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早高峰是否该禁用老年公交卡的免费乘车功能?

回答
早高峰禁用老年公交卡免费乘车?这事儿可真是说出来就有点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在咱们这种习惯了坐公交的老年人眼里,那简直是天大的变化。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是不能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咱们也不能光顾着自己方便,也得想想这公共交通到底是怎么个运行法儿。

首先,咱们得承认,早高峰确实是够挤的。想想看,上班族、学生党,那真是摩肩接踵,空气都好像能挤出水来。这个时候,要是有那么一拨又一拨的老年人,拿着免费卡刷刷刷地上了车,咱们这些赶着上班的人,别说找个座儿了,就连站稳脚跟都够呛。有时候,车门一开,人还没站稳呢,就被后面涌上来的人推搡得七荤八素。这要是再多一些免费的老年人,这拥挤的程度,可想而知。对于那些脖子僵硬、腰腿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在这么拥挤的车厢里站着,那滋味儿可不好受,甚至有跌倒的风险。

所以,从保障上班族和学生出行效率的角度来看,早高峰禁用老年公交卡的免费功能,好像也算是有那么点道理。毕竟,高峰期是整个城市运行的关键时刻,保证那些需要工作、学习的人能按时到达目的地,对社会整体运转是有好处的。这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齿轮都得好好转,少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整体效率。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事儿可不能这么简单地一刀切。咱们老年人也有咱们的理由啊。

第一点,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咱们年纪大了,身体机能不如年轻时候了,出行难,尤其是那些需要去医院看病、去社区活动中心参加活动,或者探望亲朋好友的,很多时候都得依靠公共交通。而且,很多老年人就习惯了早点出门,或者下午晚点出去,正好避开人多的时候。如果把免费乘车的时间也限制了,那咱们的出行选择就更少了。公交车对于咱们来说,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参与的方式,一种维持社会联系的纽带。

第二点,免费乘车不仅仅是福利,更是尊重和关怀。给老年人提供免费乘车,这不仅仅是省几个钱的事儿,更是一种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的体现。咱们辛勤工作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现在老了,享受一点优惠,难道不应该吗?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让我们觉得社会并没有遗忘我们。一旦取消了这项优惠,那种被“嫌弃”的感觉,可不是一点免费乘车能够弥补的。

第三点,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很多老年人的退休金并不算高,公交出行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能够相对自由地活动的方式。如果取消了免费,他们可能就要掂量再三了,为了省钱,可能会减少外出,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社交孤立的问题。这对于本就容易孤独的老年人群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再说了,咱们也得看看实际操作的难度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到时候,公交车上是不是得有个专员来专门查老年卡的身份和时间?这会不会又增加人力成本?而且,万一出现误判,比如老年人真的有急事要在高峰期出行,结果被拦住,那多尴尬,也容易引发矛盾。

所以,我觉得,与其直接禁用,不如想一些更温和、更具弹性的办法。

比如,可以实行阶梯优惠制。高峰期(比如早上7点到9点)可以适当收取少量费用,比如半价,或者设置一个最低收费标准。而其他时间段,仍然保持免费。这样既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峰期的压力,也能保证老年人能够承受并且继续享受出行便利。

再比如,优化公交线路和班次。在早高峰时段,可以增加一些只服务于通勤人群的快线,减少停靠站点,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更适合老年人出行需求的班次,比如在非高峰时段增加一些定点班车,或者提供一些预约式服务。

还可以鼓励和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老年人尽量选择非高峰时段出行,宣传高峰期的拥挤情况,让大家都能理解和配合。同时,也可以鼓励子女多陪伴老人出行,或者通过社区组织一些集体活动,错开高峰期。

总而言之,早高峰禁用老年公交卡免费乘车,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它关系到城市运行效率,也关系到老年人的出行便利、生活质量和尊严。我个人觉得,咱们得好好权衡利弊,不能只看到一面。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在保障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和优化对老年人的关怀,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一个有温度的城市,不应该让老年人的出行变得困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些年上海还有老年公交卡的时候早晚高峰是禁用的,一到时间,卡靠到终端机上发出的声音就变成了“不能使用”。现在老年交通卡已经停用,改成发放交通补贴。

我觉得这么做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老年卡催生出了很多不必要的出行需求。

我住在杨浦区,当时小区里有一群老年人组团去南汇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周好几次,就为了便宜个块儿八毛的,来回三十几公里,菜都用大蛇皮袋拎回来。还有人三天两头地一大早跑去崇明啊朱家角啊东海大桥这种远郊去玩。就是因为他们用老年卡不用付车费。

