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迁谪流放怎么感觉像走亲访友,像旅游?

回答
说古人迁谪流放像走亲访友、像旅游,这说法虽然带着点戏谑,但细细想来,确实能在某些方面找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而且这种相似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受到当时社会、交通、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共同影响。

首先,得先理解当时所谓的“迁谪流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它可不是现代意义上那种强制性、低人权限制的“服刑”。古代的流放,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被安排的长途旅行”,目的地可能非常遥远,生活条件也可能艰苦,但它并非让你直接坐牢,而是让你去一个指定的地方,在那里重新开始生活,并且不能随便离开。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像“走亲访友”呢?

目的地的不确定性和“探访”性质: 被流放者往往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直到圣旨下来才有个谱。这就像你突然接到一个远方亲戚的邀请,让你去他那里住一段时间。虽然邀请的初衷不是那么愉快,但目的地依然是个“人烟稀少”或“未曾踏足”的地方,有一种要去“探访”新环境的意味。而且,很多时候,流放的地点并非全是荒无人烟的绝境,也可能是当时一些边疆地区,那里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和人口聚居,说白了,就是“有人住的地方”,你可以去那里“拜访”一下当地的居民。

沿途的“拜访”与“交游”: 流放的队伍并非孤身一人,往往会有一群被一同流放的官员,或者有家人愿意跟随。这些人本身就有过一定的社交圈。在前往流放地的漫漫长路中,他们会遇到各地的官员、士绅,甚至一些同样被流放的人。这期间,免不了要打点关系,互相问候,甚至交流信息。这不就像是,你沿着一条路线去拜访不同的亲戚朋友一样?你在一个地方停留几天,和当地的官僚士绅打个照面,聊聊家常,甚至还能收到一些盘缠接济。这些互动,多少有些像串门拜访的意味。

“礼物”与“托付”: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也慢。被流放者为了安顿下来,或者为了在国内的亲友能有所消息,也需要通过一些关系进行“打点”和“托付”。这就像你去看望亲戚,总得带点东西,顺便托付他们帮你办点事。流放官职较低的,可能需要依靠当地的士绅帮衬;即使是官员,也可能需要通过旧日同僚疏通关系,以求在流放地获得相对宽容的待遇,或者能给家中亲属捎个信。这些行为,都带有浓厚的人情往来色彩。

再来看看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像“旅游”呢?

漫长的旅途与沿途风光: 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轿子,甚至是步行。一趟流放,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你总会经过不同的山川河流、城镇乡村。虽然旅途是强制的,但你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于一些常年生活在京城或某个固定区域的官员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地理大发现”。很多著名的贬官诗词,都详细描绘了他们沿途所见所闻,字里行间,你会读出一种对异域风光的慨叹,有时甚至带着一丝欣赏。

“体验”不同生活: 流放的地点通常是偏远的地区,比如岭南、海南、西南等地。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被流放者在当地的生活,虽然不如在京城光鲜,但也迫使他们去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品尝当地的食物,甚至学习当地的语言。这不正是一种深入的“文化体验”吗?有些有心之人,甚至能在流放地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种地、写诗、交友,将艰苦的环境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体验”。苏轼被贬黄州,不也因此写出了《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吗?

“社交网络”的延伸与重塑: 在流放地,你无法再依靠原有的官场人脉。你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交圈,与当地的士人、甚至一些有地位的平民打交道。这种社交的重塑过程,虽然是被动的,但也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认识更多“新朋友”。这类似于现代人出国旅行,除了看风景,更重要的是与当地人交流,体验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

对未来的“憧憬”与“安排”: 即使是被流放,很多人依然心怀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能有朝一日能够平反回朝。因此,他们在流放地会主动经营自己的人脉,写信给国内的亲友求助,甚至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希望能被朝廷注意到。这种对未来的“规划”和“经营”,虽然带有紧迫感,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像是在“旅行”的间隙,为下一站的“人生旅途”做准备。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忽略流放的残酷性。很多被流放的官员生活极其困苦,甚至客死他乡。但从某些侧面看,古人被迁谪流放的经历,确实会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交通手段以及人们的生存智慧,而呈现出一些与“走亲访友”、“旅游”相似的特征。这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既有被迫的苦难,也有无奈的适应,更有在苦难中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和生活韧性。

