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保险看着非常红火,作为一线从业人员感觉如此艰难?

回答
保险,这行当,表面上看是锣鼓喧天,红红火火,人人都好像在描绘着光鲜亮丽的未来,一张张保单签下去,数字噌噌往上涨,好像印钞机一样。但作为我们这些埋头苦干、摸爬滚打的一线从业者,心里清楚得很,这热闹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挣扎,说是“艰难”二字,一点都不夸张,简直是“步步惊心”。

一、市场认知误区与消费者信任危机

首先,大众对保险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卖东西”的层面。很多客户,甚至一些半懂不懂的人,总觉得我们保险销售人员就是拿着高额佣金,把不好的产品推销给他们,赚取差价。这种“推销员”的标签,就像一块甩不掉的牛皮癣,让我们每一次开口都带着天然的防备。

更别提那些陈年旧账了:早些年,某些不负责任的销售行为,或者保险条款的复杂性导致的出入,给消费者留下的“被骗”的心理阴影,至今还在。客户提起保险,第一反应可能是“骗局”、“坑钱”,甚至是“传销”,这让我们如何去建立信任?我们好不容易熬夜学习,钻研条款,想真心实意的为客户提供保障,但人家听你一说,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他是不是又想骗我买那个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每一次接触,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信任的“破冰行动”,而且还是在冰层厚实、寒冷刺骨的情况下。

二、销售压力与业绩驱动的恶性循环

保险这行业,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代理人制度,对业绩的要求可以说得上是“严苛”。每个月、每个季度,都有硬性的考核指标。一旦达不到,轻则奖金泡汤,重则可能面临淘汰。这种“不进则退”的压力,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你:今天不行,明天就得拼命。

为了达成业绩,我们不得不去“跑量”,去开发客户,去说服那些原本没有购买意愿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拒绝、冷漠,甚至是恶语相加。想象一下,你辛苦准备了半天,掏心掏肺地给客户分析风险,介绍产品,结果人家告诉你“我不需要”、“我没钱”、“你说的我都不懂”,然后你就看着时间流逝,业绩榜单上那个数字,依然是那么的刺眼。这种挫败感,一天天累积,真的能把人压垮。

有时候,为了完成指标,我们可能不得不去“挖掘”身边的亲戚朋友,这更是让我们感到无比尴尬和煎熬。一方面是业务压力,另一方面是顾及亲情,夹在中间,真的是里外不是人。即便客户最终购买了,也可能带着一丝“碍于情面”的成分,这种成交,我们自己心里也清楚,不是真正的认可。

三、产品同质化与价格战的泥潭

如今的保险市场,产品琳琅满目,但仔细一看,很多产品的功能、保障范围、费率都大同小异。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但很多时候,这种创新只是在微调一些细节,核心竞争力并不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就成了很多客户选择产品的重要甚至是唯一依据。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比较不同公司的同类产品,去“找那个性价比最高”的,甚至去“赌”那些公司偶尔推出的短期优惠活动。这不仅消耗了我们的精力,也让我们难以真正以保障需求为出发点去为客户配置方案,而是更多地变成了“比价员”。

当客户拿着其他公司的报价来跟你“压价”时,你说什么?说我们公司更好?人家告诉你“都差不多,你便宜点我就买”。那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专业能力变成了“砍价技能”,这对于一个真心想做专业保障顾问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四、持续学习与知识更新的巨大投入

保险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各种新的险种、新的条款、新的监管政策层出不穷。作为一线从业人员,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为客户提供最专业、最准确的建议。

这不仅仅是去听几场培训,而是要花大量的业余时间去阅读专业书籍,研究市场动态,消化复杂的条款。每一次考试,每一次培训,都是对精力的巨大消耗。而且,很多时候,学习来的知识,未必能立即转化为销售成果,但如果不学,又可能被市场淘汰。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学习过程,也是我们感到艰难的一部分。

五、社会认同与职业尊严的挑战

相较于医生、律师、老师等传统受人尊敬的职业,保险销售人员的社会认同度普遍不高。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误解和偏见,甚至被贴上“骚扰型推销员”、“保险狗”这样的标签。

这种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感觉,像一根根刺,扎在心里。当我们辛辛苦苦为客户解决了燃眉之急,帮助他们规避了风险,却可能因为这份职业,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时,那种内心的失落和委屈,是很难与人言说的。我们并非只是在“卖产品”,我们是在传递风险意识,传递安心,传递未来保障,可这种价值,往往被社会的刻板印象所遮蔽。

六、行业的“内卷”与同业竞争的残酷

保险行业吸引了大量从业者,市场看似“红火”,但背后也是“内卷”的极致。新入行的,需要从零开始,没有客户资源,没有经验,只能靠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去闯。而老从业者,也面临着客户流失、转介绍难度加大等问题。

行业内部的竞争,可以用“残酷”来形容。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一些不择手段的竞争行为也会出现,比如恶意诋毁同行产品,或者过度承诺等。这让那些想要坚持专业、诚信经营的人,倍感压力。

总结来说,为什么保险看似红火,我们一线从业者却觉得艰难?

