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杭州良渚遗址申遗成功?

回答
杭州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全球认知提升

杭州良渚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座遗址的“荣誉”,更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证明,以及对人类早期文明研究的重大贡献。要评价这一事件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对良渚遗址本身的评价: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这是良渚申遗成功最核心的意义。良渚遗址的发现,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揭示了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其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这表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一个具有统一信仰、社会分工明确、国家形态初具的早期文明。这打破了过去认为中华文明源起于黄河流域的单一论调,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连续性,并将中华文明史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代表性成就:
宏大的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规模最大、最早的古国时期水利工程,其复杂程度和技术水平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堪称奇迹,展现了良渚先民卓越的工程智慧和组织能力。它不仅是防洪的功能,更是控制和管理区域资源的重要手段,是早期国家权力的体现。
精美的玉器工艺: 良渚出土的玉器,尤其是玉琮、玉璧、玉钺等,工艺精湛,纹饰神秘而复杂,展现了高超的石器加工技术和精细的琢磨技艺。这些玉器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更是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宗教信仰体系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权力结构。
规模宏大的城址: 良渚古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址之一,规划严谨,结构复杂,包含了宫殿区、内城、外城、墓葬区等,展现了早期国家具备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力。
统一的信仰体系: 良渚文化中的神人兽面纹等神秘符号,以及玉琮、玉璧等礼器,暗示了当时存在一套相对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体系,这对于早期国家的形成和稳定至关重要。
世界文明的瑰宝: 良渚遗址展现的文明高度,不仅在中国早期文明中独树一帜,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它与同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等早期文明一样,都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节点。良渚文明的发现,为理解人类早期社会组织、国家形态的演变、技术发展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 申遗成功标志着良渚文明的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它与其他世界遗产一样,被认为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见证。

二、 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价:

保护模式的典范: 良渚遗址的成功申遗,是中国考古界、文物保护界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的典范。长期的科学发掘、保护规划、学术研究、公众普及以及国际合作,为其他大遗址的保护和申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提升国际话语权: 成功申遗有助于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发出更强的声音,提升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良渚文明的代表性,也丰富了世界遗产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
促进文化自信: 良渚遗址的成功申遗,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它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激发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 对杭州及浙江地区的影响:

提升城市国际形象: 杭州作为良渚遗址所在地,其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将大大提升。这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带动区域发展: 良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将带动余杭区乃至杭州市的整体发展,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带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增长。
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申遗成功为良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可以通过考古研究、文化展示、教育推广等多种方式,让良渚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

四、 潜在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如何在保护好遗址本体的同时,合理利用其文化价值,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众教育与参与: 申遗成功是起点,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良渚文化,参与到保护中来。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升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学术研究的深化: 良渚遗址的许多谜团仍待解开,例如良渚文明的衰落原因、良渚文明与其他古文明的交流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一伟大的文明。
遗产地的管理: 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标准更高,需要持续投入资源,加强科学管理,应对自然和人为的各种挑战。

总结:

杭州良渚遗址申遗成功,是一项集历史性、科学性、国际性于一体的重大事件。它不仅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也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成功,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体现。未来,如何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好、利用好,使其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将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重要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有新发现被广泛接受本来是个天大喜事儿,况且事关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尊严,但为什么很多人似乎阴阳怪气不高兴呢?

奇了怪了,中国大地上终于发现能媲美其它几大古文明的文明成就并获认可,一大堆人反而推三阻四不乐意,从考古造假扣到基因祖源,恨不得证明这仅有的辉煌文明已断,或者要把这仅有的辉煌推给外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狭隘的心态?若是不认良渚,华夏文明起源的时候,埃及大金字塔已是千年古迹,这样难道就高兴了?

每一个中国人走进大英博物馆,看到那些古埃及震撼人心的文物,精美鲜艳的绘画,难免会思考同时期的华夏祖先发展到什么程度,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四大文明古国,平起平坐。但现实总令人失望,甲骨文出现的时代,统治人类最高建筑物地位数千年的大金字塔已建成千年。华夏文明在同时期能被证明也有恢弘的建筑,繁荣的城市,发达的社会,是多少人曾经梦寐以求的事情。结果今天,梦想成真,而某些人兜着圈子旁敲侧击在搞什么呢?