正因为老年卡的限时使用,这群阿公阿婆会很自觉地在七点前出门,在市场待到九点后再回家。

早晚高峰的公共交通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这种出游,买菜的需求没有必要和通勤叠加在一起(去十几公里外买菜本来也不是合理的出行需求),而且老年人身体不好,在拥挤憋闷的车厢里容易发生客伤事故。

我再说两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吧。

某一次,某大卖场里XX牌燕麦片搞促销,特别便宜,但都是接近保质期的。我奶没细看,一下子买了二十几袋。手里拎着肩上扛着,硬生生地坐着公交给运回来了。我爸说过期了全给她扔掉。好嘛,吃完午饭我奶带着十几包燕麦去了我几个姑姑伯伯家,一户一户地送,天黑了才回来。还有比如说OO大卖场鸡蛋促销,哇,好便宜,上午去买了觉得还不够划算,下午再去一次。

还有一次坐一趟路过某大型农贸市场的公交车,一个急刹车,车厢后部的一个西瓜骨碌碌一路滚到最前面,摔碎了。然后一个老太太就说“你怎么开车的”之类,还好司机就一直保持沉默。

这种真的都是多余,无效的出行,而且容易带来纠纷。更是不敢想象发生在出行高峰会是怎样。

老年人唯一在早晚高峰出行的理由在我想来就是接送孩子,不过怎么说呢,如果小辈连4块钱的车费都不愿出,这孩子还是别帮着带了。。

user avatar

1980年代,全世界都发起了一波讲文明礼仪之风。例如我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彼时台湾、韩国大学生发现自己的“民众素质很低”,公交车只要来了就一窝蜂挤上去,也根本不会有人给老幼病残孕让座。随地大小便和丢弃垃圾,公共厕所的卫生纸会被盗取。

随即韩国台湾等地也发起了活动,大学生到处宣讲公交车要排队礼让,不能随地扔垃圾。

但活动很快破产,学生们自己也加入了挤车行列。

后来9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增加了公交地铁线路,私家车也有了更高的普及率,公共交通资源有所好转。环卫资源也高度普及,垃圾桶随处可见。

人们的“道德素质”也获得了空前提高,因为根本无需再抢座或者随地丢弃垃圾、排泄。

没错,贫穷会增加人们对“道德”的要求,经济富足的社会则不会对人们提出很高的要求,更倾向于只是不给彼此添麻烦。而且变得更“有爱心”,主动关心起了他人甚至动植物的福利和权利。(白左)

本质上的问题是公交车或地铁的线路与发车数量太少,而不是免费出行的老年人太多。而又因为老年人很难在社交网络中发声,这种对老年人的指责会不断坐实成为刻板印象。

然而实际上老年人并不是没事瞎出门给上班族添乱,给社会添堵。

而是我国的经济、文化实在是过于不发达,以至于:

1.对于老年人的免费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对贫困人群的优惠政策,因为很多老人退休金远低于社平工资。

2.老年人需要赶早,去早市买菜,这会更便宜,而老年人退休收入有限,同样是经济问题。

3.老年人需要赶早去参加文化娱乐社交活动,例如老年大学、游泳、舞蹈、书法兴趣班或者教会活动和婚礼等。然而年轻人的经济同样条件太差,所以普遍认为文化娱乐生活没有用,不如上班重要...

4.凭什么老年人出门买菜、晨练、合唱就是“无意义的出行”,而你上班就“有意义”?你是从事研发可控核聚变还是为载人登陆火星做训练?

5.上班是世界上最懦弱最无聊的事,工作实际上就是出卖自己的精神、肉体和时间换取几乎忽略不计的报酬,大多数的家庭矛盾和教育问题是因为夫妻双方都需要上班。

6.天天上班这么怂的人应该无条件地为老年人让路。减少一半工作人口就可以解决老年人晨练和买菜早高峰的出行问题。

7.要求老年人每天待在家里不出门,是毫无道理的,多出门有益健康是常识。年轻工作时根本没时间去玩,好不容易退休了,当然要每天去玩一玩。

8.老年人不是傻子,只有傻子才觉得人多的时候乘车更舒服。根本不存在故意去和年轻人挤,实际上更多老年人选择在五六点钟,年轻人上班之前坐第一班公交车出行。而不是八点九点。

