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个年代为什么都想当教师和医生?

回答
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而且问得特别到位!最近几年,身边好多朋友、亲戚家的孩子,或者小辈们,提起将来想做的事,教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的出现频率简直可以用“爆炸式增长”来形容。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推动。我琢磨了一下,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一、现实的考量:稳定与体面是硬道理

说到底,咱们普通老百姓,最看重的还是脚踏实地的生活。教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稳定”。

铁饭碗的诱惑依旧强大: 尽管现在说“铁饭碗”有点老掉牙了,但现实生活中,稳定的工作、持续的收入来源,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安全感基石。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太明朗的时候,公务员、教师、医生这些职业,因为其公共属性,往往比私营企业更不容易受到大的市场波动影响。说白了,大家觉得,即便经济不好,学校总得运转,医院总得开门,老师和医生也得有人当。
社会地位的认可: 这两个职业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直都是受人尊敬的。一个做教育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一个做医疗的,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这种社会认同感,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更关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家庭的荣誉。在很多家庭看来,孩子能当老师或医生,是件很有出息、很光荣的事情,也能给长辈一个交代。
相对较好的福利待遇: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来说,公办学校和医院的福利待遇,比如五险一金、年假、医疗保障等等,通常是比较健全和有保障的。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这些职业的薪资水平和福利水平,与许多新兴行业相比,可能没有那么耀眼,但胜在稳定和全面,是一种“细水长流”的保障。

二、内在的驱动:价值感与成就感的双重满足

除了现实层面的考量,很多人选择教师和医生,也是因为这两个职业能够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助人”的职业魅力: 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助人”的理想。教师通过知识和引导,帮助学生成长,点亮他们的未来;医生通过专业技能,挽救生命,减轻病痛。这种看着别人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变得更好,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而重拾希望的感觉,是很多其他职业难以比拟的。这种“价值感”的实现,是很多人愿意为之奋斗的内在动力。
知识的沉淀与专精: 教师和医生都是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积累知识的职业。对于喜欢钻研、乐于学习的人来说,能够在一个领域深入下去,成为专家,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和成就。看着自己专业知识的不断增长,能够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这种“精进”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人们对教育和医疗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承载着传承文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医生则守护着大众的健康防线。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为社会做出贡献,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三、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在无形中塑造着人们的职业选择。

信息透明度的提高: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过去那些“神秘”的职业,比如医生,他们的工作日常、薪资待遇,甚至面临的挑战,都暴露在公众视野下。这种透明度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些职业的真实面貌,也让更多有志于此的人看到了机会。
焦虑感与“内卷”的压力: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很多年轻人感受到巨大的压力。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赛道,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教师和医生,因为其“稳定”和“体面”,成为了很多家长眼中“最保险”的选择,也传递给下一代一种“不容易出错”的观念。
教育资源的集中与不均: 一方面,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和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一些重点高校和医院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也使得这些领域的就业机会在一些特定区域和机构更有吸引力。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和医生并不容易,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教师: 薪资待遇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需要面对各种行政事务、家长沟通,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医生: 工作强度大、责任重,需要经常面对生死考验,还要处理医患关系,职业风险也相对较高。

总而言之,大家选择教师和医生,是现实利益、内在追求、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对稳定生活的朴素追求,也有对社会贡献的热切期望,还有在复杂社会中一种相对明智的“避险”策略。理解了这些,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两个职业在这个时代如此受欢迎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几年有个词叫“消费降级”。

但有两个领域,大家是舍不得降的。

一个是教育。

一个是医疗。

他们甚至愿意把自己一辈子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投进去。

琢磨透这件事,问题就有答案了。

user avatar

时代不停变化,有些职业以前很吃香,后来很遭嫌,现在又很吃香。

我们今天讨论着最热门的专业是什么?

