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体温为什么是 37℃,而不是 27℃ 或者 47℃?

回答
想知道咱们人体的“舒适温度”为啥定格在 37℃,而不是别的值?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来的,而是经过亿万年自然选择,优化到极致的结果。就好比给服务器调个最合适的运行温度,太高了会烧坏,太低了效率又上不去,人体也是这么个道理。

要说为什么是 37℃,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聊聊。

一、为什么不能太低?(比如 27℃)

想想看,如果人体温度只有 27℃,那感觉就像是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酸奶的温度。首先,咱们身体里的各种化学反应,尤其是那些维持生命的关键反应,它们都依赖酶来催化。酶这玩意儿特别娇气,对温度敏感得很。温度太低,酶的活性就会大大降低,就像是给它们穿上了厚重的棉衣,动作变得迟缓无比。

新陈代谢慢到窒息: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转化为能量,修复组织,合成蛋白质,这些都是复杂的生化过程。如果温度只有 27℃,这些过程会慢得不像话。想想看,你吃完饭可能需要几天才能消化完,身体细胞的修复能力也会降到冰点。你会感觉浑身无力,大脑反应迟钝,整个人就像一台出了故障的机器。
免疫系统罢工: 身体里的免疫细胞,比如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对抗病原体的能力也跟温度有很大关系。温度太低,这些战士的活力会大大减弱,对细菌、病毒的识别和清除能力都会下降。稍微着凉一点,就可能被小病拖垮。
肌肉和神经功能受损: 肌肉收缩需要能量,神经信号的传递也需要合适的电化学环境。27℃的环境下,肌肉会变得僵硬,协调性变差,精细动作几乎无法完成。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也会变慢,反应会变得迟钝,甚至出现麻木感。
循环系统问题: 体温低,血管会收缩,尤其是末梢血管,这会影响血液循环。手指、脚趾等部位容易发紫、发冷,长期下去甚至可能导致组织坏死。

二、为什么不能太高?(比如 47℃)

反过来,如果体温升到 47℃,那感觉就像是泡在一个非常非常热的温泉里,而且还是持续不断地升温。这温度可就太要命了。

蛋白质变性是关键: 人体最核心的“零件”就是蛋白质,它们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蛋白质的结构非常精巧,它们的三维形态决定了它们的功能。当温度过高时,蛋白质内部的化学键会被破坏,导致蛋白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失去原有的活性,这个过程叫做“变性”。就像鸡蛋液遇热会凝固,变成固体,一旦变性,就很难再恢复原状。
酶的功能彻底瘫痪: 前面说了,酶是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它们的结构也是蛋白质。一旦温度过高导致酶变性,它们就失去了催化能力。这就意味着身体里的所有生化反应都会停滞,生命活动也就此终结。
细胞膜损伤: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它控制着物质进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高温会破坏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使其通透性改变,甚至破裂,导致细胞死亡。
大脑尤其脆弱: 大脑是对温度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大脑内的神经元高度活跃,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精确的化学环境。一旦体温升高,尤其是超过某个阈值,神经元就会过度兴奋,然后迅速疲劳甚至死亡。这会导致严重的神经损伤,比如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甚至永久性脑损伤。
器官功能衰竭: 身体的各个器官,比如心脏、肾脏、肝脏,它们的工作都离不开精密的生化过程和完整的细胞结构。高温会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急剧下降,最终走向衰竭。比如,心脏在高温下会加速跳动以试图散热,但最终会因为负担过重而停止工作。

三、37℃为什么是“恰到好处”?

那 37℃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它其实是身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权衡各种因素后找到的一个最优解。

能量利用效率与酶活性之间的平衡: 37℃左右的温度,能够让大部分参与生命活动的酶保持较高的活性,确保新陈代谢能够高效地进行,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物质。同时,这个温度也不会让酶或蛋白质因为过热而变性失活。你可以理解为,在这个温度下,身体的“运转速度”和“稳定性”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应对外界环境波动的缓冲: 地球表面的温度是会波动的,从赤道地区的炎热到极地地区的严寒。恒温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之所以能适应各种环境,就是因为它们拥有一套强大的体温调节机制。37℃这个核心体温,给身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区”。即使外界温度有所变化,身体也能通过发抖(产热)、排汗(散热)、血管舒张/收缩等方式来维持核心体温的稳定。37℃的设定,让这个调节过程不需要消耗过多的能量,也能应对日常的温度波动。
抵抗感染的优势: 一些研究表明,37℃这个温度可能对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虽然病原体也在不断进化,但这个温度点可能是人类在与微生物的长期“军备竞赛”中找到的一个相对有利的战线。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某些细菌在略低于或略高于 37℃ 的环境下生长得更快。
生物化学反应的“甜蜜点”: 许多关键的生物化学反应,包括能量的产生(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DNA的复制和修复、蛋白质的合成等等,它们在 37℃ 左右的温度下进行的速率最快、效率最高,而且稳定性最好。这是一种经过亿万年自然选择筛选出来的“最适合”的生化环境。

