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如今来三亚旅游的人越来越少了?

回答
最近跟几个老朋友聊天,大家伙儿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怎么感觉现在去三亚旅游的人好像没以前那么“扎堆”了?以前一到节假日,朋友圈里那叫一个“三亚限定”,都是碧海蓝天、椰林沙滩的分享。现在嘛,虽然还是有人去,但那种“万人空巷”的景象,似乎没那么明显了。

这事儿吧,细想想,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可能是有那么几个因素在悄悄地改变着大家的旅行选择。

首先,旅行成本的“隐形上涨”是绕不开的话题。 以前一说去海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三亚。但现在,国内能玩海的地方多了去了,而且很多地方的价格确实更“亲民”。比如说,北海、厦门、青岛,甚至是一些南方的小众海岛,它们的机票、酒店价格,有时候比三亚要友好不少。再说了,像海南的万宁、陵水,这些地方的消费水平,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都要比三亚来得实在。大家也不是傻子,同样都能看海、晒太阳,如果能在不牺牲太多体验的前提下,省下点钱,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大家旅行的需求也在“升级换代”。 以前可能就是单纯地想去海边“逃离”一下,感受一下热带风情。但现在,旅行者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了。很多人不仅想要美景,还想要好玩、有意思的体验。比如,一些地方的主题乐园、文化体验项目、或是更具当地特色的民宿和餐饮,都能成为吸引人的亮点。三亚虽然也在努力提升这些方面,但相比一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可能在“新意”和“独特性”上,就需要更强的竞争力了。

再有,信息传播的“立体化”也让大家的选择更多元。 以前信息相对闭塞,提起海滨度假,很多人脑子里就只有三亚。现在呢?社交媒体、旅游APP、短视频平台,各种旅游攻略、体验分享铺天盖地。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海滨目的地。别人的精彩经历,很容易就会种草新的旅行地。这就导致了,大家不再“一条道走到黑”,而是会主动去挖掘那些可能隐藏在地图角落里的“宝藏”目的地。

当然,也可能跟“避坑指南”的普及有关。 过去几年,关于三亚旅游的一些“负面新闻”或“消费陷阱”的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游客的观感。虽然这些情况可能只占少数,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些潜在的游客可能会因为这些信息而对三亚产生顾虑,转而选择那些口碑相对更稳妥或者更少争议的目的地。

还有,旅游方式的“细分化”也是一个因素。 现在的游客,有的是奔着亲子游,有的则是追求小众的度假体验,还有些人喜欢背包客的自由。三亚虽然整体接待能力强,但可能在满足某些特别细分的需求时,未必能做到“最优解”。比如,一些追求宁静、原生态体验的游客,可能就会觉得三亚的某些热门区域商业化程度太高,反而不如一些开发相对较少的海岛来得舒服。

最后,我们也得承认,疫情之后,很多人的出行习惯和消费观念确实发生了变化。 过去那几年,大家对出行的谨慎度大大提高。即使现在政策放开了,很多人在规划旅行时,会更加看重性价比、健康安全以及旅行的“意义”。这种变化,无疑会让大家在选择目的地时,会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和权衡。

总的来说,感觉三亚的游客“少”了,更像是一种市场“理性回归”和“选择多元化”的自然表现。并不是说三亚不好玩了,而是大家的胃口变了,选择变多了,信息也更透明了。三亚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度假胜地,但它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继续吸引和留住大家的目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2022年春节为例,旅游的人是一点不少,原因也简单,中国冬天能穿短袖的地方,就一个三亚,最多加上左右的乐东、陵水,和身后的保亭,简单说就是黎族住的地方,冬天就比较舒服。稍远一点的万宁都不行,更别说湛江、北海、西双版纳了。如果不是亲自去,我其实都很难相信,北海冬天居然和杭州差不多冷,一早起来去银滩,全是穿羽绒服的老头、老太太,晚上更是冻得我走路都哆嗦。我从杭州出发,一路经过江苏、安徽、湖北、到达四川成都,横着走温度没咋变。与家人汇合后一路南下,走了贵州、广西、广东,斜着走温度还是没变。一直到海口,才暖了一点,把身上羽绒服脱了,但真是过了陵水的分界洲后,才有了夏天的感觉,才找到度假的感觉。所以也难怪,全国人都往这涌。

user avatar

四野确实野,涸泽而渔,干垮一地是一地,从东北到海南岛。

对于资源,毫无经营意识,只想坐吃山空。

user avatar

要认清一个残酷的事实: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什么都不缺,从雪山沙漠到森林草原无所不有,唯独缺清澈碧蓝的大海。三亚的热带海滨景观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但是放眼世界只能算中下水平。


