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槊是否真的比不上白蜡杆子大枪?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中国古代两种非常著名的长兵器,也牵扯到历史文献、实际应用以及演变过程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马槊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白蜡杆子大枪更具优势,但如果论及整体的实用性和普及度,白蜡杆子大枪在大体上可以说是更胜一筹。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了解这两种兵器:

一、马槊:曾经的骑兵王者

什么是马槊?

马槊,又称槊、马枪、骑枪,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长柄格斗兵器,主要用于骑兵作战。它的核心特点是:

槊锋: 马槊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一体成型的槊锋。这与后世许多枪头是通过接口插在枪杆上的结构不同,马槊的槊锋是直接从枪杆的材料(通常是精炼的钢材)延伸出去,经过锻打而成。这种工艺非常复杂,需要高超的冶炼和锻造技术,才能将钢材烧红,然后一点点地抽打、塑形,直至形成一体的枪头和枪身。
坚韧性: 由于是一体成型,马槊的枪身从槊锋到枪身末端(枪鐏)都由同一块钢材构成,因此在连接处不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整体的韧性和抗折断能力极强。在骑兵冲锋时承受巨大的冲击力,一体成型的优势尤为明显。
重量与平衡: 一体成型的马槊通常比后世的枪更重,尤其是槊锋部分。但优秀的马槊会经过精密的配重和平衡处理,使得即使在骑兵高速冲锋时,使用者也能较好地控制兵器,并能以槊锋作为重心,进行精准的劈、刺等动作。
历史渊源: 马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在汉代就已经有记载和出土实物。特别是在唐宋时期,马槊达到了一个顶峰,成为骑兵的标志性装备。唐代名将李光弼就以擅长使用马槊而闻名,史书中常有“执槊冲阵”的描述。
缺点:
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昂: 一体成型对材料纯度、冶炼技术和锻造工艺要求极高,因此制造周期长,成本也异常昂贵。并不是所有士兵都能配备。
重量较大: 尽管经过平衡,但与后世的枪相比,马槊的整体重量往往更大,对骑手的体能和马匹的负重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
维护不易: 一旦出现损坏,尤其是槊锋的变形或断裂,修复起来比后世的枪更困难。

马槊的优势体现在:

极强的破甲能力: 一体成型的坚固槊锋,加上沉重的冲击力,使得马槊在面对早期铠甲时具有非常强大的穿透力。
极高的韧性和抗断裂性: 在激烈的骑兵对冲中,马槊不易断裂,能够承受巨大的冲击和格挡。
气势与威慑: 巨大的体积和一体成型的金属感,在战场上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威慑。

二、白蜡杆子大枪:时代演进的实用之选

什么是白蜡杆子大枪?

白蜡杆子大枪,通常是指明清时期及之后广泛使用的长枪。它与马槊在结构和工艺上有显著区别:

枪头与枪杆分离: 这是最大的区别。白蜡杆子大枪的枪头是单独锻造的钢制部件,然后通过插杆、穿销、缠丝、包箍等工艺固定在枪杆上。
枪杆材质: “白蜡杆”特指一种生长在特定地区(如白蜡树产地)的木材,其杆质坚韧、纹理直且致密,具有良好的抗弯曲和抗折断性能。通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如剥皮、日晒、风干、浸油等),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
结构多样: 白蜡杆子大枪的枪头种类繁多,有各种形制,如枪尖、枪刃、叉、钩等,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
实用性与普及度: 相较于马槊,白蜡杆子大枪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因此,在明清军队中非常普及,成为步兵和骑兵的常用装备。

白蜡杆子大枪的优势体现在:

极高的普及度和性价比: 易于制造和维护,使得军队能够大量装备,形成规模优势。
良好的通用性: 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类型的枪头,适应不同的作战场景和对手。
相对轻便和易于操控: 与一体成型的重型马槊相比,通常更轻便,更易于步兵和骑兵的灵活运用。
优秀的枪杆韧性: 合适的木材(如白蜡杆)加上精良的加工工艺,使得枪杆本身具有良好的韧性,能够承受一定的弯曲和冲击。

白蜡杆子大枪的缺点可能体现在:

连接处的潜在弱点: 枪头与枪杆的连接处(如插杆、销钉)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在承受极端的冲击或格挡时,存在脱落或断裂的风险。虽然通过精湛的工艺可以大大降低这种风险,但从结构上来说,它不如一体成型坚固。
对枪杆材质依赖性大: 枪杆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木材的品质和加工工艺,如果选用劣质木材或加工不当,则性能会大打折扣。

三、马槊是否真的比不上白蜡杆子大枪?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核心问题:马槊是否真的比不上白蜡杆子大枪?

