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政协委员钟茂初:「建议乡村教师工资大幅高于城市教师」,对此,你这怎么看?

回答
政协委员钟茂初提出的“建议乡村教师工资大幅高于城市教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乡村振兴、人才流失等多个重要方面。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建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议?核心痛点是什么?

提出这样的建议,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提出的原因:

1. 乡村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人才吸引和留住难: 乡村地区普遍面临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优秀年轻教师匮乏的问题。城市教学资源、生活条件、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更有吸引力,导致大量乡村教师选择流向城市,或者在有能力后离开乡村。
工作条件艰苦: 许多乡村学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教师需要克服更多的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
职业发展受限: 乡村教师接触前沿教学理念、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职业晋升的通道也可能不如城市教师畅通。
教学任务繁重且综合: 乡村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除了教学,还需要承担班主任、德育、家访、心理辅导,甚至学校的管理和行政事务,工作量大且内容复杂。
社会支持与认可度: 部分偏远地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公众认可度可能不如城市。

2. 促进乡村振兴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需要: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高质量的教育是培养乡村人才、提升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没有优秀的教师,就难以提供优质的教育。
打破城乡教育资源不均: 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从根本上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提供学校,更是要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好老师的教育。如果乡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公平。

3. 物质激励是吸引和保留人才的有效手段:
在其他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改善的情况下,提高工资待遇是最直接、最能立竿见影吸引人才的手段。这可以弥补乡村教师在生活成本、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劣势。

二、 “大幅高于城市教师”的可能含义与潜在考量

这里的“大幅高于”是一个相对概念,可能包含以下几种理解和考量:

1. 基础工资的显著提高: 确保乡村教师的基本工资水平远超同等资质的城市教师,以此作为一种“补偿”。
2. 津贴、补贴的叠加: 除了基本工资,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乡村教师补贴,例如:
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按照地区艰苦程度分级,给予不同力度的补贴。
交通补贴/住房补贴: 解决教师在交通不便和住房困难问题上的经济负担。
教学成果奖励: 对在教学质量、学生升学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乡村教师给予额外奖励。
服务年限奖励: 鼓励教师在乡村长期任教,服务满一定年限给予高额奖励。
3. 晋升通道的倾斜: 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对长期在乡村任教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加分。
4. 培训和发展机会的保障: 确保乡村教师能够获得与城市教师同等甚至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并为此提供相应的费用支持。

三、 这一建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合理性:

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 能够有效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解决乡村教育“缺好老师”的燃眉之急。
是弥补城乡教育差距的有力措施: 通过经济杠杆来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质性进展。
符合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 乡村教育的质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投资于乡村教师就是投资于乡村的未来。

可行性与挑战:

财政压力: “大幅高于”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投入,这对许多财政本就不宽裕的乡村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资金支持。
“一刀切”的风险: “大幅高于”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新的不公平,例如,在乡村内部,经济发达的乡村和欠发达的乡村,教师待遇标准如何界定?以及如何避免教师过度集中在少数“热门”乡村。
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科学地评估乡村教师的工作表现和贡献,以确保高薪配得上高付出、高成效?需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制度设计的复杂性: 实施这一建议需要周密的制度设计,包括资金的来源与分配、补贴的细则、监督机制等,确保政策能够落地并产生预期效果。
非物质因素的考量: 虽然物质激励很重要,但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还与教学自主权、学术自由、工作环境、社会尊重等非物质因素密切相关。单纯提高工资可能无法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四、 对“大幅高于”的细化思考与建议补充

为了使这一建议更加落地有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化:

1. 分级分类激励: 并非所有乡村教师都适用“大幅高于”的标准。可以根据地区艰苦程度、交通便利性、教育资源匮乏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级,制定差异化的薪酬标准。
2. “服务期+高薪”模式: 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服务,并承诺在服务期内享受远高于城市同行的待遇。服务期满后,可根据其贡献和意愿,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转岗机会。
3. 与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挂钩: 让在乡村辛勤耕耘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获得优先或倾斜,打破职业发展的壁垒。
4. 建立长效机制: 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教育专项资金等,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而非临时性的项目。
5. 配套措施并行: 在提高工资待遇的同时,同步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供更多培训和发展机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人文关怀。例如,解决教师住房问题,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建立教师交流平台等。
6. 加强宣传和心理建设: 宣传乡村教师的价值与奉献精神,提升社会对乡村教师的尊重与认可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7. 鼓励社会参与: 引入企业捐赠、社会公益基金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五、 结论

政协委员钟茂初提出的“建议乡村教师工资大幅高于城市教师”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提议,它直击当前乡村教育人才困境的痛点,并试图用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

