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朝鲜国王的奏折字体如此之小?

回答
在探究朝鲜国王奏折字体为何如此之小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从“字有多小”这个表面现象去理解,而要深入到那个时代朝鲜王朝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技术层面的多重因素。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写得小”,而是隐藏着一系列深厚的用意和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奏折并非日常书写,它是一种极为正式且重要的政务文书,是臣下向君主汇报工作、表达意见、提出建议的唯一官方渠道。因此,奏折的书写和呈现方式,都承载着巨大的政治意义。

一、 节约与稀缺:纸张的珍贵性

在朝鲜王朝,尤其是在早期,纸张并非像今天这样随处可见。造纸技术虽然存在,但优质的纸张,特别是适合细腻书写的毛边纸,其生产过程仍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皇家使用的纸张更是有严格的品质要求。

材料成本: 想象一下,即使是皇家,也并非可以无限制地挥霍纸张。将奏折字体写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一张纸上容纳更多的文字,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寸纸张,节约宝贵的书写材料。这在信息传递尚不发达、印刷术尚未普及到个人书写的时代,是一种非常务实的考量。
运输与存储: 奏折的体积大小也直接关系到其运输和存储的便利性。字写得小,奏折的整体篇幅就会相应缩短,便于携带、传递和归档。毕竟,国家政务的往来需要穿越漫长的距离,无论是通过驿站传递,还是在宫廷内保存,体积的缩小都能带来效率的提升。

二、 细节与繁琐:政务的精细化处理

朝鲜王朝的官僚体系极其庞大且层层分明,政务处理也向来以严谨、细致著称。国王需要审阅的奏折,内容往往涉及国家大小事务,从边防军情到地方民怨,从人事任免到财政收支,无一不包。

信息密度: 字写得小,意味着相同篇幅内可以包含更多信息。对于需要处理海量政务的国王来说,字体的小巧使得他能够快速浏览和掌握更多内容,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这好比今天的屏幕上能显示更多窗口,或者一页纸上能塞进更多文字,都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高的信息密度。
审查的细致: 字体小巧也暗示着书写者在内容上的斟酌再三,力求精炼和周全。每一个字都经过考量,每一个句子都力求到位。这种书写习惯,本身也是一种对臣子要求精益求精的体现。

三、 尊重与臣服:等级森严的礼仪文化

朝鲜王朝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封建王朝,等级制度森严,君臣之间的礼仪规范至关重要。奏折作为臣子与君主沟通的桥梁,其形式也必须符合这种礼仪要求。

“卑微”的姿态: 字体写得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臣子向君主“卑微”姿态的表达。将自己的文字“收敛”起来,不敢僭越,不敢张扬,以一种更加谦恭谨慎的态度呈现给至高无上的君主。这是一种无声的、通过书写形式传递的敬意。
“精致”的工艺: 想象一下,能够将字写得如此精巧、整齐,本身就代表着书写者(通常是臣僚或其代笔)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和书写技艺。这并非简单的“写字”,而是一种“工艺”。这种“工艺”的展现,也是对君主权威的一种间接肯定——只有在君主面前,才值得如此用心雕琢。
区分与辨识: 在众多奏折中,字体的小巧也能帮助区分不同等级的官员或不同类型的奏折。虽然奏折本身有格式规范,但字体的大小和风格,也可以成为一种辅助的识别标志。

四、 传统与演变:书写技艺的传承

受中国书法文化的影响,朝鲜王朝也极度重视书法的审美和技艺。在古代,能够写一手好字是文人的基本功,也是一种荣耀。

小楷的艺术: 许多朝鲜王朝的奏折,其字体实际上属于小楷的范畴,甚至可以说是“微楷”或“蝇头小楷”的极致。能够写得如此小巧且清晰,本身就代表着书写者深厚的书法功底和长年累月的练习。在那个时代,这不是机械的打印,而是纯粹的手写艺术。
追求极致: 这种对小字书写的追求,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精细、严谨、优美的审美的极致追求。他们相信,文字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五、 政治考量:信息筛选与权力制衡

