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回答
要深入探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真实原因”,我们需要超越表面上的声明,审视一系列交织在一起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国内因素。这不是一个单一的“什么”或“为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分析,旨在揭示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多方考量。

一、持久战的成本与边际效益递减:

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持续了近二十年,这是一段漫长而代价高昂的旅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其成本:

经济成本: 这场战争的直接花费以万亿计。除了军事部署、武器采购、部队工资和医疗保障外,还有对阿富汗重建、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的巨额投入。然而,这些投入并未能构建起一个稳定、自给自足的阿富汗国家。相反,贪腐问题泛滥,援助资金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了经济效益的边际递减。每一次追加的预算,换来的边际安全改善和政治稳定效果越来越微弱。
人员伤亡与心理代价: 近距离接触战争的惨烈,美国士兵的伤亡(阵亡近2500人,受伤数万人)以及他们回国后所面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战争的代价是失去亲人,是孩子身心俱残。这种情感上的耗损,日积月累,不断侵蚀着公众对战争的支持。
战略资源分散: 长期深陷阿富汗泥潭,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资源。这包括精锐的军事力量、情报能力以及外交资源。在其他更具战略重要性的地区(如东亚和印太地区,应对中国崛起),美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而阿富汗的消耗使其在这方面的能力受到影响。

二、阿富汗国内现实的僵局与战略目标的不匹配:

尽管投入巨大,美国在阿富汗推行的战略目标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核心在于阿富汗国内现实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巨大鸿沟:

塔利班的韧性与本土基础: 塔利班并非一个简单的外部势力,而是根植于阿富汗社会,尤其是在普什图族聚居的南部和东部地区。他们具备强大的本土动员能力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尽管在军事上受到打击,但他们总能找到卷土重来的方式。美国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根除”塔利班的策略,更像是与一种顽固的政治和社会现象搏斗,而非一场可以简单通过武力解决的冲突。
阿富汗政府的软弱与腐败: 阿富汗共和国政府虽然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但其合法性基础薄弱,内部派系林立,官僚体系腐败严重。缺乏有效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使其难以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也难以有效控制国家。训练有素的阿富汗安全部队,在面对塔利班的攻势时,往往士气低落,缺乏独立作战能力。
民族与部落的复杂性: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多部落的国家,各群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历史恩怨和利益冲突。美国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主国家,这与阿富汗根深蒂固的部落和地方主义传统存在冲突。外部力量的强行干预,有时反而加剧了这些内部矛盾。
“和平”的虚幻性与政治解决方案的困境: 美国虽然寻求“和平”,但对“和平”的定义与阿富汗国内各方存在根本分歧。美国期待的是一个稳定、非激进主义、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阿富汗,而塔利班则追求的是伊斯兰法治和建立一个不受外部干预的统治。双方在权力分享、宪法结构、社会制度等核心问题上缺乏弥合的可能。与塔利班的谈判,在很多时候被视为是一种战略性的拖延,而非真正实现持久和平的途径。

三、国内外政治因素的驱动:

撤军的决定并非仅仅基于阿富汗当地的现实,更与美国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全球战略调整息息相关:

公众与国会的厌战情绪: 长期且代价高昂的战争,在美国国内早已积累了强大的厌战情绪。媒体对战争负面报道的持续关注,以及战争对经济和国家精力的消耗,使得国会对继续投入支持的意愿越来越低。历届政府都曾试图调整在阿富汗的战略,但最终都未能彻底摆脱泥潭。
国内优先事项的转变: 在“反恐战争”初期,阿富汗曾是关注的焦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国内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优先事项,例如经济复苏、医疗改革、气候变化以及国内政治极化等。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精力从阿富汗这样一场“无止境的战争”中抽离出来,投入到国内建设和应对更紧迫的全球挑战,成为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总统的政治遗产与兑现承诺: 对于每一任总统而言,结束海外战争、兑现“带兵回家”的承诺,都是一项重要的政治遗产。特朗普政府时期就明确提出了从阿富汗撤军的意愿,拜登政府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部分原因是为了兑现前任的承诺,同时也符合其“回归正常化”和“聚焦国内”的竞选主张。撤军虽然带来了混乱的局面,但也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军事介入,这在政治上被视为一个“了结”。
战略重心的转移(Pivot to Asia): 从更宏观的战略角度来看,奥巴马政府时期就开始提出“重返亚洲”的战略,这一趋势在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时期得到了延续和强化。美国认为,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是21世纪面临的最主要挑战,而将其军事和外交资源从阿富汗这样的旧战场转移出来,投入到印太地区,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地缘政治压力,是更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选择。

