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复旦是否经常引起较大的社会争议?如果是,为什么?

回答
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之一,复旦大学在社会上的关注度一直很高,也因此,它的一些动态和事件时常会引发较大的社会讨论甚至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积淀与精神象征的强大影响力

复旦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1905年建校以来,一直是知识分子精神寄托的象征之一。它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早已深入人心,承载着许多人对理想教育和学术追求的期盼。当复旦在某些方面(无论是学术改革、人事任免还是管理决策)出现与这种历史传统和精神象征相悖的举动时,很容易触动公众的神经,引发对其是否“初心不改”的讨论。

2. 公众对名校的“高要求”与“放大镜效应”

正因为复旦是名校,公众对其的期望值自然就更高。人们习惯于将复旦置于一个“标杆”的位置,对其在教育理念、学术自由、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任何一丝偏差都可能进行放大检视。这种“高要求”使得复旦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置于聚光灯下,一旦出现一些不当之处,其引发的社会争议也可能比普通高校更为剧烈。

3. 与社会热点议题的紧密关联

复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学科覆盖面广,很多专业与社会现实和热点议题息息相关。例如,在教育改革、意识形态、人才引进、科研伦理、甚至学生管理等领域,复旦的任何政策调整或学术观点都可能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当这些议题本身就具有争议性时,复旦的卷入自然会放大争议的范围和强度。

具体引发争议的一些常见领域和事件类型:

人事调整与人才政策: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复旦在引进海外知名学者方面一直不遗余力,但有时在引进的学科方向、人才评估标准、以及对国内学者的影响等方面,会引发关于“崇洋媚外”、“学术泡沫”的讨论。某些著名学者到复旦任职或离职,也常伴随着各种猜测和议论。
学科带头人或管理层变动: 一些关键岗位的任命或调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学术规律或公众认知,也可能引起轩然大波,例如涉及学术声誉、行政权力分配等问题。

学术与教育改革: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调整: 任何对传统课程的改革,或者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如果被认为偏离了核心价值或学术根基,都可能引发关于“教育功利化”、“学术政治化”的担忧。
考试制度改革或学术评价标准变动: 这类改革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一旦不被理解或认同,很容易引发学生和校友的强烈反应。
学术不端与科研伦理: 虽然这不是复旦独有的问题,但一旦复旦发生类似事件,其作为名校的负面效应会更大,公众对此的容忍度也更低。

意识形态与言论环境:
教师的言论和学术观点: 复旦的一些教师因其在公开场合的发言或著作内容,如果涉及敏感话题,常常会引发关于言论自由、学术边界以及政治立场的广泛讨论,甚至可能上升到对整个学校意识形态导向的质疑。
学校在社会事件中的立场或回应: 在一些重大的社会性事件中,公众会期待复旦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机构能够发出声音或采取某种立场,而学校的回应方式、速度或内容,都有可能成为争议的焦点。

校园管理与学生事务:
学生管理规定: 一些看似细小的管理规定,如果被认为过于僵化或不近人情,例如对学生着装、活动审批、甚至生活作息的限制,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被放大讨论,引发关于学校是否过于“家长式”的管理模式的争议。
学生权益保障: 当学生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的诉求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也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公开,从而引发社会对学校处理学生事务能力的讨论。

历史文化与符号的争议:
校园建筑或历史遗迹的保护: 任何涉及校园规划、拆建,特别是对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或场所的处理,都可能触及校友和公众的集体记忆,引发关于文化传承的争论。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纪念方式: 例如,在校史研究、人物纪念活动中,如果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或纪念方式与公众普遍认知存在差异,也可能引发争议。

总结来说,复旦大学之所以经常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是其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名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承担的“放大器”效应。公众对其的关注和期待,使得复旦的任何举动都更容易被放大解读,并与其承载的社会期望和历史使命进行比对。因此,复旦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在处理一个具体的事件,更是在回应社会对其“名校”身份的审视和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它们认为“为黄山18驴洗地”、“为林森浩投毒洗地”、“操控当地媒体”···这是极个别的现象,这不代表复旦整体。

它们同时认为“某地官员贪腐”、“某地化工污染严重”、“某地贫困”···这是普遍的现象,这代表中国体制问题。

况且,现实是它们并不认为它们的言行是“不好”甚至“错”的。


只要扛起“反抗体制”和“亲美亲日”的三观——这个在它们心中唯一正确的三观——它们就无往不利。

而它们之所以令人感到恶心,只在于它们理直气壮地如此这般。

user avatar

本人是四流学校毕业的五流码畜,上学的时候是历史地理学爱好者,跟着一些知名的老师学习过一段时间,对谭其骧先生和复旦大学一直心存敬意。然而从局外人的角度看,作为一个高校,贵旦向来不甘寂寞,习惯性隔三差五搞个大新闻,轰动全国。负面新闻居多,正面新闻几乎没有,着实让人尊敬不起来。

