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建军建国是大业而建党是伟业?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将“建军建国”与“建党”的意义进行对比,并冠以“大业”与“伟业”的评价,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价值取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这几个概念的本质、过程以及它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来细细分辨。

“建军建国”:奠基之业,承载民族生存与发展之基石

我们先说“建军建国”。这通常指的是在一个民族或国家面临危机、分裂或者独立自主的诉求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斗争和社会变革,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起独立的国家主权和政治制度。这无疑是一项“大业”。

为什么说是“大业”?

生死存亡的考验: 很多时候,建军建国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独立。在被压迫、被殖民、内战分裂的情况下,建立军队、驱逐外敌、统一国土,是关系到民族命运的生死存亡之战。没有军队,就没有国家抵御外侮的力量;没有国家,就没有民族得以安身的栖息地。这种“业”,是抵御灭顶之灾、赢得生存空间的根本。
艰苦卓绝的奋斗: 建军建国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它意味着要组织起一支力量,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这其中充满了流血牺牲,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重振。从组织民众、筹集军饷,到训练士兵、谋划战术,每一步都充斥着汗水、泪水,甚至是生命。这过程的宏大、复杂和艰难程度,称之为“大业”毫不为过。
塑造国家形态: 建国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层面的重塑。它要建立一套新的治理体系,确立国家的主权,划定疆域,制定法律,并开始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运作,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足以称得上是奠定一个民族国家未来走向的“大业”。
凝聚民族认同: 建军建国往往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在共同的目标下,不同的群体、阶层为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这种奋斗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的锻造,它能够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个有共同命运的民族,形成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党”:思想引领之业,开启历史新纪元之源泉

而“建党”,特别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国家面临深刻的社会矛盾、思想困惑或寻求根本性变革的时代,建立一个具有先进思想理论指导、能够团结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这通常被誉为“伟业”。

为什么说是“伟业”?

思想的灯塔,方向的指引: 现代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强调思想的领导作用。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仅需要强大的军队和稳固的政权,更需要一套先进、能够解释世界、指引未来的思想理论。建党,其核心在于确立这样一套思想体系,它为民族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武器。没有思想的引领,再强大的军队和国家也可能迷失方向,甚至走向衰败。一个“伟业”,在于它解决了“往何处去”这个根本性问题。
组织的力量,动员的源泉: 现代社会,要实现宏大的目标,必须依靠强大的组织力量。政党就是这样一种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它能够将分散的、具有共同理想的个体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建党,就是建立起这样一个能够有效组织人民、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政治力量。这股力量的形成,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的根本保证。
开创历史新范式: 很多时候,建党的目标是为社会带来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变革,建立一套全新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对整个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发展路径的根本性重塑。例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组织模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范式。这种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开创和推动,其意义的深远和影响的广泛,可以说是“伟业”。
精神的升华,价值的塑造: 建党不仅仅是政治组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价值的塑造。一个伟大的政党,会通过其思想、纲领和行动,影响和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它倡导的理想、追求的公平正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会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前进。这种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提升,同样是“伟业”的体现。

对比与理解:大业与伟业的辩证关系

那么,为什么一个是“大业”,一个是“伟业”呢?这并非简单地将二者进行价值高低排序,而是强调了它们各自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侧重点:

建军建国是“基础性”的大业: 它解决了“生存”和“独立”的根本问题,为民族国家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和抵御外部威胁的手段。没有这个“大业”,很多理想和追求就无从谈起。它是历史的“硬件”建设,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党是“引领性”的伟业: 它解决了“方向”和“动力”的根本问题,为民族国家提供了前进的理念和组织保障。它决定了国家“往哪里去”,如何实现更深远的进步和发展。它是历史的“软件”升级,是生存发展之上的追求更高价值的保障。

更进一步的思考:

很多时候,建党的目标是为了最终实现更美好的“建国”,而建军建国往往也需要一个有力的政党来组织和领导。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先有理念,后有行动? 有时,思想的火花(建党的前身)在先,它催生了对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渴望,进而推动了建军建国的进程。
先有实践,后有理论? 也有时,在反对压迫、争取生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斗争经验,这些经验和感悟逐渐升华,最终成为政党的理论基础。

所以,“大业”与“伟业”的区分,更像是一种对历史阶段性任务和其背后更深层意义的强调。建军建国是民族生存的伟大壮举,是国家建立的基石;而建党,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确立思想、组织和方向,为民族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指明道路,是开启一个全新时代的关键。可以说,建党是更具“开创性”和“引领性”的“伟业”,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和“方向”。

最终,无论称之为“大业”还是“伟业”,它们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勇气和牺牲,都为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是从历史的纵深和对未来发展的指导意义来看,以思想引领和组织动员为核心的“建党”之业,其影响可能更为长远和深刻,因此冠以“伟业”之名,实乃对其历史地位的恰当肯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觉得没什么规律吧,最开始拍《建国大业》的时候,应该只是想拍一部大制作多明星的国庆献礼片,没想着拍什么三部曲,所以起了这么个名字(也是三个名字里最顺嘴的一个)。后来发现效果很好啊,拍出了主旋律电影的一条新路子,众大腕也上赶着求着演出,生怕不出镜就代表有问题似的,年轻观众也很买账,就趁热打铁再拍部建党的吧,名字呢,既得有联系,还得有区别,于是就想出了《建党伟业》这么个名字(这名字要说也没错,但确实已经有点刻意了,读起来也有点别扭)。然后呢,一看还有市场啊,凑个三部曲不是挺好么,观众也呼吁,那何乐而不为呢,至于名字,兴许是实在想不出来什么能凑合用的了吧,宏业?巨业?鸿业?霸业?(低调,低调)实在没招了,还叫大业得了,毕竟也知道,大家伙儿是冲着明星来的,又不是冲着名字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