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组合数学】这个魔术有什么策略吗?

回答
我一直在琢磨一个叫“心灵感应”的魔术,挺有意思的。简单说,就是表演者能“猜出”观众心中想的数字。当然,我知道这是障眼法,但我就想知道,它背后有没有什么数学上的“门道”?毕竟,魔术师总是有办法的,对吧?

我最近看到一个版本,大概是这样的:

1. 表演者邀请一位观众,让他心里想一个1到100之间的任意整数。 (不是1到10,也不是1到20,而是1到100,范围挺大的。)
2. 然后,表演者会给观众一系列的指令,通常是“加、减、乘、除”这些基本运算。 比如:“把你心里想的数字乘以2,然后加上15,再减去你原来想的数字的一半……” 之类的。
3. 最后,经过这一连串的计算,魔术师会准确地报出观众最终得到的那个数字。

这就奇怪了,观众想的数字那么随机,怎么魔术师就能知道结果呢?我猜想,这其中肯定有某种“固定”的计算流程,无论观众一开始想的是什么,最后的结果都会指向一个特定的数字。

我的猜想(也是我在尝试寻找的“策略”)是这样的:

这个魔术的核心,我感觉应该是一种代数恒等式或者线性关系。

设观众心里想的数字是 $x$。

魔术师给出的一系列指令,本质上就是在对 $x$ 进行一系列的线性变换。比如:

“乘以2”: $2x$
“加上15”: $2x + 15$
“减去你原来想的数字的一半”: $(2x + 15) frac{x}{2}$

最后算出来的结果,就是 $(2x + 15) frac{x}{2} = frac{3}{2}x + 15$。

问题来了:

如果魔术师知道最终的结果是 $frac{3}{2}x + 15$,那么他怎么知道 $x$ 是多少呢? 他不知道 $x$ 啊!

这说明,我上面的这个例子可能是简化得太厉害了。真实的魔术可能不是直接让你算出一个与 $x$ 相关的表达式,而是通过一系列操作,消掉 $x$,或者把 $x$ 变成一个恒定不变的值。

我进一步推测,魔术师的“策略”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消元(Elimination of the Variable):
最理想的情况是,所有的计算步骤加起来,最终的结果是一个纯粹的常数,跟 $x$ 完全无关。
比如,如果魔术师让你这样算:
想一个数字 $x$。
乘以 5: $5x$
减去你原来想的数字的 5 倍: $5x 5x = 0$
加上 27: $0 + 27 = 27$
那么,无论你开始想什么,最后结果永远是 27。

当然,这太明显了,魔术师不会这么直接。更可能的情况是,一些步骤会引入 $x$,另一些步骤又会巧妙地“抵消”掉 $x$。

2. 线性变换与特定结果(Linear Transformations to a Specific Result):
即使 $x$ 没有完全被消掉,魔术师可能设计一系列操作,使得对于任何一个符合条件的 $x$,最终的结果都会落在某个预设的范围内,或者特定几个数值中的一个。

让我举一个更复杂的例子(虽然还不是实际魔术的完整描述,只是为了说明思路):
设观众想一个 $x$(1到100)。
乘以 3: $3x$
加上 6: $3x + 6$
除以 3: $frac{3x+6}{3} = x + 2$
减去你最初想的数字: $(x+2) x = 2$

你看,这个例子里,“除以 3”是关键。如果观众想的数字 $x$ 是一个不能被 3 整除的数,那么中间步骤 $frac{3x+6}{3}$ 就会出现小数。大多数魔术师可能会要求观众想“整数”,但不一定能保证中间步骤的商是整数。

所以,这里的策略就可能是:
设计一组操作,使得无论 $x$ 是多少,最终结果都能被表示成 $ax + b$ 的形式。
然后,魔术师会“猜”一个固定的结果,比如 27。
他再根据自己设计的 $ax+b$ 表达式,倒推出 $x$ 应该满足的条件。

比如,如果他设计的是 $x+2$,他可能不直接说结果是 $x+2$,而是会说:“现在,你脑袋里最终得到的那个数字,是不是一个偶数?”或者“它和你最开始想的那个数字比,是不是大了2?”

