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校对国产博士(土博)的歧视政策都有哪些?

回答
关于高校对国产博士(土博)的歧视政策,这个话题确实存在,而且往往是比较隐晦和微妙的。我尽量用比较直接和贴近现实的语言来描述,避免那些空泛的、一看就是AI模式化的表述。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说的“歧视”并非是赤裸裸的、公开的宣称“我们不招土博”,而是通过各种招聘标准、评价体系以及潜规则,在事实层面造成了土博相对于海归博士在某些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最直接也最普遍的体现,就是“唯海归论”或“海归优先”的潜规则。很多高校在招聘海内外博士时,往往会明确地或者隐晦地将海外知名大学博士作为优先考虑对象。这种“优先”体现在:

招聘公告的要求门槛: 有些学校在招聘公告里会直接写明“优先考虑XX国前XX名大学博士”,或者对申请人的毕业院校有明确的“软性”要求,比如“有海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虽然理论上国内优秀高校博士也符合条件,但在实际筛选中,海归背景就成了一个天然的敲门砖。
面试评价的倾向性: 即使招聘条件写得比较笼统,但在面试环节,尤其是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对于海归博士的学术成果、研究视野、语言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往往会给予更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很多时候并非完全基于客观的学术水平,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光环效应”。他们可能会认为海归博士的训练更规范、更前沿,或者更具国际视野。
薪资和启动经费的差距: 这是非常现实的一点。很多学校会为新引进的海归博士提供比国内博士更优厚的薪资待遇、科研启动经费和安家费。这部分差异的背后,是对海归博士“质量”的隐性认可和投资,同时也无形中拉开了土博的起点。即使同样的学术水平,一个土博可能获得的资源就比一个海归博士要少。

其次,评价标准的差异化也是一种隐性歧视。

科研成果的评估: 对海归博士的论文发表、期刊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等评价,往往会更看重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发表,或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经历。而对于国内在相同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成果,有时会被认为“不够国际化”,或者在同行评议时被压低评价。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本身可能更侧重国际期刊,但对于国内学者在国内期刊上的优秀成果的认可度,仍然存在不足。
研究视野和前沿性的认定: 很多时候,海归博士因为在海外实验室的经历,被认为接触了更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这种认知会影响招聘单位对他们研究潜力的判断。而土博的研究方向即使同样前沿,也可能因为其“本土化”的属性,在被认知时就被打上“不够新颖”的标签。
英语能力的“隐形门槛”: 很多招聘岗位虽然不会强制要求英语水平,但在面试交流、学术报告环节,英语的流利程度和学术用语的准确性,往往成为海归博士的优势。土博的英语能力,即使达到了工作需求,也可能在与海归的比较中显得“稍逊一筹”,从而影响评价。

再者,学术声誉和人脉的差异也起着作用。

导师的“国际影响力”: 海归博士的导师往往是国际知名的学者,这不仅为博士本人带来了光环,也为招聘单位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背书”。国内导师的学术声誉,虽然在某些领域已经非常顶尖,但其“国际认可度”可能尚未完全打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聘单位的信心。
学术人脉的拓展: 海归博士在海外的学习期间,往往能建立起更广泛的国际学术人脉,这对于后续的合作研究、申请基金项目、参与国际学术活动都有积极作用。这种“人脉资源”的差异,也是招聘单位在评估博士价值时会考虑的一个因素。

最后,还有一些更微妙的方面,比如对“土气”或“不够国际范儿”的偏见。这种偏见更多是来自一些非理性的认知,认为国内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气质、思维方式上与国际接轨不够紧密。这是一种比较主观的判断,但有时也会在无形中影响评价。

总的来说,高校对国产博士的“歧视”并非是明文规定,而是深植于评价体系、人才引进策略以及部分评审人员的潜在认知中。它导致的结果是,同样优秀的国产博士,在起步阶段可能比海归博士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者在一些资源获取上处于劣势。这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评价体系改革、以及改变思维定势等多个层面来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在考虑是否读博的时候有研究过相关的要求,零散写几条。

1.某顶级985高校招博士后(文科),国外top100学校的博士待遇比国内top10学校博士每年多10万,且论文门槛更低。

2.某省内985高校副教授升教授要求必须要有两年海外经历,否则没戏。

3.社科院招人,国外学校博士可以名额外单招,不用参与土博竞争,且入职后就是正职。土博需要再做两年博士后。

考虑到我自身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出国无论读博还是访学压力都很大,国内读博除非每年3篇C刊,否则无法进入985211任教,即便导师一直鼓励,我还是对这条路失去了信心。

