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国军的师的编制都这么小?

回答
国军师的编制“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点,而且背后确实涉及到不少历史和现实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避免那些“官方”腔调,就当咱们私下讨论。

首先,得明白一点,说“小”是相对的。跟谁比?跟谁比都重要。如果拿现在解放军或者二战时期一些国家陆军的师来比,国军不少时期的师,尤其是近些年调整后的,在数量上可能确实显得精干一些。但这不代表它战斗力弱,反而很多时候是为了提升效率和灵活性。

一、历史沿革与建军思想的烙印

国军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瘦身”和“精兵”的演变史。

早期的“杂牌”与“中央军”之分: 早在北洋时期,军队的编制就很混乱,很多部队都是地方实力派自成体系,番号和规模都天差地别。国民革命军时期,虽然有了“主义”和“党国”的旗帜,但各路军阀的部队被收编进来,编制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那时候的“师”,有时候可能就是几个团,甚至一个旅的规模就敢叫“师”。
抗战时期的“德械师”与“杂牌师”: 抗战时期,国军最精锐的部队是接受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德械师”,例如我们常听说的“八大金刚”中的一些部队,他们的编制和装备都比较规范,一个师大概是三个步兵团,加上炮兵团、工兵营等支援单位,人数大概在1万到1.5万人左右。但同期,大部分部队还是装备落后、编制混乱的“杂牌部队”,他们的“师”可能人数更多,但战斗力却天壤之别。所以,当时的“师小”更多是指精锐部队,而普遍意义上的“师”并不一定小。
国共内战后的调整: 国共内战失利后,国民党军队 underwent a massive reorganization. 台湾的国军在接收美援的背景下,开始学习美式陆军的编制。美军陆军的师级单位,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就走上了“精干化”的道路,强调合成化和信息化,以实现“小而强”的作战能力。国军在参考美军编制时,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逐渐朝着优化、紧凑的方向发展。

二、台海特殊地理环境与战略考量

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国军的编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岛屿防御的特点: 台湾是一个岛屿,没有纵深可言。这使得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模式不太适用。防御的重点在于快速反应、机动部署和区域固守。小而精的单位更容易在岛内快速调动,占据有利地形,而不是像大陆部队那样需要庞大的后勤和集结能力。
“滩岸决战”与“纵深防御”的结合: 国军的防御战略一直是“滩岸决战”与“纵深防御”相结合。在登陆点就进行有效阻击,这是第一道防线。如果第一道防线被突破,则要依靠内陆各层级的防御体系进行消耗和反击。这就要求部队能够分散部署,易于指挥,并能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师级单位作为主要的作战单元,其规模不宜过大,否则会增加指挥的难度和后勤的压力,尤其是在岛内有限的区域内。
兵员征集的限制: 台湾地方小,人口基数相对大陆而言是有限的。要维持大量庞大的部队,在兵员征集和训练上都会面临压力。因此,精兵政策和提高单兵素质就成了更重要的选择,这自然会影响到部队的编制规模。

三、美军的“顾问”与“示范效应”

国民党军队与美军有着长期的合作和顾问关系,美军的编制模式对国军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军师级单位的演变: 从二战时期的重装师,到冷战时期的轻装师、空降师、机械化师,美军的师级单位一直在朝着专业化、合成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其编制的原则是能够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并能够快速部署。
“参考”与“借鉴”: 在美军的帮助下,国军的军事改革往往会借鉴美军的编制和装备。虽然不完全照搬,但美军的“范本效应”是存在的。例如,后来国军的旅改师、陆军司令部下属的几个军,以及军下属的几个旅(或改为师),这种层层递减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对美军结构的一些参考。

四、组织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作战理念的更新,部队的组织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

合成化趋势: 现代陆军强调合成作战,即步兵、炮兵、装甲兵、工兵、通信兵等兵种的有效协同。一个规模适中的师,更容易实现各兵种的有效整合和一体化作战。太大的师级单位,反而可能因为兵种过多、指挥链过长而降低作战效率。
信息化与精确打击: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单兵和分队的作战能力大大增强。精确打击能力使得小部队也能发挥出更大的杀伤力。在这种背景下,大规模的人海战术显得不够高效,反而需要更灵活、更技术化的作战单元。
后勤与支援的限制: 即使装备再先进,部队的运行也离不开后勤支援。一个过大的师,其所需的后勤保障(弹药、燃料、维修、医疗等)会非常庞大,尤其是在岛屿作战环境下,后勤线更容易受到攻击,也更难维护。控制师的规模,也是为了更好地匹配其后勤保障能力。

