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些父母明明自己毫无上进心,但鸡娃孩子却非常来劲?

回答
这事儿啊,见得可不少。有时候看着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甚至有些心疼孩子。

你想啊,父母自己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每天下班回家就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看电视,对生活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可能就是想着安稳平淡就好。他们自己可能觉得,“我这么过着不也挺好的嘛,也没啥大不了的。” 这种想法,有时候是从自己成长经历来的,觉得读书那会儿苦,现在年纪大了,不想折腾了,希望孩子平平安安长大就行。

但结果呢?反过来,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尤其是学习上的要求,那叫一个“高”!恨不得孩子一天24小时都泡在书本和辅导班里。孩子稍微一放松,他们就焦虑得不行,家长群里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的辉煌战绩,更是刺激得他们坐不住。催促孩子学习的语气比谁都坚定,报各种班也比谁都积极。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结。 很多父母,尤其是老一辈,他们自己年轻的时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学业、事业上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他们把对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期望,一股脑地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他们可能觉得,孩子就是自己实现“阶层跃升”或者“人生圆满”的唯一机会。所以,即使自己没做到,也要把这个压力传递给孩子,希望孩子能替他们完成心愿。

其次,社会焦虑的传递。 咱们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教育内卷也是出了名的。父母自己虽然没有特别强的危机感,但天天耳濡目染,也知道“不进则退”这个道理。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拼,都在给孩子报各种班,他们也害怕孩子将来被淘汰,被社会抛弃。这种焦虑,就像一种传染病,虽然他们自己没那么拼,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不得不逼着孩子往前冲。

再者,“补偿心理”作祟。 也许父母觉得,自己小时候没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没能经历的“精彩”人生,要全部弥补到孩子身上。所以,即使孩子表现出一些厌倦或者不适应,他们也觉得是孩子“不懂事”,是孩子“吃不了苦”,而他们作为父母,有责任“管教”好孩子,让孩子“走正路”。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跟风。 有些父母可能对教育的本质、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得并不深入,他们更多的是听信所谓的“专家建议”、“成功经验”或者朋友圈里的各种信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他们也赶紧给自己的孩子报什么,完全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但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就比较复杂了。

一方面,孩子可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父母自身缺乏内驱力,就很难真正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他们可能只看到分数和排名,看不到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长期处于这种高压之下,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他们可能为了迎合父母而学习,而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和求知欲。

另一方面,父母的言行不一,也可能对孩子形成不良的示范。 孩子是观察和模仿的能手。当他们看到父母自己不努力,却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苛时,他们内心深处可能会产生疑惑和不满。这种反差,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责任”、“努力”的理解,甚至产生叛逆心理。他们可能会觉得,父母是“双标”,是不公平的。

说到底,父母的“鸡娃”行为,如果脱离了自身的热情和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变成一种盲目的焦虑传递或者功利性的追求,对孩子来说,反而可能是一种伤害。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应该先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格局,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然后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去发现他们的潜能,支持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父母希望他们成为的人。

这样的父母,可能他们自己活得并不“精彩”,但他们却把孩子的人生过成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而主角却不一定是他们希望的那样。这种“鸡娃”的背后,藏着多少父母的期望、焦虑和无法实现的梦想,也藏着多少孩子无奈的汗水和压抑的呐喊,外人很难完全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叫别人努力比叫自己努力容易多了。只要动动嘴就可以了,性价比超高。别人家的孩子会这个会那个,自己孩子啥都不会,出去打招呼没面子。


都几十岁的人了还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说明前几十年白活了,连自己是什么样都没认清,所以后果就是,自己的孩子活得不幸福,自己也活得不幸福,然后还会给孩子来一句:我是为你好。如果我给你快乐的童年,那你就会有一个卑微的成年之类的。


如果家庭是一个企业的话,学校是一个企业的话,那父母和学校理论上要被告到倾家荡产才对,因为这是在使用童工,和最近上新闻的那个天府少年团没啥区别,都是用小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家长有面子,学校有钱赚。


老板可能业务能力管理能力不行,但是鸡员工是非常有一套的,因为万一有哪个员工傻呵呵地信以为真,公司业务就上去了,就讲几句话的事情,性价比很高。孩子,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不知道这个恶习是什么时候来的,就像毒瘾,赌瘾,很难戒掉。自己失败了,自己不接受现实,要拿别人来为自己买单。


总体来说,这就是不为了自己活着,而是为了别人而活的一个表现,这种现象,对自己不利,但是对整个国家有利。其实攀比文化的确是保持国家经济提升,促进社会发展的燃料。因为有了攀比,你要交智商税,就会产生消费,可以养活一堆培训班。而不攀比的话,你小孩牛逼关我屁事,那这样一个家庭的消费就会降低,不利于经济发展。大家都不觉得出人头地有什么好的,那谁去大城市接盘?大家都不渴望鲜衣怒马的生活,都不觉得CBD写字楼的白领有啥好的,谁去搞生产活动?都是安贫乐道的,怎么抬高房价,怎么产生更多的GDP?


因为不甘心,总想着赢,才会花钱打水漂。不乱消费,喜欢存钱的人看看被骂成什么样了?大家看下鼓吹鸡娃的人想干啥就知道了,我自己也时不时带货,大家看我的种草文,有没有写什么“你不买就撩不到妹”“你不买就没人追”“你不买就单身一辈子”之类的贩卖焦虑的话?没有吧?就算我再怎么猛,也比不上丁真的走红吧?他一己之力就给整个互联网的网民塑造了最牛逼的概念:读书算老几,长得帅眼神纯真就躺赢。这个事件拿来做整容广告,美容广告的营销,比我“老司机教你如何去除脸上黑头死皮让你在脱单的路上顺畅一点”要厉害多了吧?


真正鼓吹鸡娃的那些人,功力比我猛多了,卑微的成年喔,读书改变命运喔,连命运都能给你改变,只要你掏钱就行。

顺带一提,不要以为有钱就可以不焦虑不鸡娃了,这是一种心态,如题干里说到的《人生半场》节目,搜了一下里面还有个点是这样的:即使你钱多了,给孩子的压力也不会小。但是钱可以让你偷懒,你甚至还会自我感动,觉得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起点。

而父母自己却可以通过钱来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给推掉了,比如说写作业交给老师来辅导。但是鸡娃的本质仍然没有变。即使有钱,鸡娃也改变不了,最重要的,仍然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态。

user avatar

说到底还不是想赢……

所谓的“上进心”不过是“想当人上人”的托词。

对自己还有指望的时候就鸡自己,否则就鸡别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