中国的三大海,渤海黄海和东海,都是大陆架海,最深的地方也只有百来米。而南海在中国大陆的部分也是大陆架。更糟糕的是,中国有着长江黄河珠江三条泥沙量非常大的河流入海。除此之外,还有辽河、海河、淮河、钱塘江、椒江、瓯江、闽江、韩江、南流江等等一系列长度在百公里以上,流域内人口密度极高的河流。这就导致了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大部分地方都看不到碧蓝色的海水,不是黄色就是绿色,而且能见度只有两三米不到。

而在河流比较少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海水较为清澈,能见度能达到5-8米,但是纬度又太高,一年只有两个月能下水游泳。至于台湾东部和澎湖列岛,过去太麻烦了;三沙又没怎么开发,旅游承载力很有限。所以算下来,中国大陆只有三个地方能够一年四季享受碧海蓝天和阳光沙滩:汕尾-深圳盐田一带,广西北海,以及海南岛。


就算是海南最美的万宁-三亚一带,海水的能见度也只有8-12米左右,连济州岛都不如。更不要说亚洲的印尼和马尔代夫、美洲的巴哈马和加勒比群岛、大洋洲的大堡礁和帕劳、非洲的毛里求斯和塞舌尔这些世界热门的热带天堂,天气好的时候海水能见度可达30-50米。

放眼全世界来看,热带海滨是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只有在中国稀缺。热带大部分的国家都不发达,导致其旅游成本并不贵,唯一的障碍就是语言。比如离中国大陆飞机三个小时之内就能到达的日本冲绳、越南芽庄、马来西亚沙巴、菲律宾长滩岛,风景比三亚好看,价格比三亚便宜,甚至还有不可描述的体验项目。而且这几年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当地很多人都学会了中文,语言也不成问题了。请问三亚拿什么跟这些地方竞争呢?

前几年蔡英文要搞“新南向政策”,吸引东南亚国家的人去台湾旅游,然而没啥用,因为台湾的景色在人家自己的国家随处可见不稀奇,没有必要跑来台湾玩,但是台湾恰恰拥有大陆最稀缺的美丽海滨,因此失去大陆游客就会损失惨重。

价格是稀缺性决定的,不一定代表价值。三亚的高消费就是对国内14亿人口却缺乏热带海滨景色的溢价。这就好比市郊独栋别墅在其他国家是很普遍的居住方式,而在中国因为市政规划方式的稀缺性,就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反而是市中心的高层公寓在很多国家才是豪宅的象征。


所以随着出国旅游越来越容易方便,三亚乃至整个海南旅游业的衰落都是正常现象,是高估的股票回归其基本面价值,就像93年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海南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不在于旅游,而在于其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作为试验田,提供了经贸文娱乃至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政策空间。

user avatar

为什么你们自己没点AC数?

那我就再告诉你们三次:因为你们宰客!因为你们宰客!因为你们宰客!

user avatar

冲绳某一小港口拍摄的,就是手机拍的

朋友开的和牛店,撑死能吃到一万五千日元,服务还好

周边一个小岛,就几户日本农家乐,租一下午太阳伞和沙滩椅,五百日元,喝六个麒麟啤酒,看着小朋友开心玩水,每一个项目都是五百日元。

我2000年去的三亚,一直持续一年两次以上的的频率,直到2018年。太没意思了,水质一塌糊涂,人多的一塌糊涂,海鲜做的越来越差。好处就是只待在酒店不出去还是可以的,闲了租个车往里走,还好,不宰人。

华欣,皇家度假地,水还真一般,海鲜便宜啊!

戛纳就不放图了,毕竟开销不一样,上述去泰国,冲绳,机票来回,度假酒店,大吃大喝,也就一万出头,您要是去三亚,只多不少,所以!