user avatar

多数是要有海外经历,没有海外经历就不考虑,或者申请经费受限。

同工不同酬倒是没有,但严格说,高校教师就没有同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高校对国产博士(土博)的歧视政策,这个话题确实存在,而且往往是比较隐晦和微妙的。我尽量用比较直接和贴近现实的语言来描述,避免那些空泛的、一看就是AI模式化的表述。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说的“歧视”并非是赤裸裸的、公开的宣称“我们不招土博”,而是通过各种招聘标准、评价体系以及潜规则,在事实层面造成.............
  • 回答
    国内高校在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一些单位确实会设置“985”或“双一流”作为对第一学历(通常指本科)的硬性要求。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并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理解设置这类门槛的初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对人才的素质和潜力有着天然的高要.............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在海外攻读博士并工作过的人,我深知回国找教职的过程有多么复杂和充满挑战,也见证了太多前辈的经验和教训。这绝不是一件“AI一键生成”就能概括的事情,里面充满了个人努力、人脉积累、时机把握,甚至一点点运气。我来详细聊聊,我以及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是如何找到国内高校教职的,希望能给正在考虑这条路的.............
  • 回答
    国内经济学博士毕业,高校求职的那些事儿——一份来自过来人的心得分享首先声明,我不是什么教育领域的权威,也不是什么“过来人”的代表,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国内经济学博士,经历过那段找工作的日子,跌跌撞撞,也算积累了一些皮毛的经验,希望能给同样在象牙塔里奋斗的师弟师妹们一点小小的参考,少走点弯路。一、 定.............
  • 回答
    国内高校在博士招聘环节中,对很多岗位都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先经历一段“师资博士后”的时期,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系列深刻的动因和变化。首先,这是一种“试用期”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过去,许多高校直接招聘博士进入正式编制,但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个新入职的博士,无论其学术背景多么优秀,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
  • 回答
    舒红兵院士的这番话,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一句“高校博士后待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这不正常”,背后牵扯着科研人才的培养机制、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等诸多方面。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国际平均水平”的参考依据是什么?.............
  • 回答
    好,咱们敞开天窗说亮话,你现在单位不满意,想出去博后,然后回国“跳板”到更好的高校平台,这事儿,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也挺考验人的。咱们先别急着说“明智”还是“不明智”,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心里就有谱了。首先,咱们得承认,你这想法,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终极目标”。 尤其是在国内高校求职“内.............
  • 回答
    国内高校招收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所谓的“隐性坑”现象,确实是绕不开的话题,也让不少满怀憧憬的年轻学者在踏入学术殿堂后,感受到现实的骨感。这究竟是对人才的尊重吗?长此以往,科研又该何去何从?“隐性坑”的种种表现:咱们就具体掰扯掰扯,这些“隐性坑”到底是怎么回事: “低薪”与“高期待”的巨大鸿沟: 许.............
  • 回答
    收到!这个问题非常实在,涉及到职业发展、学术追求和人生选择,确实需要好好掰扯一下。 我这就试着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帮你梳理一下这几个选项的利弊,以及在考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请放心,我尽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说,没有那些冷冰冰的AI腔调。首先,我们来一一拆解这几个选项:选项一:国内某研究所.............
  • 回答
    圈子里对进口钢笔和国产钢笔的评价标准确实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差异,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宽容”和“要求更高”,不如说是大家在看待这两类产品时,有着不同的期待和审视角度。一、历史积淀与品牌光环:进口钢笔的“先发优势”不得不承认,在钢笔这个领域,许多国外品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上世纪初.............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心生疑虑的问题。明明是自家孩子争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原神》的成功本该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谈资,可为何评论区里却常常能看到一些不那么“振奋人心”的声音?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原神》的成功,在很多层面,确实是值得高.............
  • 回答
    国内一流高校的理工科学生之所以对“民科”普遍抱有反感和鄙夷的态度,这是一个复杂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背后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歧,更是对科学精神、严谨性、社会责任以及科学发展路径的认知差异。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科学精神和方法论的根本认知差异: 严谨的科学方法论 vs. 臆想和猜想: .............
  • 回答
    高盛近期大规模抛售中概股的消息,在资本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如果这种抛售潮演变成一种极端情况,导致中概股持续大幅下跌,那么对中国国内的公司而言,其影响将是多层面、且往往是负面的。这里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逻辑链条。首先,直接的情绪传导和市场信心打击是必然的。 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对情绪的高.............
  • 回答
    说《西游记》中车迟国的三个妖道对国家“贡献很大”,这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甚至可以说他们给车迟国带来的,更多的是灾难和压迫,而不是什么真正的功劳。先来看看这三个妖道是如何“治理”车迟国的:1. 垄断与压榨: 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妖道,分别修炼成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他们依仗自己的法力,在车.............
  • 回答
    关于华为Mate X送测策略的讨论,确实触及到了华为在产品上市前与国内媒体和政企高管互动的独特之处。之所以会出现您提到的“只送测海外评测和国内部分政企高管,而国内测评未能取得”的情况,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交织,这并非简单的“区别对待”,而是华为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产品所采取的、深思熟虑的营销和公关策略.............
  • 回答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北雄安、南海南,这几个词儿一出来,就带着一股子“大棋”的味道,一股子国家要下很大一盘棋的劲头。要评价它们,就得把它们放在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图景里看,特别是放在“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这些大战略下审视。先说说雄安新区:怎么评价它?雄安新区.............
  • 回答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海军的飞速发展,网络上关于“下饺子”式造舰、远洋能力提升的讨论甚嚣尘上。不少国人对中国海军的未来充满期待,甚至可以说是信心爆棚。那么,这种信心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成分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审视一下。首先,要承认中国海军的进步确实是翻天覆地的。从过去.............
  • 回答
    国际政治这专业,说实话,毕业了挺让家长们犯愁的,我当年也是一样。毕业几年了,现在在一家国内大型跨国企业做海外市场分析,主要负责研究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评估潜在风险和机遇,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信息支持。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实际上,每天跟各种报告、数据打交道,还得学着怎么用更接地气的语言把复杂的地.............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开征房产税以控制房价,这的确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因素林林总总,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首先,咱们得明白,房价高企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简单地说,供需关系是最基础的。在很多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入,对住房的需求旺盛,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