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时期中日关系及当时的国际环境怎样?

回答
民国时期,也就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与日本的关系跌宕起伏,错综复杂,其演变过程深刻地受到当时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充满了民族主义的激昂与帝国主义的扩张,也交织着国际力量的博弈与平衡。

一、 民国初年:从“友好”的姿态到暗流涌动

民国建立之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日本表面上对此表示“欢迎”,甚至派遣特使前来祝贺。这种姿态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对中国新政权的观望,以及在“东方共荣圈”的构想下,希望引导中国走向亲日道路。许多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民国初年的政治、军事骨干,他们与日本的联系一度较为密切。

然而,这种表面的“友好”背后,却是日本对中国主权的持续觊觎。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外交手段,巩固其在辽东半岛、旅顺大连等地的特权。袁世凯时期,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更是暴露了其吞并中国的野心。尽管最终因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而未能全部实现,但这无疑极大地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矛盾。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日本势力的膨胀与中国的机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进一步扩张势力的绝佳机会。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东方。日本趁机向德国宣战,并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包括青岛和胶济铁路。战后,作为战胜国,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中国政府提出的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遭到拒绝。这一事件在中国国内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标志着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抗争的开始。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傲慢态度,使得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依赖外部力量解决中国问题是行不通的,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反抗。

三、 军阀混战与日本的“借机渗透”

在民国初年和军阀混战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日本乘机利用中国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进行渗透,扶植亲日势力,以达到其控制中国的目的。例如,张作霖在东北时,就与日本陆军保持着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合作也有冲突。日本通过提供贷款、武器,甚至直接干预中国国内政治,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

四、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中日关系的尖锐化

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中国国内要求抵制日货、维护国家主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北伐战争的推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方面的努力,都对日本在华的利益构成了潜在威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悍然进攻中国东北,并很快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这一事件彻底打破了地区和平,也彻底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五、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与国际格局的剧变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空前惨烈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与此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轴心国联盟: 20世纪30年代,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相继崛起,它们奉行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政策,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日本与德、意两国形成了“轴心国”联盟,共同对抗英美等国。
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 面对日本的侵略,英美等国起初采取了“绥靖政策”,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妥协来避免战争。这种政策实际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扩张,也让中国长期孤立无援。
国际联盟的软弱: 国际联盟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在制裁日本侵略方面表现得软弱无力,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扩张。
苏联的态度: 苏联在中国抗战初期给予了一定的援助,但其政策也受到自身国家利益的制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的侵略也进一步升级,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后,中国与美、英等国正式结盟,共同对抗日本。

在中国抗战的最后阶段,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的侵略终于被击败。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百年屈辱。

六、 战后初期:短暂的和平与内战的阴影

抗战胜利后,中国短暂迎来和平。然而,由于国共两党在战后重建和国家政治制度等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中国很快陷入了全面的内战。日本的战败,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内部力量的重新洗牌提供了机会。

总结:

民国时期中日关系是中国近代史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章。它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日本的侵略阴影,经过日本“二十一条”、山东问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最终演变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

当时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为日本的扩张提供了机会,也为中国人民的抗争提供了舞台。法西斯主义的崛起、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国际联盟的软弱,都曾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但也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最终帮助中国摆脱了日本的奴役。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牺牲精神,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民国时期中日关系的演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主义的兴衰、帝国主义的扩张以及国际力量的博弈,最终为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的尊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不是专门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多有疏漏,试答一下权当抛砖引玉。

读过题主的材料,感觉题主想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甲午战争后至民国初期的中日关系”。毕竟民国也是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中日关系经过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那么这段时间内中日关系是怎样的呢?

