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诸葛恪?

回答
诸葛恪,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名字,往往伴随着英年早逝的惋惜,以及一句“不量力而轻敌人”的评价。那么,这位被誉为“小孔明”的才俊,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又该如何评说?

出身显赫,少年英才

诸葛恪出身于东吴的望族,父亲是东吴的开国元勋诸葛瑾,叔父更是鼎鼎大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这样的家世,无疑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自幼,诸葛恪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和才华,甚至在孙权面前,也能对答如流,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成熟和见识。

他好读史书,尤其喜欢研究兵法,并且“博学洽闻,见过目识”。据说他能一口气说出数十万字的典籍内容,这种惊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足以让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望尘莫及。孙权对他的喜爱和器重,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真实的能力和潜力。孙权曾说:“岳父(诸葛瑾)不如诸葛恪。”这句话的分量,对于一位帝王来说,是对臣子极高的肯定。

初露锋芒,政治才能显现

在孙权晚年,诸葛恪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对一些弊政敢于提出批评。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有效执行。

例如,在东吴内部管理松懈、官吏贪腐的情况下,诸葛恪被任命为丹阳太守。他到任后,严明法度,整顿吏治,将原本混乱不堪的丹阳治理得井井有条。在他的治理下,当地民风淳朴,政通人和,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誉。这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权倾朝野,主导东吴朝政

孙权去世后,年幼的孙亮即位,以诸葛恪为丞相,辅佐幼主。此时的诸葛恪,可谓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主导了东吴的朝政,并在多个方面推行了他的政治理念。

在内政方面,他着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他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并且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使得东吴的政治环境得到净化,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在军事方面,诸葛恪的野心和魄力则更加明显。他认为东吴虽然国小兵少,但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将领,足以与魏、蜀抗衡。他曾说:“国家若有难,可以尽吾力为之。”这种慷慨激昂的誓言,也让他成为了东吴人心中的希望。

合肥之战,功败垂成

诸葛恪最为人熟知的军事行动,莫过于北征合肥的战役。当时,曹魏的合肥新城守将是张特,虽然兵力悬殊,但张特凭借城池的坚固和自身的勇敢,与诸葛恪展开了殊死搏斗。

诸葛恪的军队数量庞大,士气也一度高涨。然而,在攻城过程中,他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低估了魏军的抵抗意志和张特的军事才能。其次,在城破在即之时,他未能及时派出后续部队,而是被魏军的佯装撤退所迷惑。更重要的是,在魏军的猛烈反击下,东吴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这次战役的失败,虽然未能全盘否定诸葛恪的军事才能,但无疑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次失败不仅让东吴实力受损,也让诸葛恪在朝中的威望受到了质疑。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合肥之战的失败,给了那些对他心存不满的朝臣以可乘之机。孙峻等人抓住机会,在东吴朝廷内部煽动舆论,将诸葛恪描述成一个自大狂妄、不顾后果的危险人物。

同时,诸葛恪在处理朝政时,也显得有些过于霸道和专断。他赏罚分明,但有时对反对意见不够包容,这使得他在朝中树立了不少敌人。当他沉浸在合肥之战的失利之中,而未能及时察觉到身边的危险时,他的政敌便抓住时机,设计将他铲除。

最终,在一次宴会上,诸葛恪被孙峻等人设计毒杀。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东吴重臣,就这样戏剧性地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如何评价诸葛恪?