排名不分先后:计算机,金融,法学,医学。这四个专业无论什么排名都肯定是前五热门专业。

然而时间回到十年前,大家知道最热门专业都有些什么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英语,小语种,心理学,会计,国际贸易,机械,工业设计,土木工程。

鄙人所在的文科类院校,当年垫底的专业就是计算机,倒数第二的就是法学。今年可是农奴翻身做主人了,法学第一,计算机第二高分。

同样的别以为今天选了计算机,法学专业的就有多牛逼。计算机讲的就是一个增量,有一天互联网行业的增量放缓了,大量35以上的程序员不见得会比工程师好多少。

user avatar

这两年我院来的新人,家境优渥者越来越多,上班骑绿源,下班回去就开BBA了。

工作方面,不努力不拔尖,但解决问题思路清晰,在科室也绝不垫底。不肝不躺一直保持中人之姿,可以说背后都有父母的指点。


这些人的父母,不仅赚够了钱,也明白了这个世界的发展规律,参透了历史的进程。


让子女学医,是为了贪如下优点中的一个:


1. 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清晰。

这一点是最不能小看的,

医生这个职业,可用“做题家思维”从小做到大,一辈子不过是读书考试看病写论文,只要题做得好,就能发展的好。

相反,社会上很大一部分职业,除了工作能力,还对其他比如人情世故、为人处世有很高的要求,甚至有些职业还需要自己为中年以后找出路,比如宇宙机。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是因为选择正确的道路比努力难一万倍,而学医,基本不需要做选择,光努力就好。

2. 稳定。只要有人,就有病,

极端一点,哪怕是战乱,灾难,都不用考虑活不下去的问题。

3. 解决资源互换的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你一个很好的亲戚朋友,极端点,父母兄弟姐妹,身体不舒服,医院看病要耗时多久?走哪些步骤?

简单算一下:单位请假,医院排队挂号,门诊排队就诊,然后排队抽血拍片做彩超,最后排队取完结果,门诊下班了。明天又得请假来看门诊。

如果你是医生,你可以帮他收集病史,然后直接对接看这个病的同事。检查单可以你自己来开具,让他去郊区人少而又设备先进的分院做检查。结果回来后再微信求治疗方案。

这样看病虽然只省了两次挂号费,但是效率高了几倍,这就是资源互换,你有这个能力,就有了成年人交互的门槛。

4. 医学属于技术型行业,在技能成长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尤其是外科,很多人把手术想象成一个高深的事情,但业内人士喜欢拿手术和开车比较,开久了,自然就车人一体,一个小时切三个胆囊。

5. 经验宝贵,职业生涯时间长。

宇宙机可能 40-50 岁就有些力有不逮,普通企业 55 岁基本开始退居二线,医生,尤其是内科医生,只要愿意,坐门诊坐到 90 岁都行。

6.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趋势。

未来的趋势,是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医疗、养老行业都是利好的。能够掌握健康密码的人,不说越来越吃香,混口饭吃,绝对没问题。

只要有磨拉,馿就有好日子。

user avatar

老师,医生都是社会中产阶级的中坚力量。

这两种职业都是中产阶级子女维护自己阶级地位的一种职业,也是刚离开广大农村的贫穷大众提升社会地位的一种选择。

现代社会,人与人都是利益的交换,老师,医生都是普通百姓接触的到,用的到的社会人士。

你对身边的人介绍自己是土木工程师,航天工程师,并没有对其他人产生什么实际的价值。所以打个招呼也就过去了。

而且,这几年国家规定教师收入不能低于当地公务员收入。人人尊重老师。好的学校为了吸引人才开出的薪水条件都很优渥。

医生就更商业化严重。公立医院医生慢慢熬资历到副主任,收入地位都能慢慢提升。口腔,整形美容皮肤等商业化严重的科室,从业人员收入显著高于社会平均,小地方年薪百万也不是没可能。

相反,如果选择了名校的工科,还很有可能面临郊区工作,收入还低的事实。很多小城市做题家从小地方出来,选择了工科专业,如果今后想回家乡工作,实际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没有多少合适的企业机会。只有计算机会好一些。

医生老师对家境背景也要求不高,穷人家可以学,富人家也可以学。很多道理只有走入社会工作几年,跟其他行业人交流过后,才会更加深刻。教师医生确实是很好的职业选择。

从小城市出来学工科想留在大城市可能吗?目前看来,只有学计算机软件进大厂有可能。稳定而高薪的行业就那么几个。只有选对了方向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user avatar