答案是:“比不上”是片面的,应该从不同维度来看。

在纯粹的“坚固性”和“一体化强度”上,尤其是在应对早期重型铠甲的破甲能力上,顶级的马槊很可能优于普通的白蜡杆子大枪。 马槊一体成型的结构,使其在承受巨大冲击时,连接处不会成为瓶颈。其沉重的整体重量和集中的力量,也使其在冲锋时的破甲能力极强。

但是,如果从“实用性”、“普及度”、“综合性能”以及“时代演进”的角度来看,白蜡杆子大枪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具优势,也更能代表“优于”的含义。

技术演进: 随着金属冶炼和锻造技术的进步,枪头(如高碳钢精炼)的性能本身得到了提升,而白蜡杆的加工工艺也日益成熟。这使得枪头能够制造得更坚固、更锋利,而枪杆则可以做到更轻便且韧性十足。
成本效益: 马槊的高昂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装备的可能性。而白蜡杆子大枪的普及,意味着更多士兵能够装备一种有效的长兵器,从而在整体战力上形成优势。
战术适应性: 战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轻便且易于操控的白蜡杆子大枪,更适合变化多端的近身格斗和步兵协同作战。虽然马槊在骑兵冲锋中有优势,但在近距离混战中,其重量和尺寸可能反而成为劣势。
维护与修理: 在战场上,兵器的损耗是常态。白蜡杆子大枪的模块化设计,使得枪头和枪杆的更换和维修相对容易,保障了军队的持续战斗力。

一个形象的比喻:

马槊 就像是古代最精良的工艺品,是为特定场合(如精锐骑兵冲锋)打造的顶级武器,性能卓越,但制作成本高昂,产量稀少。
白蜡杆子大枪 就像是现代的AK47或者M16步枪,它可能在某些极端的设计指标上不如一些顶级狙击步枪,但它易于制造、可靠耐用、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能够大量装备部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发挥作用,并且在整体上代表了当时最主流和最实用的武器发展方向。

总结来说:

马槊在特定条件下的“绝对性能”和“一体化结构强度”上,可能略胜一筹。 它代表了古代冷兵器制造工艺的一个高峰,是骑兵的利器。
白蜡杆子大枪以其“实用性”、“普及性”、“经济性”和“可维护性”成为了一个更具时代代表性的兵器。 它能满足大规模军队的需求,适应更广泛的战场环境,并在整体上被证明是更加成功的武器。

所以,要说“真的比不上”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时代发展和整体实用性上,白蜡杆子大枪逐渐取代了马槊的主导地位,并被证明是一种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关槊和苗刀,我先后写过两篇东西,专门讲过。先回答一下吧。


1,马槊只是长度达到一定标准的长矛,古代标准是丈八,丈八以上为槊,不够的就是矛,其他没有任何标准。凡是扯什么白蜡秆子如何如何的,一概是跑江湖的民间把势。军阵用器,枪杆最好是铁杆。枪杆不够硬的就不合格,这是戚继光说的,也是他的标准,写进了著作。


2,苗刀和戚继光没有任何关系。苗刀祖宗是日本刀,形制来自日本野太刀,刀法也源自日本古流刀法,尤其是阴流刀法。


以下是以前写的两篇有关槊和苗刀的文章,直接转过来了。


古代硬木枪杆和白蜡秆子的一些闲话: 古代硬木枪杆和白蜡秆子的一些闲话 - 汗青论史 - 知乎专栏


很多朋友大概是收小说影响,都比较喜欢“槊”这种兵器。


以前我在讲到唐代槊的时候,曾说古代枪杆概为硬木,不存在复合枪杆之类的问题。于是就有朋友提到了曾候乙墓出土的积竹木柲。


确实,积竹木柲是复合材料制造的武器杆,但……这和我说的,还真不是一回事,这两完全无法放在一起讨论。


首先说一下积竹木柲。这东西是一种以硬木为芯,外裹竹皮的武器杆,战国中期比较多见。这个东西的形制很多,不单单是竹这一种,有积竹木柲的,也有木柲,即外面包裹的是薄木,而不是竹。还有木芯外缠丝的。最后,基本都以大漆完工,有些在还做有腻子。

