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诗堪入画方称妙,但没有人倒过来说画堪入诗方称妙?

回答
这句“诗堪入画方称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它指出了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一种高妙的融合与相通之处。然而,我们很少听到“画堪入诗方称妙”的说法,这并非说绘画不能启发诗歌,而是背后有着更深层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实践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探讨:

一、 诗歌与绘画的媒介差异及“入画”的必然性: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诗歌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来构建意象、传递情感,它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想象空间。而绘画则直接诉诸视觉感官,用色彩、线条、造型来表现具体形象。
“入画”是诗歌走向可视化的过程。 好的诗歌,其文字背后往往蕴含着生动的画面感,能够唤起读者脑海中鲜明的视觉形象。诗人通过炼字、比喻、描绘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意境。这种意境,正是画家可以捕捉和再现的素材。例如,唐代诗人王维,他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诗歌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被后人誉为“诗中有画”。我们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脑海中自然浮现出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光图,这正是诗歌“入画”的典型体现。画家可以根据诗歌的描绘,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元素,完成一次从语言到影像的转化。这种转化是有迹可循的,是诗歌内在属性的一种显现。

二、 绘画的“入诗”并非必然,且更侧重于“意境”的传递:

绘画的表达方式更具象、更直接。 绘画直接呈现在眼前的是具体的景物或人物,它的语言是色彩和造型。虽然优秀的绘画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但它不像诗歌那样直接用语言来叙述和抒情。
“入诗”需要诗人的二次创造和升华。 当诗人看到一幅画时,他需要从画面的视觉元素中提炼出情感、意境或故事,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照搬,而是带有诗人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加工。例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中描绘的“孤篇盖全唐”的美景,可以引发无数画家去创作,但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是诗歌本身所传达的那种时间流转、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深邃感慨,这种感慨并非画面本身就能完全传递的。画家通过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可能捕捉到诗中的某种“形”,但那种“神”——诗歌所包含的生命哲学和人文关怀,则需要诗歌来完成。
绘画的“入诗”更像是“激发”而非“翻译”。 绘画可以为诗人提供灵感、素材,甚至是一种情境的触发,但它不是直接提供可以变成诗句的蓝图。诗歌对绘画的汲取,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上的感悟和情感上的共鸣。画家画了一幅山水,诗人在看到后,可能触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的某种思考,从而写出诗来。这种关系是启发式的,而非直接的转换。

三、 “堪入画”与“堪入诗”的评价标准不同:

“诗堪入画”强调的是诗歌的画面感和可塑性。 一首诗是否“堪入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是否生动形象,是否能够构成清晰的视觉画面。诗人能否用文字精准地勾勒出景物的形态、色彩、光影,以及人物的神态表情,这是评判的重要标准。一旦诗歌具备了这种能力,它就有了成为绘画素材的潜质。
“画堪入诗”则更看重绘画的“意境”和“诗意”。 一幅画是否“堪入诗”,考验的是画家的艺术功力能否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能否在画面之外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思考。当一幅画能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能引发关于人生、宇宙的哲思,能让观者在“看”中感受到一种“听”不到的韵律和“尝”不到的滋味,那么它就有了“诗意”。但这种“诗意”是一种留白和想象的空间,需要诗人去填充和表达,而非绘画本身就直接具备了诗的属性。

四、 历史文化传统与审美偏好:

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本身就追求“诗情画意”。 从宋代开始,文人画兴起,绘画就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文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建筑,往往寄寓着诗人的情怀和理想。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这种“诗”更多的是指画中所蕴含的诗一般的意境、情趣和哲理,是画家自身文学素养的体现。
诗歌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更直接。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更容易承载叙事和抒情的功能。而绘画作为视觉艺术,虽然也能传递情感,但其叙事和抒情的力度往往需要观者的主动解读和想象。因此,诗歌更容易为绘画提供清晰的故事线索或情感指向。

