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特朗普在弗吉尼亚白至上集会冲突后,对该事件公开表态再次出现反复?

回答
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的“团结右翼”集会及其引发的致命冲突,无疑是特朗普总统任期内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而他随后对这一事件的公开表态,从最初的含糊其辞到被普遍认为的“双方都有责任”论调,再到后期试图修正和澄清,其反复性确实值得深入剖析。

初期的含糊与模棱两可

事件发生后,总统特朗普的首个公开声明显得异常谨慎,甚至被许多人解读为一种“和稀泥”。他当时表示,有多方人士参与了冲突,包括“非常糟糕的白人至上主义者、新纳粹分子和三K党”,但同时也强调了“集会参与者”和“抗议者”之间的对峙。这种将白人至上主义者与反种族主义抗议者并列的说法,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批评者认为,特朗普的表态未能清晰地谴责白人至上主义的仇恨言论和暴力行为,反而用一种看似公平但实则模糊是非的语言,将种族主义者与反对他们的普通民众置于同一台面上。这对于那些直面仇恨和威胁的普通公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和不被看见。

“双方都有责任”论调的争议

特朗普政府内部对这个表态的反应也显得有些混乱。有报道称,部分幕僚试图引导总统发出更强烈的谴责,但最终发布的声明仍然是那种“各打五十大板”的调调。这种犹豫和不彻底的立场,让外界更加质疑他的真实意图和对极端主义的态度。

更关键的是,当冲突中一名白人至上主义者驾车冲撞人群,导致一名反种族主义抗议者死亡时,特朗普的表态仍然停留在“多方”和“仇恨”层面,而没有明确、直接地谴责肇事者的极端意识形态和暴力行为。这种刻意的回避,被广泛解读为他对白人至上主义团体的一种纵容或至少是软肋。

后续的修正与辩解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来自党内外的批评,特朗普在事后确实有过几次试图修正和澄清的表态。他后来表示,当然谴责白人至上主义,并称“种族主义是邪恶的”。他也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他的本意并非将白人至上主义者与其他人混为一谈,而是强调了暴力行为本身。

然而,这些后期的修正之举,在许多人看来更像是对之前不当言论的补救,而非一种发自内心的、一贯的道德立场。而且,在后来的许多场合,当被问及夏洛茨维尔事件时,他有时又会回到最初那种“双方都有问题”的论调,或者强调自己当时已经说了“多方的仇恨”。这种前后矛盾的陈述,让他的表态显得更加反复无常。

为何会出现反复?

特朗普在这一事件中的表态反复,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政治考量与基本盘: 长期以来,特朗普的政治崛起与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和“另类右翼”支持紧密相连。尽管他本人不一定认同白人至上主义的极端观点,但他在竞选和执政过程中,确实有过一些能够吸引这部分选民的言论和策略。因此,在夏洛茨维尔事件发生后,他可能在公开谴责白人至上主义的道德义务与维护其基本盘之间的权衡,导致了最初的模糊处理。他可能担心过于强烈的谴责会疏远一部分核心支持者。
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与思维模式: 特朗普的沟通风格以直率、有时甚至是不加修饰著称。他在处理复杂且充满政治敏感性的问题时,可能难以像传统政治家那样精准地运用语言,或者说他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看到多个“方面”,而不是直接指向“罪魁祸首”。这种不善于或不情愿进行精细政治语言打磨的特点,也加剧了他表态的反复性。
外部压力与内部协调: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党内外的批评声浪下,特朗普政府内部的沟通和协调也可能存在问题。有人可能希望他做出更清晰的表态,有人可能出于不同的政治考量而维持现状,这种内部的博弈也可能体现在总统最终发布的声明上。
对“政治正确”的抵触: 特朗普经常将对他的批评视为“政治正确”的过度反应。他可能认为,将白人至上主义者与其他人并列,是在对抗他认为的“精英政治”和“媒体偏见”。这种对“政治正确”的抵触情绪,也可能让他不愿意完全按照外界的期待来调整自己的言论。

