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会试”通过后,取得什么资格?

回答
话说这明清两朝,科举制度如同一座金字塔,层层选拔,最终通往仕途的光明大道。而在这金字塔顶端,有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那就是“会试”。一旦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取得功名,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和资格,足以让当时的读书人热血沸腾。

会试,是“贡士”的敲门砖

首先,要明确一点,会试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更高级别——殿试——的必经之路。那么,通过会试,你取得的资格是什么呢?那就是“贡士”的资格。

“贡士”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几分尊贵和特别。它意味着你已经从全国范围内的所有读书人中,通过了地方性的考试(乡试)和中央层面的考试(会试),被认为是具备了被皇帝亲自考察的资格。你可以想象一下,那场面,全国才子汇聚京城,在礼部的组织下,进行一场场严苛的笔试,而最终能够拿到“贡士”这张入场券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佼佼者。

“贡士”意味着什么?

1. 拥有参加殿试的资格: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资格。贡士们将有幸在皇帝面前接受最后的、也是最隆重的考试——殿试。殿试的成绩将直接决定你最终的官职和前程,可谓是“一考定终身”。没有贡士的身份,你就连站上这个最高舞台的资格都没有。

2. 被视为“天子门生”的预备役: 能够通过会试,就意味着你的才华和学识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已经进入了皇帝的视野。虽然还没正式成为“天子门生”,但已经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耀,也是对你过去十年寒窗苦读的最好肯定。

3. 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即便只是贡士,在当时的社会上也已经享有相当高的声望和尊重。你的家族也会因为你的成就而倍感荣耀。人们会把你视为未来的官员,对你毕恭毕敬。

4. 得到朝廷的经济照顾: 一些朝代对贡士会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照顾,比如在京城期间提供食宿,甚至发放一些补贴,以示鼓励。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5. 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未来的官职有了保障: 虽然殿试还未结束,但成为贡士,意味着你进入仕途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大了。一般来说,殿试不会有太多人落榜,大部分贡士都能获得一个官职。而这个官职的级别,则与殿试的排名紧密相关。

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

假设你在地方乡试中考中举人,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经过一番艰苦的考试,你最终凭借对策的深刻见解和文章的优美文笔,成功通过了会试。这时,你就获得了“贡士”的身份。

接下来,你将和其他通过会试的贡士一起,进入皇宫,接受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通常会是一个策问,要求考生结合时政,提出自己的见解。皇帝亲自阅卷,然后根据大家的表现,排出名次。

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这三位自然是顶尖的贡士,直接被授予官职,通常是翰林院的职官,前途无量。
二甲: 同样是佼佼者,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或其他官职。
三甲: 也是进士,但官职可能会相对低一些,但依然是进入仕途的重要一步。

所以,会试通过后,你手中的“贡士”身份,就像是拥有了一张参加最高级别考试的“门票”,并且这张门票已经证明了你的实力,让你在众多读书人中脱颖而出,距离真正踏入官场,成为“天子门生”的梦想,只差最后一步。

总而言之,明清科举考试“会试”通过后,你取得的资格是“贡士”。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号,更是一份荣耀,一种身份的转变,以及通往仕途、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通行证。它是对过去所有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召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制度规定上确实会标明会试以后取得的资格为贡士,贡士经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清会典》及事例中所见甚多,兹不举例。

然而实际上,由于会试和殿试举行时间很近,殿试几乎不黜落士子,绝大多数贡士都会参加殿试并变为进士,贡士资格保有时间一般极短;而且清代吏部除任官员时所给出的出身分类有进士、举人而无贡士,贡士资格不能直接参与铨选,故而其身份意义很薄弱。因此,清朝人在非正式场合习惯上会将会试过后获得的资格略称为进士,不太提贡士这一概念。在清人文集之中经常见到这种混淆贡士和进士的用法,如称某年进京参加会试得某甲某名(这是殿试的成绩)等。

