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明清两代,买个丫鬟要多少钱?

回答
明清时期,买卖丫鬟并非一件固定价格的事儿,就像现在买车,牌子、配置、新旧不一样,价格自然天差地别。想要说清楚这个“价钱”,得把里头门道儿一一掰开了讲。

首先,得看这个丫鬟是“货”还是“人”。

怎么说呢?在当时的社会认知里,丫鬟大多数是从贫苦家庭鬻(yù)卖过来的,或者是官府处理的一些罪犯家眷,甚至是战俘。她们在法律上,很大程度上是被当作“物”来买卖的。但同时,她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被买卖的“意愿”和“抗拒”。所以,这个“价钱”里,既包含了她们的“商品属性”,也掺杂了她们作为“人”的一些附加价值。

价格的影响因素,那可就多了去了:

年龄和容貌: 这是最直接的因素。年轻貌美的,自然贵。十几岁刚出头,正是水灵灵的时候,像刚出笼的鸟儿,可塑性强,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年纪稍大,或者相貌一般的,价格就要打折扣了。毕竟,丫鬟除了干活,很多时候也是主子的“伴儿”,主子心情好了,赏赐的可能就多。
健康和体格: 身体好,干活利索,不容易生病,那是实打实的硬通货。如果丫鬟身体羸弱,三天两头请医看病,那对主人家来说就是添堵,自然没人愿意出高价。家境贫寒的父母,往往会把身体好的孩子卖出去,因为这样更容易卖个好价钱,也希望能过上“好日子”。
技能和素质: 会针线活的,懂点儿医药知识(比如能给主子擦擦脸,敷敷药),或者会唱点小曲、弹点小调的,都能提高身价。更别说有些从大家族里出来的,懂规矩,会伺候人,这种“有经验”的丫鬟,那是稀罕物,价格自然不菲。有些甚至能被培养成小妾,那更是另一番“行情”了。
来源和背景:
官府的“配给”: 有时候,官府会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抄家,将罪犯家眷充作官奴,然后进行拍卖。这种性质的丫鬟,价格会比较低廉,但风险也高,毕竟她们的身份背景可能不太干净。
民间自由买卖: 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家庭之间的交易。贫困家庭为了生计,将女儿卖给别人家做丫鬟。这种情况下,价格就取决于买卖双方的协商,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种因素。
“买断”与“雇佣”: 有些是完全买断,这辈子就属于买家了,价格最高。有些则是类似“长期雇佣”,比如签个几年的契约,到时候可以赎身或者期满回家,价格就会相对低一些。
地域和时代: 明朝和清朝,虽然都是买卖丫鬟的时代,但具体价格还是会有波动。比如,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人口密度大,竞争也相对激烈,价格可能不像边远地区那样“稀罕”。另外,不同朝代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影响整体物价水平,丫鬟的价格自然也会随之变化。
“货源”的多少: 如果“货源”充足,市场上流通的丫鬟比较多,价格自然会下来。如果赶上灾荒年景,很多家庭走投无路,丫鬟的“供应量”突然增大,价格也可能出现低谷。反之,如果社会相对安定,大家日子好过一些,愿意卖女儿的家庭少了,价格反而可能因为“稀缺性”而上涨。

那么,大概是个什么价位呢?

这真是个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缺乏像现代市场报告那样详细的数据记录。但从一些史料的零星记载来看,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下:

一个普通的、健康的、十四五岁的女孩,没有特别技能的,价格可能在几两银子到十几两银子之间。 “几两银子”大概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收入,可见这也不是个小数目。
如果长得比较漂亮,或者有点小技能,价格就会翻倍,甚至更高。 比如能说会道、唱歌跳舞的,或者是会一点医理的,价格可能会上升到几十两银子。
那些有“特殊用途”的丫鬟,比如被买去作为通房丫头,甚至有希望成为姨娘的,价格就更难说了,可能比一般丫鬟高出好几倍。 甚至有些有门路的,通过“介绍”或者“挑选”,花费的银子和礼品就更多了。

“银子”的购买力也得换算一下。 在明清时期,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这个也一直在变动,但大致来说,一两银子在当时可以买不少东西,比如几石大米,或者雇佣好几个长工干一天的活。所以,十几两银子买一个丫鬟,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很多家庭是负担不起的。

买卖丫鬟的流程也不简单。 不是说看对了眼,掏钱就能带走。通常会有中间人撮合,比如牙行(专门做人口买卖的中介)。买家会仔细“验货”,查看丫鬟的身体、牙口(看年龄)、听听她的言语(看是否聪慧)。一旦谈妥价格,就要签订“卖身契”或者“卖契”。这份契约就像现在的合同,上面会写明丫鬟的姓名、年龄、家庭背景,以及买卖的金额、约定事项等等。这份契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保障了买家的“所有权”。