题主有一个误解:甲午战争中我国被日本击败蹂躏,因此国民必定对日本怀有不共戴天之仇,老死不相往来。

对日本有仇恨,这个不假;但同时,另外一种情感更为强烈——向日本学习以自强。

1895年的甲午战争使得中国人突然发现自己落后于这个小邻居,但同时也认识到同为黄种人国度、但却自强成功的日本,它的经验比不同文也不同种的欧美国家更为可资借鉴;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作为第一个在现代化战争中击败白人的亚洲国家,更是给了中国人一种希望——同为黄种人的中国是不是也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而强大起来?

纯粹的仇恨没有任何意义,学习对手的强大之处才能让自己也强大起来。于是这一时期,一股中国人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兴起了。

题主上过历史课,所以肯定知道戊戌变法——这是向日本学习的第一个大事件,“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随后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经验”对于中国的意义大增,1906年后留日学生迅速增加,蒋介石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不是一个必须时时防范的敌人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流行“大亚洲主义”的思潮,倡导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西方列强侵略。后来分为两派,左翼主张亚洲各国平等合作,右翼主张亚洲要以日本为宗主国。

在这其中许多日本人士是坚决支持中国革命的,这也是孙中山和同盟会得以在日本立足的原因之一。但这些人,归根结底是日本的民族主义者,他们支持中国革命的背后也是有着精心的计算的。我记得,犬养毅曾经计划通过资助孙中山以最终实现控制满洲的方案。

关于日本教官在华任教,这也并不奇怪。各种各样的洋教官在洋务运动后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了。如果题主回忆一下历史课本上“二十一条”的内容,就很容易记起“任用日本教官训练中国军警”这一条。

至于蒋介石在日本服役,我查了一下,蒋介石进入的是东京振武学校,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为中国留学生设立预备学校,并不是正式的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可以理解为速成班。这个学校的学生在日本军队中服役,算是一种实习,也没什么奇怪的。