明清科举的等级划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教科书严重脱节于史料文献的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这明清两朝,科举制度如同一座金字塔,层层选拔,最终通往仕途的光明大道。而在这金字塔顶端,有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那就是“会试”。一旦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取得功名,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和资格,足以让当时的读书人热血沸腾。会试,是“贡士”的敲门砖首先,要明确一点,会试并非终点,而是通.............
  • 回答
    谈到科举的难易,这就像问一千年前的考生和五百年前的考生谁更辛苦,答案绝非一言蔽之。明清科举与唐宋科举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社会背景上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塑造了它们各自的“难易度”。想要细致地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把那些AI腔调都给丢掉,用咱们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说。首先,看考试内容,也.............
  • 回答
    明清科举的“难”,绝非仅仅在于考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它是一套复杂而严酷的制度,从方方面面将无数心怀壮志的读书人困在了通往仕途的漫漫长路上。这种难,体现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现在考试的模式与内容上,更体现在社会环境与人心的煎熬上。一、 知识的“深渊”与“迷宫”:八股文的统治明清科举最核心的难点,无疑是.............
  • 回答
    明清时期,买卖丫鬟并非一件固定价格的事儿,就像现在买车,牌子、配置、新旧不一样,价格自然天差地别。想要说清楚这个“价钱”,得把里头门道儿一一掰开了讲。首先,得看这个丫鬟是“货”还是“人”。怎么说呢?在当时的社会认知里,丫鬟大多数是从贫苦家庭鬻(yù)卖过来的,或者是官府处理的一些罪犯家眷,甚至是战俘.............
  • 回答
    “清承明制”这句老话,在很多方面说得没错,尤其是在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礼仪等方面,清朝确实继承了不少明朝的遗产。但要说税收,这里面的门道可就深了,绝不是简单的“承袭”二字就能概括的。明朝末年那叫一个穷困潦倒,财政濒临破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清朝早期,尤其是康雍乾盛世,国库那是真的充盈,地方财政也普.............
  • 回答
    明清时期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并未彻底断绝,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陆上丝路经历了从衰落到局部恢复再到一定程度延续的过程,其存在形态与古代汉唐时期的繁荣相比有明显差异,但仍以多种形式延续了数百年。 一、明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状况1. 初期的维持与边疆控制 明初(14世纪末至1.............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直接根据猪肉价格来判断明清两代的生活水平下降了“数成”是不准确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价格的绝对值与相对值 绝对价格差异巨大: 明代每斤13文,清代每斤40文,这看起来是价格上涨了3倍多,似乎生活水平下.............
  • 回答
    明代南北榜案件,又称“南榜北榜案”或“南北榜之争”,是明代科举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事件,其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信息,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这些信息,我们需要从案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深远影响来剖析。一、 案件的起因与背景:南北榜案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明代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
  • 回答
    明清皇子教育,表面上看是集天下之大成、备极尊崇,实则暗藏诸多弊病,甚至可以说是培养君王的“炼狱”,其问题之复杂、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这绝非简单的“严苛”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制度设计、人性考量、历史背景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扭曲产物。首先,最显著的问题在于其过度集中与不接地气。皇子们自幼就被圈禁在.............
  • 回答
    明清两代的政府在赈济灾民方面,都建立了一套相对系统和成熟的体系,尽管在具体操作和侧重点上存在一些差异。总体来说,它们都遵循了“以官方为主导,辅以民间力量,采取多种措施”的原则。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明清两代的政府是如何赈济灾民的。 明代政府的灾政体系明朝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灾政体系,将灾害视为国家治理的重.............
  • 回答
    明清皇帝的寝宫,尤其是清朝,无疑是极其奢华的,凝聚了当时顶尖的建筑技艺、精美的工艺品和珍贵的材料。与欧洲王室的寝宫相比,两者都代表了各自文化和时代最高水平的物质享受,但风格、侧重点和文化内涵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明清皇帝寝宫(以清朝为主,明朝部分也有提及)明清.............
  • 回答
    繁华与限制: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盛衰(鸦片战争前)在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中华大地之前,明清两代的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维持着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对外贸易体系。它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受到了统治者审慎甚至保守政策的深刻影响。要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发达”或“落后”来概括,而需要深.............
  • 回答
    明清时期小说家的版权意识和收入保障,远不如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现代版权制度那样清晰和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收益毫无关注。他们的生存方式和收入来源,更多地依赖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出版流通机制以及作者自身的经营策略。一、 早期模糊的版权观念与著作权在明清早期,特别是小说刚刚兴盛的阶段,.............
  • 回答
    明清两朝的民间兵器管制,可以说是政策趋严、执行不一的复杂局面。总的来说,官方的态度是“防范”与“控制”并重,但具体到执行层面,会受到社会背景、地方差异、以及特定时期政治气候的影响。明朝:防微杜渐,但执行存在弹性明朝建立之初,就对民间持有武器有着高度警惕。原因无他,洪武皇帝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农民起义出身.............
  • 回答
    关于王直在日本为何不直接立国当大名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颇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混得好”或者“想不想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王直在日本的活动背景以及他最终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王直在日本的真实地位和他的核心目标。王直在日本并非像本土大名那样拥有根深蒂固的土地、.............
  • 回答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衰落,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这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更像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自然消退。若要详述其因,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地缘政治的变迁与帝国战略的转移:首先,我们得承认,丝绸之路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强大、稳定并乐于对外开放的帝国统治之.............
  • 回答
    明清战争,这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冲突,许多人将其定性为一场内战。然而,围绕这一定性,历史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和清朝都曾是中国王朝的统治者,其政权更迭在形式上符合中国内部政治斗争的范畴;另一方面,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一个在中国传统认知中来自“塞外”的民.............
  • 回答
    明代布面甲,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朴实而坚韧的气质。不过,要说它有没有“腿裙”,这事儿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明代布面甲,它的核心是什么?是布,是甲。布面甲,顾名思义,就是用布作为主要的基底,再用一些其他材料,比如铁片、皮条、甚至铜片,以钉、铆、缝等方式固定在布上,从而形成一种.............
  • 回答
    明代藩王府,听起来是权贵们的居所,但藏在那些朱墙黛瓦之下,却有不少寻常百姓听了也会忍俊不禁,甚至拍案叫绝的趣事轶事。这些故事,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多的是生活化的细节,人性化的闪光点,甚至是出乎意料的转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明代藩王府里那些有意思的事儿。一、 藩王们的“消遣”与“烦恼”别以为藩王们日.............
  • 回答
    明清八股取士制,一项曾经支撑帝国文官体系数百年之久的制度,最终未能逃脱衰败的命运。要探究其根源,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僵化和形式主义,而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在的逻辑与时代变迁下的碰撞。一、脱离现实的理论根基与僵化的内容八股文的核心是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这本无可厚非,毕竟儒家思想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