总体来看,我对此建议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其出发点是好的,目标是重要的,即通过提升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

然而,在实施层面,“大幅高于”需要有明确的政策界定和详细的实施方案,必须充分考虑财政可持续性、地区差异性、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以及配套措施的完整性。如果能够通过精细化的设计,让这笔钱“花得值”,真正发挥吸引和激励作用,并且不引发新的不公,那么这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政策创新。

这项建议的核心在于承认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资源和努力。这不仅仅是关于钱的问题,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教育体系,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无论他们身在何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家有个亲戚,他家的孩子现在服役的地方是西藏,每月能拿到的工资要比内地高出不少。虽然这样,但就大多数人的心理来说,即便西藏工资高,也不是人人都想去西藏。

与之类似的还有新疆,当地教师、公务员等的工资,都比内地同等级的岗位要高很多。但当地很多岗位现在依然招人困难。

所以某些人觉得,只要提升了乡村的待遇,城镇老师就会不满意,这是不存在的。乡镇的工作环境本就差一些,生活各方面也有不便。城镇老师虽然工资会低一些,可在城中生活很方便。也不用说老师,同样是公务员,同样级别的岗位,乡镇公务员比市区工资高2000,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选择市区公务员。觉得乡镇公务员工资高就好的,那你也可以去考嘛——乡镇公务员的竞争激烈度比市区小多了。

不过,具体到这个件以上来说,一个村建设一个高质量小学也是不显示的。现在国内一个自然村的人口,少则一两百人,多则两三千人。即便按照两三千人的标准来算,乡村中也没有几个学生。像我在山东,所在的县人口还是比较多的,当年上小学也是三四个村的人集中起来上一二年级,十几个村的人一起上“联合校”的三四五年级,几十个村的人一起来上“镇中学”。当年我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整个班也才9个人而已。就这个人数,是没办法支撑起一个高质量小学的。

未来真要乡村振兴,第一步应该还是先把一些村子集中一下,人数多了才能搞得起来好得基础设施,不然成本真的太高,很多好的想法也就只能是想法。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每到放假的时候就会被父母送到农村的奶奶家,我的二姑曾经是村里小学的教师,为了便于看管那个曾经是熊孩子的我,她有时会安排我坐在教室后排和村里的学生一起上课。

那是一间符合了大多数人想象的“乡村中学”:低矮破旧的平房连成一排,尘土飞扬的操场的角落里是丛生的杂草,斑驳的学校铁门每次开启都有着“咿咿呀呀”的响声。

而这一切所谓的“艰苦”对于第一次见到这样场景的我来说,更多的是好奇,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类似于“culture shock”的体验。

因为很难把面前的这个亲戚当做老师,所以我当时的“就读体验”还不错,在没有任何来自于学校规章制度的压力时,坐在午后的教室里,在阵阵读书声中盯着窗外的碧蓝天空和皓洁云朵,其实是一件有些惬意的事情。

不过,在开小差之余,我也会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老师”讲课。

首先,他们的进度比我们慢很多,在还没有“内卷”这个词之前,城镇的学校就已经把过度竞争的趋势从中学蔓延到小学。在我当时就读的小学,老师们已经有意识地按照考试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必考部分重点讲,选读的课文留做自习作业。抢进度是为了让我们有相对大量的时间进行“题海”训练。

而这所乡村小学里,他们还在“老老实实”地按照进度学习。

另外一点,即使有着考试压力,我们那个三线城市的小学里,老师们还是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扩展,讲述一些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知识。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是巨大的启蒙。

反观这个乡村小学,学生们每天重复着的,无非就是“划分自然段”,分角色朗读,练习生词等机械的任务。再说句不太尊敬的话,我二姑的普通话发音都有问题,遑论教学?

这是资源分配带来的师资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却似乎远远不止于此。

后来,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突然听父亲提起,那所乡村小学倒闭了。不是村里的资金问题,单纯是因为招不上来学生了。

村里越来越没有年轻人留下来了,剩下的适龄学童甚至很难拼凑出一个班级。而打工的盛行也又一次地冲击了乡村学校本就脆弱的教育体系。

一方面是好山好水好无聊的一成不变的乡村,另一方面是五光十色的仿佛有着无限可能的城市。看着那些打工的哥哥姐姐们在逢年过节时染着“时髦”的发型回到村里,用着他们从来也没有见过的东西,小孩子很难不对自己继续读书的决定产生质疑。