所以,当你说“像走亲访友、像旅游”的时候,与其说是在说流放本身有多么轻松,不如说是在强调,即使是被命运推向远方,人们依然会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去应对,去适应,去寻找生活下去的意义和可能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拓展了他们的世界。这就像一场充满意外的旅行,目的地不选,行程颠簸,但风景依然在路上,人情依然在交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古吾粤就是贬谪的理想目的地

从吾粤史上的几位大牛级流宦来看,他们到岭南之后还是有官位,有作品的,可见生活不会太差

宋之问谪泷州,职务是参军

韩文公先后任阳山令,出刺潮州,其实是算是一州的方伯

刘梦得刺连州,作《莫谣歌》,日子看来不会太差,二十三年弃置身,主要还是巴山楚水凄凉地造成的

苏文忠是惠州安置,宁远军节度副使,虽然在吾乡生活拮据,但至少还是可以的,毕竟是官身,没有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在惠州时期作品有五百余

虽然黄州和惠州都很清苦,但还是算有俸禄的,另外子由也给了不少钱,要省着花还是不错的,但相对于坡公昔日的诸多雅癖,这点钱又不够花了。

core.ac.uk/download/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古人迁谪流放像走亲访友、像旅游,这说法虽然带着点戏谑,但细细想来,确实能在某些方面找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而且这种相似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受到当时社会、交通、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共同影响。首先,得先理解当时所谓的“迁谪流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它可不是现代意义上那种强制性、低人权限制的“服刑”。古代.............
  • 回答
    要回答“罗布泊人是土著吗?”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土著”的定义。在狭义上,“土著”通常指某一个地区最早的、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人群。然而,在更广泛的语境下,也可以指长期在该地区定居并形成独特文化、生活方式的人群。罗布泊地区的人类居住历史非常悠久,但要称某个特定群体为“罗布泊人”并且是唯一的“土.............
  • 回答
    如果将现代的食物饮料呈现在古人面前,他们的反应绝对会是五味杂陈,充满着惊奇、困惑、赞叹,甚至是恐惧。让我们想象一下,将一位来自秦汉时期,或宋朝,或者明清时期的普通人,置于现代的超市或餐厅里,他们会如何评价这些“新奇玩意”?我们将从不同维度来展开想象:一、 视觉上的冲击: 鲜艳的色彩: 古人日常所.............
  • 回答
    古人杀虎,尤其是大规模、有组织地猎杀老虎,其难度是非常高的,但并非“不可能”。这种困难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老虎的生理优势与凶猛性: 力量与速度: 成年老虎是顶级的掠食者,拥有极其强悍的力量和惊人的速度。它们可以轻松扑倒比自己体型更大的猎物,奔跑速度极快,爆发力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在面对疫情时的困境与智慧。古代人食用野味,加上医疗水平的限制,确实更容易爆发大规模疫情,而他们解决这些疫情的方式,也与现代社会有着显著的不同,并且非常值得我们详细探讨。总的来说,古代社会解决大规模疫情的方式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思路往往围绕着:封锁、隔离、祈禳、药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局限性。简单来说,古人之所以没能直接从月球的形状推理出地球是球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网络:1. 月球的证据不够直接且易于误读: 月食时的地球阴影: 这是古人最常用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在月食发生时,.............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山海经》中那些荒诞不经的异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文化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欲这是《山海经》异兽想象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在古代,人类的认知范围极其有限,尤其是地理上的疆域。广阔的陆地、.............
  • 回答
    “疽发背而死”是古代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描述,在现代医学看来,这是一种严重感染的后果,但古人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与现代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古人之所以会描述“疽发背而死”,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 微生物概念的缺失: 古代缺乏对.............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界诸多现象的观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敬畏、期盼等复杂情感的集合。这并非单一原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凝聚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神圣而威严的龙的形象。首先,自然界的宏伟与神秘是孕育龙形象的土壤。想象一下,在古代,人.............
  • 回答