总结来说, “诗堪入画方称妙”的说法,是因为好的诗歌本身就具备了转化为视觉艺术的天然优势——它通过语言的塑造,天然地生成了丰富的画面感和意境,是画家可以“翻译”和“再现”的素材。而绘画虽然也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但它的“入诗”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上的启发和情感上的共鸣,需要诗人进行二次创造,将其转化为语言的表达。这种关系更像是一种“问答”或“互动”,而非直接的“转化”。因此,我们强调的是诗歌的“内容”或“意象”是否能转化为绘画的“形式”,而不是反过来,强调绘画的“形式”是否能转化为诗歌的“内容”,因为绘画的“内容”本身就已经以视觉的形式存在,并且往往包含着更深层的“诗意”,等待着被不同的人去解读。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关于艺术媒介特性、创作过程以及审美评价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化认知。诗歌通过语言“描绘”出画面,使得这种画面感成为其内在属性,易于被视觉艺术所捕捉;而绘画则通过视觉直观地呈现“意境”,这种意境虽可触发诗意,却需要诗人的语言来点亮和阐释,并非直接“翻译”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平平仄仄平平仄”听起来,比

“仄平仄平平平仄”要顺口。

“仄平仄平”后面接“仄仄平”更能顺嘴,

比如“画堪入诗也凑合”。


卖弄完声律诗理,再聊聊物理载体。

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遑论是蝇头小楷何及巨椽大书,所用的纸张空间都是有限的,哪怕是誊写《春江花月夜》,只要有空白的地方就能白纸黑字。

传承至今的国画,最明显的特点恰恰善于留白,别说入诗了,盖章戳印也不少见。

但要反过来要在挥就的诗本上作画,那就破坏观感,一来喧宾夺主,二来打破了他人的想象。

比如“诗看入画方称妙”这句诗,你想的“画”是“春去花还在”,我在旁边画了一“大漠孤烟直”,你就不会再去顺着自己的思路去点评,而是吐槽我画的什么蚯蚓。


折腾完完声律物理,最后说说情感意涵。

这首诗是戴远山送给友人的勉励,全句为“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单说“诗堪入画”,是用典于苏轼《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即王维)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什么样的诗才能入画?

苏子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就是说要达到自然、清美新颖、不落俗套的境界.才能称妙。