为什么我会说不是一回事呢?因为我说枪杆问题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有朋友提出的近年江湖盛传的所谓“白蜡秆子”神话。


这神话流传很广,相信的人不少,内容无外几点,一是说这个大枪秆必须用白蜡秆子,不然使不出枪花,也抖不动云云,还有其他诸如此类一大套说法,什么内劲、听劲之类,好神奇,还很信誓旦旦地说上阵怎么怎么,到最后归结为一条,就是这枪杆必须是软的,要弹性好,要白蜡杆还得必须多少年怎么栽培的。


如果你只说这是民间武术,那没问题。如果你说这是军阵技艺,那我就一概归为江湖神话。


我的理由非常简单——你再厉害,也厉害不过杀敌无数从血海尸山里走出来的两位军神:戚少保戚爷爷和俞龙俞老爷,有自认比他们更牛的,那就当我啥都没说,奉送两字:再见。


戚爷爷在《纪效新书》里,对军阵枪法做过详细的分析,也制定了明确的规范,他一上来就先直接说了,在我军中不许学练那些好看花枪,必须练他制定的枪法。对枪杆的要求,必须是“根粗腰硬”。这两条白纸黑字写着,没商量。在《练兵实纪》里,他又说了这问题,这回除了步兵用的长达丈八以竹子为杆的拒马类武器外,他要求肉搏部队的骑兵枪杆粗至少要一寸,步兵要达到两寸,要可以当棍砸人。原因他也说了,万一敌人穿的盔甲质量好,我们箭射不进刀砍不入,那就直接抡圆了砸丫的。


在这种要求和尺寸,这种理由面前,就不要再提什么白蜡秆子了。戚爷爷说的可是砸穿着铠甲的敌人呐,同学。


这些是他经过无数次与倭寇及蒙古骑兵搏杀,用无数明军和敌军的尸体检验出来的军阵规范。戚爷爷在书中不无自矜地道,自此百战无一挫。要注意啊,同学们,这是在特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是官场遍地倾轧、御史四处打脸、党争剧烈无比的明中期,在自己写的书里敢说这话,这是什么概念?


话说,你和你家祖师武功比戚少保好?上战阵厮杀次数比他多?杀的武艺高强的日本武士和剽悍的蒙古骑兵比他多?军阵见识比这位中国史和军事史上都占重要地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还要好?所以呢,别提什么祖师爷什么门派什么内功之类的说法,这就是个江湖神话,无外自高身价而已。


这就是我说枪杆是硬木的文献依据。至于实物,那就多了,不说博物馆和考古所,就是现在民间藏家手里的长矛,裤子里带枪杆的一找一大把,有哪一支是软木或者复合的,至少我没见过也没听人说过,当然,或者是我见识实在太少……


说回积竹木柲。首先呢,这是青铜兵器时代的杆,这个要特别注意,原因后边再说。其次,青铜时代的主要兵器是戈、戟。


这里又要注意了,别听见戟就马上想起不靠谱电视剧里那种方天画戟,那玩意要到宋朝才有,而且还是仪仗器,不是用来打架的。青铜戟,其实就是戈前面多了个可以刺的剑形头。戟这东西比戈先进,戈只能以勾的方式杀伤,戟还可以刺。这种戟流行的时间非常长,从用青铜兵器的东西周战国到用钢铁兵器的三国,一直盛行,很受广大指战员们的热爱。所以典韦、太史慈之类猛人用的戟,都是这种戟。为了加强杀伤,还有种有三个援的三戈戟,算是青铜时代的大杀器了,不过到用钢铁器的汉代,也依然常见。


