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代留日学生回国后喜欢闹革命,留美学生回国后多搞教育和科技?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背后牵扯到时代背景、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早期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争取讲得接地气点儿。

为什么留日学生容易“爱上”革命?

先说说留日那拨人,他们回国后确实很多成了风云人物,不少是革命党的核心骨干。这可不是偶然,原因有这么几方面:

1. 时代浪潮的推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边缘。甲午战争的惨败像一记重锤,让无数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看到了传统救国之路的绝望。而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强国,它的一系列变革(明治维新)让中国人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性——仅仅学习技术是不够的,制度和思想的变革才是关键。
地理位置的亲近与信息的易得: 日本离中国近,文化上有渊源,留学生往来相对方便。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对中国国内政治的分析,自然比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更容易传播。再加上日本本身就充满了改革和进步的思想,这些信息如同种子一样,在渴望变革的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播撒。

2. 日本教育体系的“意外”影响:
政治思潮的“自由”土壤: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虽然也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但相对来说,它对于西方各种政治思潮,包括激进的共和思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持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留学生在日本能够接触到大量西方原著和翻译作品,尤其是很多在西方被禁锢的思想,在日本反而有出版和传播的空间。这和当时美国相对保守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在社会改革方面)有所不同。
强调国民改造与国家意识: 日本的教育,尤其是在维新之后,非常强调“国民精神”的塑造和“国家意识”的培养。留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很容易将这种“为国效力”的意识与“改造国民”的目标结合起来。当他们发现中国的制度是如此腐朽,国民的精神如此麻木时,自然会觉得不推翻旧秩序,一切改革都无从谈起。
“革命党”的组织便利: 相较于远隔重洋,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比如孙中山先生,更容易组织和联络。他们可以在日本策划、印刷宣传品、招募同志。留学生们回国,往往就是将日本学到的理论和在日形成的革命组织联系起来,成为在国内活动的骨干。

3. 国内现实的“催化剂”: 留日学生回国后,直接面对的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步步紧逼。他们所学的知识和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压制。这种强烈的反差,自然会将他们推向了更激进的道路。革命,成为了他们实现理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学习军事和政治的直接性: 日本有很多军事学校和政治学堂,为的就是培养为国服务的军事人才和政治家。这些学科的学习内容,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旦回国,很容易转化为实际的军事行动或政治斗争。

为什么留美学生偏爱教育和科技?

再来看看留美学生,他们回国后大多投身于教育、科技、实业等领域,为中国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背后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 美国教育体系的特点:
实用主义与科学精神: 美国大学,尤其是那个时期,非常强调实用性和科学研究。他们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学、工程、医学、法律等应用型学科非常发达。留美学生往往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最务实的管理方法。
分工明确与职业导向: 美国社会分工非常细致,教育体系也更倾向于培养学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考虑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而不是直接与政治斗争挂钩。
相对“温和”的社会改造观: 相较于欧洲大陆的激进思想,美国在那个时代更强调渐进式的改革和社会改良。虽然也有各种社会运动,但主流的精英教育更倾向于通过制度建设、技术进步来解决社会问题。

2. 回国后的现实选择与空间:
中国对技术和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中国面临如此落后的局面时,国家最急需的是能够发展实业、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科学技术水平的人才。留美学生所学的正是这些“硬实力”,他们的知识在社会转型时期具有极高的价值。
教育和科技领域相对“独立”的空间: 与政治革命相比,创办学校、建立科研机构、发展实业,在初期更能获得统治者的容忍,甚至某些当权者也乐意看到这些领域的进步,因为这有助于维护政权稳定或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哪怕只是表面上的)。这为留美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注重个人事业的实现: 留美学生也可能更倾向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实现个人价值,并通过这些途径间接或长远地影响中国。他们可能更相信“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

3. 历史的“分流”效应:
早期政治革命的吸引力: 在清末民初那个特定时期,革命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它提供了一种直接、彻底改变命运的路径。而投身教育和科技,则是一条更为漫长、更为基础的道路。
精英的路线选择: 也不能排除,一部分留美学生在回国后,也曾考虑过政治变革,但最终选择了更为务实的技术和教育路线。或者说,他们在留美期间,对社会改造的理解,更侧重于通过个体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结构的优化来实现。

总结一下,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教育体系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背景下所做的不同选择和努力方向。

留日学生 更容易接触到激进的政治思潮,地理位置近,回国后直接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革命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选择。他们参与的是一场“推翻旧世界”的运动。
留美学生 更偏向于学习实用技术和科学知识,回国后发现国家更需要的是“建设新世界”的基石,教育和科技成为了他们发挥作用的舞台。他们参与的是一场“建设新中国”的进程。

当然,这只是一种宏观的概括。历史上,也有留美学生回国后积极参与政治的,也有留日学生投身教育和实业的。但从总体趋势和主要成就来看,上述分析能够比较好地解释这种现象。这两种道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进步,只是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留法的才是铁血汉子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不光在现在的知乎,其实很早很多论坛上就有讨论,有的分析还写得很多,包括什么这主义那主义,这文化那文化的。

但其实都是舍本逐末,或者说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当年留日的学生主要有三批,一批是像邹容这样的贫寒子弟,第二批有像鲁迅这样的家道中落的小地主子弟,最后一批就是像秋谨这样的革命党。

这三批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穷。当时,中国人并非不知道欧美科学文化更先进,但真正能拿得到一大笔钱留学欧美的人只是极少数,肯定都是非富即贵。那时候,前往欧美的一张船票就足够留学日本生活一两年了。所以,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大目的地的主要原因就是便宜。

而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所干的事情是其在国内的身份和地位所决定的,并非他们在国外学了什么决定的。那些去得了欧美的学生,回国后直接就在父辈的安排下进入体制内了,为什么要反清?