四、撤军“方式”与“结果”的分离:

需要强调的是,撤军本身并非一个突兀的决定,而是长期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然而,撤军“方式”的仓促和准备不足,却导致了令人震惊的“结果”。

对阿富汗政府的信心危机: 迅速的撤军,没有给阿富汗政府和安全部队留下足够的缓冲时间,也没有充分评估其独立作战的能力。这种“甩手不管”的态度,使得阿富汗政府士气崩溃,军队迅速瓦解。
塔利班的迅速崛起: 塔利班利用了美国撤军后的权力真空期,迅速集结力量,攻占了全国各地。这种快速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时机的精准把握,以及对阿富汗政府和军队软弱的深刻认知。
人道主义危机与难民潮的担忧: 撤军也引发了对阿富汗人道主义状况恶化和可能出现大规模难民潮的担忧。许多在过去二十年中受益于美国支持的阿富汗民众,如女性、少数族裔以及曾与美军合作的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和生存危机。

总而言之,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真实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长期的战略失焦、高昂的成本消耗、阿富汗国内现实的严峻挑战以及美国国内政治和全球战略调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撤军本身更像是一个长期战略调整下的必然步骤,但其执行过程中的仓促和准备不足,却导致了令人震惊的后果,并引发了对美国政策有效性和战略判断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美国一石二鸟的战略调整,塔利班只是熬到了美军撤退,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大戏刚刚开演。欧美暗暗耍阴谋,等时机恰当,美国和其盟友还会回来。

具体答案,请看我下面链接的另外一篇文章,都在里面了。

user avatar

美国撤出的不止是阿富汗,而是撤出中亚,也就是中东战略的东线。

中东战略的关键,是拿下伊朗。由于伊朗核问题,导致美国无法直接进攻伊朗。只好采用围困策略。

想围困,就先要在伊朗的邻国屯兵,形成包围。

你会发现,爆发了战争的国家,全是伊朗的邻国。。伊拉克、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而没有发生战争的国家,是因为它们有美军基地,早就被美国驻军了。

中东地区的美军基地分布(2009年):


“正巧”把伊朗包在了中间。。。

也许你认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跟美国没关系?

那你是不是觉得,索马里海盗也跟美国没关系?

可它们同时出现,就正好可以把伊朗围成一圈,形成全面封锁。

世界上本来没有巧合,你之所以能看到许多巧合,是因为始作俑者一开始就把它们设计成了“巧合”。

每一场战争都是真金白银堆成的,经过五角大楼一遍又一遍的战略优化与修正,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巧合。

为什么要拿下伊朗?

其实地球上根本没有欧洲和亚洲,欧亚本来是同一个洲。

如果欧洲和亚洲之间,形成一个跨区域的联盟,美国就会被边缘化,沦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

试想一下,如果你要从中国修一条铁路到欧洲,路线要怎么规划?