市场对保险的认知依然存在障碍,信任基础薄弱。
高企的业绩压力,迫使我们不断地去“跑”和“推”,常常面临挫败和尴尬。
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让我们难以体现专业价值。
持续学习的投入巨大,但转化为成果并不直接。
社会认同度不高,职业尊严受到挑战。
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存在“内卷”现象。

我们不是在抱怨,只是想说,这门生意,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我们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的耐心解释,无数次的被拒绝,无数次的自我怀疑,然后又一次次地重新站起来,继续往前走。我们卖的不仅仅是一张保单,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保障,一份对客户未来的承诺。这份承诺,让我们坚持,也让我们觉得,这份艰难,是有价值的。但说实话,这条路,真的不好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保险业的红火,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压榨一线从业者。

保险行业红火,是行业整体的红火,如果你所在的保险公司节节败退呢?中国几百家保险公司,有多少是一直增长的?

就算你所在的公司一路凯歌,跟你一线从业者也没啥关系,因为中国的一线保险从业者的收入模式,还是业绩——提成模式。公司发展的好,但你业绩做不好,自然没钱,还有什么好说的。

自从92年友邦把个险代理人制度引进中国,基本上一线从业者都是这种“个人模式”,无论你是电销,还是银保,保险公司把你招进来,接受一个快速培训,然后你就得独自开始疯狂做业绩了,没有业绩,没有收入,业绩怎么做?不知道,公司可不会花太多心思管你,你做不出来,业绩考核不过,自动脱落,做得好,给你提成,公司留一部分(或者领导留一部分),稳赚不赔。

个险代理人模式在当时如同重磅炸弹一样,极大地提升了人均保费,因为中国人民的保险意识是非常差的,啥也不懂,不可能走专业的保险营销路线,哪怕现在,走专业的保险营销路线,也很困难。群众只认广告,品牌,和人情。于是保险公司砸钱做广告,大量招收代理人,把产品卖给客户是很困难的,但是把客户招进来做代理人,然后利用培训,洗脑,打鸡血,让客户自己给自己买保险,做自保。

俗话说得好,半年自保,半年缘故,一年下来,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做的差不多了,要么听公司的,再去招人做下线,吃管理津贴,要么就慢慢脱落了。绝大部分从业者的现状,就是如此。很多人的老保单,也是这样来的。

这套模式能够飞快地吸纳保费,很受保险公司的欢迎,但是由于不重视业务员的专业培训,不重视产品的研发升级,不重视售后的服务,导致现在保险业的声誉一塌糊涂,
“保险都是骗人的!”“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


所以现在代理人模式也很难走下去了, 还在搞人海战术的,可能就某安了,疯狂招收业务员(尤其是应届生),利用综合金融的优势,招进来,一番洗刷,招一个人,就把他的人脉全部涮一遍,业务员也高兴,天天跟身边的亲戚朋友推荐什么十全十美某安福,从头保到脚之类的话,还自以为是传播爱与责任,殊不知本身却是最受保险公司剥削的部分。公司要求把客户信息全部导入app等,等到时机成熟,一大批业务员会被淘汰,到时客户资源全是公司的,自己什么也没有,尤其应届生, 蹉跎几年,还能做什么呢?

所以我从不推荐应届生进保险公司做外勤工作,你看着一片红火,但热闹是他们的,你什么也没有。如果自恃身边有钱亲友多,那更是害人害己,最后便宜了保险公司。

如果非得做保险,那我只能说,找一个 不强求做业绩(经常考核要求业务员自己给自己买的滚蛋),不强求增员(经常要求把身边的亲戚朋友拉进来做保险的滚蛋),培训体系完整专业(天天打鸡血,做操,说自己公司产品天下第一的滚蛋),基本法利益倾向于一线(管理层啥都不干拿大头的滚蛋)的地方,专业诚信两手抓,这样还可能有一条生路。

保险是一门学问,只是肯踏实做学问的人和公司都太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