说开了,不好意思说得直白一点儿。不管学术界如何理客中,在民间良渚被认可的问题就很直接粗暴地变成:

广大中原人对认长江流域的文化祖宗、文明祖先能不能忍?

显然很多人不能忍啊,那良渚在什么地方?

长江以南——天塌了,平时一些口无遮拦的北方人大咧咧就把吴越之地喊“蛮夷”,那口音甚至都是笑料。光这个位置就已经摧毁心理底线了。风水轮流转,自周以来搞华夷之辨搞到地域歧视和庸俗化以后,打脸的事情发生了。

不妨一问,试问今日倘若这良渚是中原地名,这帮人至于这样上蹿下跳,玻璃心碎吗?试问过去说华夏文明起中原的时候,我国那么多非中原人士有像这样别扭的吗?那么多一辈子没喝过黄河水的人大大方方认黄河做母亲河,今天请某些人也喊长江一声母亲河怎么就不行了呢?

这如今岂不是老天爷开玩笑,五千年前“蛮夷”地区先进得不行,建筑、手工、水利、政治碾压同时期其它地区达数百年,尤其不能忍的是那发达的玉文化,玉璧玉琮是什么东西?玉璧祭天,玉琮祭地,这是写在周礼里头的正统礼制,是华夷的分界,哪里先有发达的玉文化、复杂精美的礼器,哪里就先有了礼制正统性。哪里的礼制越早越发达,哪里就是华夏。礼制是华夷之辩的核心之一,退一万步,就算有外来部落侵入良渚文明,学习了良渚的礼乐教化,也只是礼仪之邦同化蛮族,岂有蛮族同化礼仪之邦的逻辑?现在搞不好华夏文明发展还是“蛮夷地区”援助中原地区,这就非常尴尬了。

我和浙江没什么关系。但籍贯在北方,成长在南方,读大学在北方。那种心里装着狭隘“中原优越”的人我遇到过不是一个两个啊,我一想到有一天浙江人可以很自豪地在他们面前说中华五千年文明,良渚文明最早最璀璨。其中有几个我都能脑补出表情来。

文明起源,现在看起来是百花齐放,交汇融合,客气点儿说,不存在谁比谁强,要是也像之前一些人一样不客气说,目前看来,长江流域先诞生文明,良渚曾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领跑者。总之,文明不是系出一源,并吞八荒。但是请反思,过去吹中原文明中心论的时候,是否也对其他地区的文明如此客观呢?

为什么以前讲中原中心的时候,满天星理论被禁锢在学术领域,似乎单一起源就理所当然。良渚压不住了,都急着开始科普和强调华夏文明起源满天星了呢?

文明的起源与传播,本就无关血缘概念,我本不愿提及,但奈何有人拿父系祖源混淆视听。我国历史上以礼仪教化,同化各种族群是连中学生都知道的事情,华夏文明和汉族难道是以汉族中某一部分人的父系祖源来划定边界的吗?!难道我会去和朋友们说虽然你们都是汉族,虽然你俩都一个姓是本家,但是从Y染色体上看,你祖宗不是自己人,我猜他祖宗杀过你祖宗?

但有些人不这么想,拿Y染色体分型出来搞族群分裂堪称用心险恶,其心可诛。Y染色体分型有限的父系遗传特征本就无法客观反映人的祖源关系,属于利用科学手段片面地满足文化心理需要。而且,Y染色体分型甚至也无法客观对应宗族关系。不要说汉族,即使一个汉族姓氏人群内,Y染色体分型结果也多种多样。现在有些人为了祭自己破碎的优越心,居然连汉族最典型的O型都要再细分以区分你祖宗我祖宗——实际上一些人所谓占汉族比例最高的O-M122型(也就是所谓的龙山文化的O3型),起源在东南亚 (DOI:10.1086/444436)。这些人岂不是要哭天抢地了?按照这样划分,这根本是要分裂我国每一个宗族,每一个姓氏。欲亡其国,必去其史。竟还有人以Y染色体分型抛出遗传学和人类学上根本不存在的“纯种汉族”概念。为了满足和维护地域优越心态,不惜割裂民族亲缘,割断中华历史,已经到了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地步。

分子生物学是用来揭示自然之理造福人类的科学,我的专业岂是尔等用来从事族群离间和分裂活动的工具?!