总体来讲,日本并不限制中国人来学习;相反,接纳留学生前来学习,接受日式教育,这是在中国未来军政精英中布置人脉、传播大亚洲主义意识形态的绝佳机会——而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中的亲日派,大多都有留日军校学习的背景。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也就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与日本的关系跌宕起伏,错综复杂,其演变过程深刻地受到当时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充满了民族主义的激昂与帝国主义的扩张,也交织着国际力量的博弈与平衡。一、 民国初年:从“友好”的姿态到暗流涌动民国.............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都包含着武装冲突、割据势力以及争夺地盘的特点,这与古代战争有相似之处。然而,将民国军阀混战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类比。 这种类比忽略了两者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的巨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武器装备.............
  • 回答
    民国时期法币的贬值,绝非如一些历史书上简单概括的那样,仅仅是“国民政府滥发货币”造成的。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因素,如同一个被层层拨开的洋葱,每一层都有其令人心痛的真相。我们先来剖析一下“滥发货币”这个说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庞大的军费开支,确实加.............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军阀的数目之多,真是一个难以精确统计的庞大数字。与其说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不如说是一个不断演变、互相吞噬、又分裂重组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但要给出一个准确的“最多总共”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军阀”。在民国时期,军阀通常指的是掌握一定地.............
  • 回答
    民国时期的“抓壮丁”现象,绝非小说或影视剧里那些单一、脸谱化的场景,它是一段复杂、残酷,又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命运的历史。要说“抓壮丁”,得先明白它出现的背景,以及它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首先,我们要知道,在那个乱世,战争是常态。无论是北洋军阀混战,还是后来的国共内战,亦或是日本侵.............
  • 回答
    谈到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权力、财富和腐败的紧密结合。蒋宋孔陈,这四个姓氏的联姻,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国民党政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绕不开的话题。那么,他们真的如传说中那般,全都贪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去历史的滤镜,更细致地审视。“四大家族”的崛起与权力网络首先,.............
  • 回答
    民国时期上海的经济巅峰,想精确地折算到现在某个城市的绝对值,这简直是个天大的难题。经济规模这东西,就像一张不断拉伸的橡皮筋,而且上面还标着不同的刻度,要对标到现在的尺度,还得考虑到无数个影响因素。不过,咱们可以试着抽丝剥茧,从几个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上海,然后“大约”地类比一下。首先,咱们得把民国上.............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教授工资是否比现在大学教授高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难以简单概括的论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涉及到许多不同层面的比较,包括购买力、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以及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烽火连绵、百废待兴的民国时代。那时候,大学教授的地位确.............
  • 回答
    民国时期,一个被历史车轮碾过又充满变革的时代,其残酷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深深烙印在那个时代的土地和人民身上。要详尽地描述它,恐怕需要翻开无数尘封的史书,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切面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重量。1. 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国时期,可谓是“乱世”二字的极致体现。从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军阀混战,到国民党.............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深刻地体现在了各阶层的生活条件上。笼统地说“民国时期”有些过于宽泛,因为这段时期从1912年延续到1949年,期间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政权,以及各种内战、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但我会尽量为你描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民国时期“骂军阀”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为“道德绑架”,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为了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民国时期: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充满了动荡、革命、内战以及对外战争.............
  • 回答
    民国时期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地域差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总体而言,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甚至可以用贫困来形容。然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中,也存在着一些相对好一些的农民。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民国时期农民的生活水平:一、 经济状况:贫困是普遍现象 土地问题.............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为何事后责任不被追究,甚至还能继续为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权力格局,并非简单的善恶对错可以一概而论。而将朱毛(以及其领导的红军)与传统意义上的民国军阀进行类比,尽管在某种层面上看到了其武装力量和政治争夺的相似性,但从根本性质和历史进程来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分别从这.............
  • 回答
    要说民国时期的西北军,那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书。他们穷得叮当响,但打起仗来,却能让那些手握先进武器的“洋枪队”都头疼不已。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一、 并非“穷”得一无所有,而是“相对贫困”下的“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穷”这个概念在西北军身上,更多是一种相对的贫困.............
  • 回答
    民国时期的教育,要说是否“走在世界前沿”,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其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与同时代其他国家教育的比较。简单地说,民国教育在某些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展现出了迎头赶上的雄心和努力,但要称之为“走在世界前沿”,则需要更谨慎地看待。时代背景与教育的巨变首先,我.............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涌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建筑事务所,它们如同一股股清流,为古老国度注入了新的建筑生命力,也为我们留下了至今仍令人赞叹的建筑遗产。这些事务所,无论规模大小,都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探索着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之路。要说起当时活跃的建筑事务所,不能不提那些由留学归来.............
  • 回答
    民国时期,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群星璀璨的时代。无数国学大师、政治家、史学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的名字至今仍镌刻在中国文化的长卷上。“乱世出英雄”固然是原因之一,毕竟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个人的才能和勇气更容易被看见和激发。然而,仅仅将此归结于乱世,未免过于简单了。要想探究其深层原因,我.............
  • 回答
    说起我祖辈在民国时期的生活,那真是一言难尽。日子是过的,但要说“好”或者“不好”,又好像都包含了一点。我的祖父,他是在南方一个比较小的县城里长大的。那时候,县城里也有一些新事物,但大部分人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家里是做点小本生意的,开了一家杂货铺。卖些针线、布匹、油盐酱醋,还有一些零碎.............
  • 回答
    民国时期的重工业,要说“退步”这个词,得先弄清楚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如果把清末的重工业水平简单理解成零基础,那民国时期无疑是有了起色,并且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如果把“退步”理解为从一个上升趋势被打断,或者发展得不如预期,那倒是能找到不少原因。咱们得先看看清末那点儿家底。曾国藩、李鸿章那一批人,搞洋务.............
  • 回答
    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确实投入了巨额的财力来维持和发展庞大的特务系统。这并非因为政府“钱多得没处花”,而是出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和战略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以及国民党政权的性质。一、 严峻的内外环境催生了“安全至上”的逻辑民国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