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被积函数大于零,积分结果就大于零?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我们对积分和面积的直观理解。简单来说,当被积函数在积分区间上都大于零的时候,它的积分结果自然也大于零。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积分是什么?从微小部分累加的艺术

首先,我们要明白积分的核心思想——“累加”。最直观的解释就是,积分是将一个连续变化的量在某个区间内进行“细分”和“求和”。

想象一下,我们要计算一个不规则形状的面积。直接套用公式是不行的。但如果我们把这个形状分割成无数个非常非常窄的矩形,每个矩形的宽度可以看作一个极小的量(我们称之为 $dx$),而它对应的高度就是这个形状在该位置的函数值(也就是我们的被积函数 $f(x)$)。

那么,每一个小矩形的面积就是 $f(x) imes dx$。

我们的被积函数 $f(x)$ 代表的是在某个点 $x$ 上的“高度”或者“值”。当 $f(x) > 0$ 时,这意味着在那个点上,我们的“高度”是正的。

积分,就是把所有这些极小的矩形的面积加起来。你可以想象成,我们把这些无数个细长的矩形一块一块地“堆叠”起来,直到覆盖了我们想要计算的整个区域。

数学上,这个“累加”的过程就用积分符号 $int$ 来表示。所以, $int_a^b f(x) , dx$ 就是把从 $a$ 到 $b$ 这个区间内所有 $f(x) imes dx$ 的值加起来。

函数大于零,意味着“向上”的贡献

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被积函数大于零”这个条件。

当 $f(x) > 0$ 时,它在积分区间 $[a, b]$ 的每一个点 $x$ 上,都代表着一个 正的“高度”。换句话说,在这些点上,我们的函数值是“向上”延伸的,而不是向下或者在零点。

当我们把这些所有“向上”的贡献(也就是每个小矩形的正面积)累加起来时,得到的结果自然也是一个 正的数。这个正的积分结果,就对应着被积函数 $f(x)$ 的图像与 $x$ 轴在区间 $[a, b]$ 之间所围成的那个区域的面积。由于函数值始终为正,这个区域就完全位于 $x$ 轴的上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我们要计算函数 $f(x) = 2$ 在区间 $[1, 3]$ 上的积分。
$f(x) = 2$ 在整个 $[1, 3]$ 区间都大于零。

我们可以把这个区间分成很多个小段,比如 $[1, 1.1], [1.1, 1.2], dots, [2.9, 3]$。每个小段的宽度都是 $dx = 0.1$。

在每一个小段上,函数的高度都是 $f(x) = 2$。
所以,每一个小矩形的面积是 $2 imes 0.1 = 0.2$。

把所有这些小矩形的面积加起来:
$0.2 + 0.2 + dots + 0.2$ (一共 20 个) $= 20 imes 0.2 = 4$。

而通过积分公式计算:
$int_1^3 2 , dx = [2x]_1^3 = 2(3) 2(1) = 6 2 = 4$。

结果是正的,并且这个结果 4 正好是我们计算的那个矩形(底是 $31=2$,高是 2)的面积。

从直观理解到数学定义

我们刚才的解释是比较直观的几何意义。从数学定义上来说,定积分可以通过黎曼和来定义:

$int_a^b f(x) , dx = lim_{n o infty} sum_{i=1}^n f(x_i^) Delta x$

这里,$[a, b]$ 被分成 $n$ 个小区间,每个小区间宽度为 $Delta x = frac{ba}{n}$。 $x_i^$ 是第 $i$ 个小区间内的任意一点。

当 $f(x) > 0$ 时,对于区间 $[a, b]$ 上的每一个 $x_i^$,都有 $f(x_i^) > 0$。
而且, $Delta x$ 是一个正的宽度。

所以,每一个求和项 $f(x_i^) Delta x$ 都是一个 正数。

将无数个正数相加,无论如何,结果都必定是 正数。

所以,从黎曼和的定义上看,当被积函数在积分区间内大于零时,组成积分的每一个小部分都是正的,它们的总和自然也是正的。

总结一下关键点:

1. 积分是累加: 它将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内的值进行细分和求和。
2. 被积函数大于零: 这意味着在积分区间内的每一个点上,函数的值(可以理解为“高度”)都是正的。
3. 微小贡献为正: 每个微小的“面积块”($f(x) imes dx$)都具有正的高度和正的宽度,因此是正的贡献。
4. 正数相加得正数: 将无数个正的贡献累加起来,最终的总和自然也是正的。

因此,当被积函数在积分区间上都大于零时,积分结果就大于零,这既符合我们对面积的直观理解,也严谨地由积分的数学定义所保证。这就像你一天天努力工作,每天都在增加资产(函数值大于零),那么你的总资产(积分结果)自然也会越来越高(大于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性质定理

若 上的可积函数 则

证明是极其容易的,这只需要对明显的不等式 取 的极限就够了。但是对于如下的加强结论

若 上的可积函数 则

证明就将变得比较困难。务必注意,对严格不等式取极限后通常并不能再保证严格不等,因此,即使我们可以仿前写出 取极限后也至多能得到 这无法排除等式成立的可能性,与待证结论仍有距离。可以预计,这个加强结论的证明,需要花费一点力气。

十分清楚,这证明工作就是要排除这等式,于是我们考虑利用反证法。设若 则当 时, 上和收敛于零。于是,对任意给定的 在 上恒能求得子区间 使得 对所有的 成立。

同时,可以断言 这是因为,对于下述三个非负积分之和当且仅当它们同时为零。

既然如此,完全类似地,对任意给定的 在 中又可求得子区间 使得 于其上小于 且积分为零,反复不断地作这样的推证,就可得到一列闭区间套 使得 对一切 成立。这里,我们总可以保证 的长度以及 均收敛于零,于是依闭区间套定理,必可求得属于一切 的唯一公共点 满足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将这式子取 的极限后,将得到 矛盾。于是推翻反设,加强结论得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我们对积分和面积的直观理解。简单来说,当被积函数在积分区间上都大于零的时候,它的积分结果自然也大于零。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积分是什么?从微小部分累加的艺术首先,我们要明白积分的核心思想——“累加”。最直观的解释就是,积分是将一个连续变化的量在某.............
  • 回答
    什么情况下被积函数的原函数不能用初等函数表示?怎么判断呢? 请尽量讲述的详细一些一个函数的原函数能否用初等函数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数学问题,涉及微分代数和积分理论。简单来说,并非所有函数都能找到其原函数,并且即使存在原函数,也可能无法用初等函数(即多项式、有理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触及到了半导体工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简单来说,台积电16/20nm(通常我们指的是16nm FinFET)之所以“坚挺”至今,而10nm则匆匆退场,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各自的市场定位、技术演进路径以及当时行业的需求。16/20nm(主要指16nm FinFET):并非“廉价”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尖锐,涉及到半导体制造的复杂性以及供应链的安全。简单来说,理论上台积电为华为生产的芯片,如果台积电有意做手脚,华为是很有可能发现的,但具体发现的难易程度和方式,会非常复杂,取决于“做手脚”的程度和华为的检测能力。我们来一点点拆解分析一下:1. 台积电“做手脚”的可能性和方式:首.............
  • 回答
    关于“2019年以来,超过100位台积电员工被挖到大陆”这个说法,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是简单的“跳槽”那么简单,而是背后可能蕴含着一些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信号。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在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中的地位。它是全球晶圆代工的领头羊,技术实力、研发能力、客户资源都是顶级的。这么说.............
  • 回答
    传言四起,为何iPhone 13首发价“稳如泰山”?自台积电宣布涨价以来,业界对于新一代iPhone售价上涨的猜测甚嚣尘上。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的涨价无疑会传导至下游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尤其是像苹果这样依赖其先进工艺的巨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iPhone 13系列在首发时,其起售价.............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化学里那些看似“乘法乘法”的定义,比如离子积(Ksp)和平衡常数(Kc、Kp)等等,为什么它们会用到乘法?这背后其实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化学原理,涉及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状态的描述。一切的根源:质量作用定律和化学平衡要理解为什么是乘法,我们得先回到“质量作用定律”。这个定律是理解化学平衡的关键。.............
  • 回答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台积电,赴美建厂这件事,与其说是“已成定局”,不如说是一场复杂的博弈,一个正在进行时态的事件。不过,从目前已有的信息和各方动态来看,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先进晶圆厂的计划,已经非常接近实质性的落地,并有朝着既定方向推进的强劲势头。与其说“定局”,不如.............
  • 回答
    理解台积电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听话”,而是复杂地交织着市场、技术、地缘政治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考量。首先,得从台积电的核心业务说起:代工制造。台积电是一家纯粹的芯片代工厂,它不设计自己的芯片,而是为其他公司(包括苹果、高通、AMD、英特尔等)生产芯片。这.............