对于那些素日里就有不健康史观的人,面对良渚文明比杀了他们还难受了。宁愿那两千年文明史不要了,也不愿意大大方方承认华夏和良渚文明有关系。

这样也好,心中本没有“华夷”的人自然可以云淡风轻,普天同庆。那些素日心里装着“华夷”的人,素日里嫌这里不开化,那里历史短,走到哪里都爱把文明自古出中原挂在嘴边来找自尊的狭隘之人,也活该难受难受。

看看知乎上的一众答案,良渚非华夏论,中原灭良渚论,良渚翻车论,良渚隔离论,良渚自生自灭论,良渚非汉人论,各种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脑补演绎的理论发明不累吗?

杭州又不在青藏高原,能修如此宏大的水利系统,能建起巨大宫殿和城廓的国家文明,难道不会造船渡不过长江?几百年和中原地区联络断绝?那玉器漆器形制莫不是良渚人托梦给商周人的?

试图隔离良渚和中原的人都可以死心,良渚文明绝不可能隔绝于中原存在,影响力必然辐射并覆盖中原。一千年能发生多少事?一千年相当于五代十国到改革开放,一千年都够这天下分分合合不知多少次了。良渚文明一枝独秀,一千年时间就自己把自己关在城里?别说文明,你就是放一盆生命力强的野草在杭州,一千年也长满东亚了。

良渚即华夏,不存在独立于良渚的华夏这件事,更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华夏文明征服、吸收、吞并、借鉴良渚。因为这种论调和“崖山之后无中国”没有区别。

反正都是非洲出来的。

三千年前华夏文明中心在华北,五千年前在良渚我看没什么毛病,要挑毛病等有一天挖出更颠覆性的遗址再说。

user avatar

有答主吐槽过了复原图的问题,唉,咱们的“考古宣传”方面真是捉鸡啊,复原图确实槽点满满的,简直不忍直视→_→(各位可以锻炼一下颈椎了,请看下图)

你看,上图,说良渚古城是“远古第一大城”感觉没多大问题,比号称“上古时代第一大城”的乌鲁克古城还大呢!

再看看别人做的卡霍基亚土丘的复原图,唉。。。



把城市密度、繁荣、高大体现得玲离尽致。然而实际上这个印第安人的古城很小的。。。

再看看中国的吧:

这是良渚文化赵陵山高台,唉。。。

这上面两个是考古结果的复原示意图,但也是一种复原图了,唉

这是上面那个寺墩的复原图,唉。。。

无法忍受的我,做了一个示意图,如上图。。。

这就是良渚古城的复原图,唉。。。

这是陶寺古城的,唉。。。

看看乌鲁克里面一个塔庙的复原图,唉。。。

这是上面那个复原图的测绘图,唉

然而,实际上,它是这样的,唉。。。

这是乌鲁克古城平面图,中间的方框框就是那个塔庙,唉。。。

同样是祭坛(塔庙),上图是良渚的子母墩祭坛,残高十多米,边长80米,比乌鲁克塔庙要大得多,然而,复原图却无人问津。。。

最后,忍无可忍的我,又做了个示意图,如上。。。

上面这个是良渚古城古上顶复原,比例严重失调,而且是一种城乡结合部的感觉,唉。。。

user avatar

蹭个热度,我脚得既然良渚申遗成功了,这种复原图是不是也该更新一下了



第三张其实还好,但是建筑密度上还是差了很多

上面这些貌似是良渚博物馆的老图暂且不论,借用 @秋兰菁 回答里的图,这个总应该是最新版的良渚古城3D复原图了吧

然鹅,如果跟下面北美洲卡霍基亚遗迹的复原图一比。。。你会发现明明是个宫殿台基只有莫角山规模1/3-1/4,城墙没有宽敞的土石结构只有栅栏组成,社会结构简单,人口规模还不足以支撑大型水利工程的印第安酋邦城镇,博物馆复原图却远比前者气派

除了Cahokia中心的僧侣土丘的高度(确实高出莫角山一倍)因素之外,其实就是相对笔直平整的街道和城墙,以及足够的建筑物密度下,造成的比较强烈的视觉效果

看看集市的密度


对良渚文化生活场景的复原也是,这种场景有必要还原成这样吗?