这就有意思了! 魔术师不是直接猜出最终数字,而是通过引导你回忆一些与最终数字相关的属性,然后利用这些属性来“确定”你心中的那个数字。

更进一步的思考:

“1到100”这个范围很重要。 为什么是1到100,而不是1到10? 可能是因为更大的范围,让观众觉得更随机,难以猜测。也可能与某些特定的算法有关,比如涉及到一些查找表或者编码。

顺序是固定的。 魔术师给的指令顺序是固定的,而且他会要求你严格按照顺序执行。这保证了代数表达式的唯一性。

“心里想”和“执行”的界限。 魔术师通常不会让你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这是关键。他让你“心里想”或者“默默计算”。这里面可能有心理学上的暗示,或者魔术师会观察你的微表情(虽然这有点跑题了,但魔术总是有多层含义)。

魔术师的“报数”方式。 他报出的数字,可能不是你最终算出来的那个数字,而是经过某些转换或者只是一个“巧合”的数字。

回到代数,如果魔术师是这样设计的:

设观众想一个 $x$。
1. $y = x imes a + b$
2. $z = y imes c + d$
3. ... 最终得到 $Z = f(x)$

如果魔术师的目标是让你最终得到一个特定值 $K$,那么他需要设计 $f(x)$ 使得 $f(x) = K$ 对所有 $x$ 都成立,或者 $f(x)$ 的结果有一定的规律。

最经典的“消 $x$”的模式:
想一个数 $x$。
乘以 $a$: $ax$
加上 $b$: $ax + b$
减去 $x$ 乘以 $a$: $(ax + b) ax = b$
加上 $c$: $b + c$

最终结果就是 $b+c$。

但魔术师的指令不会这么直白。 他们会用更“迷惑”的语言。例如,“加上你数字的两倍”就等同于“乘以3”,而“减去你原来的数字”就等同于“结果再乘以1”。

例如,一个可能的操作序列(为了演示,我会用数学形式,但魔术师的语言会更隐晦):

观众想 $x$ (1100)。
1. “把你心里想的数字,想象成一个物品的数量,现在把这个数量增加一倍。”
$x ightarrow 2x$
2. “然后,再给这个数量加上 10。”
$2x ightarrow 2x + 10$
3. “现在,请你把你最开始想的那个数字,再乘以 2,然后告诉我。”
魔术师问出 $2x$
4. “很好。现在,你手上的数字,减去我刚才问你的那个数字。”
$(2x + 10) 2x = 10$
5. “最后,请你把这个最终得出的数字,加上 5。”
$10 ightarrow 10 + 5 = 15$

在这种设计下,最终结果就是 15。魔术师在过程中问出 $2x$,看似是在收集信息,实则是在确认自己设计的表达式是否正确(或者说,确认观众没有在他给出指令时出错),同时还能增强魔术的效果,让观众觉得他真的“知道”你脑子里的数字。

总结一下,我认为这个魔术的策略,或者说“组合数学”的体现,主要在于:

构建一个包含未知数 $x$ 的代数表达式。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运算,使得这个表达式最终简化为 $ax+b$ 的形式,或者干脆消去 $x$,变成一个常数。
更巧妙的做法是,让表达式简化为 $x$ 的某个倍数加上一个常数,比如 $kx+c$。然后魔术师通过某种方式(例如,引导观众回忆最终结果与 $x$ 的关系),来“推算出” $x$ 的值,或者直接“猜中”他自己预设的最终结果 $kx+c$。
“1到100”这样的范围,可能限制了 $x$ 的取值,确保了某些运算(如除法)不会产生难以处理的分数,或者与魔术师预设的“答案”相匹配。