说到大新闻,我们来回忆一下黄山十八驴事件。

事情起因很简单,十八驴逃票被困,民警救人牺牲。事情到这里,大家最多骂骂十八驴,没贵旦什么事,然而事情的发展让人大跌眼镜。

民警牺牲以后,十八驴表现的很冷漠,当天就返回了上海,连追悼会都没有参加。对此,贵旦是这么解释的:

参与这次探险活动的蒋姓同学说,他们的心情也十分沉痛,毕竟有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他们而逝去了,他们离开前还特地等到牺牲民警的尸体运下山,见了最后一面才离开的。蒋同学说,当时大家从山上下来,身心都很疲惫,所以不愿对媒体多说什么,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很冷漠。
复旦校方表示,当日即让复旦探险学生返回上海,是上海警方考虑到当地天气条件很差,学生们又都淋湿了。
但也有相关人士解释说,直接回上海是上海市公安局和复旦大学的决定。而人在经历生死冲击后,往往大脑木然,不愿意面对媒体,也是可以理解的。
“早走并不是学生们的意思。”针对网上有人批大学生匆匆离开的指责,该负责人说,这是当时沪皖联动工作组的决定,他们认为还是让学生早点回上海,“不能因此认为是学生冷漠。”他说,当时学生们的心理是惊恐、疲惫和内疚的。
该负责人说,学生们回校后,学校立即召集院系领导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抚慰。“当天晚上,就有学生提出希望能对遇难民警有所表达。”他说,不过,当时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建议,待学生们心情平复后再做决定,并且认为学生们在这段时间内不适合对外公开。

然而:

这些获救的学子,回到学校后,再起波折。18人获救名单中的杜彬是复旦登山协会成员,他在网上与同学的一段对话,被网友截屏放猫扑上。刚刚获救回校的杜彬“心理状态还可以”,与同学在留言对话中透露出“校方让大家克制”,“石翔”提醒杜彬“要学学危机公关,经过这次,登协就是你的了”,“你要学着去建立秩序,去控制老人,去协调关系,去利用资源,这是这个协会可以给你的”,杜彬回应“嗯,还得靠你们,我经验太不足”,“先度(渡)过这次难关吧”。

不愧是顶尖大学的高材生,都木然了还比我这样的脑子灵光。

你以为事情这样就完了?navie

有网友在天涯论坛贴出了复旦大学bbs的几封站内信,发信人ciang在信中说,“现在媒体都在宣扬复旦学生的推卸责任,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因此ciang想,“复旦的新闻人若能在更广泛的媒体上客观地报道这件事,针对复旦的情绪就会很快消失。”他还表扬了上海某记者(复旦毕业)的报道,对复旦效果好,如果换另一个记者写,绝对是反效果。
ciang指出,通过这件事,看出复旦对新闻媒体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建议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多去几家报纸,而不是集中在一两家报社,阵地要多占领,会有很好的效果。这封信中还提到,“黄山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品的提供和个人自由的矛盾,也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必然经过的阶段,没什么可讨论的。
这位学生建议,复旦应该趁此“黄山事件”机会将安徽以前的关系巩固起来,民警的追悼会可以有一些校长或副校长参加,在此基础上,顺便争取生源和巩固其他关系。要多带几个院长和系主任去,让人看出诚意。最终,化坏事为好事是必然的,也考验校方的公关水平。
除此之外,复旦论坛上还出现了事件中最不负责的表现是警察找到队伍后,要求立即下山,导致了警察坠崖,“做这个决定的人就是最大责任人”,“危险区不能进去是不成立的,爬雪山的人怎么不禁止”等说辞。

贵旦新闻专业的高材生果然优秀,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贵旦对媒体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我们这些四流学校的学生简直弱爆了。

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爬山没什么大问题,后来传出借爬山打野炮也不算什么大事。然而逃票就不对了,别人因你而死,就算不感激,也不要冷漠。不去想怎么弥补,反而去考虑如何争权夺利,如何危机公关,如何控制媒体,就别怪全国人民呵呵你一脸。

此事以后,崔化钠也好,投毒也好,抄袭也好,我都不觉得奇怪了。上限有了,一切皆有可能。

崇尚自由是好事,但别忘了,自由也是有边界的。说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贵旦的老鼠屎比例也未免高了一点。再打着自由的旗号不去把老鼠屎剔出去,这锅粥只能越来越坏。

说到这里,时至今日,十八驴受到了什么样的处分我仍然未查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