哪怕学学老美把背景视角切换一下不好吗,是不是瞬间有种“密西西比河上的威尼斯”之感?

哦,对了,卡霍基亚早在1982年就是世界遗产了

考古讲究证据,但复原这种东西,是存在很大一部分艺术处理的空间的,没必要把自己的姿态放得那么低

毕竟这世界上绝大多数吃瓜群众都是看图来说话的

user avatar

谢邀。大致讲一下良渚和汉人的关系。

申遗好像也没啥可说的了,关于良渚遗址我以前的回答已经说了很多了。

其实也没啥新发现,把之前的东西整合一下就已经能稳稳当当跻身世界遗产了。

良渚遗址的完整性、年代、规模、内涵放在当时都是能排上号的。与苏美尔乌鲁克、乌尔古城、埃利都古城以及古埃及底比斯、孟菲斯相比都不遑多让,这几个都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良渚申遗成功自然也是可以预见的。

良渚还是这些5000年古城中其中规模最大的,拥有最完善水利系统的,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的。这几个当时的世界之最就已经能说明其地位了。

良渚古城复原(我觉得没复原好,比例和建筑密度不对)


良渚水街复原


良渚和汉人的关系

良渚古城被世界承认,自然也代表了世界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承认。不过网上某一类人似乎就开始把矛头对准在良渚人种和中国文明的区别上了。

那么良渚真的和汉人没关系吗?

根据考古遗址分子人类学研究,目前检测到的良渚y染色体单倍群均为O1类型。从网上一些所谓“O3纯种汉人”的神论出来之后,逐渐演化成了非O3不是汉人的错误结论。

事实上,汉族中O1类型并不少,在整个汉族中为6.91%(南方汉人中O1占比达到了15.34%),按照绝对人数有9000多万汉人属于O1类型。同时O3类型也并不能代表汉人,它占比是54%,有7亿多O3类型汉人。如果说非O3就不是汉人,那么另外6亿多非O3类型的人就不算汉人了?另外,苗瑶O3占比达到51.41%,独龙族更是100%,南岛人O3有26.31%,这些人难道比汉族还纯正?(有知友指出这里的人数要少一半,女性确实不带Y染色体,但能因此就说占人口一半的女性没有一个携带O3的爹了吗?这里的人数指的是现代汉人中所有属于O3及其后代人群)

事实上,研究者根据O1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性,已经基本确定浙江上海地区的O1人群“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该处人群可能没有被替代过”,也就是说这一地区人群可能就是良渚后人。

另一份研究也可以证明此观点,如下图O1在汉族中的分布频率,可以看到浙江上海地区O1频率达到了26%以上,其他地区逐渐减少。这证明了该区域是O1汉人的中心,它也证明了汉人曾在这里融入了一个强大的O1人群。

根据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确定,这个人群就是曾经百越中的於越与扬越,这些人根据上面的结论基本上可以确定为良渚人的直系后人,这些民族现在已不存在,所有后人全部融入了汉族之中,所以良渚人确实是汉人的一部分(并不是主体)。

另外可看到,O1频率在福建、广州、台湾又变得非常少,这说明这些地区的O1人群并未融入到汉族中。而且这些民族现在尚在,如高山族、布衣族、壮族、土家族,还有越南的各族。这说明在很久之前浙江上海地区的O1与南方O1就不是一个人群,而秦汉时期浙江上海地区的人群被打包融入了汉人,南方人群则向南逃向东南亚、太平洋,或者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这些民族和良渚人并非一个人群。


综上,良渚人应该是部分汉族人群(几千万)的祖先。由于其血缘和文化成果均融入了汉人文明,所以其也应该是汉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不是认不认爹的问题,无论它和华夏有没有关系(平行或者相继存在),这些人都是一部分汉人的祖先。总不能阻止这几千万O1汉人认祖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遗产全部被汉人继承的文明,汉人整体也有理由为其正名。

它可能不是汉人的“爹”,但可能是汉人的“妈”,没必要因为主体不在它,就把良渚推给隔了几千公里南海的马来人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