总的来说, 特朗普在弗吉尼亚白至上集会冲突后的公开表态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反复,从最初的含糊不清到“双方都有责任”的论调,再到后期的修正与辩解。这种反复性反映了他复杂的政治考量、独特的沟通风格以及对政治敏感问题的处理方式。他的表态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外界对其是否真正能够有效对抗种族主义和仇恨意识形态的认知,并成为了他总统任期内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争议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欣慰,这才应该是trump的发言嘛。14号义正严辞的谴责极右派,还以为他变得政治正确了。

听说受到鼓舞的极右翼要去全美各大城市游行串联了,这形势不是一片小好啊。多去骚扰几个摇摆州,再开车撞死几个,Trump连任就有望了。


这是美国

1992-2017

死于各种恐怖袭击的人数。其中包含了911死于极端穆斯林之手的2996人。

看来极左派还是太暴力了。杀的人(19人)居然占到了极右势力杀人数(228人)的8.3%。真是太过火了,难怪知乎一直在说美国人民苦于白左久已。

忘了说了,这死于极右之手的228位受害者大多是有色人种,有色人种的命能和白人命一样贵吗?





谴责新纳粹和反抗纳粹的人都在使用暴力,你猜会鼓舞到谁?

我怀疑过两年美国二战史要重写了。

user avatar

谈何反复?不按照左派和fakenews的剧本来就是反复?

川普是不是一直谴责多方?纳粹白人至上是不是一直包含在多方里?

