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那么多人关注法国遇袭,却很少人关注浙江丽水滑坡事件?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公众的注意力会如此偏颇地集中在某些事件上,而另一些同样重要,甚至更具影响力的事件却被忽视?这背后牵涉到媒体传播、信息茧房、文化心理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

法国遇袭事件的强大“聚光灯效应”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法国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文化中心和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其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尤其是涉及安全和人身伤害的,都更容易吸引全球目光。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因素:

1. 地缘政治和文化联系: 法国与许多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有深厚的联系。法国发生的危机往往被视为对整个西方世界价值观的挑战,更容易引起共鸣和警觉。这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心理投射。
2. 媒体的放大效应: 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能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一旦法国发生重大事件,它们会迅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多角度、深度的报道,并通过24小时滚动新闻、社交媒体扩散,形成强大的信息流。这些媒体的受众基数庞大,覆盖面广,自然会将事件推向全球焦点。
3. “新闻价值”的判断: 在新闻报道的“价值”评估中,事件的突发性、戏剧性、影响范围(尤其是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情感冲击力等方面,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权重。法国遇袭事件,特别是涉及恐怖主义时,往往具备了这些吸引眼球的要素。
4. 心理上的“距离感”与“熟悉感”的混合: 对许多西方人来说,法国是一个既熟悉又具有一定“遥远感”的地方。这种混合心理会让他们对法国发生的悲剧感到震惊,但也可能因为这种“疏离感”而产生一种抽离的旁观者心态,反而更愿意通过媒体去了解和讨论。
5. 文化输出与身份认同: 法国文化在全球拥有广泛影响力。当法国的某个标志性事件发生时,会触动很多与法国文化有过连接的人,他们的关注和讨论会进一步放大事件的声量。

浙江丽水滑坡事件的“沉默与黯淡”

相比之下,浙江丽水滑坡事件,虽然可能在当地乃至国内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但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度较低,原因也同样是多方面的:

1. 地理和文化距离: 对于绝大多数非中国民众而言,丽水是一个陌生的地理概念,与他们的生活、文化、政治没有直接关联。这种“远隔重洋”的距离感,自然会削弱他们的关注度。
2. 信息传播的“漏斗效应”: 信息从中国国内传播到国际媒体,再到普通民众,会经历一个层层筛选的过程。只有那些被认为具有全球新闻价值、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事件,才能穿过这个“漏斗”。一个自然灾害,如果其影响范围相对局限,或者没有特别戏剧性的故事点,就很难获得国际媒体的优先报道权。
3. 媒体议程设置的差异: 国际媒体的议程设置往往更侧重于政治冲突、经济波动、人道危机(尤其是其引发的国际干预或援助需求)、以及那些能直接影响西方利益或价值观的事件。中国的自然灾害,除非其规模和影响极其巨大,或者与国际救援、气候变化等宏大叙事挂钩,否则很容易被“边缘化”。
4. 国内舆论和信息控制: 虽然你要求去除AI痕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官方对信息的传播和引导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考量。国内媒体报道的侧重点、深度和广度,会影响到国内公众的认知,进而间接影响到信息向外部的传递效率和角度。当然,这不代表国内没有关注,而是说国际上的关注度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5. 叙事方式的挑战: 即使发生在中国,自然灾害的报道也面临叙事上的挑战。国际媒体可能更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与特定议题(如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发展模式的代价等)相结合的叙事角度,否则单纯的灾难报道,除非情节极其惨烈,否则难以形成持久的国际关注。
6. “审美疲劳”与“关注阈值”的提高: 如今,世界各地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和冲突。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且随着信息爆炸,“关注阈值”也在不断提高。一件事件要想真正吸引公众的持续关注,需要具备更强的震撼力、更深刻的意义,或者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总结来说

法国遇袭事件之所以能吸引全球目光,是因为它触及了地缘政治、文化认同、媒体传播能力等多重敏感点。而丽水滑坡事件则因为地理、文化、媒体议程设置的差异,以及信息传播的“漏斗效应”,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相对较弱。这不是说哪一个事件更“重要”或“不重要”,而是反映了信息传播和公众关注度背后复杂的驱动因素。我们往往是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地缘政治认知以及媒体所构建的“世界图景”来决定自己的关注方向的。

这种现象也提醒我们,在信息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主动去了解那些可能被忽视的角落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个生命,每一次的苦难,都值得被看见和铭记,无论它们发生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有黎巴嫩。