当然,这个买卖过程中,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和不公。 有些父母为了眼前的利益,会把孩子往火坑里推。有些丫鬟在被卖后,命运也并不好,遭受虐待,或者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贫困的命运。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买个丫鬟,价格差异巨大,从几两到几十两银子不等,具体取决于丫鬟的年龄、容貌、健康、技能、来源,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供需关系。这笔买卖,承载了当时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以及人身依附的复杂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清两代,买个丫鬟要多少钱?买了丫鬟以后,还要每月给工资或者零用钱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清时期,买卖丫鬟并非一件固定价格的事儿,就像现在买车,牌子、配置、新旧不一样,价格自然天差地别。想要说清楚这个“价钱”,得把里头门道儿一一掰开了讲。首先,得看这个丫鬟是“货”还是“人”。怎么说呢?在当时的社会认知里,丫鬟大多数是从贫苦家庭鬻(yù)卖过来的,或者是官府处理的一些罪犯家眷,甚至是战俘.............
  • 回答
    “清承明制”这句老话,在很多方面说得没错,尤其是在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礼仪等方面,清朝确实继承了不少明朝的遗产。但要说税收,这里面的门道可就深了,绝不是简单的“承袭”二字就能概括的。明朝末年那叫一个穷困潦倒,财政濒临破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清朝早期,尤其是康雍乾盛世,国库那是真的充盈,地方财政也普.............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明代卫所制度下,地方的行政权力并非完全集中于军事官员手中,而是形成了一个军政合一、但又各有侧重的体系。要详细了解地方行政由哪些官员负责,我们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职能去分析。一、 军事层面的行政官员:卫指挥使及其属官在卫所制度的基石——卫、所一级,最核心的军事行政官员是卫指挥使。 卫指挥使(正指挥.............
  • 回答
    在明清两代,说到“庶母”,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称谓,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家族伦理和等级制度。简单来说,庶母就是指 家中除了嫡母(正妻)之外的其他妾室,但这些妾室在成为庶母之前,至少要为丈夫生下子女。这一个“生下子女”的门槛,是区分普通妾室和庶母的关键。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概念,让它更鲜活:1. 嫡庶之别:家.............
  • 回答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层层叠加,最终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走向。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1.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官僚体系的膨.............
  • 回答
    在明清两朝,山东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产粮区。它的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其背后有着深刻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馈赠:肥沃的土地与充足的水源山东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其东部和南部,得益于黄河、淮河的冲积,以及海河流域的滋养,形成了大片的沃野。鲁西南的鲁西平原,鲁中的鲁中南山.............
  • 回答
    在明代,满族,或者说当时被称为“建州女真”的族群,是否算作“外来民族”,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确“外来民族”这个概念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如果“外来”指的是他们当时并非直接统治明朝中央政权,并且他们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与明朝的主体民族—.............
  • 回答
    明清之际的“汉奸”与侵华战争时期的“汉奸”,虽然都被冠以“汉奸”之名,但其背景、动机、行为性质乃至历史评价,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时空分野,而是历史进程、政治格局以及人们认知变化的体现。明清之际投靠清朝的“汉奸”要理解明清之际的“汉奸”,首先要把握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这是明朝由盛转衰,李自成领.............
  • 回答
    在明朝,给事中这个官职可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它属于监察系统里的重要一环,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机构——都给事中。要理解给事中,得先说说他们属于哪个部门。明朝的监察体系相当发达,中央有都察院,负责纠察百官;而给事中则归属于六科给事中,这六科是分管礼、吏、户、兵、刑、工六部事务的,每一科都有一个给事中。所以,.............
  • 回答
    说起云南在明代之前的历史,那可真是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独立与半独立的故事。想当年,这片沃土可不像现在这样,是个安分守己的边疆省份,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脉络,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若即若离、时而亲近时而疏远的亲戚。要问为什么明代之前云南能长期保持独立、半独立状态,那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地理的天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根本。为何同样的事情在明代或宋代没有发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而是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打个比方,同样是“种地”,宋代和明代农民的种地方式、产量、收益,甚至他们对种地的感受,都可能.............
  • 回答
    明清时期,中国的官僚体系层层叠叠,等级森严,很多人对当时的官职名称和职能感到混淆。我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在知府、巡抚、府尹、布政使这几个官衔里,到底谁的官更大,他们又分别都管些什么。先来捋一捋谁的官更大:按一般情况来说,这个排序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层级来看: 最高层级:巡抚。巡抚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
  • 回答
    京杭大运河:穿越千年的经济脉络与粮食的辛劳京杭大运河,这条横贯南北的巨龙,不仅仅是简单的水道,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辉煌经济史的史书。从唐朝开始,直至清朝覆灭,这条人工水道在经济领域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堪称“中国古代的经济命脉”。一、 巩固王朝统治,促进南北经济均衡发展运河最直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历史讨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屁股决定脑袋”。为什么有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被认为是“大众”或“底层”叙事的拥趸(比如“农民军粉”),在明清之争的网络议题中,反而会倒向“大清”,去批判“大明”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大顺粉”“农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清时期文人在历史叙事中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情感倾向。简单来说,他们“褒己”时倾向于选取明朝或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因为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王朝的建立、巩固、辉煌以及一些被认为值得称道的政治成就和文化繁荣;而“贬他”时则乐于挖掘中后期历史中的衰败、腐败、危机,用以映衬自身王朝的优越,.............
  • 回答
    明代以后,选择内阁大学士,也就是那个实际上的“宰相”,确实越来越不重视地方行政经验。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明朝的政治体制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了丞相制度,这一下权力就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但皇帝一个人啥都干也干不完,所以就得找人帮忙。最初是设中书省,后来取消了,转而倚重翰林院的.............
  • 回答
    关于王直在日本为何不直接立国当大名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颇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混得好”或者“想不想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王直在日本的活动背景以及他最终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王直在日本的真实地位和他的核心目标。王直在日本并非像本土大名那样拥有根深蒂固的土地、.............
  • 回答
    明清科举的“难”,绝非仅仅在于考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它是一套复杂而严酷的制度,从方方面面将无数心怀壮志的读书人困在了通往仕途的漫漫长路上。这种难,体现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现在考试的模式与内容上,更体现在社会环境与人心的煎熬上。一、 知识的“深渊”与“迷宫”:八股文的统治明清科举最核心的难点,无疑是.............
  • 回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那样一个鲜活的、充满细节的宝黛世界,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要在这个世界里,准确地融入明代(或者说,他所处的清初,但参照了明朝的某些遗风)的服饰、风俗、器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难度之大,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洞察力。首先,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