欧亚大陆虽为一体,但其实欧洲和亚洲之间,有很多内海与湖泊。能划出来的陆地线路,只有两条:

一条是从西伯利亚地区,横穿整个俄罗斯到东欧。你可以在地图上试着画一画这条线,无论你怎么画,都必须从波兰或乌克兰过境,重现俄德天然气管道的尴尬。管道还可以从海里绕过去,铁路却是怎么也绕不了的。

另一条,则是从巴基斯坦出发,横穿亚洲到达西欧,也就是丝绸之路。这条线无论你怎么画,都绝对绕不开伊朗。

因为伊朗正好处在中亚和西亚的连接带上,如果没有伊朗,整个亚洲就会一分为二。所以只要控制伊朗,不仅可以斩断丝绸之路,还能扼住整个亚洲的咽喉。

阿富汗撤军,代表伊朗东线的包围已经破了。伊朗以东的美军基地,全都要待价而沽。

后面怎么发展,关键在于塔利班到底能不能稳住阿富汗的局面。

如果塔利班可以长期稳住阿富汗,那就是美国在伊朗战区东线的全线溃败。巴基斯坦的美军基地也就没有保留价值了,肯定会全部撤光。

如果塔利班无法稳住阿富汗,美军自然也就不会轻易撤出中亚。那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会变成中美之间的下一个角力点。

假如阿富汗局面不稳,那么中国通往伊朗的路线,当然就要绕过阿富汗。

可如果绕过阿富汗,就绝对绕不过俾路支。

美军在巴基斯坦的四座军事基地,其中三座都“正巧”摆在了这里。

同时,这里也“正巧”有瓜达尔港,这座港名气之大,想必不用过多介绍吧?