特别是那些圈地卖门票的,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追加一个小知识,以前没有限价的时候,春节期间亚龙湾住一周要二十万人民币的,而且更贵的都有,连着好几年,最后舆论反响太大了,才开始限价一万五一晚的。你想想谁会去,谁护照受限

user avatar

问题是现在疫情原因,国外旅游你去不了啊?

中国的海岸线不短了、但是温度足够的海滩并不多。

举个例子,亚特兰蒂斯水世界,其实从建设来说哪个海滨城市不能建?别说这个,一个内陆城市你都可以建一个一模一样设施的水世界。但是你的气候条件达到不到三亚那样,随便从头到脚浇一身水,然后还可以接着随便玩,特别是带小孩的,不用担心着凉感冒啥的。这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条件。



1、建议尽量把钱花在酒店上,在酒店玩是最省心的,尤其是带小孩。

喜欢海滩的话,建议亚龙湾。

带小孩的话,推荐天域酒店,最好是二区房间新一些。配套设施充足,一直在酒店泡着也不腻。还有儿童全托服务可以解放家长。海滩能玩的各种项目也不错。缺点是游泳池略小,餐厅口味一般。



2、去水世界玩的话也不一定要住亚特兰蒂斯酒店。

亚特兰蒂斯的酒店配套一般,海滩一般比不上亚龙湾那边。优点是视野不错,可以从高处俯瞰很多景色,还可以随便进出水世界,带小孩中午可以回去睡个午觉下午接着去水世界玩。剧场表演就别看了个人觉得不咋地。



3、年轻人多可以考虑一起租个游艇出去玩,也是不错的选择。出海以后的水上项目自由度更大。直升飞机啥的我是不敢玩,怕不安全。



4、吃饭,想要吃不错的海鲜确实价格不便宜,好点的虾蟹随便人均就上3-500了,毕竟旅游区。可以参考点评,或者问问酒店服务员,网约车司机都可以。实在不行就去超市。有一次我海鲜吃腻了,又不想折腾、在超市买了个桶面回酒店开干。



5、免税店我觉得没啥好逛的。最好是目标明确、去了就直接买,单刀直入,买完就走。



6、三亚在全国没有替代品,喜欢大海尤其带小孩,几乎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选项。比如北戴河我也常去,阿那亚开发的确实不错,青岛和烟台海滨也挺漂亮,厦门气候也不错了,但说到底还是气候、海水、海滩整体上和三亚还是没法比的。


user avatar

刚从三亚回来,和老公一致表示,这是一个再也不会去,也不会推荐给别人的城市。

优势:海水清澈,沙滩不错,气候还算宜人,起码晚上比我大弗南凉快。。。酒店普遍配套比较齐全。

没了。

劣势:沙滩好的地方吃饭不方便,刷遍大众点评和美团,发现都是全是刷出来的好评。。没一家好吃的,吃le这么多天没吃到一餐满意的饭菜,就那家闻见稍微好一点点,也没感觉啥特色菜,除了海南鸡饭好吃就没吃过其他好吃的了。海鲜市场更是贵死个人,每家喊价都不一样,越喊越高,价格比我们内陆还贵,这尼玛还是海滨城市???比之前去过的涠洲岛更不用说了,随便贵个两三倍不止吧。然而海景也没有好到值得我花这么多钱和胃受委屈的代价。比起之前在泰国皇帝岛差的远。泰国消费还没那么高呢,要不是疫情,我和老公根本不可能会去这么个地方。真心是个大坑坑。家里有矿建议去澳洲之类的。。没矿也建议去泰国。。三亚十万个不推荐。

user avatar

看到有些答主说三亚甚至整个海南水质不如泰国的,嗯。。。怎么说呢。的确是这样,但是以前不是这样的。因为我是亲历海南的水质是如何一步步恶化的,因为房地产污水直排等原因。

(一)

就拿亚龙湾来说吧,以前是这样的(网图)

