有单独开通的站点都有一套完整的折返线(而且几乎都是带列车维护平台的双折返线!),这些残疾的行车方式也从来没用过,简直奢侈+幸福。

没人想要这样的模式,但没钱,一切就没办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这个问题,确实能窥见咱们城市建设背后那点儿门道。为啥地铁不像盖房子一样,盖完一个房间(车站)就赶紧用起来,而是得等整个线路都差不多了才一股脑儿开通?这里面学问大着呢!简单来说,就是系统性、安全性、经济性和运营效益的综合考量,缺一不可。一、 系统性:地铁是一条“链条”,不是一堆“珠子”咱们坐地铁,习.............
  • 回答
    印加人为何选择高山栖居?西倾安第斯山脉的天然屏障与战略选择当我们提及印加文明,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巍峨的山峦、精巧的梯田以及如同迷宫般蜿蜒的山间道路。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为何偏偏选择了南美洲西部崎岖的安第斯山脉作为其活动的中心,而非更广阔的平原?这并非偶然,而是印加人在漫长历史中,基于生存、防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考虑到的。想把上海的机场建在上海和苏州的交界处,让两地都能更方便地共享,这个想法初听起来很有道理,而且从“最大化共享”、“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似乎是一种更优化的选择。但实际操作中,影响机场选址的因素可就太多了,而且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考量。咱们不.............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也触及了许多人对房地产市场和国家发展政策的疑问。为什么国家不统一建设好居住小区并以实惠价格出售?为什么某些地区会因为卖地收入高而获得优先发展?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因素。我将尝试详细地为您解析。一、为什么国家不统一建设好居住小区并以实惠价格出售?理论上,国家.............
  • 回答
    咱们聊聊上海地铁这事儿,为啥很多线路的终点站附近,都会跑出地面,而不是一直藏在地下呢?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随便哪个车站决定的,背后有不少现实的考量和规划的逻辑。首先得明白,地铁之所以叫“地铁”,就是因为它的主要运行区间是在地下的。这主要是为了避开地面交通的拥堵,提高运输效率,同时也能减少对地面环境.............
  • 回答
    说起北京和上海的地铁,这俩城市都是中国的超级大都市,人口密集,通勤需求巨大,所以地铁挤那是常态。但你要说北京地铁“那么挤”,而上海地铁“却不是很挤”,这说法其实有点绝对了。真实情况是,两地的地铁在高峰时段都非常拥挤,只是在拥挤的程度、原因以及给人的感受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有.............
  • 回答
    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第一条地铁都不是环线,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日后换乘不方便”这么简单。初期的地铁建设往往是基于现实需求、经济可行性、技术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城市初期的核心需求与交通瓶颈 解决最迫切的交通问题: 任何一.............
  • 回答
    这实在是个有趣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人贴人的地铁车厢里。明明空间这么宝贵,可放眼望去,十个人里八个都背着鼓鼓囊囊的双肩包,像一个个移动的小房子。为什么呢?我琢磨了琢磨,感觉这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习惯,而是咱们日常出行智慧的集中体现。首先得说,这双肩包的“省力”属性是第一位的。大家想想,每天通勤,谁不是一堆.............
  • 回答
    《西游记》里,龙王们的地位确实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至高无上,甚至可以说有些“尴尬”。这并非是作者吴承恩有意贬低龙族,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小说中更深层的权力结构和价值取向。首先,龙王在小说中的主要职能是“司雨”。这虽然是重要的神职,却也限制了他们的发挥空间。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既然地球绕着太阳转,那总该像个球在轨道上滚来滚去,形成一个立体的运动轨迹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地球的轨道,虽然我们常说它是“椭圆”,但如果更准确地描述,它其实更像是在一个近乎平面的画板上,沿着一条稍稍变形的圆圈画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立体轨道”和“平面轨道”的区别。如果.............
  • 回答
    麦哲伦环球航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探索的勇气和壮丽的色彩。当提起它为什么证明地球是球体而不是圆柱体时,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充满未知的时代,去理解当时人们的认知局限和科学进步的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麦哲伦的时代(16世纪初),“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其实已经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
  • 回答
    .......
  • 回答
    西西伯利亚在气象学上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当我们谈论冷空气的起源时。你问得非常精准,为什么不是北极,而是西西伯利亚?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理和大气动力学因素,让我为你详细剖析。西西伯利亚的“冷气之源”效应: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北极地区(特别是北冰洋)确实是地球上最冷的区域之一,它无疑是冷空.............
  • 回答
    二战时期欧洲确实埋设了数量庞大的地雷,据估计,仅在欧洲战场,就有数千万甚至上亿枚地雷被埋下。这些地雷遍布欧洲各地,从海滩到森林,从农田到城市废墟,它们是战争留下的死亡阴影。然而,你提到“为什么没听过炸死人”,这其实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二战时期以及战后,地雷炸死炸伤的人数是相当惊人的,并且至今仍在不.............
  • 回答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们平时说的“一天”是24小时,但书本上又说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通常简化为23小时56分)。这中间的4分钟去哪儿了?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数字游戏,里面藏着地球运动的奥秘。咱们先来捋一捋这个“23小时56分”是怎么来的。它指的是地球相对于遥远恒星的自转周期,天文学上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生命演化最核心的理论之争。我们之所以说地球上的生物是按照达尔文的方式进化的,而不是拉马克的,关键在于两点:遗传的本质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说说拉马克和达尔文各自的主张。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让巴蒂斯特·拉马克,这位伟大的法国博物学家,.............
  • 回答
    地鸣时历代九大巨人的集体出现,这确实是《进击的巨人》中一个非常震撼的场景,也常常引发读者对智慧巨人传承方式的疑问。简而言之,地鸣时历代九大巨人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它们可以同时传承给不同的人,而是因为尤弥尔(弗里茨)本人在那个特殊的时刻,通过某种形式“唤醒”了所有被她“连接”的艾尔迪亚人身体中的始祖巨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这背后牵扯到自然界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一种力量——引力,以及一些关于能量最小化的原则。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无论是你手中的苹果,还是遥远的星系,都偏爱球形或曲线形,而不是棱角分明的方块或笔直的线条。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堆散沙,如果把它松开,这些沙粒会怎么落下?它们不会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看完《哈利·波特》系列,都会好奇为什么最终打败伏地魔的不是那个聪明、勇敢、一路都表现出众的赫敏。毕竟,赫敏在很多关键时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智慧和忠诚是哈利不可或缺的支撑。要说伏地魔最终不是赫敏杀死的,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故事的设定和角色定位的必然结果。你可以从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质构造、城市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层面。事实上,说“很多地震都发生在农村而不是城市”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地震的发生与农村或城市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它们都可能发生在任何地质构造活跃的区域。但是,我们之所以会有“农村地震比城市地震多”的这种感觉,或者在某些情况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