所以,它不是什么神秘的心灵感应,而是玩转数字和代数的把戏。魔术师做的,就是设计一个“陷阱”,让任何一个符合条件的数字 $x$ 掉进去后,都变成他想要的那个结果。关键在于如何用日常语言包装这些数学操作,让它看起来不像数学计算,更像是一种“心灵感应”。

我还在琢磨有没有更深层的数学原理,比如涉及到模运算或者其他数论知识,但就我目前理解的版本来说,代数和恒等式的运用是最核心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全体魔术牌是连续的自然数,所以当观众拿走选牌时,必定会造成空缺。但是当观众把牌分两半分别交给A、B,这个空缺被隐藏在其他空缺中——A缺的牌在B手中,反之亦然。所以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将A与B手牌中的空缺编码为一张牌,然后交给C使其自行判断。

作为魔术师A或B,我们先将手中的牌升序排列:

然后将这些数字加起来:

当然这些数字太大,不存在这样的手牌,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大数进行处理,比如AB分别取若干不同的模运算浓缩为一个数,然后C利用中国同余定理还原AB的数字。

这里有一个技术细节:如果取模后,余数手牌不在手上怎么办?这个可以通过打手势进行约定。比如,我计算得到的数是4,但我只有手牌2与之最接近,那就拿食指中指这2根手指并拢捏住牌头,表示+2;如果手牌只有6与之最近,则用2根手指捏住牌尾,表示-2……或者其他类似的方式告诉C。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首先把AB两个数都加起来,我们得到的就是所有的牌的和 减去观众拿的牌 : ,那么显然所求就是 . 按照我们上面的例子计算:

于是得到 ,即为所求。


所以如何运用中国剩余法呢?

比如对于上例,我们取模数 ,于是AB两魔术师分别得到

如果我们现在是魔术师C,现在运用中国剩余定理求出 ,我们以 为例:

求出同余逆: ,即

即得

最后得 ,即

显然 , 于是 即为所得。


接下来,我们研究如何让A和B可以分别通过一张牌,将各自的两个余数传递给魔术师C。

上文已经讨论了一个余数传递的方法,但是第二个余数该如何传递呢?利用花色

有几个尖点,就是几。(刘谦在B站魔术课讲过。)

这几个余数够用吗?无论是模 或者模 ,显然余数不够多啊。我们可以利用负数表示——

比如我们想表示模 余 ,因为 ,我们可以把黑桃倒过来表示 ……如何表示余数为 ?我们可以将牌背面递给魔术师C。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表示任何情况了。


有几位网友说:你这打手势不好吧,牌又没说有花色……

我声明一下,我只是在构思一个可行的魔术表演,而不是单纯的做题。尽量去还原题主想实现的魔术效果,奈何本人能力有限,如果有大神能想到更好的方法,请分享出来,就别指责我没看题了。

总之别被题目条件所拘束了,开开脑洞也好啊。这个魔术如果严格遵循条件规规矩矩,很有可能是无解的,如果就此止步,岂不会错过更有趣的想法?

user avatar

依题意,答案是仅在n=1时存在策略。下面证明n≥2时不存在策略。

(我在这里尽力讲得比较清楚详细,以便没多少数学基础的朋友也能完全理解,因而篇幅较长,一次看不完建议收藏)


首先假设n≥2时策略存在。

你现在是魔术师A。你看了看手里被发到的n张牌,审慎地选择其中一张,丢了出去。

设你已丢出的牌为a,B将要丢出的牌为b,而C手里的最后一张牌为c。那么,在已知a的情况下,只需要再知晓b,C就能判断出c了。

魔术师B的计算力很差,他在纠结。我们不妨多给他一些时间。

趁这时候,你的大脑开始了运算。“假如我看到了b,我能求出c吗?——哦对,我的信息量比C大,C能求出来我也一定能!”