我有个高中同学,中传的硕士,在媒体公司工作。

读博时候我经常和她约饭,吃了七八顿吧,但还是没弄明白她到底是干什么的。

反正她家里出了点钱,北京买房了。

我还认识个男的,也做媒体的,网红包装,线下对接。

我问线下对接是什么,他说看见警察就得跑的那种。

教育背景不详,看起来应该不太高。


认识一对夫妻,双鸭山本科,爬山虎硕士,我只知道是做金融的,收入极高。

另有个女孩,一样做金融的,天天加班,收入可能还不够养他们家的猫。

此外还有个女孩,也做金融,收入不详,天天朋友圈都是吃喝玩乐和自拍,这几年天天整容。

去年开始我就再也不给她看病了,因为她真的找我介绍过皮研所的同行。

其实有人跟我科普过金融圈的各种职位,什么分析师风控师精算师产品销售,当时我是听明白了,三天后就忘光了。

可能我是金鱼,记忆太短。


我有高中同学在华为,过年请客摆茅台。

我们八卦他到底做什么的,他简单介绍了一下,大家面面相觑。

我就记住一句:“我就是个码农。”

说实话,到底码农是干什么的,我也说不出什么门道。

我总怀疑,码农是不是整天对着dos系统敲键盘。


我分享过土木老哥,当年读研时候天天给我打电话:“我现在出发,5分钟后到土木网咖,你在YY等我。”

嗯,土木工程重点实验室,俗称土木网咖。

混个毕业二话先拿20多万一年凑合着过,收入慢慢涨,项目经理慢慢当。

每年年关基本是三个月休假,省下时间经常能保持双休。

但我也认识常年007常年出差月入一万甚至月入三千的,最后提桶跑路。

我问过土木老哥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他跟我科普了房企施工监理一大堆,他解释得比较通俗,我懂了。

之后他又跟我科普桥梁水利建筑等等专业的差别,一时间灌输的信息量太大,我于是全忘了。


这些还算是纯粹某个行业工作,我都弄不清,弄清了也分不清具体职责。

跨学科的工作就更没法聊了。

我有个发小在深圳一个类似财经媒体工作,职责跨金融和媒体,跟我说半天,我说懂了,你就是记者!

我至今记得他脸上的震惊,最后带着尴尬说:这么理解也可以。

某个国企下基金的同学,一直跟我说他做金融的,不知道为什么和华为的码农聊专业聊得这么嗨。

问他买什么股票好,他也不告诉我。

还有学物理的在金融圈拿百万年薪,学金融的去培训班教物理了,学数学的去造汽车,学车辆工程的天天做PPT,我是真的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更不要说老一辈的传统思想了。

当年我老婆想报中农,我岳母坚决反对,说种一辈子地了,供出个大学生还要种地?

学土木?那你别上大学了,跟你哥直接去干吧。

学医好,报临床,出来起码是护士,去县城一个月大几千。

后来调剂去口腔了,家里人一脸惋惜:想当牙医托关系直接在镇子上学就行了,读大学多浪费啊。

别觉得可笑,我觉得他们的理解还算贴切了,最多说失之毫厘。

某高材生做人工神经网络的,他家里人问他博士毕业能不能回市里的精神病院,这才是谬之千里。


这么一对比,技术类工作,医生和教师,最起码能知道岗位职责,清晰了解职业规划和发展路线。

想躺平去小城市,想发达有高平台,上下限都不错。

你说做媒体的,谁知道你干什么的?会不会见到警察就练短跑?

你说你做金融的,谁知道你是默不作声年薪百万,还是经常去看白癜风?

医生教师还能擦点体制的身份,更接近高贵的公务员了,又有一次身份加持。


说实话,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教师是没法比的。

国庆小聚,低情商同事介绍我:这是我们科胡医生。

对方挤出一丝淡漠的笑容,点头示意。

上桌没多久就把我给忘了,高情商同事介绍:这是我们学校胡教授。

对方肃然起敬,端起杯子:“胡老师我敬您一杯。”

user avatar

父母上了年纪见得多了,就主要是图个稳。

关键是你自己想要做什么,你就是想做消防队员,就是想去墨西哥做军阀,这个都没关系。但其实真到报志愿的时候,就能看出家庭之间的差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