这是我第二次对乡村学校感到惊讶,我原本以为从小学一直读书到大学是一种“天经地义”与“约定俗成”,以当时我的认知水平,真的无法想象,原来对很多长在乡村的少年来说,还有“另一条路”,而这条路,很可能充满荆棘。

再后来,我一路读到了研究生,再看到那几个中途辍学的曾经的玩伴,自然是无尽感慨。

我当然可以说我们各自有各自的痛苦,但我在他身上却似乎能看出一种痛苦却不知来源的迷茫。

他如今也成为了一名标准的“村里闲汉”,这种迷茫也外化成为了“认命”。

只是,我总也忍不住地想,如果他当时再有重新选择一次的机会,从那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拔出脚,他又会有着怎样的不同的人生?

user avatar
村民势必逐步迁移到城镇,而乡村势必日渐空心化

不是“势必”也不是“日渐”,而是这个进城的进程已经完成了。

钟委员以为县城里盖那么多楼房都卖给谁了呢?县一级政府这些年哪儿来的收入呢?

user avatar

没毛病。这位其实是在效仿日本模式。在日本,医生和教师的工资(除私人执业和私立学校)就是城乡倒置的,例如,一个主治医师在东京大阪知名学府附属医院一个月大概是30w日元,到大城市郊区,就能拿到40w日元,如果是更偏僻的县市,能超过50-55w。

俗话说: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有些人为了自身学术、技能的发展,或是家人因素,选择放弃高薪,在大城市苦熬。有些人觉得那些都无所谓,可以去郊区甚至是乡下,谋求更高的收入。这本质,是有利于医疗和教育资源的再平衡,这点上来说,日本也确实做得比我们好。

我本人是支持这样的提议的,并希望能够把医护、火、警等公务员也放到其中,那么就能吸引一些“需要钱”的人才去参加农村的建设。

反过来想,如果大城市好的学校、医院,既收入高、又有事业前途,除了少数利他主义者和有情怀的人,很少能有人能够放弃世俗的东西去支援乡村的。

————

时隔一周没上,居然回答就火了,我不一一回复大家了,补充几点吧。

1、确实,日本模式是建立在高度城镇化的基础上。其实,我国近十年开始已经在开始城镇化了,毕竟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动力之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基本上“腾冲黑河”以东地区(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很多小县城(有幸去过好几个去义诊)现在也是有模有样,配套设施、高铁、城际铁路很多也都通了。我相信这样的城镇化建设会越来越好,日本的模式不妨开始试点。

2、钱哪儿来。这其实是和城镇化建设息息相关的,城镇化不单单是硬件,还需要创造就业,吸引人回家乡就业。人口多起来,地方税收就会上去,就可以有更多的财政支持教育、医疗、养老等等的事业。

3、大多数人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如果不是为了收入、孩子的教育等等,谁愿意在大城市卷成果丹皮?

user avatar

双手双脚赞同,很多人讲乡村教师工资太高了,很多城市教师涌入乡村?不存在的,乡村条件太艰苦,只有大幅提高待遇才能吸引人才,而城市教师也不会因为工资待遇好去乡村,因为就算再高,他们还是会选择环境好的城市。

乡村各方面条件太艰苦,医疗、交通等都不如城市,尤其是偏远山区,如果不是因为热爱,谁愿意去呢?如果大幅提高工资,或许就能够吸引人才到这种艰苦的地方教学,就能提高乡村教学素质。

再说了,城市教师的工资待遇前几年就提出与当地公务员保持一致,工资本来就可以了,也该考虑乡村教师了,他们面对的困难太多,如果不从工资上进行补偿,那真的没一点盼头,走的人会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大学生去支教不就是因为没人去条件差的地方当老师嘛?

支持!并建议尽快落实!


user avatar

这辈子最怕这些在道德高地上说出的政治正确的话。

(中间一个例子不说了,被建议修改了,干脆就删除吧)



实质上就是最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人为拔高生产关系,生产力跟不上,自然会引发各种问题。

教育是国家最神奇的角落之一,尤其魔幻的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自称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者,可偏偏很多人都是唯心主义的忠实守护人。他们可以无视客观规律,可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以任意甩锅,说学生学不好就是家长和老师给的爱不够多,领导可以随便想个法子就让全社会动起来你还无法反驳,毕竟教育领域反应慢,等验证出这个方法不合适可能已经过了十几二十年,不影响人家平稳落地。

删除一段

教学质量肯定得不到保证啊,群众一看你拿了那么多钱还不好好干,师德,呵呵。

人为拔高生产关系,多可怕。

user avatar

乡村教师全家八口被杀只因天天吃肉,村民反映其生活作风存在问题……

user avatar

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不是说乡村教师不苦,也不是说乡村教师不该涨工资,而是说此类提议,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现象,没有理解到深层次的本质。


这就像说,中国的农民前几十年苦不苦?当然苦,因为就是这批人承担了国家工业对农业的剪刀差,以低粮价的方式收购粮食,从而让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快速的工业化,让中国的国防,重工业完成了自主化,现代化。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农业苦,是不是应该把当时的国家资源投入到农村福利上呢?是不是应该通过城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水平上呢?