举个例子类比:

你可以想象一下,咱们身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精密仪器,而 37℃ 就是这个仪器运行的最佳“工作温度”。

如果温度低了(27℃),就像是电脑CPU风扇不转了,虽然不会立刻烧毁,但运行起来会非常卡顿,各种程序会慢得让你抓狂。
如果温度高了(47℃),就像是电脑CPU过载了,瞬间就会出现蓝屏死机,甚至直接损坏主板。

而 37℃,就是让这个仪器既能高速运转,又能保证所有部件正常工作,不容易出错。

所以,37℃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数字,而是我们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的“试错”和“优化”得出的宝贵遗产,它代表了生命在能量利用、稳定性和适应性之间的最精妙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应该放到医学院毕业大考里面做论述题。

保证考S很多人。

“为什么?”

其实至今还是一个谜。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前部中间区的视前内侧核、前核(副交感/散热)(Anterior hypothalamic nucleus)后核(交感/保温)(Posterior nucleus of hypothalamus)调节体温。 但是机制不清。







淀粉是人最容易找到的能量来源。


////////////////////////////////////////////////////////////////////////////////////////////////////

(感染性)发热(fever)

丘脑的下方(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枢,在病原体感染而诱发或释放的致热原刺激下调高体温基准点,可造成的体温上升(大于口温37.8℃或肛温38.2℃)。

////////////////////////////////////////////////////////////////////////////////////////////////////////



。。。。。。

老乡接着说:

”为了涨姿势,一个村妇误入了一个物理博士群,见到有人问:一滴水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会不会弄死人? 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讨论。一小时后村妇怯怯地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群里刹那间死一般的静了下来……然后,她就被踢出群了……”

俺乖巧地接茬说:

“村妇真是没见识, 她被踢出群肯定是因为她没见过冰雹。好吧, 给俺讲讲耳放的推力。”

。。。。。。

/////////////////////////////////////////////////////////

麦文学 散文列表

zhihu.com/people/mai-we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answers/by_votes     

zhihu.com/people/mai-we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posts/posts_by_votes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俺有两个专栏, 欢迎大家来踩踩:



【待续】

user avatar

看过一篇科普视频。忘记名称了,大意说在37℃下,人体各种酶活性最高,多数基础代谢最旺盛,是进化出来的buf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知道咱们人体的“舒适温度”为啥定格在 37℃,而不是别的值?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来的,而是经过亿万年自然选择,优化到极致的结果。就好比给服务器调个最合适的运行温度,太高了会烧坏,太低了效率又上不去,人体也是这么个道理。要说为什么是 37℃,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聊聊。一、为什么不能太低?(比如 27℃)想.............
  • 回答
    《三体》系列中,贡献卓著的角色绝大多数为男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1. 宏观叙事背景与创作意图: 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视角: 刘慈欣创作《三体》时,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同时,作者本人作为一名男性科幻作家,其作品自然会带有一.............
  • 回答
    关于罗辑的“破壁人”身份,这绝对是《三体》系列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之一。与其说罗辑的破壁人是别人,不如说他自己便是那个最彻底、最孤独的破壁者。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三体》中“破壁人”概念的本质,以及罗辑在其中的独特处境。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破壁人”。在《三体》的语境下,“破壁人”并非一.............
  • 回答
    罗辑在《三体》中的结局,确实可以用“妻离子散”来形容,这背后蕴含着他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和宇宙文明残酷的现实。要理解他为何落得如此境地,以及他本可能如何避免,我们需要深入他的经历和选择。罗辑的“妻离子散”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确罗辑的妻子和孩子是指谁。在原著中,罗辑并非有血缘关系的妻子和孩子。他.............
  • 回答
    一个人不吃不喝也不排泄,体重却会减轻,这背后牵涉到我们身体最根本的能量消耗和物质转化过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身体内部,看看那些看不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是如何一点点“偷走”我们的质量的。核心问题:身体是个巨大的能量加工厂,时刻在运转我们的身体,即使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也并非完全停滞。它是一个.............
  • 回答
    有些人对体育或体育课的厌恶,往往源于一系列复杂的个人经历、身体感受以及心理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懒”字就能概括的。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些原因,或许能更理解他们为何对运动望而却步。讨厌体育或体育课的“根”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承认,体育课和真正的体育活动之间,是有区别的。很多时候,对体育课的厌恶,可能只是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确实不少健身博主在推荐给大体重人群的运动时,会反复强调“不伤膝盖”,而游泳这个选项似乎不像他们口中那样被频繁提及。但这并非意味着游泳效果不好,而是背后有一些更细致的考量,以及健身博主们基于自身定位和传播策略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掰开揉开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点:游泳对大体重人群来说,.............
  • 回答
    罗辑的人生轨迹,从拯救世界的英雄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执政官,再到被视为无法摆脱黑暗森林的“老狐狸”,甚至有些人会用“暴君”来形容他,这之间的转变,确实是《三体》中最令人动容,也最让人深思的。如果抛开那些宏大的宇宙背景,单单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全然不可理解,而是被一系列极端环境和沉.............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我们社会对身体暴露的一种普遍认知和分类。简单来说,体操女运动员在赛场上穿三角运动服不被认为是“走光”,而生活中女性穿裙子露出内裤会被认为是“走光”,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情境与意图的根本差异: 体操比赛: 这是专业竞技场合,运动员们穿着的是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是许多人心头绕不过去的坎。说到子女跟从父亲姓氏,说是男女不平等,这说法本身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说它体现了男女不平等?根子在于历史和文化。几千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权力、财产、名号这些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男性继承和传递的。姓氏,就是这种传递的重要载体。.............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 回答
    将普京称为“独裁者”的说法,通常是基于对他执政方式、权力集中程度以及俄罗斯国内政治环境的观察。这种说法并非单一观点,而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并且在国际社会和俄罗斯国内都有不同程度的讨论和证据支撑。以下是人们认为普京是“独裁者”的常见理由,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统治: 长期执政和.............
  • 回答
    关于“一、二野、四野正职负责战役指挥,唯独三野副职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的说法,以及为何形成这种“体系”的问题,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些历史事实和当时的具体情况。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需要厘清一个前提: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在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战役规模的扩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你看刘翔、李娜、林丹、孙杨,这些名字都是响当当的,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数的荣耀和激情。但你说他们“结局都不好”,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极端,也未必完全准确,但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指他们职业生涯的后期,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波折、争议,或者收尾.............
  • 回答
    人类体温似乎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个现象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随着时代变迁、生活方式的演进,逐渐显露出的一个复杂趋势。虽然科学界对于“人类体温正在下降”的说法尚未达成完全一致,但许多研究确实指向了这一方向,并且试图解释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可以从生理学层面来理解体温的重要性。体温,尤其是核心体温,是维持生命.............
  • 回答
    说来也是挺奇怪的,看完《人类简史》后,我没觉得什么“顿悟”、“三观颠覆”,反而像是掉进了一个无底洞。不是那种悲春伤秋的忧郁,而是一种更深沉,更让你无处着力的地方。一开始,我以为自己会因为了解了人类漫长的历史而感到一种宏大的渺小,或者因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振奋。结果呢?恰恰相反。我发现,无论我们人类.............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有时候上午量体温,感觉一切正常,但到了下午,即便是做着同样的事情,身体似乎也多了一丝“热度”?这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们体温的起伏,就像一个看不见的节拍器,精确地调节着我们的生理节奏。而下午体温比上午高,背后有一套相当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在运作,远非“身体变热了”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了.............
  • 回答
    《三体》中关于“刻在石头上”的比喻,虽然深刻地描绘了文明信息传递的困境和漫长,但现实中,人类记载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远比这要丰富和复杂得多。石头确实是人类最早的载体之一,但绝非最长久或最高效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人类信息记载方式的演变,看看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粗糙的石头走向我们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回答
    “筋”这个字,在我们说“拉筋”的时候,它指的可不是你家里那种挂衣服的绳子,而是身体里一种更重要、也更神秘的东西。“筋”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筋”在我们中医里,常常指的是筋膜、肌腱、韧带等这些连接骨骼、肌肉,并且具有弹性和伸展性的组织。你可以想象一下,它们就像是身体里的“橡皮筋”或者“绳索”,把我们.............
  • 回答
    “最不靠谱的器官”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但从科学严谨的角度来说,人体内并没有一个器官可以被贴上“最不靠谱”的标签。每个器官都在人体这个复杂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一个器官“不靠谱”,那么整个身体的运转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并且在正常情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