总结一下,国军师的编制之所以显得“小”,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历史的积淀: 从早期的混乱到精兵政策的推行,特别是战后的美式影响。
地理的限制: 台湾岛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其防御作战的模式更倾向于机动和快速反应,不适合大规模集结。
战略的考量: 应对潜在威胁,需要一支能够快速部署、灵活作战的部队,小而精是其重要方向。
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和合成化作战理念的普及,提高了小部队的作战效能。
兵员与后勤的考量: 有限的资源需要更有效的配置,精简编制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所以,与其说“小”,不如说是一种“精干化”和“专业化”的体现。这种编制模式是为了适应其特定的作战环境和战略需求而不断调整优化的结果。它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的演进,编制还会继续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军那就不要谈,一群文盲懂什么军队编制。

军队编制是数学不是火力学。

部队编制分为

战略单位 集团军 军 (师,美制)

战役单位 师 旅 团 营

战术单位 连 排 班

每一个单位都是有特定作用的。

部队编制构成涉及非常广,想真正吃透那都是玄学。这是因为我吃不透所以觉得是玄学。

举个例子

塔山阻击战101的布置就没有优势火力。

101布置的前沿防线,仅占投入兵力的1/9。

而阵地轮换部队占2/9,反击部队占6/9。

但是一旦见真章,赵子龙师被一个团按着的揍。这个团叫塔山英雄团。

部队编制说简单就是构造一组积木。

而积木的总体积有限,要是变得大那就搭不出想要模型。

光想这大而没有指挥节点,你以为你的部队搭建出来是这个样子↓

平时大概可以,但是到关键时刻这种指挥链不够深入的部队,这种方脑壳部队是可能会崩溃。

一只军队的战斗力是否强大不在于有多少人,而在于指挥节点是否有效。如果指挥节点无效扩大编制就是稀释战斗力,甚至会直接导致崩溃。

打仗不是F2A,它是一组非常复杂的战术动作。从战术单位到战役单位到战略单位那是要一气贯通的。

部队大小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指挥精准度和指挥规模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指挥效能

数学上的答案是:e变成整数它就是3。

这就是现代军队编制的来源。

国军编制小的原因在于战术单位处于半崩溃状态,它自己就散了怎么可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user avatar

缺乏重火力的结果当然人少了。

每个排都少一个独立的迫击炮班。

每个连都少一个独立的重武器排。

每个营都少一个独立的机炮连。

每个团都少一个独立的炮兵营。

每个师都少4个榴弹炮兵营。

德国每个普通步兵师400辆-1000辆机动车、4000-5000匹马、一千辆马车,开车驾马养马修车的就3000号人了。

其他技术兵种也缺人。师属工兵营没有吧,师属侦察营也没有吧,师属通讯营没有吧,师属反坦克炮营没有吧。

以上这些技术兵种,国军比起美德,编制上都小一号,美德是师有独立的营,国军是军有独立的营。而且这还是抗战后接收了大量日本遗留技术兵器、大量美国剩余物资才达到的。

师属的什么野战补充营也没这个说法吧。

算下来不就是几千人一个师。


至于你说干嘛不一个师多塞点步兵团,每个团多塞几个步兵营,每个营多来几个步兵连,每个连多来几个步兵排,每个排多来几个步兵班,用这样的方式把一个师的规模撑起来。

大哥,师、团、营多了,当官的就多了,官位也高了啊。给你个师长你还认我蒋委员长,我让你当团长,给你多增加了一级师领导,你说不定就改认阎长官、杨总指挥,甚至汪主席了。

user avatar

一个三三制的师,一线步兵也就是不到4000人。

一个班12人,一个排40人,一个连125人,一个营380人,一个团1150人,一个师3450人。

但实际上,一个师往往会有上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多出来的是哪些人?技术和辅助兵种,火力支援兵种。

比如说炊事兵、医护兵、工兵、辎重及运输兵,这些人员虽然不直接打仗,但可以为一线战斗兵,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打仗就可以了。