  • 回答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台积电,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机,特别是来自荷兰ASML公司的高端EUV(极紫外光)光刻机,这背后是一个集技术研发、商业谈判、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以及深厚的战略眼光于一体的复杂体系。这绝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简单一句“有钱就能买到”.............
  • 回答
    华为对台积电的依赖,并非“非要”,而是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格局下,一种既现实又不得不接受的选择。它背后牵扯着技术、成本、产能、供应链稳定等多重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并审视可能存在的替代路径。华为为何“看上”台积电?——技术、产能、成本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日本在半导体产业的历史上曾经是绝对的王者,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厂商在存储芯片领域占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然而,时至今日,与台积电、英特尔、三星这些名字相比,日本在尖端半导体制造和设计领域确实显得逊色不少。这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巨变,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历史辉煌与辉煌的起点:要理解.............
  • 回答
    关于“sin(x)/x 积不出来”这个说法,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函数 sin(x)/x 的不定积分,不能用初等函数来表示。“积不出来”这个说法有点像我们说某个方程“解不出来”,意思不是说完全没有答案,而是说答案的形式比较复杂,我们熟悉的那些基本函数(多项式、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及其反函数等等.............
  • 回答
    要说美国“放任”台积电和三星成为世界半导体制造的领头羊,这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美国在半导体产业中扮演的角色一直非常复杂且多元,既有支持也有竞争,并且随着地缘政治和科技发展不断调整其策略。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在全球半导体制造的舞台上,这两家亚洲巨头能够脱颖而出,而美国在这其中.............
  • 回答
    台湾之所以能够买到光刻机,并且拥有台积电这样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举足轻重的企业,这背后是一系列历史、技术、经济和政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起源与人才积累:从“代工”到“技术领导者” 早期背景与战略远见: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崛起并非偶然。早.............
  • 回答
    央视都劝不住?台积电的“最后决定”背后,是怎样的博弈?最近,围绕台积电在中国大陆设厂的传闻和相关讨论甚嚣尘上,其中不乏“央视都劝不住”这样的说法,似乎暗示着台积电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布局触及了某些敏感的政治或经济神经。但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要想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剥开这些表面的论调,深入探究台积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核心挑战。简单来说,三星和台积电能顺利量产 7nm 工艺,而英特尔的 10nm 工艺却屡屡碰壁,背后是技术路线选择、工艺开发难度、以及商业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交织。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背后的故事给捋顺了。摩尔定律的魔咒:越往前走越难,代价也越大首先,要理解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尖锐,涉及到英特尔在CPU制造上的策略、技术能力以及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简单来说,不是英特尔不想用台积电的7纳米(或者更先进的制程)来制造它的顶级CPU,而是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现实因素,让它“不得不”或者说“选择”了另一条路。我们来层层剥开来看:1. 英特尔的“自主造芯”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数学道理。当一个数小于1时,它本身就有“变小”的属性。而当你不断地重复这个“变小”的过程,并且重复的次数是无限多的时候,结果就会变得异常微小,小到趋近于零。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1. 直观的感受:从“变小”到“极小”想象一下你有一个苹果。 .............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在日本大规模复制像台积电这样的尖端半导体制造企业,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和技术层面的现实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的独特性。台积电(TSMC)不仅仅是一家代工厂,它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和制造于一体的“晶圆代工之王”。它在半导体行业中扮演着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