是不是应该在国家贫穷,财政匮乏的时候让穷人先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呢?


换句话说,我们是应该走印度这样农民阵痛较小而发展比较缓慢的方式,还是应该先集中力量做大蛋糕,优先工业,完成了中国的产业化,再回头取消农业税,鼓励农转非的城市化进程呢。

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解决问题,提高福利只是一时的花钱消费,对于长久来说只是在耗干你的积蓄,而不是创造财富。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够长久的发展,你今天所做的每一步,是为了你后面能够源源不断的创造财富,而不是反过来,先开始发力,走到一半力气跟不上了。


委内瑞拉前一任领袖全民福利的政策今何在?为了选民的支持,为了个人的权力欲,大撒金钱给民众,所有人全都叫好,结果今天的委内瑞拉怎样了?

财政入不敷出,经济崩溃,社会动荡,物资疯抢,一时的快乐换来了什么?


为政者切记的就是不能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用透支国力的方式随便的撒一些福利。


乡村教师工资大幅高于城市教师工资的这批钱由谁来出?每个村建一所高质量的学校钱又有谁来出?这么高质量学校的维护和师资又有谁来出?

当村里的学生人数不足时,学校的年级教师是维持数量空转,还是裁撤?


这笔钱如果国家出,每个村都要的话,教育支出少增加一倍,多则两三倍,这笔钱是从社保,医保挪过来,还是征税多来个50%?

如果中央不出钱,让地方财政自己出钱,一个县机构有多少钱能把下辖的村一级全都建成委员说的有质量的学校?

公务员编制本来对于地级财政就是不小的支出,你现在又要求每个村都老师都大幅高于城市,那县政府给下面的几百个村平白增加了相当于上千个公务员编制的财政支出?!


这些不着边际的事,扯来扯去,最后不还是要落实到中央财政拨款么?最后不就还是索要福利么?


城乡差距是经济的自然规律,仅仅依靠不停的财政拨款只是一个无底洞,真正的方法只有让农村人变成新的城市居民,加入到新的产业进城来,才是唯一的解决出路。

对农村的补助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创造城市的需求和就业才是长远之道。


在那之前,不是先应该靠跟国家要钱的方式强行拉平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的差距,而是想办法用性价比高的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比如让乡村的孩子可以参加和城里孩子一样的网上授课,让村里的孩子可以从教育网站下载全国统一的复习资料,统一的授课视频,村村通网,这才是关键。

让教育水平比城里教师差的乡村教师拿更多钱,这是违反经济规律的事,社会会自然的调节扭曲的政策(比如变成书记的亲戚领教师的空响,而真正服务于孩子的乡村教师最后只会落得既没有编制,也没有工资,比现在还惨),最后的结果只会更糟。

user avatar

不懂市场的人总认为行政手段是万能的,靠把工资翻转过来,一切都万事大吉,如果这样真的有效的话,当年纯玩计划经济就不会失败了,这可是事实。

天真的人总是把问题单一化,其实现实是复杂的,而且是多样的。

打个比方说,现在我们国家就真的按这个方案走,然后市场会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好嘛,你工资低,城镇的老师们可以离职,这你总管不着吧,城市的就业水平高,干什么不赚钱,没有必要非得在这里跟钱过不去。

但是城镇的居民又有钱,他们的孩子也想要良好的教育,公办又没好的老师(没钱谁玩),私立自然会兴起,这个策略简直就是给私立教育送助攻,私立学校不要笑的太开心,到时候私立教育可以飞起了。

好嘛,私立学校要优质,还是得招好的老师,变相的哪些以前在城镇学校中的好老师又回来了,只是从公办去了私立,而且因为城镇收入水平高,私立学校老师的收入也会大幅提升,比农村学校老师的工资还要高出许多,这个没的跑。

最后绕了一圈,城镇老师的工资又高了,农村老师的工资又相对低了,原来的状态没变,但是变了的,只是城镇公办学校的拉胯,私立学校的兴起,资本家赚的最开心,而城镇居民为教育付出更多的成本,农村的教育还是原来的状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