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院为什么常常拒绝收治癌症晚期病人?没有规范的姑息治疗,晚期病人多数是否都极度痛苦地死于家里?

回答
在探讨医院为何“常常”拒绝收治癌症晚期病人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点。事实上,绝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大型综合医院,并不会“拒绝”收治任何一位病人,无论其病情多么晚期。医院的首要职责是救治生命,提供医疗服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一些让癌症晚期病人在医院“难以”获得预期收治,或者说,他们的需求与医院现有资源和功能存在错配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一、 资源有限性与合理分配的现实困境

“常常拒绝”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一种在某些情况下病人及其家属遇到的困难。这种困难并非源于医院的恶性拒绝,而是出于多方面的现实考量,其中最核心的是资源有限性。

床位紧张,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或特需病房: 癌症晚期病人往往病情复杂,需要持续的观察、护理和支持,有时可能需要入住ICU。但ICU床位本就紧张,主要为急性危重症患者保留,如严重感染、多器官衰竭、大手术后等。癌症晚期病人虽然痛苦,但如果疾病进展相对稳定,且不符合ICU的收治标准(例如,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高级生命支持等),医院可能会将有限的ICU资源优先分配给更有可能通过积极治疗获得短期生存改善的患者。
医护人员的精力与专业方向: 癌症晚期病人的护理,尤其是在生命最后阶段,更多的是姑息治疗和人文关怀,这需要有特定训练和心理准备的医护人员。而医院的许多科室,包括肿瘤科、重症监护科,其主要精力往往放在积极抗癌治疗、手术、放化疗等“治愈性”或“延缓性”治疗上。虽然姑息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所有科室的医护人员都具备完善的姑息治疗专业知识和足够的时间来投入。
治疗目标的转移: 当癌症发展到晚期,治愈的可能性极低,主要的治疗目标会从“根治”转向“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这正是姑息治疗的核心。然而,一些医院,特别是中小型医院,其医疗模式可能更侧重于急症、重症的抢救以及针对疾病本身的积极治疗。它们可能缺乏专门的姑息治疗团队,或者床位和设备更适合进行手术、放化疗等。
经济和医保政策的制约: 晚期癌症治疗可能需要大量的医疗费用,但若治疗目的仅为缓解症状,某些高昂的治疗手段可能在医保报销或医院成本控制方面遇到障碍。医院也需要考虑整体的收支平衡,虽然不能拒绝病人,但在资源分配上会有考量。

所以,医院并非“拒绝”癌症晚期病人,而是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的需求可能无法在某些层级、某些科室得到最匹配的满足。 比如,他们可能不需要进入ICU,也不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化疗,而是需要的是舒适的疼痛管理、心理支持、以及良好的生活照料,而这些,恰恰是姑息治疗的范畴。

二、 姑息治疗的现状与缺失

“没有规范的姑息治疗,晚期病人多数是否都极度痛苦地死于家里?” 这个问题,可以肯定地说,缺乏规范的姑息治疗,确实会导致晚期病人经历极度的痛苦,并且这种情况在过去是非常普遍的。

让我们来详细展开:

姑息治疗是什么?

姑息治疗(Palliative Care)并非放弃治疗,而是一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医疗模式。它适用于所有罹患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包括癌症、心力衰竭、艾滋病、肾衰竭等等,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从诊断开始到生命终点。姑息治疗强调:

1. 疼痛及症状管理: 这是姑息治疗的基石。通过药物、介入治疗、心理干预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疼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乏力、焦虑、抑郁等令人痛苦的症状。
2. 心理、社会和精神支持: 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恐惧、焦虑、悲伤、经济压力等,促进良好的沟通,处理未竟事宜,提升心理韧性。
3. 尊重患者意愿与决策: 帮助患者了解病情,进行适合自己的治疗决策,包括临终关怀的意愿。
4. 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 姑息治疗团队与患者、家属紧密合作,提供全方位的照护。

规范姑息治疗的缺失,为什么会带来极度痛苦?