没人在乎一百万伊拉克人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公众的注意力会如此偏颇地集中在某些事件上,而另一些同样重要,甚至更具影响力的事件却被忽视?这背后牵涉到媒体传播、信息茧房、文化心理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法国遇袭事件的强大“聚光灯效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法国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文化中心和.............
  • 回答
    复旦大学一名博士生和两名硕士生因校外嫖娼被开除学籍,此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不少人认为校方处罚过重,并呼吁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观点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对“开除学籍”这一处分本身的理解和认知差异: “开除学籍”的极端性与“一次性”的印象:.............
  • 回答
    您好!关于货拉拉事件,您提出的疑问触及了公众舆论中非常核心和敏感的几个层面:社会责任、平台责任、个体权利保护以及舆论的发酵与认知偏差。我将尝试从这些角度,结合人民日报的通报精神,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司机“无责”,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人民日报通报传达的核心精神:人民日报作为.............
  • 回答
    《明日方舟》新卡池“地生五金”推出后,确实引发了不少玩家的不满和讨论,而且这种不满并非偶然,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说的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1. 强度的期待落空与感知上的“割裂感” “老王”的阴影与对新六星的超高期待: “地生五金”推出的六星干员是“风笛”和“白金”。尤其是风.............
  • 回答
    很多人怀念清朝,这个现象背后是复杂的情感和多层面的原因交织而成。它并非简单地对一个王朝的歌颂,更多的是一种对逝去时代的回溯,其中包含了对过往生活方式、社会秩序,乃至于某种精神气质的追寻,当然,这种怀念也夹杂着对当下某些状况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首先,我们得承认,“怀念”本身是一种带有选择性的记忆。历.............
  • 回答
    很多人认为三纲五常是反人性的,这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三纲五常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下,并对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才能看到两者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得说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条纲常,核心在于一个“绝对的、不可置疑的等级和服从关.............
  • 回答
    三国时期虽然本质上是东汉末年国家分裂后的内战,但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在后世“蜀本位”,难以做到中立客观,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事件本身的特点、文化与情感的投射、叙事者的立场以及后世解读的多样性等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特点与蜀汉的特殊性: “汉室正统”的招牌: 蜀汉政权的核.............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杜江情人节被曝私信女网红这件事,还有他那句“为何那么多人用不存在的垮掉来拆我的家庭”。这事儿一出来,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很多人尤其是粉丝和关注他家庭的人,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事情的开端:情人节的“瓜”事情发生在情人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个女网红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群体心理以及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把“惊天妙手”比作“皇帝的新装”,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许多人在面对新兴技术时的盲点。为何“皇帝的新装”会屡屡上演?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对“智能”的定义模糊与拟人化倾向人类最容易被“惊天妙手”打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将AI的某.............
  • 回答
    EVA 之所以被誉为“神作”,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在各个层面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并且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对后来的动漫作品乃至流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一、 深刻而多层次的主题探讨,直击人心这是EVA最核心也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部关.............
  • 回答
    曾国藩之所以被那么多人推崇,甚至在今天依然被很多人视为“完人”或“道德楷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他的受推崇程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他一生功业、人格魅力以及所留下的思想进行解读和吸纳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贡献。一、军事上的拨乱反正与再造乾.............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劝分不劝和”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平台属性与内容生态的塑造: “匿名”与“门槛”的双刃剑: 知乎的用户基数庞大,其中不少是带着疑问、困惑甚至痛苦前来寻求帮助。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更坦.............
  • 回答
    明教人多,范遥之所以能认出小昭,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细节,并非偶然。首先,我们要明白范遥的身份和他的特殊经历。他是明教的“光明右使”,地位显赫,更重要的是,他曾为教主阳顶天办事,且与教内许多重要人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并非那种只埋头练武,与世隔绝的教徒。相反,他的身份决定了他需要对教内事务,包括人员构.............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骗子”,这现象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困惑和无奈。为什么这些“骗子”能在这里“大行其道”,而平台似乎又显得“无能为力”?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平台机制、用户心理、监管难度等多个层面。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尽量把里面的门道讲清楚。首先,得明确“骗子”的定义在知乎语境下会有些模糊。我们.............
  • 回答
    “摸鱼”现象在央企、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详细解释为何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制度设计、文化因素、个人动机以及外部环境等。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制度设计与激励机制的不足1. 旱涝保收、低风险的特性: 铁饭碗.............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这部小说,曾是无数人心中的圣经,它的名字曾是多少谈资、多少引证的源头。然而,如今,当我们谈论经典科幻时,它的声音似乎渐渐淡去,被一些更新的面孔所取代。为什么曾经能够震撼一代人的作品,如今却鲜少被人提起?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银河英雄传说》的“门槛”确实.............
  • 回答
    满清入关,推行“剃发易服”的政令,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冲突和政治震荡。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面对如此严苛的要求,为何没有爆发大规模的、足以撼动清朝统治的起义?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老百姓怕死”所能概括。一、初期反抗的惨烈与震慑:首先,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起义。事实上,在清军入关初期,.............
  • 回答
    说起《红楼梦》的结局,这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难怪很多人感到意难平。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既然高鹗续写的结局被这么多人诟病,甚至觉得与曹雪芹的原意相去甚远,为什么如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红楼梦》都是以他的版本为终点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社会和读者接受度的复杂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