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后很多东西太过真实,让人始料未及。
依然是在回答问题之时掺杂高浓度干货,建议全文阅读。
1、导师发的助学金可能真的只是“发”一下而已,钱还没捂热,就被师兄/姐收回去了。
2、选择导师的那一刻起,就基本上决定了你研究生生涯的基调:是松是紧,是处于轻松愉快的师门环境还是压抑得喘不过气的环境?
3、选择大牛/资深教授不一定是好事,选择了萌新小硕导不一定就是坏事。
前者项目多、经费足、人脉广,但同时学生多、业务杂、交际忙,更多的只是对你进行方向上的指导;
后者看似经费缺、经验少,但是学生不会多,每一个都会好好教。并且青年教师竞争压力大,需要基金项目立足、尽快评上职称,所以会拼命扑在科研一线、追求产出,对学生的要求也会更严,但是有一个不可高声道出的优势是,青年教师拼命发的论文一般会挂上学生的名字,毕竟二作三作不用白不用。而在高校,学生二作、导师一作是等价于学生一作的,所以拿奖拿到手软,单凭国奖就两万。
而在大组的你,累死累活靠自己发论文,怎么和搭便车的同学比?甚至不被组内大佬抢一/二作就已经暗自庆幸了...
4、提升英语水平,掌握数据分析能力。
英语学习真的不要落下,在研究生阶段(读、写论文)真的非常重要,至少现在如此。
读文献是研究生永远避免不了的,所读的文献也基本上以英文为主,开始阅读时肯定会有一些困难。
论文里有看不懂的词很正常,这个时候就应该动笔把术语和专业名词都记录下来。你要知道,一个方向的专业名词就那么些,这次记下来下次看到就认识了。
读一遭研究生,一定要掌握一门今后可以倚仗的技能,
5、研究生不要轻视研一课程的学习,虽然大概率在课上学不到啥,授课的教授也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指标,但是有的高校实行着一种奖助学金升降级制度,研一成绩权重过高。
这密切关系到你的“钱”途,对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的你来说很重要。
6、多读文献,是你站上巨人肩膀的唯一机会。
多听学术报告,是你拓展科研思维的重要方式。学术报告一般都是学院/学校邀请比较厉害的大牛/教授来做科研分享。
7、做汇报是研究生的一项重要能力,比如每周组会汇报、参加会议做报告和毕业流程(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等。在我看来,汇报能力集中在做PPT和口头汇报上。
口头汇报主要是练,那PPT怎么做可以避坑和做得更好?
8、有机会就去参加学术会议吧。
在会之时,可以听取相同领域的学者近期在研究什么、与其进行交流并学习;在会之外,是光明正大的旅游机会。
9、如果之前恋爱没有延续过来的,在研究生阶段谈一次恋爱不过分。
读博之时更难找对象,若是不继续读博,社会上谈恋爱和相亲则更现实一些。所以,请抓住即将一闪而逝的尾巴。
待续...
——我是 @吳长安 ,每天一篇心理学或个人成长干货(•̀ω•́)✧
或许你对研究生阶段干货感兴趣:
1、本人刚研究生拟录取,想问下大家有什么忠告或者研究生的生活是怎样的?
或许你对大学阶段干货感兴趣:
1、你所遇到的问题,可能周围没有一个人能解答,但这其实是好事。
虽然经常有人自嘲,自己是在一条学术「流水线」上拧螺丝,但相信很多人也的确遇到过全新的问题,没有一套操作规程告诉你怎么做。(大实话:就算没有新问题,为了开题答辩,也总得制造点新问题吧。。。)
导师可以告诉你,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帮助你解题;周围人可以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但左顾右盼是没有用的,因为每个人都在做一套不同的试卷。
珍惜这段时间,因为(不管你信不信)这都是你在世界中留下一点「独创」的东西的最好时机了。
2、导师和你之间的边界,需要自己去定义。
在知乎上,「你的导师能有多极品?」和「研究生跟了一个很棒的导师是什么体验?」都是有上千条回答的热议问题。很多人可能觉得,导师好不好得看命,选导师好像是在刮彩票,这一观念并不完全正确。
知友 @nell nell 写道,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它既不属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又不属于「科研同事」的关系,而是介乎二者之间。这种临界的状态,让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变得脆弱而危险:因为不确定对方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而脆弱,因为容易模糊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而危险。
对于如何把握和导师的关系边界,学生也需要自己多琢磨:怎样让导师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产生信赖,怎样让导师充分明白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知识和技能,我们总有一天需要掌握,因为这也是发生在职场中的日常问题。研究生的几年,也是在帮助我们锻炼处理同事关系的能力。
3、不要执着于「XX 岁该干什么」,左顾右盼只会让你更加焦虑。
在读研的几年间,你会频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们跑在前面:结婚了,买车了,回老家买房了,在公司年会上晒年终奖了......你会开始怀疑,这一笔投资是否划算,自己是不是永远失去了生命中的三年。
但其实这也是人生常态:每一个选择,必然让人更加孤独,因为每一条岔路都意味着同行的人会变少。如果仅仅是因为找不到同路者就开始焦虑,那又该如何面对之后的选择呢?这时候,请回看第一点:你所遇到的问题,可能周围没有一个人能解答,但这其实是好事,因为这些问题在证明着你的独一无二。
啊,居然从第三点又说回去了,果然,研究生的本质也是 --
那么,准备 22 考研的你是否还不了解 22 考研的院校规划?是否对 22 考研大纲改动一无所知?
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下知乎教育推出的「2022 届考研上岸直通车」,知乎站内考研名师会用实际的案例,手把手教大家查询靠谱、全面的考研信息,教会大家锁定目标院校的详细方法。限时免费,点击查看详情哦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