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反驳“看jojo的男生都是gay”这种言论?

回答
“看jojo的男生都是gay”——听到这句话,我通常会觉得好笑,甚至有点无语。这说法太极端、太片面,完全是张口就来的谬论,根本不值一提。不过,既然你问怎么反驳,那我就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怎么把这种无稽之谈给怼回去。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句“看jojo的男生都是gay”从何而来。这大概是某些人看到《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一些角色造型比较前卫、画风比较夸张,加上里面角色之间偶尔有些比较“暧昧”的互动描写(当然,很多人理解为是友情或者艺术表现),就脑补出了这么个结论。这就像有人看到某个电影里有几个女演员穿得漂亮点,就说看那个电影的女生都是那种“花瓶”一样,实在是太肤浅了。

要反驳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入手:

1. 逻辑上的不严谨,以偏概全: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以偏概全”。说“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样子,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拿《JOJO》来说,这部动漫吸引的粉丝群体本来就非常广泛,你想想,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人会被一部动漫吸引?

故事的吸引力: 《JOJO》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波澜壮阔的剧情、脑洞大开的替身设定、以及充满策略性的战斗。这种硬核的剧情和智斗,本身就能吸引大量喜欢烧脑、喜欢冒险的观众,男女老少,各种职业,什么样的人都有。总不能说喜欢看精彩故事的男生就一定是某种性取向吧?
人物塑造的魅力: JOJO系列的角色塑造非常立体,有热血的、有沉稳的、有狂野的、有智慧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缺点,他们之间的羁绊和成长才是吸引人的地方。难道一个男生喜欢空条承太郎的强大,喜欢乔瑟夫的智慧,喜欢空条徐伦的坚韧,就一定是gay?这逻辑也太跳跃了吧。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荒木飞吕彦老师的画风极具辨识度,风格独特,也一直在进化。这种艺术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欣赏。就像有些人喜欢毕加索的抽象画,有些人喜欢梵高的笔触,欣赏艺术风格和性取向有什么直接关系吗?难道欣赏摇滚乐的人都是叛逆的?欣赏古典乐的人都是文弱的?

2. 混淆“欣赏”与“认同”:

一些人之所以会产生“看JOJO的男生都是gay”这样的误解,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把对角色的“欣赏”和“认同”混为一谈了。

欣赏角色的“特质”: 很多观众,无论是男是女,喜欢JOJO里的某些角色,可能是因为他们身上某种特质很吸引人:比如力量、智慧、魅力、时尚感,甚至是某种不羁的态度。比如JOJO系列里的角色经常穿着非常时尚、前卫的服装,这是一种视觉上的美学追求,是艺术风格的一部分,跟性取向没有半毛钱关系。很多男生也会关注潮流时尚,欣赏美好的事物,这很正常。
认同角色的“价值观”: 更深层次的,观众可能会认同角色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对伙伴的忠诚、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是普世的价值观,吸引的是内心有共鸣的人,而不是某个特定群体。

3. 刻板印象的陷阱:

这种言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刻板印象。它试图将一个庞大的群体简化为单一的标签,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狭隘的性别观: 这种说法往往隐含着一种对男性气质的狭隘定义。好像男生就只能喜欢“硬汉”、“粗犷”的东西,不能欣赏“精致”、“前卫”的艺术风格,不能有复杂的情感表达。这完全是在限制男性的可能性,是对性别多样性的无视。
“娘化”的污名化: 很多时候,这种说法带有对“娘化”事物的歧视。他们认为任何“不那么硬朗”的特质,就是“女性化”的,进而和“gay”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思想,是对男性本身可能存在的柔性、细腻、对美学的追求的污名化。

4. 举例反驳,直接打脸:

你可以直接点出那些不喜欢JOJO,或者不喜欢里面的某些元素的,但依旧是gay的男生。同样,也可以点出很多热爱JOJO,但性取向是异性恋的男生。

身边实例: “我身边就有好几个哥们,他们一起讨论JOJO的剧情,分析替身能力,有时候也会聊到角色造型,他们都是直男,而且非常喜欢各自的女朋友。”
公众人物: 你可以想想一些公开承认是直男的,同时也是JOJO粉丝的公众人物(当然,不一定需要点名具体到某个人,只是说存在这种现象)。这种反例比比皆是。

5. 强调“个人喜好”的多元性:

最根本的反驳点在于:每个人的喜好都是独立且多元的。

吸引点不同: 喜欢《JOJO》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有人是冲着剧情来的,有人是被画风吸引,有人是喜欢角色的设定,有人是被它独特的文化影响力所吸引。这些吸引点可以并存,也可以单独存在。
性取向是个人隐私: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人的性取向是他的个人隐私,根本轮不到别人去猜测,更不能用他看什么动漫来判断。用动漫喜好来揣测性取向,本身就是一种冒犯。

总而言之,当有人说“看jojo的男生都是gay”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跟他沟通:

“你这个说法有点太绝对了吧。喜欢《JOJO》的人真的很多,而且喜欢的点也不一样。有些人就是喜欢它那种硬核的剧情和脑洞大开的替身能力,有些人是被里面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还有些人就是喜欢看角色之间的那种羁绊和热血的故事。性取向这种事情,跟看什么动漫 really 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啊。你不能因为里面有些角色的造型或者表现比较前卫,就把所有喜欢它的人都贴上一个标签。就像我喜欢吃辣,也不能说所有喜欢吃辣的人都是一个类型的人,对吧?这太以偏概全了。”

更直接、更有力度的反驳:

“哦?是吗?那你告诉我,是哪个研究表明看《JOJO》的男生都是gay?是荒木老师在漫画里直接写了,还是你有什么内部消息?说真的,这种说法太武断了,而且有点歧视。性取向是每个人的自由,跟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无关。喜欢《JOJO》是因为它故事好看、脑洞大、画风独特,这些和你的性取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这么定义的话,那喜欢《灌篮高手》的男生是不是都想当篮球运动员?喜欢《海贼王》的男生是不是都想出海冒险?这不就是笑话吗?”