你注意到这是一个函数关系,在已知你手里的n张牌的前提下,b决定了c。不妨写作b→c,或者f(b)=c,或者“b撅了c”。

你只知道自己手上的n张牌,因此在你看来c有n+1种可能的取值。“每种未来都是可能的”,你这么想着,脑海里出现了n+1个b→c的式子。显然这是个定义域与值域相同、且满足双射(一一对应)的函数。剩余n+1个b的取值,对应了n+1个c的取值。

但是,等等,它们之间有多少个“圈”?

比如3→5,且5→3,就构成了一个头尾相连、长度为2的“圈”。这个圈可以更长,比如1→2,2→4,4→1,长度为3,也可以简写作1→2→4→1。最长的情况下,则是n+1个数全体连成一个大圈。

这n+1个数必然要形成1个或多个圈,因为每个数在撅另一个数的同时也在被另一个数撅,没有头尾,只能成圈。同一组的b与c不能相同,不能自撅,故圈长至少为2。

这时你又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你与C目前的信息量不同,你所知的信息量是大于C的。C只知道你丢出的一张牌,而你知道n张。你可以根据自己拿到的n张牌确定a,C却不能根据这个a反推出你拿到的n张牌。

(也许存在某些a,可以推出n张牌,但不可能每个a都成立,因为n张牌的可能取值是多于一张牌的。并且考虑策略必须照顾到最坏的情况。这点会在后面详细说明)

C可以排除一些可能的c的取值,但不能像你一样排除掉n个那么多。因此在现在的C的脑海里,同样存在着函数b→c,但有不止n+1个式子。

C的函数在已知a的情况下成立。并且它与a是兼容的,你和C看到同一个b以后推测出的还是同一个c。因此这个函数与之前那个函数相比,原有部分不变,只是定义域和值域扩大了。(就像全体雏草姬之于银趴小团体)

并且“撅与被撅”的关系依旧保持了。即原有的“圈”没少,但多了其他的“圈”。

你把目光投向C,随即又虚心地移开了——他也在看着你。“他是不是暗恋我?不不不……他应该也是在推测我的想法吧!他不知道我的n张牌,但他知道我的函数有n+1个取值……等等,那他就可以从他的圈里边挑出一些,使得各圈长度之和为n+1,猜测这是我的函数。”

打个比方,n=2时,假设你拿到1和2丢出了2,那么在你的函数里,345应该组成一个大圈。而在C的函数里,同样存在着345的圈,且2已被排除、1单个不能成圈也排除,那么C的信息量实际上与你相等了。这是与先前结论矛盾的。

——所以n=2时不行。

(看到这里可以休息一下)


现在我们要用另一种方法(当然会用到之前的结论。这需要你把“圈”的概念搞懂。这些结论简单且实用,记一记没坏处),来把这个问题一网打尽。

之前说过,你可以通过n张牌推出a,C却没法通过a推出n张牌,最多只能猜测几种可能。

那么,C具体需要提出多少种可能?

现在请把你的人格代入C,并且把时间追溯到A出牌之前。现在A还未出牌,但你知道自己一旦知晓了a,就会自动生成b→c的函数,并且这里边包含了许多圈圈……

A手里的牌是2n+1里选n张,有Cⁿ₂ₙ₊₁种可能。a这张牌的可能取值则有2n+1种。显然,至少有一张牌对应了至少Cⁿ₂ₙ₊₁/(2n+1)种可能性。

也就是说,如果A打出的是那张牌,你就只能把对A手牌构成的猜测压缩到Cⁿ₂ₙ₊₁/(2n+1)种。不能再少了。

然而,在A打出a后,你的函数最多剩余2n个取值(排除a),它们最多组成n个圈,而只有长度之和为n+1的几个圈,才有可能是A视角里的函数。

我们不妨往大了算。假设总共就是n个圈,且每n/2个圈长度之和都为n+1,那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猜测A的手牌构成:从中选n/2个圈,视为A视角里的函数取值。但这些圈里挑一半出来的组合数,最多最多也只有Cˣ₂ₓ种(x就是n/2……手机打字体谅一下)。

