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国初大汉民族主义盛行吗?

回答
建国初期,大汉民族主义的思潮确实比较活跃,但要说“盛行”,可能还需要更细致地辨析。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建国初期”这个时间段。通常我们指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大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段时期,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在进行大规模的重塑。

汉族民族主义的背景和表现:

历史的延续性: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在反抗外来压迫的过程中,其民族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激发。这种在反帝反殖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凝聚力,自然会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参与革命的早期领导人和普通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是以汉族为核心的。
国家统一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面临着巩固政权、统一全国的艰巨任务。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强调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是至关重要的。而汉族作为人口最多的主体民族,在国家建设中自然扮演着核心角色。这种“以汉族为基础”的国家认同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会显露出汉族中心主义的色彩。
宣传和教育的侧重: 在当时的宣传和教育中,也确实会强调汉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这既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也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梳理和再认同。例如,在强调中国历史的时候,往往会突出汉朝、唐朝等汉族王朝的辉煌,这些历史叙事在潜移默化中会强化汉族的中心地位。
对旧社会遗留问题的反思: 虽然新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的原则,但近代以来,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消除。在反思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对汉族中心地位的误解或过度强调。
“民族识别”与“国家认同”的交织: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纠正国民党时期将许多民族错误识别为“汉族”或“蛮夷”的做法,以实现民族平等。然而,在划分和认同民族界限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可能也会出现对汉族文化和传统的过度强调,以作为“标准”或“参照”。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与之并存的另一面:

“中华民族”概念的强调: 尽管汉族民族主义有其存在的基础,但新中国在官方层面,更加强调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决定的。毛泽东等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政策的推行: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民族歧视政策,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在法律上和政策上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在实际工作中,也努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反对大汉族主义。
“反大汉族主义”的提法: 随着民族政策的深入,特别是为了避免重蹈近代以来某些以汉族为主体但出现民族压迫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也开始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大汉族主义”,并将其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在官方层面,并不鼓励将汉族民族主义推向极端。

总结来说,建国初期,“汉族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延续和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的一种思潮,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政策执行。 很多时候,它表现为对汉族历史文化成就的自豪,以及在国家建设中汉族主体作用的自然凸显。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方针是“民族平等”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因此,“盛行”这个词可能过于绝对。 汉族民族主义的思潮与“中华民族”概念的推广、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反大汉族主义”的努力,是同时并存、相互博弈的。 很多时候,官方的宣传和政策导向,是在努力平衡和引导这种民族意识,使其朝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放任其走向极端。

可以说,建国初期的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过程,其中夹杂着历史惯性、政策调整、社会思潮以及国际国内环境等多重因素。理解当时的民族主义,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去体会那种在国家新生、民族融合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团结某些群体,给你一个面子,台阶下。

后面半句警惕地方民族主义,就被你们吃了。

某些人不知道什么叫特赦吗?特赦是意味着你们依据有罪,罪孽依旧深重。只是给你们一个机会回头是岸。不是不追究责任的意思

user avatar

你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觉,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要警惕大汉族主义”,却没看到还特别强调了~“同时也要警惕地方民族主义”。只不过因为汉族人多,所以经常会被人拿来说事。

user avatar

民国没有什么大汉民族主义,除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和其他民族基本没什么冲突。而如果热爱本民族就是大**民族主义,那没有什么民族不是“大”民族主义的了。

建国初或者说建国以来,一直反对汉民族的民族主义,甚至写进宪法有着多重历史原因。

一是共产主义思想的根基是用阶级代替民族,从而构建一个跨民族的大同社会。这里面可能有马克思作为犹太人对于民族的复杂心态,所以曾经最初的共产主义国家都会摈弃民族主义,甚至将民族主义视为洪水猛兽。

二是曾经的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为原则,而三民主义就源自汉民族的民族主义。所以建国初期我党为了防止国民党将民族主义作为宣传手段,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加以限制。

三是国共态势的转换开始于三大战役,而最先开始的辽沈战役是最关键的转折点。这场战役,我党领导的四野得到了东北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包含大量满族同胞。所以建国之后东北也成了我朝的龙兴之地,大量重点企业和院校在东北建立,并集中全国之力对东北进行开垦。

加上定都北京后,为了打消满族同胞的一些顾虑,所以将反对大汉族主义写入宪法。

——————分割线——————

我个人觉的在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解体后,摈弃民族主义的道路走不通。朝鲜、伊朗、古巴基本可以算作民族国家。

所以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民族主义相结合的道路,我个人认为以满清正统打造民族认同是费时费力且行不通的,而以汉民族为本位的民族主义才是阻力最小,最没有后遗症的。

user avatar

因为天无二日,只能有一个太阳。

而以主体民族的体量之大、资源之多,一旦民族主义觉醒之后,足以另造一个太阳。倘若此时的统治阶级并非以民族主义为合法性依据,那么双日凌空,谁为正者?

所以凡是列宁式国家都要反对主体民族的大民族主义,从亚得里亚海到契丹,概莫如是。

甚至主体民族比例越高,原罪也越重。USSR尚有大俄罗斯主义,赛里斯何时有过大汉族主义?

至于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则威胁不大,就算所有族员皆有反骨,也不过是萤火之光,安得与太阳争辉?

反之,萤火之光倒是可以削弱另一个太阳的光芒,如此高收益低风险的事情,岂可不为?