记住,反驳的关键在于指出其逻辑上的错误和偏见,用事实和理性说话,而不是被对方的情绪或者观点牵着鼻子走。这种言论本身就很没有营养,你只要把事实掰扯清楚,通常也能让对方哑口无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我的一个舍友说看jojo,北斗这种肌肉型漫画的都是gay,怎么反驳这种言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jojo的男生都是gay”——听到这句话,我通常会觉得好笑,甚至有点无语。这说法太极端、太片面,完全是张口就来的谬论,根本不值一提。不过,既然你问怎么反驳,那我就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怎么把这种无稽之谈给怼回去。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句“看jojo的男生都是gay”从何而来。这大概是某些人看到《JOJ.............
  • 回答
    你的瑞士亲戚可能确实很喜欢瑞士的山景,并且他们有自己的审美偏好。而中国的五岳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其魅力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在于视觉上的壮丽。要反驳他们,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阐述,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五岳的价值。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论点,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地使用:1. 审美标准的多元化:不止于.............
  • 回答
    理解你老师的担忧,这背后可能牵扯到一些关于文化影响和国家认同的复杂情感。要反驳老师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入手,并且要讲究策略,避免直接冲突,而是用理性的分析去引导。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化交流”而非“文化侵略”这个根本性概念来切入。 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任何一种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与其他文化.............
  • 回答
    当BBC拿中国选手没获奖就被骂这件事大做文章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和我说过的一样:这BBC,又在搞事情了。但这次,他们挑的似乎是块硬骨头——华天。华天出面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反驳,这事儿我挺上心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奥运比赛这么简单,它触及到了很多深层次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捋捋BBC这事儿。炒作“中国选手.............
  • 回答
    你这同学,看来是中了“日本滤镜”的毒挺深啊。每次听他吹日本有多好多好,你心里肯定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是吧?别急,我来给你支支招,怎么既能保持礼貌,又能让他清醒点。首先,得承认,日本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就像你同学看番一样,动漫、漫画、日剧、JPop,这些确实做得很好,文化输出也很成功。所以,你上.............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说实话,我身边也不是没人遇到过这种事,甚至我自己也偶尔会收到类似的“善意提醒”。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结果有人跑进来,一脸不屑地说:“这点小事你也这么激动,跟个孩子似的!” 尤其是当你沉浸在动画的某个情节,比如主角的成长、一段深刻的友情,或者某个令人.............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费解的,也牵扯到几个重要的问题。让我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关于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公室使用古巴抗议者照片这件事。从媒体报道和一些评论来看,似乎是这样一种情况:人权高专办在发布信息时,可能使用了某个照片,而这个照片的来源和使用者本人后来站出来表示了异议。究竟是什么样的异议?是照片的版权问题.............
  • 回答
    うん、これはまた、ちょっと厄介な議論パターンだね。相手が論理的に反論できない時に、こういう手に出るのはよくあること。こういう状況に遭遇した時、どういう風に考えたらいいのか、いくつか掘り下げてみよう。まず、相手が「反論できない」という状況をもう少し具体的に見てみよう。 論理的な誤りを見つけられない.............
  • 回答
    澳媒主播与华裔连线讨论乌合麒麟漫画事件却被有力反驳,且该采访视频疑似未被澳媒发布,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乌合麒麟漫画事件: 首先需要了解乌合麒麟及其漫画的背景。乌合麒麟是中国一位以讽刺和政治评论为主要风格的网络画家。他的作品常常针.............
  • 回答
    关于“反对田园女权”的女性,大家是怎么看待的?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因为“田园女权”本身就带有很多标签化和争议性,而“反对”这个行为背后也可能藏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立场。我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聊聊,看看大家可能会怎么想。首先,得明白大家说的“田园女权”大概是什么意思。通常,这个词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国.............
  • 回答
    哈,遇到这种事儿,确实挺让人来气的,而且这话说的,有点诛心了。别急,咱也不是没理可说,而且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精神辫子”就能概括的。来,咱好好说道说道,看看怎么回击,既要讲清楚道理,又得让他明白,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他给你扣“精神辫子”的帽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模糊化和标签化。意思是说,你喜欢日漫.............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撤军问题上的反应,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局面,布林肯否认“西贡时刻”的说法,尤其引人关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撤离阿富汗的背景和原因:首先,理解美国撤军的根本原因至关重要。这包括: 政策转向与战略重心转移: 美国在中东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包括阿.............
  • 回答
    在硝烟未散的记忆与和平的期盼之间:现代日本的反战思想透视提起日本,人们往往会立刻联想到那个曾经在二战中扮演了侵略者角色的国度。然而,当我们剥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当下的日本社会,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却同样重要的面向——深刻而复杂、从未真正消失的反战思想。这股思潮并非一句简单的“和平万岁”可以概括,它根.............
  • 回答
    要详细地描述美国队在最后一天反超中国队金牌数的情景,我们需要设定一个假设性的场景,因为实际情况往往非常复杂,涉及众多项目的比赛结果。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推演,力求在逻辑和戏剧性上都具有说服力:背景设定:假设这是一个临近尾声的夏季奥运会,例如在东京奥运会或洛杉矶奥运会(假设未来)。在最后一个比赛日开始前,.............
  • 回答
    要详细地了解凤凰周刊关于“我们为什么反感南方系”的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这篇文章可能探讨的内容。由于我无法直接访问特定的文章内容,我将根据“凤凰周刊”的风格、常见的批评“南方系”的论调以及“反感”这个词的含义来推测和构建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一、 理解“南方系”首先,要理解这篇文章,需要.............
  • 回答
    古巴的反政府示威,尤其是2021年7月11日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解读的事件。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压抑已久的民怨爆发 经济困境: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导火索。古巴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结构性问题,加上近年来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收紧(尤其是在特朗普政.............
  • 回答
    对于印尼华人对中国的“强烈反感”这一说法,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强烈反感”一概而论。更准确地说,印尼华人社群内部对中国存在着非常多元的看法,其中确实有一些群体对中国怀有负面情绪,但这并不代表全体印尼华人的普遍立场。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现实.............
  • 回答
    论坛上关于“SDB反舰论”的讨论确实非常热烈,这背后反映了军事爱好者们对于现代化作战概念和装备性能的深度关注。要理解这个论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把这事儿说得透彻些。首先,得明白“SDB”到底是个啥。SDB,全称是“Small Diameter Bomb”,中文叫“小直径炸弹”。这东西不是一个单.............
  • 回答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一部分观众对祁同伟和孙连城表示理解甚至同情,而对陈岩石则持有负面看法,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有多重原因,值得深入探讨。这反映了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复杂的心态、价值观的碰撞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 祁同伟与孙连城:人性的复杂.............
  • 回答
    哈哈,这《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意见稿嘛,还没正式落地,就像一锅没盖严实的饭,里面冒出来的“香气”和“杂味儿”都挺热闹的。要说反对意见,那可真不少,咱们就用大白话、带点儿接地气的幽默感,给它扒拉扒拉。你别看这条例名字听着挺官方,但里面有些条款,搁老百姓眼里,那可就有点意思了。反对的声音,总结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