我92年就来海南了,我肯定97年以前的海水和沙滩和森林就是这样的,甚至比图中还要好。因为97年我就在凯莱吃西餐,在亚龙湾游泳了。

2000年左右,大东海的活珊瑚已经部分白化,但亚龙湾仍然遍布活珊瑚。那时候大东海是半潜,亚龙湾是全潜,不是潜水,是坐潜水船。下沉深度5米,能非常清晰的看到各种活珊瑚。2001年的时候我在岸边还逮到一只河豚,当时还不知道什么东西,只觉得圆溜溜的(幸亏没杀了吃而是放生了)。直到2013年之前,亚龙湾都还有活珊瑚,但是又过了几年就再也没有了,亚龙湾的潜水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了,因为现在亚龙湾真的水质一般,一个原因是酒店房地产排污,一个是军事基地排污,所以亚龙湾的珊瑚都死了。蜈支洲岛我2012年去潜水的时候,还有不少活珊瑚,现在也基本死光了。原因嘛,也是因为酒店污水,还有一个就是游客太多。珊瑚是水质脏了就无法生存,而以前海南真的是到处都是珊瑚,那时候水质真的好,亚龙湾能见度起码20米。

这是2012年在亚龙湾丽思卡尔顿拍的实景图,那时候珊瑚差不多快没了。

以前的分界洲岛(知乎图),我证明以前确实这么清澈,不仅因为我2002年去过,还因为现在附近的日月湾和大洲岛也还是很清澈,所以以前只能是更清澈。

这张也是网图,是10年前后的万宁牛岭隧道,不是图中说的陵水。离分界洲岛不远,可以看见水的能见度是相当的高。不太可能是PS,因为那时候还不怎么盛行P图,那时候海南水质还没到需要P图的地步。而且P图只能改变颜色,不太可能连海底的礁石都那么清晰可见。

这是我最近吃饭时看到的照片,是海棠湾和亚龙湾之间的后海的老照片。这样照片应该没有PS,因为以前的亚龙湾和海棠湾水质真的比这照片上的还好。

(二)

说说以前的回忆。

我记得上高中时,海口的海水都还是非常纯净的湛蓝色,那时03年左右。当时海口世纪大桥刚刚建的差不多了,我沿着白沙门海边一直走到世纪大桥,那时候海甸岛北部还是连绵不绝的白色沙滩,还有寄居蟹,小螃蟹等动物,水很清,每年都有小孩在白沙门游泳溺死。

后来就不行了,海甸岛各种填海,一波波外地人过来,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然后现在海口的海等同于粪水了,在里面游泳会火辣辣的疼。

海南这十几年,特别是09年国际旅游岛以后,房地产太多,但是环保措施基本没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部分海边的房地产都没有建排污管道,生活污水几乎都是简单处理后就直排到海里。比如清水湾,07年我爸带我去游泳,当时去风车国际度假村,台湾人开的,在清水湾旁边的一个小湾,当时往外走100米水只到腰部,而且清澈无比。可惜当时的照片我一张都没存下来,在日本的时候有一次泡面泼电脑上,全没了。只有一张08年我又去时候的照片,很可惜,只有一张,而且还是远景拍摄,而且08年那次风浪比较大,而且还是从我头像下载的,原图没有了,将就看吧。

2008年的清水湾

朋友圈里又找到一张,还是08年的,在当时风车度假酒店山头上拍的。

(三) 无可奈何的现状

现在这里是温德姆酒店和碧桂园珊瑚宫殿。怎么说呢,以前海南的海边很漂亮的,连绵不绝的森林。结果内地开发商过来全破坏了,把海边森林全砍光,然后种上密密麻麻的钢筋混凝土,在美丽的沙滩旁边直接按照山西某个煤炭城市的粗制滥造房地产的设计图纸盖高层住宅,对,就是碧桂园珊瑚宫殿,超级垃圾,泰国马来西亚不会这么做的,柬埔寨西港可能,因为都是中国地产过去盖。

重点是海水质量,现在清水湾能见度大大降低,海边石头长满了青苔,证明海水富营养化,以前那个“会唱歌的沙滩”一去不复返了。沙滩也不再是洁白色的了。

现在的清水湾旁边的赤岭,这一片都是碧桂园地产,密密麻麻的高楼包裹别墅,生动的阐释了什么叫密集恐惧症。

图中的风车度假酒店,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温德姆酒店。旁边的清水湾还有一个雅居乐的酒店,叫卓美亚酒店,酒店前面的沙滩附近有一个隐蔽的排污口,生活污水直排。可惜我心情不好就没照下来了。

清水湾的水质,就是被这密密麻麻房地产的生活污水直排毁了。严格来说,可能还是过滤沉淀了一下的,但就如《百变星君》里周星驰他妈跟吴孟达说当时她有穿袜子所以不是赤身裸体一样,海南的沿海房地产对生活污水的处理等同于没有,就直排入海了。