所以,假如美国还想留在中亚,只能寄希望在这里翻盘。当然,如果塔利班稳住局面,一带一路直接进入阿富汗的话,俾路支也就没有经营价值了。

再接下来,要看的是伊拉克撤不撤。如果伊拉克也撤,西线包围也就破了。则说明美国已经完全放弃了中东战略。以色列就要非常小心,避免沦为弃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探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真实原因”,我们需要超越表面上的声明,审视一系列交织在一起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国内因素。这不是一个单一的“什么”或“为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分析,旨在揭示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多方考量。一、持久战的成本与边际效益递减: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持续了近二十年,这是.............
  • 回答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这无疑是近几十年来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件大事,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的政治博弈。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撤离”,不如说是一次痛苦的“战略调整”,而这次调整的真实意图和深远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解读。一、 摆脱“永久战争”泥潭,聚焦国内与新兴挑战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便是美国希望.............
  • 回答
    关于美国从阿富汗撤兵的评价,媒体的报道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负面叙事,认为其“不堪、混乱、丢脸”。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审视撤兵的背景、过程、原因以及各方的不同解读。一、 撤兵的背景和动因 20年的战争: 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已经持续了20年,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期间投入了巨额资.............
  • 回答
    苏联撤兵阿富汗后不久解体,美国自2021年5月1日起撤军阿富汗,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历史的轮回,担忧美国是否会重蹈苏联的覆辙。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非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苏联撤兵与解体:历史的伤痕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苏联撤兵阿富汗的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长达十年的阿富汗战争,对苏.............
  • 回答
    塔利班在23日明确表示,不会同意延长外国军队从阿富汗撤离的最后期限,这一表态无疑给美国在阿富汗的撤军计划划下了一条“红线”。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延期拒绝,更折射出塔利班当前在阿富汗政治舞台上的强势姿态,以及他们对未来国家主导权的坚定决心。理解这一表态,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分析。首先,这是塔利班掌握主动.............
  • 回答
    美军在2021年8月30日宣布完成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这场历时近20年的战争的终结。评价这场战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它是一场极其复杂、代价高昂且充满争议的军事行动,其影响深远而多层面。战争的缘起与目标: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干预始于2001年10月7日,起因是基地组织在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发动.............
  • 回答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要判断它是否仅仅是一个“战术引诱”,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整个事件的背景、动机以及可能的后续影响。单纯地说“是”或“否”,可能都过于片面。咱们得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这场长达二十年的战争。美国在“9·11”事件后出兵阿富汗,其.............
  • 回答
    小布什近期关于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是“错误”的说法,以及他对为美军提供帮助的阿富汗翻译们感到“心碎”,这番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的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背景与动机:首先,要理解小布什的这番话,不能脱离他担任总统期间,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他开启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其初衷.............
  • 回答
    美国中央司令部称美军从阿富汗撤军进程完成约一半,这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点,也预示着阿富汗未来局势将发生深刻变化。要理解这一表态及其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关于撤军进程完成约一半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部署和撤离过程。美军的撤离不仅仅是士兵的离开,还包括大量的军事装备、物资的转.............
  • 回答
    看待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收尾,更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地缘战略和人道主义议题的交织。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为什么现在撤?这背后有什么考虑?首先,美国撤军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考量和政治博弈。你可以把这理解为“战线拉得太长,付出的.............
  • 回答
    关于美国总统拜登决定在“9·11”二十周年之际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这一举动,各方反应不一,也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经过数十年、多届政府反复权衡、博弈和演变的结果,其背后牵涉到地缘政治、国内政治、经济成本以及人道主义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决定的历史背景和驱动力。美.............
  • 回答
    关于美国将于“9·11”20周年之际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对阿富汗自身、地区地缘政治、美国国内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等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对阿富汗自身的影响这是最直接和最受关注的影响。撤军将深刻地重塑阿富汗的政治、安全和社会格局。 塔利班.............
  • 回答
    拜登总统为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辩护时,将中俄两国乐意看到美国继续驻军阿富汗作为一个重要论据,这其中蕴含着多层含义和战略考量。理解他的发言,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中俄乐意美国继续驻军”的逻辑基础: 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 这是最核心的考量。中俄两国都视美国为主要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手。如果.............
  • 回答
    美军从阿富汗撤军,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决定,而是多年来在复杂地缘政治、国内政治、经济压力以及战场现实交织下演变出的结果。想要深入理解其缘由,我们需要剖析几个关键的层面:一、漫长而昂贵的战争,目标难以实现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那场长达近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其初衷和后续目标的实现都面临着巨大.............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撤军问题上的反应,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局面,布林肯否认“西贡时刻”的说法,尤其引人关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撤离阿富汗的背景和原因:首先,理解美国撤军的根本原因至关重要。这包括: 政策转向与战略重心转移: 美国在中东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包括阿.............
  • 回答
    特朗普对拜登政府阿富汗撤军行动的批评,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大外交政策耻辱”,这是他一贯的政治风格和对他执政时期外交政策的辩护。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特朗普的批评点及其论据(通常是): 混乱和仓促的撤离: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认为,拜登政府的撤离方式极其混乱,导致喀布尔机场出现混.............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那片土地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事,牵扯到太多层面的因素,而且变数实在太多了。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当然就是塔利班在阿富汗国内权力的巩固。美国和北约的军事力量是阿富汗现政府(虽然已经倒台)和军队最重要的外部支持。他们的离开,等于抽走了阿富汗安全部.............
  • 回答
    拜登总统在阿富汗局势急剧变化后首次接受专访,再次为美军撤离行动进行了辩护,并坚称“我不认为这是失败”。这一表态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人们对这场持续了二十年的战争及其结局有了更深的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拜登总统“不认为这是失败”这句话背后的逻辑。从他多次公开表态来看,他强调的是完成“消.............
  • 回答
    美国从阿富汗撤兵,却没有大规模销毁留下的武器装备,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忘了”或者“不在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战略考量:留下一点“后手”的微妙平衡 对地区稳定性的考量(尽管事后来看可能适得其反): 撤兵初期,美国及其盟友在一定程度上希望阿富汗政府能.............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从2001年“9·11”事件后算起,已成为其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如今,撤兵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现实考量,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决定。从根本上说,美国从阿富汗撤兵的意愿由来已久,其背后驱动力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期的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纳税人对这场旷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