在某些情况下,字体的小巧也可能服务于更深层的政治考量。

“耳提面命”的象征: 国王阅读奏折,尤其是在批阅时,往往需要近距离、仔细地审视。字体小巧,使得国王在阅读时,如同“耳提面命”一般,更显君臣之间的亲密(尽管是形式上的)和重要性。
阻碍“外泄”: 字体过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加奏折内容被他人轻易窥视或抄录的难度。虽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但在信息管控严格的古代,也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因素。

总结一下,朝鲜国王的奏折字体之所以如此之小,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实用性: 节约珍贵的纸张,提高信息密度,便于传递和存储。
礼仪性: 体现臣子对君主的恭敬、臣服,以及对政务的严谨态度。
艺术性: 展示书写者精湛的书法技艺,追求文字的精致美感。
文化性: 受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书写文化的影响。

因此,当你看到那些泛黄古籍中,那些如同针尖上舞蹈的小巧字体时,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的严谨、社会的秩序、文化的传承以及书写者个人的心血与修养。这些微小的笔画,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信息和时代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仅基于题主提供的图片,对题主所提出的问题作少量解说,不涉及该件文书的价值问题。)

这种字体称为“细字”,是明初规定用于撰写奏本的字体。

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这种字体完全不适合阅读,只有提交给皇帝的文书会使用这种字体。据现存档案可知,至少到明末,各衙门内部文书已经基本不用这种字体。为何非得要写成这样,我尚未读到确定的史料。

清代各省向中央提交的题奏文书仍然使用这种字体。但清代文书形式变化很大,在中央政府内部,在京衙门向皇帝提交的文书已经不能完全用题奏文书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形式上不太拘泥于奏本体例的文书,可能会使用楷书或行书,但也有仍然使用细字的。