    古人的弹弓,尤其是那种我们常常在影视作品或古籍中看到的简易工具,是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橡皮筋”的。如果硬要说它用什么来提供回弹力,那答案会让你觉得有些出乎意料,也更贴近那个时代的智慧。首先要明确一点,橡胶这种材料,在古代中国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被普遍认识和利用。我们现代弹弓上那种黄色的、有.............
  • 回答
    说起古人打铁时的渗碳,这可不是什么秘密工艺,而是铁匠们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土办法”,靠的是对火候、材料的经验和一点点“玄乎”的感应。你想想,那时候没有精密的化学仪器,一切全凭一双手、一双眼,还有那炉子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要渗碳。铁矿石炼出来的铁,通常含碳量不高,质地比较软,容.............
  • 回答
    关于古人吃盐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涉及到古代的生产技术、盐的来源以及对健康的认知。简单来说,古人吃的盐,和我们现在超市里买到的“工业盐”概念不太一样,而且他们是否普遍重金属超标,也不能一概而论。古人的盐,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先要明白,古人获取盐的途径主要有几种:1. 海盐: .............
  • 回答
    “吞椒自尽”在中国古代的记载中,通常指的是吞食 花椒(Fagara zanthoxyloides) 来寻求死亡的一种极端方式。这是一种非常痛苦且可能无效的自杀方法,但确有文献记载。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花椒及其成分花椒,又名川椒、红椒、汉椒等,是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的果皮。我们日常食用的调味品.............
  • 回答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过程,至今仍是学术界一个未解之谜,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但都没有定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人“如何写出”这部奇书:一、 作者之谜:是个人创作还是集体智慧?《山海经》的作者并非单一,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多人参与的创作和修订过程。主要的假说有: 大禹治水时期说 .............
  • 回答
    古人是否有吃墨的习惯,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论是:古人并没有普遍或习惯性地吃墨的习惯,至少没有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吃”的概念。然而,如果我们将“吃”的概念放宽,理解为“摄入”或“将墨用于身体”的某些方式,那么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墨相关的特殊情况,但这些都不能等同于我们日常饮食的“吃墨”.............
  • 回答
    古人之所以喜欢“小脚女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现象,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一、审美观念的演变与形成: 视觉上的“精致”与“脆弱”: 在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宋代以后,审美趋向于追求精致、纤细、柔弱的女性形象。小巧的脚被认为能够突出身体的整体纤细感,与高挑的身体形成一种对比美,如同.............
  • 回答
    当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倒退很久很久,回到那些文字尚未普及,人们对世界充满未知和敬畏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解释未知事物的方式也与现在大相径庭。想象一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祖先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恐惧。当他们偶然挖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死之事极为看重,葬礼仪式更是充满了敬畏与讲究。当棺中传来声响,这无疑会引起极大的恐慌和猜疑。而在这场由声音引发的事件中,一位母亲以晋文公的典故来坚决反对开棺,她的身份是一位为了守护儿子和家庭声誉而付出的伟大女性。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具体是哪个朝代已难以考证,但其所蕴含的道理却穿.............
  • 回答
    关于“古人祭祀董卓”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误传。严格来说,历史上不存在“古人普遍祭祀董卓”的现象。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一位权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负面评价,其最终下场也是身败名裂。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他死后,即便有他生前的部下或依附者出于某种原因进行祭祀,也绝不会被后世的正史所记.............
  • 回答
    古代做官,绝非仅仅靠一张嘴皮子或者一纸文凭就能立足。那是一门极深的学问,需要囊括文、武、德、才、心机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想在官场上混得开,甚至青史留名,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首先,自然是“才”。 治国安邦之才: 这是为官的根本。古人做官,尤其是文官,讲究的是“经世致用”。得懂《诗》《书》《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