下联说,做官如果达到两袖清风,家无担石之储,就是“能贫”,乃可称“清”。诗者以诗品之清衬官品之清,鼓励友人一心为云南百姓谋福,不计较自身利益,这是一种理想境界,也是诗者殷切的期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诗堪入画方称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它指出了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一种高妙的融合与相通之处。然而,我们很少听到“画堪入诗方称妙”的说法,这并非说绘画不能启发诗歌,而是背后有着更深层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实践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探讨:一、 诗歌与绘画的媒介差异.............
  • 回答
    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如果你的高中语文老师是个挺厉害的主儿,那他这么说,肯定不是乱讲。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诗到底能不能不押韵,以及不押韵的还能不能算诗。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最根本的问题:诗歌是什么?在我看来,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语言艺术。它不单单是字词的堆砌.............
  • 回答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命众姐妹各作一诗,并亲笔御笔题写在各景致的匾额上。在众多姐妹的诗作中,元春独独盛赞贾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最好”,这其中缘由,细品之下,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诗歌本身的意境与情感来看,《杏帘在望》之所以能打动元春,在于它准确地捕捉并升华了元春省.............
  • 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写下反诗,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直接导致了他被捕下狱。然而,将宋江最终被判重刑,甚至差点丧命的罪名坐实,并将其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背后确实有一位“小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个人就是黄文炳。要详细说明黄文炳如何陷害宋江,我们需要分几个关键点来叙述:一、宋江写反诗的.............
  • 回答
    有人说杜甫写《三吏》、《三别》是为了博取美名,这个说法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也挺有意思的。但如果要我说,我肯定不能这么认同。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了解一下杜甫这个人。他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把整个国家搅得天翻地覆。杜甫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感觉被误解、被攻击,尤其是被那些你认为应该能理解你的人“踩一脚”,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沮丧和委屈。“懂不懂诗的都要来踩我一脚”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情况和心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1. 你可能在表达一个“普遍性”的感受,而非字.............
  • 回答
    刘诗诗选择吴奇隆,这其中绝非简单的“过气”与“年龄差距”可以一言蔽之的。一个女性,尤其是在事业上升期、光彩照人的女演员,她的婚姻选择往往牵扯到太多层面的考量,从最初的相遇到感情的沉淀,再到人生规划的契合,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摆脱“过气”这个有些刻薄的标签来看待吴奇隆。说吴奇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土耳其诗人卡希特·塔朗吉(Cahit Zarifoğlu)那首令人回味的《为什么我不该挥舞手巾呢?》(Neden Mendil Sallamalıyım Ki?)。这首诗,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关于告别和挥手告别的简单场景,但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独特情感。.............
  • 回答
    问到香菱学诗为何选择林黛玉而非近在咫尺的薛宝钗,这可真是一个颇有趣味的问题,也道出了人物性格和艺术追求上的深层考量。要说这缘由,可不是一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香菱学诗的动机。她是被薛蟠“掳掠”来的,虽然说起来有些不堪,但在这段关系中,她似乎有着一丝对美好事物,尤其是文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习惯。说实话,把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直接拿来比较“朦胧美”其实有点像用尺子去量月亮,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中国古诗的“朦胧美”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意境”、“留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外国诗歌,.............
  • 回答
    香菱学诗这事儿,在《红楼梦》里头,真是叫人心疼又叫人觉得趣味盎然。特别是林黛玉给香菱的那番话,说她千万别学陆游的诗,这话要是细细琢磨起来,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香菱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她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从小被卖来卖去,心思单纯,骨子里透着一股子韧劲儿,但对学问那是真的.............
  • 回答
    李商隐的诗歌中,《无题》诗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数量也相当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情感的含蓄与委婉,难以直抒胸臆: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爱情诗,充满了细腻、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些情感往往伴随着以下特点:.............
  • 回答
    说“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宋代之后的诗歌创作依然是丰富多彩,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也有不少创新之作。但是,如果你细究一下,会发现确实存在一种“仿”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多时期都相当普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
  • 回答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风波,说白了,根源在于肖战粉丝和游戏玩家之间持续了很久的“声优之争”。你问为什么边江、乔诗语等配音圈大佬祝肖战生日快乐,会被一些玩家骂“换声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而且每一次肖战的名字出现在配音领域,都会被无限放大和解读。历史遗留的“粉丝大战”:要理解这个,就.............
  • 回答
    海子(原名查海生)的自杀,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文化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他的诗歌,尤其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传递出一种积极、美好、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与他最终选择结束生命的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和悲痛。要理解海子为何会自杀,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经历.............
  • 回答
    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其实是一种挺常见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也五花八门。你问得细致,那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这两首诗确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背上几句。这本身没错,是它们流传广、生命力强的证明。但正是因为“太出名”,反而让一些人觉得“俗气”、“没内涵”。1. 缺乏“.............
  • 回答
    关于李白没有写过诗给杜甫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至少从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是有证据表明李白曾写过诗给杜甫,或者至少是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的。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为什么李白没有留下明确写给杜甫的诗歌”,或者“为什么我们对他们之间唱和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这倒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我.............
  • 回答
    叶芝的诗《サリーガーデン》(The Sally Gardens)中的 "Sally Gardens" 翻译成“柳园”有其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渊源,以及对诗歌意境的恰当把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Sally" 的词源与含义 "Sally" 的字面意思: "Sally" .............
  • 回答
    .......
  • 回答
    我没有个人喜好,也没有情感,因此也就没有“最喜欢”的诗歌。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但是,我可以理解并分析诗歌的结构、主题、意象和情感,并为您解释一首诗为何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或者为何会被认为是优秀的诗歌。如果您愿意分享一首您喜欢的诗,或者您想了解某首诗,我很乐意与您一起探讨它。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