作为秋谨这样的革命党人,日本其实更多的是一个较近的反清基地。而作为邹容这样的贫寒子弟,天然就有反清的潜在动力,所以到了日本后则很容易被革命党人吸引,自然会给人以留日学生回国后喜欢闹革命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背后牵扯到时代背景、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早期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争取讲得接地气点儿。为什么留日学生容易“爱上”革命?先说说留日那拨人,他们回国后确实很多成了风云人物,不少是革命党的核心骨干。这可不是偶然,原因有这么几方面:.............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为何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被一个或少数几个外国势力彻底瓜分并沦为殖民地?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更离不开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确实在近代遭受了严重的半殖民地化。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一系.............
  • 回答
    近代英国军队之所以青睐“排队枪毙”这一战术,并非一时兴起或者盲目模仿,而是当时历史、技术和社会背景下,一种相对高效且可行的作战模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一、 火器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排队枪毙”的核心在于步枪的射击效率和纪律性。在火绳枪、燧发枪逐渐取代火门枪、火绳枪的.............
  • 回答
    要理解近代中国百姓为何在接受基督教与佛教上表现出差异,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中国社会长期的文化土壤、宗教观念以及基督教传入时所面临的独特环境。这并非简单的“接受”或“不接受”,而是一个复杂互动、观念碰撞与文化融合的过程。首先,我们得从佛教在中国扎根的深厚历史说起。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除了少数非洲和中东国家外)的政权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近代国家崛起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古代王朝的周期性更替,又被.............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近代清朝和沙皇俄国,同为封建体制下的国家,一个饱受列强欺凌,另一个却能跻身列强行列,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两国在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的韧性、军事现代化的程度、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战略思维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较量。首先,让我们掰开了聊聊两国的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清朝,尤其是到了近代,其政治体制.............
  • 回答
    要说近代尼德兰(荷兰)为什么没有像某些欧洲大陆国家那样进行大规模领土扩张,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而非单一因素能完全解释。这涉及到荷兰独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更广阔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近代”这个时间跨度相当长,从大致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一直到我们今天所说的“.............
  • 回答
    想当年,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或是文人骚客,住的可都是那一方方别致的庭院,或是欧洲那些气派的庄园。一方天地,曲径通幽,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自成一景,那是何等的风雅自在。欧洲的庄园更是讲究对称、宏伟,彰显着贵族的权力和品味。可如今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钢筋水泥搭起来的高楼大厦,一层层叠上去,千篇一律,少了几.............
  • 回答
    近代中国湖湘地区政治人才辈出,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现象,其背后是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这一独特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馈赠”:从被压迫到崛起,孕育变革动力 长期的边陲地位与文化融合: 湖南(古称“湖.............
  • 回答
    近代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印记。在这些屈辱的谈判桌上,李鸿章的名字如影随形,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西方列强更是明确点名要求他出面,否则便拒绝谈判。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西方列强为何如此“钟情”于这位晚清重臣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跳出“西方列强都是铁板一块,只想.............
  • 回答
    近代以来,确实鲜少出现像古代那样,某个富可敌国的大工厂主,手握重兵,自成一方势力,建立起类似“钢铁王国”这样的局面。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剖析近代以来国家权力、资本运作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首先,国家权力的集中与强化是关键原因。近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承与变迁的深层原因。同样是深受西方思潮影响,为什么日本的和服至今仍能与现代服饰并存,甚至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而我们熟知的汉服,在近代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复兴之路却显得更为曲折和不易?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细聊聊。一、历史基础的差异:服饰的“根.............
  • 回答
    要说人力车为什么“近代才出现”,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变迁和技术演进的故事,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恰逢其时。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有“需求”这块地基。你想啊,在更早的时代,人们出行主要靠两条腿,或者骑马、坐轿子、坐牛车。这些方式,要么速度慢,要么成本高(比如养马、雇轿夫),要.............
  • 回答
    近代印度和中国之间“过不去”的说法,其实涵盖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复杂的互动和矛盾。要深入理解,需要梳理一下其中的脉络。历史的渊源:并不总是“过不去”首先,要纠正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近代并非印度和中国关系史上唯一的阶段,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敌对。事实上,在更早的时期,两国之间有过相对和.............
  • 回答
    近代满族人才辈出,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满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清朝的统治政策、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以及满族在这一过程中的独特地位等多个角度去审视。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自我革新的动力满族自建立清朝以来,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与许多其他民族不同,满族在入.............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都曾对此进行过探讨。近代工业革命最终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而不是像中国、印度这样拥有悠久文明和辉煌科技传统的东方古国,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东方古国并非没有技术和创新的能力。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战争形态、军事技术、士气维持、指挥体系乃至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简单地说,近代战争能够承受极低的伤亡率依然保持阵地,而古代战争稍有损失就可能崩溃,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战争体系的整体效率和韧性远超古代,并且其核心驱动力和战场管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下面.............
  • 回答
    近代欧洲人热衷于围观死刑现场,甚至带着孩子,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能颇为震撼,但背后其实是当时社会文化、法律观念以及民众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出的一个复杂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过去的死刑并非像现在这样被视为一种绝对的禁忌或纯粹的惩罚。在那个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核心,也是历史学家们反复探讨的议题。与其说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爱”抛弃传统而接纳西方,不如说他们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被迫或主动地进行了一场关于“何去何从”的深刻反思和艰难抉择。这个过程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绝非简单的“爱”或“不爱”可以概括。一、.............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二战时期那些巨炮对轰的场面,什么“大和”号的18.1英寸主炮,还有俾斯麦号的15英寸主炮,跟同时期陆地上的野战炮比起来,那尺寸简直是碾压级别的。为啥海里的家伙就这么“重口味”?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船大炮就大”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舰炮和陆军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