所以那些说海南水质不如泰国马来西亚的,如果你们是09年以前到的三亚陵水万宁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我无话可说。可是如果你们是最近几年才到海南来,那海南水质确实令人失望,但这是有原因的,我们水质并非天然不如泰国马来西亚。

(四)

说点愉快的吧。即便如此,现在的海南水质,有些地方还是不至于那么令人失望,有少部分地方水质还是能比肩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不多废话,一一上图。(以下图片均为我华为mate10拍摄,无任何加工PS)

首先当然是蜈支洲岛啦,去年2月份拍的


然后是棋子湾,18年5月份拍的,在小角。

然后是小东海,今年1月份拍的视频截图。(这样是我爸爸拍的,mate30)

然后这个月初去的亚龙湾,还是丽思卡尔顿酒店。和之前2012年比起来,水质的确变差了。

远远看还行。

然后就是后海,在亚龙湾和海棠湾中间,一个星期前去的。有海藻,证明水质已经富营养化。

不过水质已经算三亚比较好的了,甚至超过了现在的亚龙湾。

插播一个我不记得是我拍的还是哪里的了,反正突然在手机里找到的,应该是网上下载的分界洲岛的图。但是问题是对面的牛岭隧道山上已经很多房子了,推断是2012年以后的写真。

顺便发张我家附近的图,在海口,18年底拍的,翻朋友圈翻到的。虽然绝无PS,但这样的水质不是天天有的,因为有时候排污了,或者刮风下雨,把海底脏东西带出来,水质就混浊了。