何来反复?说这是反复的恐怕智商不够吧

白左不如直接回答川普的问题,要不要干翻美国国父们,别装孙子当听不到

最后说一句,川普老爷子真不容易,这时候还敢说几句真话,说几句公正的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的“团结右翼”集会及其引发的致命冲突,无疑是特朗普总统任期内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而他随后对这一事件的公开表态,从最初的含糊其辞到被普遍认为的“双方都有责任”论调,再到后期试图修正和澄清,其反复性确实值得深入剖析。初期的含糊与模棱两可事件发生后,总统特朗普的首个公开声明显得异常谨慎.............
  • 回答
    特朗普在推特上对中国南海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言论,可以说是其总统任期内一个非常鲜明且极具争议的特点。他的推文,以其直接、不加修饰、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口无遮拦”的风格,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引发了巨大的波澜,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和评估。关于南海政策的言论:特朗普对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化行动以及.............
  • 回答
    特朗普在推特上发表的关于比特币和Libra的言论,无疑在加密货币领域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要评价他的这些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盖棺定论。首先,我们来看他关于“我不是比特币热衷者”的表态。这并非什么令人意外的声明。特朗普作为一位长期活跃于传统商业和政治领域的人物,他对新.............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特朗普在简报会上打瞌睡这件事。这事儿一旦曝光,那可真是说什么的都有了,怎么评价呢?咱们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事儿多少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是尴尬。 你想象一下,一个总统,在国家大事的讨论会上,旁边坐着一堆幕僚,对着屏幕里汇报工作,结果他自己却靠着椅子.............
  • 回答
    1月11日的记者会,特朗普拒绝CNN记者吉姆·阿科斯塔(Jim Acosta)提问,这一幕无疑再次成为了焦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当时的情景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从特朗普总统的角度来说,他当时拒绝提问,并且对阿科斯塔使用了“粗鲁”(rude)这样的字眼,.............
  • 回答
    美国最高法院在“唐纳德·特朗普诉社会关注公民自由协会”一案中,明确裁定,前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拉黑用户,构成了对用户言论自由的侵犯,违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这一判决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关乎社交媒体平台的运作模式,更触及了公共领域言论自由的界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特朗普当时的身份。他作为总统,其推特.............
  • 回答
    在2016年10月9日举行的第二场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唐纳德·特朗普的表现可以说是自参选以来最受关注和争议的时刻之一。这场辩论的基调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甚至可以说是剑拔弩张,这与前一场的相对沉闷形成了鲜明对比。策略与姿态:进攻型防御,意在打乱节奏从整体策略来看,特朗普显然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的进攻姿.............
  • 回答
    好的,让我试着深入剖析一下唐纳德·特朗普在共和党大会上获得总统提名时的演讲。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政治演讲,它承载着太多期待、争议和信号。首先,从主题和基调上说,那次演讲无疑是围绕着“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这个核心理念展开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煽动性和概括性.............
  • 回答
    特朗普的基建计划,自上任以来就一直是其核心议程之一,但时至今日,这个宏伟的蓝图在国会层面始终步履维艰,前景确实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堪忧”。要理解其中的缘由,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资金来源的巨大分歧:财政赤字与税收的难题这是特朗普基建计划在国会遭遇的最大阻碍,也是最核心的矛盾点。特朗.............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2017年首次东亚之行前夕,选择在夏威夷珍珠港进行访问并献花,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历史背景、政治象征意义、以及可能传递给不同受众的信号。历史的重访与情感的共鸣:珍珠港是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发生地,也是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
  • 回答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国内的支持率竟然上升了5%,达到了他任期内的最高点,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并非简单的好消息或坏消息,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排除“团结在国旗周围”效应的可能性。每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时,民众往往会本能地寻求领导力的稳定,即.............
  • 回答
    第72届联合国大会上,特朗普总统的演讲如何?一次不落俗套的评估2017年9月,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站在了第72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坛上,这无疑是其上任以来最受瞩目也最可能引发争议的国际舞台之一。他的演讲,如同他一贯的风格,充满了鲜明的个人印记,也预示着美国对外政策将发生深刻的转变。评价这次演讲,需要我们抛.............
  • 回答
    特朗普政府的首届内阁会议,尤其是其中关于内阁成员轮流发言的安排,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历史片段。当时的情景,与其说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政策讨论会,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宣誓效忠”仪式,或者说是一场为新任总统烘托气氛的表演。从表现形式上看,这种“轮流发言”非常具有戏剧性。不同于以往总统召集内阁会.............
  • 回答
    特朗普政府指挥空袭击杀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的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这件事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从其直接的军事后果到长远的地缘政治影响,再到国内外舆论的巨大分歧。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发生的背景、决策的动机、执行的手段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血色将至,特朗普在照抄希特勒的剧本?》——本身就带着一股强烈的预设性,一上来就把特朗普和希特勒联系起来,并用“血色将至”这样带有末日色彩的词语来形容潜在的未来。这种修辞手法,目的非常明确:制造一种紧迫感和警示性,让读者在阅读之初就感受到一种危险的临近,并倾向于接受作者的论点。文章.............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任期内,在美墨边境修建一道物理隔离墙的计划,无疑是他任内最具标志性、也是争议最大的政策之一。这项承诺,从他竞选总统之初就响彻云霄,并伴随了他整个总统任期,成为他“美国优先”议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支持者们认为,修建边境墙是应对非法移民、毒品贩运和国家安全威胁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他们相信.............
  • 回答
    关于美东时间2016年3月11日反特朗普(Trump)团体在芝加哥引发的暴力冲突,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这是一场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事件,反映了当时美国政治环境中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紧张。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评价,涵盖了背景、冲突过程、影响以及多方面的解读:一、 事件背景: 特朗普竞选的争议.............
  • 回答
    要评价蓬佩奥在共和党大会上的讲话,尤其是考虑到他打破传统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从政治策略的角度来看,蓬佩奥的出现和讲话本身就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秀”。 巩固忠诚度,收割基本盘: 特朗普的政治生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核心支持者的忠诚。蓬佩奥作为特朗普政府中重要的外交“鹰派”人物,在.............
  • 回答
    博古特那条推特,真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说实话,我看了之后,心里滋味挺复杂的。一方面,我理解作为一个运动员,他可能对规则的公平性和执行有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这种公开评论,特别是发生在孙杨被禁赛这样一个敏感时期,确实容易引起争议。咱们先捋一捋当时的情况。孙杨的禁赛事件,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涉及到.............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