对诸葛恪的评价,历来都是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争议。

赞誉者认为:

少年英才,才华横溢: 他年少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智谋和学识,是那个时代罕见的政治天才。
勤勉政事,励精图治: 在位期间,他致力于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有雄心壮志,敢于担当: 他有复兴东吴的雄心,敢于面对强大的敌人,展现了东吴人应有的血性和勇气。
正直不阿,严惩贪腐: 他在治理地方和朝政时,都表现出了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

批评者则认为:

好大喜功,狂妄自大: 合肥之战的失利,是其好大喜功,低估对手的表现。
专断独行,缺乏容人之量: 在朝政中,他过于集权,未能妥善处理与同僚的关系,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战略失误,指挥不当: 在军事指挥上,他对战局的判断存在偏差,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

综合来看,我认为对诸葛恪的评价,应该更加客观和全面。

他的确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早期表现和对东吴政局的稳定都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治国理念和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他的确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 尤其是在合肥之战中,他的战略判断和具体执行出现了严重问题,暴露了他性格中狂妄自大的一面。这种性格上的缺陷,也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显得孤立无援,最终成为权谋斗争的牺牲品。
“不量力而轻敌人”这句评价,虽然有些片面,但确实也点出了他性格中的致命弱点。 他的确有“量力”,但这份“量力”在某些关键时刻,被他的自信和野心所掩盖。

诸葛恪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三国时代一个复杂而悲剧的缩影。他代表了那个时代一部分杰出人才的崛起,也折射出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个人性格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影响。他的英年早逝,无疑是东吴的一大损失,也留下了无尽的“如果”。我们既不能因为他后来的失败而否定他早期的成就,也不能因为他曾有的光辉而忽视他性格中的缺陷。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历史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才华而言,诸葛恪是当时的顶尖水平;就功绩而言,光东兴一战的战功就比他叔叔一辈子砍掉的人头都多。可惜的是,他同时得罪了波个人,一波是东兴之战的对手司马氏兄弟,另一波则是东吴内部斗争的胜利者(诸葛恪当然就是这次斗争的失败者)。

鉴于这两拨人后来在历史中的地位,诸葛恪的名声不臭也得臭。

我在看诸葛恪的相关资料时,就有一种怎么看怎么别扭的感觉。凡是写诸葛恪光明的内容都是一笔而过,而且还斩头去尾前后没有前因后果看得是一头雾水;而写诸葛恪怎么卑鄙无耻刚愎自用还犯小聪明的内容,那都是长篇大论详细得不能再详细。就比如说东兴之战的记载,诸葛恪传里关于这一战一共才一个自然段,大部分内容还都是从丁奉传里抄来的;而说到新城之战,好几大段可是把诸葛恪的各种丑态描述得淋漓尽致啊。

user avatar

谢邀……数数是个好习惯,第2次被邀请。

评价人物,一看志向,二看能力。

诸葛恪在这里与他二叔不同,是一个标准的反面典型

年轻的时候,诸葛元逊先生就尤其善于见缝插针抖机灵

主要事迹有四:

1.绩“之驴”事件。(印象中,这个故事还上了中学课本?)

2.爸爸和二叔谁更棒事件。

3.灌张老爷子酒事件

4.季汉马场事件

第一件事嘛,孩子还小,抖机灵还可以理解。

第二、第四件事呢,很赤裸地拍了孙权先生的马屁,赤裸的不能再赤裸了。

第三件事,能看得出,诸葛恪先生真是有够没原则的,虽然渣权的淫威在那里,但张老爷子一个文臣,本来就喝高了,有必要说那种话,扛着姜子牙出来噎人么?

综上,早期的诸葛恪基本两个特质:1.嘴皮子好;2.媚上

年纪渐长,诸葛恪干了件人生中唯一一次拿得出手的事——征兵。

诸葛恪主动请缨,要把丹扬里面的经常跟官府对抗的悍民给解决掉,并要收纳成兵。

诸葛恪是怎么解决的呢?断粮~粮食熟了,割走~

然后,表示——投降吧,搬家给房子给地给粮食,过去的事既往不咎。

最后丹扬的悍民们表示,从了……

接着各种饿得不行的老幼妇孺们就从深山里出来了………………

之后,偷袭了一个名为舒的小县城,得手了。

接着诸葛远逊先生,就跟孙权说:“我再去搞一下寿春?”