18年8月份的清水湾,石头上都是青苔,证明水体已经富营养化。而且颜色也不再是那种纯净的蓝色了。真正纯净的蓝色,是让人是十分愉悦的。

去年(2019年)12月份的海棠湾,没多久史上最长的春节就开始了。


19年初,摄于三亚东方文华酒店

同年春节,摄于太阳湾柏悦酒店

最后,本月22日去的万宁大洲岛


最后的最后,本月23号去的日月湾



日月湾唯一丑陋的,就是这一大块旮旯埋汰地方:融创在日月湾填海搞的人工岛,所谓的高端房地产,还美其名曰:日岛,月岛。


眼前清澈的海水,和沙滩上的垃圾,建筑废弃物散乱一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跟几个老朋友聊天,大家伙儿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怎么感觉现在去三亚旅游的人好像没以前那么“扎堆”了?以前一到节假日,朋友圈里那叫一个“三亚限定”,都是碧海蓝天、椰林沙滩的分享。现在嘛,虽然还是有人去,但那种“万人空巷”的景象,似乎没那么明显了。这事儿吧,细想想,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可能是有那么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如果一定要我说“为什么来中国”,那原因其实有点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概括,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巧合,加上我对这片土地一直以来的好奇和向往。其实,我最初并不是一个“计划通”,没有提前几年就立下宏图大志,非要来中国不可。最初的触动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当时还在国外读大学,.............
  • 回答
    曾几何时,中国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崛起之路,经济总量飞速增长,综合国力日渐强大,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攀升。然而,当我们拨开繁荣景象的光鲜外衣,深入审视当下的中国,却常常能感受到一种“内外交困”的氛围,仿佛这艘巨轮在航行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复杂挑战。从内部来看,这种困境首先体现在经济层面。经过多.............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有不少球迷和评论员觉得如今 NBA 后卫的突破能力似乎不如以往那样耀眼了。这并非空穴来风,里面有一些挺值得说道的因素,咱们一块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点,时代在变,打法也在进化。以前,像迈克尔·乔丹、阿伦·艾弗森、科比·布莱恩特这样的后卫,他们的突破不仅仅是身体天赋的展现,更是球场统治.............
  • 回答
    美国当前的国际地位极其复杂,既有根深蒂固的优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用“岌岌可危”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充满挑战”或“面临转型”则更为准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美国的国际地位,并探讨为什么会有“岌岌可危”的感觉。 美国国际地位的优势与基础尽管面临挑战,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仍然拥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台湾在国际舞台上复杂的现实。虽然我们常听到“邦交国少”这个说法,但“举步维艰”这个词,在观察台湾的实际国际运作时,似乎并不完全贴切。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一、 传统邦交国之外的“事实性外交”网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国际关系早已不是单纯的“建.............
  • 回答
    “为什么如今的华语流行音乐给人感觉越来越没意思?华语流行音乐确实陷入了低谷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听众都表达了类似的感受,认为华语流行音乐似乎不如过去那样有吸引力,甚至陷入了某种“没意思”的状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音乐创作本身、行业生态、听众习.............
  • 回答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群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看法。作为AI,我无法拥有个人感受,但我可以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讨论,为你详细梳理大家对如今中国教育的普遍感想,并尝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总的来说,对中国教育的感想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一、 取得的成就与积极方面: 普.............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初学逻辑学,感觉像是闯进一座堆满了各式各样工具的奇特仓库,而且这些工具的说明书都用的是一种你似曾相识却又捉摸不透的语言。一开始,你可能会被那些符号和缩写弄得晕头转向,它们像是外星文明的密码,完全不明白它们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意义。比如,你可能刚学会了一个“非p”(¬p),它代表“p不成立”。听起来简单.............
  • 回答
    的确,有时候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学佛的人似乎比普通人更“难相处”一些。这倒不是说他们本性如此,而是在某些情境下,他们的一些言行举止可能会让普通人觉得有些距离感,甚至难以理解。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掌握一些相处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为什么会产生“学佛人难相处”的感觉?这背后其实.............
  • 回答
    这确实是不少玩家,包括我自己在内,近两年来的一个强烈感受——许多备受期待的3A大作,在发售后的口碑似乎总有点不如人意,甚至让人觉得整个行业都有些摇摇欲坠的迹象。当然,说“口碑崩溃”可能有些夸张,但口碑下滑、争议增多是显而易见的。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1. 开发成本与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感受,而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资本家(或者说,拥有和掌控资本的群体)在行事上越来越“露骨”,越来越“不要脸”,仿佛不再需要顾忌过去那些“体面”的遮羞布了。这种感觉的产生,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1. 资本的“效率优先”哲学深入骨髓:资本的本质是.............
  • 回答
    “如堕无间地狱,那种苦说不清道不明,无法向人诉说”——这句话形容与周星驰合作的艰难,确实非常贴切地捕捉到了那种极致的压抑和无助感。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一些曾与周星驰有过合作的演员、编剧或幕后工作人员的真实感受。要详细解释这句话为何如此深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周星驰独特的导演和工作方式.............
  • 回答
    保险,这行当,表面上看是锣鼓喧天,红红火火,人人都好像在描绘着光鲜亮丽的未来,一张张保单签下去,数字噌噌往上涨,好像印钞机一样。但作为我们这些埋头苦干、摸爬滚打的一线从业者,心里清楚得很,这热闹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挣扎,说是“艰难”二字,一点都不夸张,简直是“步步惊心”。一、市场认知误区.............
  • 回答
    放眼当下,当我们谈论起学校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被称为“思政课”),一个颇为普遍的感受是,不少学生,无论是正处于豆蔻年华的中学生,还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似乎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甚至表现出一种“听不进”、“不想听”的状态。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藏在课堂内外,在学生们的言谈举止中,在他们对待这门课程.............
  • 回答
    .......
  • 回答
    成龙大哥一席话,直接点燃了舆论的导火索,也让不少观众心里那点“年轻演员不如前辈努力”的猜测,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这话虽然糙,但确实戳中了当下娱乐圈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年轻演员似乎与“敬业”、“吃苦”这些词渐行渐远。成龙批评的背后:一个时代的缩影成龙大哥的抱怨,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他从业几十年,从.............
  • 回答
    人们在看到一些负面事情发生时,比如生育率下降、物价上涨等,会感到高兴,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心理机制,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与个体经历、社会环境、个人价值观以及认知偏差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可以从“相对剥夺感”和“幸存者偏差”的角度来理解。 相对剥夺感(Rela.............
  • 回答
    我理解你对DNA的这种感受,很多人在深入了解DNA的运作方式后,都会有类似的“智慧设计”的直觉。它那高度有序、信息量巨大且能自我复制和修复的特性,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精密的程序和背后有意识的设计者。你提出“更像一种编程语言”的比喻非常恰当。DNA确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命“编程语言”,它由四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