戈、戟主要是以勾杀来杀伤敌军的,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割稻的镰刀,无论功能和形状,都异常接近这种兵器。青铜兵器时代,重型主战力量是兵车,当战车轰隆隆跑过,车上武士将戈、戟伸出车外,以上边横出的那个援来勾杀敌人,那模样……确实就是在割草。其实步兵用戈、戟也基本这样,大家面对面勾来戳去的,希望能尽快把对方的脑袋收割下来,以便拿去换贵族资格。


这种战斗方式,和后世钢铁冷兵完全不同。而且青铜兵器,最大缺点是脆,这也是为什么靠切削勾击来杀伤的戈、戟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青铜兵器的这种特性,以及戈、戟这类兵器的使用方式以及当时的战斗形态,所以那时的枪杆需要对付的,主要是对方戈、戟上那个援的切削损伤。在这种大家勾来勾去的运动中,被切削的后果有两,一是你的枪杆被他的援勾切搞断。二是你或他的援勾切进了枪杆,于是你和他的武器都被卡住了。


为了对付这种情况,积竹木柲出现了。在此,我必须又提醒一下,谈这个问题的同学最好先去看下实物以及考古检测报告再讨论。因为,积竹木柲实物外边裹的竹皮几乎都相当薄,一些检测报告给出的数据,其厚度只有约0.07厘米,考虑到年代损耗,我就算当时成品有0.1厘米厚好了。


这种厚度,完全无法提供我们希望出现的所谓复合枪杆的弹性。复合枪杆的弹性以及白蜡秆子神话,就这样很简单地被否定了,很遗憾。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积竹木柲不只出现于长兵。在短戈、戟上也很常见,全长一米到一米五左右战国积竹木柲,考古中已多有发现。有兴趣的同学的可以把吸尘器管子接到一米至一米五长,再拿在手里比画一下战斗状态,然后想象对手挥舞的是一把镰刀,你会一点不惊讶地发现,这个长度……完全不可能需要什么弹性复合枪杆。


所以这种竹皮的主要作用只能是防止对方武器切削你的这根杆。至于为什么用竹皮,对砍过木头和毛竹的同学,就不用再解释了吧。没砍过的,我说一事,曹操曾经在杨修的提醒下,拿竹子来做盾牌。


再一个问题,积竹木柲外边裹的丝、麻之类的处理,目前发现的都只出现于中间的握手部位,杆的前后都没有,所以也排除了所谓这种处理会有复合枪杆弹性这种附会出来的功能。而且这些积竹木柲,几无例外都使用了大漆,上边绘有各种装饰。大漆的性能,我想也不用多说了,如果你能让大漆器具弯曲后外边大漆涂层的漆皮不皴裂不崩缺,请直接找最神秘的有关部门领取工艺金奖。


所以,积竹木柲就是积竹木柲,和什么复合枪杆的弹性以及白蜡秆子没关系。很多人认为这这种结构是为了增加韧性,当然,从物理角度看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种程度的增加,从实用角度看几乎可以无视。而且最重要的是,身为勾击兵器的青铜戈、戟,和后世冲击穿刺的钢铁长矛,无论是使用方式还是作战状态,都完全不同,压根不能做类比。


积竹木柲,秦汉以后,从军阵器序列里彻底消亡了。

-------------------------------------------------------------------------------

再补一条明末枪术大师石敬岩事迹记载,石敬岩是明末武术宗师、《手臂录》的作者吴殳的师傅。

公大呼往救,枪锋所及,无不披靡,围散复合者数。已而枪折马毙,公挥短刀步战,犹力杀数十人,至死不仆。初公与予论马槊,谓马上槊犹马上箭,对镫抹楸乃可发枪,若分骔者全持马力,倘敌马力强,能折人枪,故马槊以浑铁为贵。

还什么白蜡秆子的弹性,什么内力,什么听劲……怎么不说还需要修成元婴得渡几次劫可以呐……

---------------------------------------------------------------------------------

苗刀和戚家刀是不是同一种刀? - 历史

苗刀这事,流毒甚广。我一直都想澄清,也曾经写过不少东西,但终究不如流毒散布广且影响深远,正好乘这个机会好好说道一下。

开宗明义:所谓苗刀,源自日本刀法及日本野太刀形制,刀法源流是日本刀法,刀制也完全仿自日本。一定要说不一样,也无非是流传过程中有了些许差异,但其刀法、刀形的核心本源,都完全来自日本,这点毫无疑义。