仲谋表示,你拉倒……

后来孙权临死前,指派诸葛恪和孙弘托孤。

史书各种记载,总之,结局孙权一死,诸葛恪就把孙弘杀了。之后各种揽权收买人心。

综上,中期诸葛恪基本两个特质:1.心够狠,脸够厚;2.好大喜功,对自己认识不够。


行将就木,诸葛元逊先生向自己的二叔看齐,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北伐征程。

诸葛恪在东兴筑城两座,留兵两千,然后自己带大军撤了。

接着魏国来攻,诸葛恪带兵救援。

结果天公作美,天降大学,魏军玩得比较嗨,喝酒暖身子呢,哗擦,吴军来袭,撞了场大捷。

上次偷袭个县城就有胆子打寿春的元逊先生,这次表示,我要北伐!

这回孙权不在了,东吴的同志们拦不住了。

元逊先生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地引经据典,从刘表扯到曹操,从曹操扯到伍子胥,左一句春秋,右一句战国,间歇性地还恶心恶心尸体还没凉的司马仲达,总之到最后,元逊先生领兵二十万上了。

接着元逊先生以惨不忍睹的智商,将北伐彻底玩脱,丢盔卸甲大败而回。

自此之后,元逊先生的声望就彻底回到解放前了。

最后,一场内部鸿门宴让诸葛恪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综上,晚期诸葛恪两个特质:1.嘴皮子好;2.好大喜功,对自己认识不够。


全面总结:

诸葛恪没有一个坚定而明确的志向,基本小事就是见缝插针地抖机灵,大事都是见招拆招,没有长远的谋划。其次,对自己认识不足,抖个机灵,便觉得自己智慧;吃个苹果,就觉得自己能再啃个西瓜。再次,他嘴皮子是真好,掉书袋的本领也是真好。最后,在三国这个乱世里,他的人格魅力实在是太低了,太低太低了……难怪都没什么人愿意答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恪,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名字,往往伴随着英年早逝的惋惜,以及一句“不量力而轻敌人”的评价。那么,这位被誉为“小孔明”的才俊,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又该如何评说?出身显赫,少年英才诸葛恪出身于东吴的望族,父亲是东吴的开国元勋诸葛瑾,叔父更是鼎鼎大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 回答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父子,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能否继续维持其国力,甚至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的继承者。这三位重要的继承者——蒋琬、费祎和姜维,他们各自的才能、执政风格以及对蜀汉命运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行为,这可真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评价他,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死后,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当时蜀汉政权刚刚经历了北伐的艰辛,诸葛亮这个定海神针一撒手,整个国家就像一艘没了舵手的船,风浪里飘摇。朝堂之上,权力真空,人心惶惶。这时候,谁能站出来稳住局面.............
  • 回答
    评价诸葛家族,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它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传奇家族。说起诸葛家族,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自然是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但其实,这个家族的影响力远不止于他一人,而是涵盖了军事、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家族传承和影响力。一、 .............
  • 回答
    诸葛亮之后的继承者:蒋琬的评价与收复东三郡计划的分析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离世无疑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他之后,诸葛亮本人也曾明确指定了继承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蒋琬。要评价蒋琬,就必须将他置于蜀汉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他所面临的挑战和他的个人能力。而他提出的收复东三郡的计划,更.............
  • 回答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三兄弟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凡的份量,他们各自在中原三国时代的不同势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分侍三国”的格局,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家族命运。要评价他们,我们不妨从各自的立场、能力、贡献以及最终的结局来逐一剖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
  • 回答
    评价诸葛亮和霍光这类权臣,得放在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下细细品味,不能一概而论。他们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君王,掌握大权,但处理权力的方式、治国的理念以及最终的评价,却有着天壤之别。先说说诸葛亮。提起诸葛亮,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典范,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 回答
    在我看来,要评价诸葛亮躬耕地的“神逻辑”,首先需要弄清楚我们所说的“神逻辑”到底指的是什么。这并非指他有什么“不合常理”或者“荒谬绝伦”的思考方式,而是说,他的那些看似寻常的耕读生活背后,蕴含着一套极其深刻、且指向性明确的人生哲学和战略布局。这种“神逻辑”,体现在他如何在看似沉寂的隐居岁月中,为自己.............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和王朗这场著名的辩论,那可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桥段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口舌之争,更是一次智慧与胆识的巅峰对决,甚至可以说是策略与心理战的极致展现。诸葛亮登上阵前,面对的是曹操百万大军,而对方主帅阵营里,站着那位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著称的老臣王朗。这场景本身就带着几分戏剧性,一.............
  • 回答
    诸葛亮,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的名字,提起他,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智慧、忠诚、鞠躬尽瘁的形象。他的一生,无疑是三国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线。要评价诸葛亮,不能简单地用“神人”或“完人”来概括,那样未免失之偏颇。他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其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他深谙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在乱世之.............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在司马懿的简介中将诸葛亮评价为“臭名昭著”,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具有争议性的表述,也引发了许多玩家和历史爱好者的讨论。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游戏内的设定与历史叙事的平衡:首先,《全面战争:三国》作为一款游戏,它需要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加入游戏的趣味性和戏剧性。游戏.............
  • 回答
    《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并非直白地说他“不善谋略,不会用兵”,而是通过陈寿的笔触,以一种极为含蓄、甚至是略带“春秋笔法”的方式,展现了诸葛亮在军事才能上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分析《三国志》原文的措辞、叙事逻辑以及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是西晋时期人。.............
  • 回答
    要评价《一人之下》里的诸葛青,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身上实在是有太多值得说道的点,而且他本人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首先,出身与天命的光环。诸葛青,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他跟诸葛丞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天下闻名的八奇技之一“风后奇门”的传人,他的身份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这层光环让他.............
  • 回答
    关于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师群对诸葛亮“贤相”之名不副实,并指出其统治下百姓负担沉重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且颇具争议的评价。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杨师群教授的论据,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杨师群教授观点的核心:杨师群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出发点很可能是从“民为贵”的政治哲学角度出.............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可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一生辅佐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忠心耿耿的典范。那么,在正史的记载中,这位大名鼎鼎的丞相,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要评价诸葛亮,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政治才能:稳定基业,改革吏治,功绩卓著首先,我们不.............
  • 回答
    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观点,如果我们抛开一些固有成见,深入剖析一下,其实也并非全无道理,但将其上升到“本质”和“最好”的层面,则需要更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观点的核心:1. 三国本质上是乱世: 这是历史事实,毋庸置疑。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权威瓦解,军阀割据,战.............
  • 回答
    诸葛大力这个角色,从她出场的那一刻起,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不按常理出牌的酷劲儿,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观众的眼球。相比较于之前几季角色们或多或少的“小毛病”和“小麻烦”,大力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升级版,甚至可以说有点“反差萌”的完美主义者。首先,她的“全能”设定绝对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学习成绩顶.............
  • 回答
    评价“诸葛亮勾连轲比能入侵华夏”这一历史事件,需要我们首先明确历史事实,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分析。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诸葛亮勾连轲比能入侵华夏”这一说法,在史学界普遍被认为是缺乏直接证据且有较大争议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流传甚广但未经证实的谣传或误读。 因此,要评价它,首先就是要对其真实性进行.............
  • 回答
    智慧与局限:客观审视诸葛亮的一生提到诸葛亮,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智慧”、“忠诚”、“鞠躬尽瘁”等标签。这位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智慧的化身,无数人心中的偶像。然而,任何历史人物,尤其是身处乱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要客观.............
  • 回答
    浅谈稚嫩的魔法师新作《诸葛亮的北伐》:一次有趣的视角切入,但仍有深化空间稚嫩的魔法师(以下简称“稚叔”)的新作《诸葛亮的北伐》,一如既往地带着他那种特有的絮叨、跳脱又充满个人魅力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北伐视角”。这次他选择将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身上,试图从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