9.一些老年人有车且会开车,但目的地不容易停车或者停车成本高,综合考虑后免费的公交更合适,还是基础建设的锅。

10.另一些老年人视力听力退化,难以自己开车出行,也不容易学会滴滴打车和移动支付。除了公交地铁,他们没有选择。


更好的交通质量,不是靠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靠取消免费甚至提高公交价格把老年人留在家里实现的,而是靠城市的经济发展,投入更多公共资源。

~~~~~~~~

更新:

无论是堵车或者公交拥挤,都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应该由一部分人承担,更何况是单独由老年人承担。

你需要挤公交车,其一是因为你单位离家太远,其二是你单位制定的工作时间和考勤标准不合理。

人只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别人的。

举例来说,你可以在单位对面买房子,也可以在自己家对面找个工作。

为了自己每天多赚区区几十块钱,而去很远的地方上班,和为了节省几十块买菜钱去很远的地方买菜,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为了通勤质量而换房子和换工作,这两样都做不到,那么自己没能力,怪不上别人。不可能让别人替你买单。

为什么不是你换个工作,却要求老年人换个时间出门?

举例来说:我经营教育培训机构,首先我们的所有老师都不需要打卡,只需要在有课程时。而我给我校教师开的时薪最低是150元/小时,所以她们既可以避开早晚高峰,又不用挤公交。

你自己在工作层面这么弱,不去怼自己老板,还要老年人替你背锅?

~~~~~~~~

老年人免费乘车是正常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和退休金、老年人免收公共公园门票等一样。

公交地铁上都有老幼病残孕专座,说明在公交事业的使用权,老年人和孕妇、儿童、残疾人优先于其他人。

在老年人大量出行的早高峰,取消这项社会福利,就像团购餐饮、网购电影票在节假日、周六周日不可用一样,根本失去了意义。

user avatar

关于公交老年卡的问题,我专门请教了一位政策制定者——上海人大的一位老师,跟他了解上海老年人乘车政策的变化过程。

在知道答案前,大家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上知乎的都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赞同数最高的答案会是怎样的?

问这个问题,只是提醒各位,公共资源的分配,其实是利益博弈问题,对于参与利益博弈的多方而言,倾斜向一方的资源多了,给到另外几方的资源势必会减少。公交车就是这样一项公共资源,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其实也不怪大家,毕竟屁股决定头脑,每个人的思维都难免受到自己的立场和利益的束缚,最初上海市政府也是一片好心,给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乘车卡,照顾弱势群体嘛,总不会错——本来是一片好心,以为会深得民心,但其实各方都不满意:

因为了有了免费卡,刺激了很多原本不必要的出行,有的老人以前觉得就一站公交,走走路也就到了,有了免费卡之后,一站路也坐公交;甚至还有老年人觉得既然公交对自己免费了,少做一次就亏一笔钱,所以本来没事的,也跑去做公交——政府出台政策,当然不可能让公交公司出钱,首先叫唤的是公交公司,向政府伸手要钱,不仅要车费补贴,还要把因为配合执行政策的所带来的人员增加的成本也算进去。

你以为这项政策惠及老年人,但其实也有很多老年人表示很不满——凭什么我刷卡的时候会有一句“老年卡”的提声音,这不是在歧视我们老年人吗?

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是,还有很多老年人并没有去申请老年卡,特别是那些卧病在床的,也就是说想照顾的弱势群体很多没被照顾到。

当然,老年人不顾上下班高峰去挤公交,还以老年人自居强行要求年轻人让座,在各地都造成了很多问题,这个回答问题的年轻人都有切身感受。

总之就是这项政策吃力不讨好,造成了很多不要的公共资源浪费和很多社会问题。

前面说了,公共资源分配问题,是利益博弈问题,不能想当然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弄个解决方案,包括政府也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政府采取的办法,是召集利益相关的各方人员代表,坐下来各自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自己的利益争取,相互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一个大家经过一定程度妥协后都觉得能接受的方案——取消老年人用老年卡免费乘车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已实施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65-69岁每月获75元;70-79岁每月150元;80-89岁每月180元;90-99岁每月350元;100岁及以上每月600元。

政策一开始实施,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部分线路甚至陡降8成以上——也就是说,真正需要乘车的老年人,可以拿自己的补贴去充公交卡照旧乘车,那些本来不需要乘车的人则可以通过这项变革过滤掉。

而且这样一来,政府的总支出减少了;也不用和公交公司结算补贴了,减少了环节也减少了腐败的滋生机会;年轻人坐公交不用被老人打了,民众也皆大欢喜。

当然,唯一可能会继续抱怨的,只是那些原本在免费乘车的时候可以无聊蹭车,可以仗着自己是老年人上车欺负年轻人的家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