此事之所以会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原因有二。一是无良厂家为了卖东西,于是各种编造。一是大批“爱国志士”爱国心切,恨不能凡事凡物均为我国所创,丝毫不搭界的也务必牵强附会努力用放大镜找出一丝有关痕迹,好以断言此乃我祖上所有,似乎不如此便不能扬我泱泱中华天朝上国之雄风和底蕴深厚,颇类鲁迅先生笔下那位“我祖上比你阔多了”的阿Q。于是各种努力各种编造谣言。

惟此心态,断不能使我国进步,哪怕一点点。

中国古代军阵实用之刀法剑法,到明朝基本已经失传。像何良臣、茅元仪、宋懋澄、戚继光这些名臣良将,在这个认识上出奇地一致。戚继光因此在《纪效新书》第一版中干脆不录任何刀剑法,一直到第二版时,才将得自日本的刀法改良后收录进去,定名为《辛酉刀法》。同时又仿倭刀形制造制军刀,这便是现今存世不少的戚家刀。

下面这口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刀了。这口戚家保存十分完好,连刀卡都是原配,很难得。

而明代还有本《单刀法选》,被我国那些苗刀粉的“爱国志士”奉为圭臬。此书为明代武者宗师程宗猷所著,内云:“器名单刀,以双手执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余访其法…不吝授余,颇尽壶奥。”习此刀法所用五尺刀,就是仿的日本野太刀,此刀技来源与戚继光的不同,这是来自日本野太刀的刀技,程云:“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则长五尺。”


《单刀法选》节选:左提撩刀势:此亦开右边门户,彼枪札入,则将刀自下斜撩而上,进左步复成右提撩,听便砍杀。此二势乃倭奴之绝技也。

野太刀也叫大太刀,尺寸十分巨大,但在日本历史上也使用者较少。原因有两,一是制造十分不易,一是战国一过进入江户时代,这么巨大的军阵用器用途几乎没有了。这口就是大太刀了——山金造波文蛭卷大太刀,刃长:七尺一寸二分(约215.8cm),刀全长:一丈一尺三寸二分(约340cm)。

到清初,武者宗师吴殳作《单刀图说》,因其认为“唐有陌刀…其法不传。今倭国单刀,中华间有得其法者,而终不及倭人之精。”于是结合剑法改良出十八势单刀法。吴殳之师石电,是和刘云峰一起习的倭刀法,刘云峰又将倭刀法传给了程宗猷,因此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和吴殳《单刀图说》其实同出一源,都是是来自日本刀和日本刀技法。


到了民国,近代刀法宗师马凤图改双手刀为破锋八式,传入29军军中,是为大刀队之刀法起源(此与苗刀问题无关,纯属我向大师致敬,故多介绍两句)。其子马明达先生,原在兰州大学,现为暨大历史系教授,也是武术宗师,其在文稿中道:“先父…认为…称苗刀…应该就在曹锟设置苗刀营时期。当时很可能是出自对日本刀的忌讳…如沿用程宗猷、吴殳的单刀,又容易与一般的单刀混淆,于是便改了名字。然而不能不说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浅人。”

马明达先生著作中认为,此名之改很可能出自当时对日本的忌讳,如沿用程、吴二人的“单刀”名又易与一般的传统单刀混淆,于是便改为此名,但他认为这很不合适——“武人往往不学,晚近以来传统武术术语多有被妄改者,如改“闪赚腾挪”为“闪展(或作‘战’)腾挪”之类,例不胜举,“苗刀”之改当属此类。

马明达先生又道,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马英图、郭长生两大师将原来传授的不同的双手刀法进行调整,参照古谱修定了一个套子,为便于流行于是继续使用“苗刀”名,改称为“二趟苗刀”。主要刀势与程宗猷《单刀法选》大部相同——这个记载,此足以说明晚清河北省内两支双手刀法的源头,都应出自程氏,或是直接源自“浙人刘云峰”,而刀法则就是倭刀法。