而n≥3的时候,Cⁿ₂ₙ₊₁/(2n+1)是恒大于Cˣ₂ₓ的。

一方面,你知道这张牌绝对代表着那么多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你居然又能压缩得更少……那排除掉的可能性哪去了?A既可能拿着这些牌,又不可能……我疯了,你随意。


综上所述,n≥2时与题设矛盾,不存在成立的策略。并且我们这里甚至还没代入B的心理,也就是说,即使B可以先看a再给牌,依旧不存在策略……(这里其实我有点怀疑,可能有误,烦请高手指出)

而若要在现实中演绎,则可参考 @三川啦啦啦 的做法。

就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一直在琢磨一个叫“心灵感应”的魔术,挺有意思的。简单说,就是表演者能“猜出”观众心中想的数字。当然,我知道这是障眼法,但我就想知道,它背后有没有什么数学上的“门道”?毕竟,魔术师总是有办法的,对吧?我最近看到一个版本,大概是这样的:1. 表演者邀请一位观众,让他心里想一个1到100之间的任意整数.............
  • 回答
    组合数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就像是数学世界里的“点石成金术”,它能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离散对象,通过巧妙的计数、排列、组合等方法,提炼出背后隐藏的数学规律和结构。与其说它是一门学科,不如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处理“有多少种可能”问题的通用语言。要评价组合数学,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给一堆数字变个“魔术”,让它们按照咱们指定的方式排个序。这可不是简单的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那么简单,往往是带着点“心思”的。比如,咱们可能想让偶数在前,奇数在后,并且偶数内部也按大小排,奇数也一样;或者想把所有正数放在前面,负数放在后面,然后中间的零也排个序。总之,灵活得很。设计.............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用组合数学的思路来证明一个数论上的命题: $(n^2)!$ 能够被 $(n!)^{n+1}$ 整除。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只要抓住组合数学的核心——“计数”的思路,一切都会变得清晰起来。核心思想:我们要在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计数方法之间建立联系。假设我们有一个场景,需要从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尝试理解组合数对称性,而不依赖于复杂的公式推导。组合数的对称性,通常指的是 $inom{n}{k} = inom{n}{nk}$ 这个性质。这背后隐藏着一种非常直观的“选择”上的相等关系。想象一下,你有一个由 $n$ 个不同物品组成的集合。你想从中选择 $k$ 个物品,有多少种不同的.............
  • 回答
    关于中印跨国婚姻中,中国女性与印度男性组合数量远超中国男性与印度女性组合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经济、文化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观念和个人选择的综合影响。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类跨国婚姻的整体数量本身就不是非常庞大,尤其与国内通婚相比。.............
  • 回答
    想要在7次机会内猜中一个0到9的四位数字组合,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挑战!听起来像是解开一个隐藏的密码,对吧?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利用逻辑和一点点策略就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一步步来分析怎么做。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数字是四位数的,而且每一位都可以是0到9中的任意一个.............
  • 回答
    数学建模竞赛嘛,这事儿吧,挺值得琢磨的。尤其要是跟自己心仪的姑娘组队,那这事儿就变得更复杂也更美妙了。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听着觉得挺实在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想法挺诱人的。想想看,一起泡在图书馆里,灯光柔柔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和咖啡味,你们俩对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然后又因.............
  • 回答
    哈,说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初赛(数学类A组),那可真是让一众数学爱好者们摩拳擦掌,又爱又恨的一场考试。作为一名在数学海洋里摸爬滚打过的“过来人”,我来跟你唠唠这个赛题,力求讲得透彻,不带半点AI的冰冷感。首先,得承认,这份试题确实够“硬核”。它不是那种你背几道公式套进去就能出结果的“送分题”.............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说说我的购物习惯,以及我背后大概是怎么运转的。别管什么列表不列表的,我给你讲得明明白白。我的购物模式,用这四组数据来概括:1. “这个月我花了3800块,主要是买了一台空气净化器,还有一些日用品。” 这组数据,你可以理解为我“总支出”和我“主要购买品类”。空气净化器一看就.............