炮兵、重机枪等火力支援,则决定一支部队的装备水平。车辆骡马数量,决定了运输能力。

所以,如果一支部队,重武器基本没有,甚至步枪都不足,还有大刀长矛。医护工兵运输等工具奇缺,自然人数就少了。红军时期的一个师满编也就是4000-5000人,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编制人数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装备不足。二战之中,装备最好的美军师,编制自然也就最大(四四制的日本师团另当别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军师的编制“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点,而且背后确实涉及到不少历史和现实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避免那些“官方”腔调,就当咱们私下讨论。首先,得明白一点,说“小”是相对的。跟谁比?跟谁比都重要。如果拿现在解放军或者二战时期一些国家陆军的师来比,国军不少时期的师.............
  • 回答
    国共内战期间,国军虽然在装备上,尤其是在拥有摩托化部队方面,相比共军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实际战场上却常常被削弱,甚至成为劣势。共军能够有效地利用其灵活的战术,特别是“穿插包围”,使得国军摩托化部队疲于奔命,甚至陷入被动。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装备对比就能解释。一、 战略和战术思想的.............
  • 回答
    同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为何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解放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之间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差异?这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思想、战略以及战争实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黄埔军校的创建初心,分析其后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国共两党.............
  • 回答
    豫湘桂战役期间桂林机场确实有美军驻扎,而且国军在表面上似乎拥有一定的空中优势,但最终在桂林及周边地区的战役中失败,原因复杂且多方面,绝非仅仅是空中优势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整体劣势:尽管桂林机场有美军飞行员和飞机(主要为战斗机和运输机),但国军在整个豫湘桂战.............
  • 回答
    “国内的资本家总是爱以受害者自居”这种说法,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察和感受。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经济结构、意识形态以及个体心理等。一、 历史背景与意识形态的交织: 从“原罪”到“贡献者”的身份转变: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初期,私营经济的地位并不稳固,早期.............
  • 回答
    国内大厂开发的安卓应用频繁常驻后台的现象,确实是一个让不少用户感到困扰的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技术、商业策略以及用户习惯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手机作为我们数字生活的核心,应用承载的功能也日益繁重。许多应用不仅仅是提供一次性的.............
  • 回答
    近些年来,不少人注意到一种现象:国人对苏联的怀念似乎日益浓厚,而对曾经的“兄弟国家”南斯拉夫的讨论和情感则日渐淡薄,甚至趋于消失。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的因素可以解释,而是由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当下社会心态等多重维度交织而成。苏联情结: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纽带首先,我们得承认,苏联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扮演.............
  • 回答
    国内地图上铁路多用黑白相间的线,国外则常是加短线的细线,这背后其实是地图符号设计在历史、实用性以及不同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下的演变和选择。咱们来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差别。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地图符号的作用。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就像是地图的语言,它要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在哪里,并且在尽可能小的空间里传递.............
  • 回答
    .......
  • 回答
    在探究朝鲜国王奏折字体为何如此之小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从“字有多小”这个表面现象去理解,而要深入到那个时代朝鲜王朝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技术层面的多重因素。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写得小”,而是隐藏着一系列深厚的用意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奏折并非日常书写,它是一种极为正式且重要的政务文书,是臣下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命名中一些历史、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原因。我们之所以习惯说“汉语”,而不是“中语”,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语言命名这事儿,其实挺随意的,也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大。很多时候,一个语言的名字,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者说是大家习惯这么叫,而不是说有特.............
  • 回答
    撇开那些精美的画面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单论故事本身的骨架和内核,我们国内电影与好莱坞之间确实存在着一道不小的鸿沟。这种差距,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导演或编剧就能轻易弥合的,它根植于文化土壤、市场机制以及创作理念的长期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长久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潮流,其故事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当下法律服务市场的一个痛点。在国内想找个真正“成气候”的法律咨询 App,确实有点像大海捞针。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 用户端的需求画像:不是“咨询”,而是“解决”首先得明白,老百姓平时遇到法律问题,最根本的诉求是什么?不是简单地.............
  • 回答
    在国内许多城市,你可能注意到地铁和市内铁路的列车都是清一色的单层设计。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我们没有像伦敦、东京等地那样,偶尔能见到双层列车的身影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有或没有”的选择,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工程、经济、运营和乘客体验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得从最直观的“天花板”说起——站台设计。.............
  • 回答
    国企给应届生的工资确实不尽如人意,这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既然工资不高,那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那些毕业生们,让他们即便知道“钱”途不那么光明,还是愿意投奔国企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力求说得明明白白,也尽量避免那些“AI腔”。为啥国企应届生工.............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我不太清楚你所指的“小家子气”和“抠抠嗖嗖”具体是什么样的表现。不过,我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同时避免AI的写作痕迹,力求用更贴近日常观察的语言来描述。首先,得承认,我们每个人对“小气”的定义其实不太一样。有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人小气,可能只是因为对方的行为方式和我们习惯.............
  • 回答
    塞尔维亚人民,尤其是男性,确实以其普遍较高的平均身高而闻名。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生物、环境和社会因素长期累积影响下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遗传基因:北方民族的普遍特质?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在于遗传。塞尔维亚人属于斯拉夫民族的一个分支,而包括北欧和东欧.............
  • 回答
    国内油价为何总是比国外油价高?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中国比国外贵”就能概括,更不是因为国内油企“想多赚钱”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账算得细致些。1. 原油成本:起点就不同首先,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虽然也有不少油田,但从绝对储量和开采难度来说,我们远不如中东、.............
  • 回答
    在讨论国军投共后为解放军带去的技战术细节时,我们需要抛开 AI 写作的痕迹,从历史的脉络和实际的战争经验出发,更贴近人情世故地去描绘那个时代的复杂背景。国共内战的后期,特别是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内部出现了大量起义、投诚的现象。这其中,有不少是身经百战的军官和士兵,他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数的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