他针对近来苗刀之尘嚣,曾道:“当今海内以苗刀鸣世者不一而足…近年颇有些热闹气象。因为苗刀名气大,又有某种神秘感,加上商品经济给武术观带来的巨大冲击,于是,各式各样的‘苗刀’纷纷脱颖而出,专家们也就纷至沓来,著书立说。但恕我直言…不能证明你的苗刀货真价实。”

马先生身为苗刀发起及刀法修订的亲历者及当事人,对民国苗刀之起,及后来流传之刀法叙述,基本可彻底定论。再加上目前相当数量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戚继光、程宗猷、吴殳、石电、刘云峰等几人所获所传刀法的资料交叉印证,这足够形成铁案,无需再作他想了。

所以,苗刀之名,起自民国。目前国内流传的大多是中央国术馆时期修订出的二趟苗刀法。苗刀的形制和刀法,传自明清时期程宗猷、吴殳,源头都是日本,实际就是改动过的日本野太刀法。

戚家刀则是源自普通日本刀,无论是形制还是技法,都和所谓苗刀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都来自日本,而已。

user avatar

不是

白蜡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越走越歪了。白蜡杆是功力杆,是练内家拳的人练功用的。真动手还是会用硬木杆,越硬越好。说有弹性是指木质不能柴,要像膨胀的肌肉一样。传统大枪是尾粗头细跟一根筷子一样。一般人握都握不住