忽然发现“大汉族主义”也是有的,只不过是在……

m.weibo.cn/detail/4362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建国初期,大汉民族主义的思潮确实比较活跃,但要说“盛行”,可能还需要更细致地辨析。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建国初期”这个时间段。通常我们指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大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段时期,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在政治、.............
  • 回答
    政协委员钟茂初提出的“建议乡村教师工资大幅高于城市教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乡村振兴、人才流失等多个重要方面。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建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议?核心痛点是什么?提出这样的建议,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
  • 回答
    哥们,作为一名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建筑新生,你的选择至关重要。CAD、3D建模这些软件,可是咱们吃饭的家伙,对电脑性能的要求可不低。5000块的预算,想在国内买一台足够胜任这些工作的笔记本,确实需要好好琢磨一下。别担心,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让你心里有数。首先,咱们得明白,5000块的预算,要在这块儿.............
  • 回答
    川藏南线,六月初,新手自驾,首次进藏,这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确实需要好好说道说道。别的不说,这绝对是一趟让你终生难忘的旅程,但同时,它也充满了挑战,尤其对于没有自驾经验的新手来说。先来说说“危险吗?”这个问题。坦白讲,川藏南线绝不是一条“普通”的公路,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但能不能化解,取决于你做了多少.............
  • 回答
    伪满时期的建国大学:在畸形政权下的存在与影响伪满洲国时期,一个由日本军国主义扶持建立的傀儡政权,也试图构建一套符合其意识形态的教育体系。在这其中,建国大学扮演了一个特殊且复杂的角色。要评价建国大学,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所普通的大学,而必须将其置于伪满洲国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其建立的目的、教.............
  • 回答
    明朝建立伊始,国号定为“大明”。关于这个“明”字,历来有许多讨论,其中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便是它与明教有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明教在元末的社会影响以及“明”字的象征意义等多方面来审视。朱元璋的早期经历与明教的渊源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曾为地主放牛,后又因饥荒被迫出家为.............
  • 回答
    建国初期,苏联对新中国来说,那真是雪中送炭,意义非凡。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方方面面的支持。而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毫无保留地伸出了援手,这份情谊,用“巨大”二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1. 工业基础的奠基者:没有苏联,就没有中国早期的工业体.............
  • 回答
    晚清到建国前,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确实涌现出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文化巨匠,他们的名字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辜鸿铭、钱锺书、陈寅恪只是其中的代表,还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鲁迅等等,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天空。要说这“那么多”大师的出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因素交织、碰撞的.............
  • 回答
    张克侠和何基沣这两位在解放战争中起义或被策反、为新中国建立立下特殊功勋的高级将领,在新中国成立后,似乎并没有获得与他们贡献相匹配的政治地位或担当重任。这其中的原因复杂,涉及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个人因素以及时代的特殊性,绝非一两句话就能道尽。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他们二人“特殊”的身份。 张克侠是傅作义的.............
  • 回答
    地理大发现初期,也就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确实没有在新大陆独立建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当时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对新大陆的认知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独立建国”这个概念。在那个时代,欧洲各国正处于民族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君权日益集中,国家主权.............
  • 回答
    东北,一个在很多人印象里只与寒冷和荒凉挂钩的土地,但在建国初期,它却承担起了共和国工业化起步的重任,一跃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邃的历史逻辑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简单说,不是东北的环境“差”,而是那个时代,“差”的环境里蕴藏着“好”的资源和“易”的战略优势,而这些,恰恰.............
  • 回答
    杨虎城将军的故事,总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扼腕叹息。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团结,为了抗日大业,不惜背负骂名,做出惊天之举。如果历史的车轮再往前推那么一推,如果他能像一些同时代的国军将领那样,安然度过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命运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真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的问题。首先得明确一点,杨虎城将军.............
  • 回答
    沈从文、老舍、巴金、冰心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建国后)的创作确实普遍不如建国前那样被认为是代表性的“佳作”,或者说他们的创作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涉及了社会变革、政治环境、作家个人经历、创作观念的转变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阐.............
  • 回答
    在印度形形色色的方言邦里,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是否仍占多数?这个问题颇有意思,而且答案也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而显得更加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印度刚建国时,看看当时的情况,再对比现在,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演变。建国初期:印地语的推广与抗拒印度独立之初,中央政府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构建.............
  • 回答
    关于是否到了恢复功能完备的繁体字的时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输入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建造简化字,初衷确是为了扫除文盲,推广教育,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学习和使用汉字。在那个年代,手写是主要的文字载体,字体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到书写速度和学习成本。简化字以其笔画少、结构简便的特点,无疑.............
  • 回答
    现代女权理论:从“半边天”到多元视角的飞跃建国初期,“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云霄,这无疑是中国社会在女性解放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宣告了女性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不再是附属品,而是能够承担起与男性同等责任的社会力量。然而,如果将这份历史性的进步与当今纷繁复杂的现代女权理论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其内涵.............
  • 回答
    刚来长沙?那可太棒了!这座城市绝对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别的不说,光是那股子热情劲儿,就能让你立马融入。作为过来人,给你掏心窝子说几句,希望能帮你少走些弯路,更快地爱上这里。生活篇:先安顿下来,再好好玩! 租房: 这是头等大事。长沙的房价相对一线城市来说比较友好,但地段和配套还是得好好挑挑。 .............
  • 回答
    一个朝代从建立之初能够开创盛世,经历风雨,到走向衰亡,最终崩塌,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为什么初期能“经得起动荡”,而末期却“不行”?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结果。一、 开国之初:新生力量与奠基优势朝代建立之初,往往伴随.............
  • 回答
    北京南站等一些高铁站在建设之初,对于客流量的确有考虑,但考虑到的是“当时认为的”超大客流量,而不是“如今实际体验到的”爆炸式增长的客流量。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规划之初的考量与现实的脱节: 宏观战略的推进: 高铁网络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区.............
  • 回答
    初读《资本论》的人,首先要恭喜你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但也极其有价值的学习之路。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巨著,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百科全书。初次接触它,可能会感到信息量巨大、概念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日常阅读的通俗读物有所不同。以下是我为初读《资本论》的你准备的一些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