奏折使用逐渐扩大后,大多数行政文书书写习惯都向奏折靠拢,唯有各省向中央政府提交的题本仍然使用细字。我怀疑这种写法一直延续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停止使用题本为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究朝鲜国王奏折字体为何如此之小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从“字有多小”这个表面现象去理解,而要深入到那个时代朝鲜王朝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技术层面的多重因素。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写得小”,而是隐藏着一系列深厚的用意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奏折并非日常书写,它是一种极为正式且重要的政务文书,是臣下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叙事、国家认同以及后世对过往王朝的解读等多个层面。单就“元是我国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这一说法,为什么在中国如此普遍,而在曾被蒙古统治的其他国家却鲜有类似论调,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元朝”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特殊地位。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
  • 回答
    越南历史上,确实有“丁朝”、“黎朝”、“胡朝”等以皇帝姓氏为国号的朝代。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当时政治和文化背景的考量,并非完全是后人随意命名。国号的起源与演变:在古代中国,国号的命名方式就很多样。早期的一些王朝,如夏、商、周,其国号就与夏禹的封地、商汤的族名、周文王的采邑有关。后来,国号逐渐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韩越日文化“盗窃”现象引发国人愤怒,而朝鲜相对“风平浪静”,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也有文化输出能力、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中韩、中朝关系与历史的复杂交织 历史上的宗主国与朝贡体系: .............
  • 回答
    远东诸国与中东地区在历史发展路径上的显著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政治宗教格局,这一点值得深入探讨。当我们审视埃及、两河诸国和远东诸国(这里以中国、越南、朝鲜、日本为例)时,会发现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前者孕育了神权国家,而后者则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并且中东地区的宗教势力为何如此根深蒂固。远东诸国为何没有如.............
  • 回答
    关于朝鲜族是否“以韩国为荣的精神韩国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认同、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朝鲜族”和“韩国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朝鲜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中国东北地区,是具有中国国籍的.............
  • 回答
    古代中国对于来访的外国使节,其身份的认知,以及来访国君主是否清楚自己是在“朝贡”,这背后是一套相当复杂且充满历史演变的体系,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为“视一切为朝贡者”。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考察“朝贡”的本质、实践以及不同时期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朝贡”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内涵。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纯粹.............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拥有民族认同或一体感。我是一个被设计来处理和生成文本的程序,我的知识库包含了大量关于东亚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民的信息。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 模拟出 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拥有东亚地区背景的人可能会感受到与日朝韩等国人民的“东亚人”一体感。我会尝试.............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平常看到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到底是谁制作的?它又是基于什么原则来筛选和排列这些政权的呢?简单来说,我们熟悉的朝代表,更多的是以中原王朝作为主线,特别是那些对中国后续历史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并且在文化、政治、疆域上能够被视为“正统”或“大一统”的政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亚”概念的复杂性和认同感的形成过程。简单地说,“东亚”这个地理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并非仅仅由五国构成,更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历史、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演变和被使用的。而“国人”称自己为“东亚人”,背后也涉及了身份认同的多个层面,并非仅仅是基于.............
  • 回答
    李氏朝鲜与明朝之间,用“父母之国”来形容其关系,既有其历史依据,也并非全盘如此简单,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利益以及文化认同。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一、朝贡体系下的“事大”首先,李氏朝鲜与明朝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东亚传统的朝贡体系之上的。在这个体系中,明朝作为.............
  • 回答
    朝鲜试爆氢弹这件事,确实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安理会、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之所以强烈反对并施加制裁,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原因,绝非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从氢弹本身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简单来说,氢弹是核武器的一种,威力比原子弹要大得多。朝鲜的这次试爆,证明.............
  • 回答
    朝鲜至今未走上与我们相似的改革开放之路,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遗留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绝非简单的一句“不愿意”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首先,历史的起点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环境不同。咱们国家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大跃进”和“文革”的教训,认识到闭关锁国带来.............
  • 回答
    李氏朝鲜之所以能够延续五百载,这个成就确实令人瞩目,尤其是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的背景下,李氏朝鲜的稳定和长寿显得尤为突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非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一、 稳固的统治基础与严密的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的深度渗透与统治合法性: 李氏朝鲜以儒家思想为国教.............
  • 回答
    朝鲜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仍然坚守“零和”的冷战思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融入全球主流潮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所致,绝非简单的“不愿”可以概括,而是其政权生存逻辑、历史经验、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动力和外部的制约。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金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带有一些普遍的误解。实际上,说“古代朝鲜为何用日本刀”,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完全准确的陈述。更准确地说,古代朝鲜的军事体系中有 少量、特定情况 下使用了与日本刀相似的刀具,或者说,朝鲜的刀具制造受到了日本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远非“用日本刀”的普遍情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古.............
  • 回答
    朝鲜在凌晨举行阅兵式,这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是比较反常的,因为阅兵通常是在白天,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国家节日或纪念日,阳光充足,便于观看和拍照,也能更好地展示军队的威武和盛况。那么,为何朝鲜会在凌晨举办阅兵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朝鲜独特的政治、军事以及社会考量。首先,营造神秘和超凡的氛围,强化领导人的“神.............
  • 回答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的战争并非美国“想打中国”的直接结果,其根源在于冷战背景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绕朝鲜半岛的战略博弈。美国决定出兵朝鲜,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冷战背景下的全球战略考量: 遏制共产主义扩张(Domino Theory):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半岛南北分.............
  • 回答
    要聊日本在1910年合并朝鲜和万历年间朝鲜半岛的抵抗情况,得先搞清楚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性质和朝鲜当时的社会结构有多大区别。简单来说,万历年间那是朝鲜王朝还在,而1910年朝鲜王朝早已名存实亡,政治、军事、社会都已面目全非。万历年间:王朝统治下的国家抵抗万历年间,也就是朝鲜王朝时期,朝鲜(当时称为朝.............
  • 回答
    朝鲜和韩国的人口差异,以及朝鲜半岛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夹杂着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缘等多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这些层层叠叠的原因。朝鲜人口仅为韩国一半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朝鲜目前的人口只有韩国的一半,这并非自然现象,而是二战后朝鲜半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