而且枪杆把玩久了后会出现包浆的效果,逐渐泛红。轻轻敲击会有金属的声音。这不是白蜡杆的效果

得益于现代种植技术,以前成才率低又昂贵的枪杆能批量生产了。好事好事

我只是过来终止一下谣言的。不然练传统武术的又挨骂了。槊这武器我没见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中国古代两种非常著名的长兵器,也牵扯到历史文献、实际应用以及演变过程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马槊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白蜡杆子大枪更具优势,但如果论及整体的实用性和普及度,白蜡杆子大枪在大体上可以说是更胜一筹。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了解这两种兵器: 一、马槊:曾经的.............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明朝军队那可是装备精良,有着重甲骑兵,长长的马槊,还有马镫,这简直是欧洲中世纪骑士的翻版。而反观倭寇,也就是明朝时期的日本海盗,他们主要装备的不过是那种短小的日本刀,还有弓箭、长枪等,看上去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那么,为何在很多历史记载中,明朝军队面对倭寇时,.............
  • 回答
    骑兵对骑兵的冲锋,那可是战场上最壮观也最血腥的画面之一。在这种高速、高负荷的对抗中,武器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胜负和生死。那么,在骑兵对骑兵的对决中,刀剑等劈砍武器和骑枪、马槊等刺穿武器,到底哪个更占优势呢?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骑枪/马槊:冲锋的王者,一击制敌的利器想想看,一匹.............
  • 回答
    马云的“崩塌”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其中夹杂着个人财富、商业帝国、社会影响力以及政策监管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要判断他是否值得同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并且理解“崩塌”本身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非完全消失或一无所有。马云的“崩塌”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云的“崩塌”主要指的是他个人及其商业帝.............
  • 回答
    马云对王林“气功大师”身份的相信,以及他与王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马云本人的经历、时代背景、王林的手段,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一、 时代背景与“气功热”的余温首先,理解马云所处的时代背景至关重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简称为“马哲”)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哲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宏大且具有开创性。然而,如同任何思想体系一样,马哲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着一些显著的缺点或局限性,这些缺点也引发了长期的讨论和批判。以下将详细阐述马哲的主要缺点:一、 经济决定论的过度强调与简化(决定论的机械性): .............
  • 回答
    马云最近的“动态”确实牵动着很多人的目光,而他本人和阿里巴巴也经历了一段相当复杂和重要的时期。要详细了解“马云最近到底怎么了”,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事件来梳理:核心事件的起点: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与马云公开演讲 2020年10月24日,外滩金融峰会: 这是事件的转折点。马云在这次峰会上发.............
  • 回答
    马航 MH370 航班失踪事件是现代航空史上最令人费解的谜团之一,至今仍未找到确切的真相。尽管经过了大规模的搜寻和无数次的调查,但关于飞机最终去向、失事原因以及为何会发生这一切,仍然存在着多种理论和猜想。以下是关于 MH370 事件的详细情况,包括已知事实、调查进展、主要理论以及至今仍存在的未解之谜.............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马云拜访金庸时发生的有趣互动,虽然这可能是一个被广泛流传的“段子”,但我们可以从其中挖掘出一些深层的原因,来解释马云为何会微笑点头。场景的铺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场景的背景和意义: 人物的地位: 马云是中国的商业巨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代表着现代商业和科技的顶峰。金庸则是华人世界.............
  • 回答
    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下,“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的確有著內在的聯繫,但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階段上存在著顯著的差別。理解這種差別,關鍵在於把握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與為共產主義奠基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視社會主義為一個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主.............
  • 回答
    马督公在元老院里权力膨胀的故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糅杂了时势、策略、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要想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得从他崛起的根基说起,一层一层剥开他权谋的面纱。首先,要明白元老院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集合体。在马督公崭露头角之时,元老院内部派系林立,各自盘算,矛盾重重。这种分裂的局面,恰恰为有野心的.............
  • 回答
    马云能够带领阿里巴巴走向世界,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他一系列超前的眼光、坚韧的毅力以及卓越的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回溯他的创业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是一个靠“运气”成功的人,而是踩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一个初创企业打造成全球性的商业帝国。从默默无闻到影响世界:马云的创业关键节点1. “看不见.............
  • 回答
    马保国老师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用“方言”来界定可能不太准确,因为他使用的并非某个特定地区的传统汉语方言,而是混合了一种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口音和词汇组合。要详细说他的是哪种汉语方言,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核心语言基础:普通话,但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马保国老师的语言核心仍然是普通话。他的语速、语调.............
  • 回答
    好家伙,《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上映那会儿,春节档那叫一个热闹,几部大片轮番上阵,夹缝中杀出来这么一部喜剧,而且还是马丽和魏翔搭档,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有点犹豫,毕竟春节档的片子,有的是硬核动作,有的是深刻人生,这部名字听起来就有点“不正经”的喜剧,到底值不值得花时间和钱去电影院感.............
  • 回答
    在讨论马谡和赵括谁“更菜”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菜”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在军事语境下,这可以理解为: 战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指的是在具体战役中,能否根据战场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战术,并灵活调整。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指的是能否理解和执行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长远的影响。.............
  • 回答
    马云关于京东自建物流员工过多的论断,从商业运营和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确实具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马云的论点核心:马云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京东自建物流的规模过大,导致其物流网络过于庞大和复杂,而庞大且复杂的物流系统需要海量的员工来支撑,这会带来巨大的运营成本、管理难度和效率瓶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这三位中国互联网巨头的长处和短处。这三位都是各自领域内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成功和挑战都极具代表性。 马云 (Jack Ma)长处:1. 远见卓识与战略布局能力(“点石成金”的宏观视野): 前瞻性把握趋势: 马云最突出的长处在于他对未来趋势的敏锐.............
  • 回答
    马云和阿里巴巴在中国商业史上的成就,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其影响力之深远,覆盖之广泛,至今仍然是大多数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详细讲述阿里巴巴在中国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分析:一、 互联网经济的开创者与颠覆者: 电商的奠基人: 在阿里巴巴出现之前,中国大部分的零售业态都是线.............
  • 回答
    要计算马云的资产能在北京二环/上海内环买多少平米的房子,我们需要知道以下几个关键信息,并进行一系列的假设和估算:1. 马云的资产总额: 最新数据的重要性: 马云的资产总额会随着阿里巴巴的股价、公开上市公司的价值、以及他个人投资的变化而波动。要获得最准确的数字,需要参考最新的福布斯、胡润等财富榜单.............
  • 回答
    关于“马云最近露脸是不是变少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对“露脸”的定义和解读首先需要明确,“露脸”可以有很多种含义: 公开演讲和活动: 指的是马云作为主讲人或重要嘉宾出席各种大型会议、论坛、学校活动,并且公开发表言论。 媒体采访: 指的是接受国内外主流媒体的专访,分享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