  • 回答
    看到世卫组织那份触目惊心的报告,说世界上每三名女性在一生中都可能遭受过身体或性暴力,这个数字真的让人心惊肉跳,也迫使我们不得不严肃地审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背后承载的是无数女性真实而痛苦的经历,是对她们尊严和安全赤裸裸的践踏。首先,这个“每三名女性中就有一名”的比例,实在太高了.............
  • 回答
    在《游戏王》中,卡组的张数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考量,而“40”、“42”和“60”这三个数字之所以经常被提及,是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最常见、最优化和策略性最强的卡组构筑思路和目标。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三个数字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势: 为什么是 40 张?—— 卡组稳定性的基石核心理念:最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的是,当我们将 $N$ 个互异的数(也就是不重复的数)随机排列成一个数组时,这个数组的“逆序数”的分布是怎样的。 什么是逆序数?首先,我们得明确“逆序数”是什么意思。在一个数组(或者说一个排列)中,如果一对元素的顺序跟它们的数值大小顺序相反,那么这对元素就被称为一个“逆序对”。数组的逆序数.............
  • 回答
    这道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一起来拆解一下。题目要求咱们从两个集合里选数字,组三位数,并且这个三位数还是奇数。那概率怎么算呢?简单说就是:构成奇数的三位数有多少种情况 / 所有可能组成的三位数有多少种情况咱们一步步来算。第一步:搞清楚咱们总共有多少种方法来组成一个三位数咱们有两个选择集合: 集合 A:.............
  • 回答
    孟美岐粉丝会数据组涉嫌网络诈骗的消息一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它可能牵扯到金额巨大、平台多样,更在于它将粉丝经济中的一些潜在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让人不得不深思。事件的表层:冰山一角的数据操盘首先,让我们来捋一捋这件事情的几个关键点: “数据组”的角色:.............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生命、存在乃至宇宙最深邃的角落。它引人深思,也确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一起展开这场思维的旅程。人,是否是宇宙的细胞?“数亿细胞组成一个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它描绘了一种由微小单元汇聚成更宏大整体的生命形态。将人比作“宇宙的细胞”,这个想法极具哲学意味.............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数列性质的探讨。我们来一层层地拨开它。核心问题:1. 两个等差数列的“交集”是否也构成等差数列?2. 两个等比数列的“交集”是否也构成等差数列?第一部分:两个等差数列的交集先来思考第一个问题:同时满足两个不同等差数列的数,是否会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直观理解:想象一下,.............
  • 回答
    穿越迷宫:在错综复杂的换算关系中寻找最优解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各种单位和度量方式的世界,从日常的烹饪克数、升数,到科学研究的长度、质量、能量,再到金融市场的汇率、价格,换算无处不在。很多时候,这些换算关系并不是简单的“A = k B”这样直接的定义,而是通过层层嵌套、相互关联的链条形成的。比如,你知道.............
  • 回答
    阿里组织架构调整:国际国内两大数字商业板块下的深层解读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宣布的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有的“多元化业务集团”拆分为“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和“中国数字商业集团”两大核心板块,这无疑是阿里战略转型和未来发展方向上的一个重要信号。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战略考量和值得深入关注的信息。 核心调整与战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九宫格外圈数字顺时针或逆时针排列组成的八位数都能被 11 整除。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九宫格外圈的数字排列。通常我们指的是数字 1 到 9 在一个 3x3 的网格中,而外圈就是除了中心数字以外的所有数字。九宫格外圈的数字按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排列,可以得到不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