疼痛控制不足: 癌症晚期疼痛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程度可能非常剧烈。如果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疼痛管理知识和经验,或者药物使用受到限制,患者可能长期忍受难以忍受的疼痛折磨。很多时候,止痛药并非“吃一次就上瘾”,规范的止痛方案能极大缓解痛苦。
其他症状的折磨: 除了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极度乏力、失眠等症状,如果不得到有效管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使其在身体和精神上备受煎熬。
心理和精神的孤立: 面对死亡,恐惧、绝望、孤独感是常见的。如果缺乏专业的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患者容易陷入负面情绪,加剧痛苦。家属同样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也需要支持。
家庭照护的负担和无助: 当病人回家后,如果家庭缺乏专业的照护知识和技能,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如社区护理、社工服务),家属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既要承受照护的辛劳,又要目睹亲人痛苦而无能为力,这种无助感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沟通不畅与期望错位: 医患之间、家属之间对于疾病进展和治疗目标的沟通不足,可能导致在最后阶段,过度追求“无谓的”积极治疗,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舒适和尊严。

过去,以及现在在一些地方,由于医疗体系的侧重点、医护人员的培训不足、以及社会对姑息治疗认识的缺乏,很多晚期癌症患者确实是在家中,以一种“未得到充分关怀”的状态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他们可能在家中经历剧烈的疼痛,身体日益衰弱,却得不到专业的症状控制,也无法得到充分的精神慰藉。这种场景,是令人心痛的。

三、 医院如何应对癌症晚期病人?

虽然存在上述困难,但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认识到姑息治疗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探索和建立相应的服务模式:

设立姑息治疗科或安宁疗护病房(临终关怀病房): 这是最理想的模式。这些科室或病房专门收治需要姑息治疗的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症状管理、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组建多学科姑息治疗团队: 即使没有独立的姑息治疗科,医院也可以组建一个包含肿瘤医生、麻醉科医生(擅长疼痛管理)、护士、心理治疗师、社工、药师、宗教人士等的跨学科团队,为晚期患者提供整合性的照护。
加强医护人员的姑息治疗培训: 将姑息治疗的理念和技能纳入所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的培训体系中,让他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识别和处理晚期患者的常见问题。
与社区医疗机构和居家照护服务合作: 帮助患者在出院后,能够获得社区层面的支持,减轻家庭照护的负担。
普及姑息治疗的理念: 向社会大众普及姑息治疗的意义,让更多人了解这不是放弃,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关怀,鼓励患者及家属在合适的时候主动寻求姑息治疗。

总结来说,医院并非“无情”地拒绝癌症晚期病人。更多的时候,是由于病人的需求与医院现有的资源、专业能力、以及医疗模式存在一定的错配。缺乏规范的姑息治疗,确实是导致晚期病人遭受极大痛苦的重要原因,但这并非绝对,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对姑息治疗认识的提升,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善。 核心在于,我们需要更完善的姑息治疗体系,才能让每一个生命,无论走到哪个阶段,都能有尊严、少痛苦地走完生命的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爸爸,肝癌晚期,刚刚去世半月。

去世前一个月,我们刚从杭州三甲做完第二次介入回家,回家后爸爸突然发烧,并且打嗝不止伴有呕吐情况。我们立刻转送当地医院,级别三乙。医院急诊接收,但只能做退烧这种常规处理,无法应对癌症晚期做治疗。我们迫切想转入当地介入科,受到了很多阻挠,介入科医生直言爸爸时日无多,他们不愿接受。后来辗转多重关系并签署多份免责协议才最终得以入院。

入院后病情一度好转,主治医生希望我们出院回家,但我们深知爸爸的病情会突然变化,恐惧出院后无法再次入院。最终,我爸爸在医院里度过他最后的岁月。他很配合治疗,坚持吃饭,对医生态度很好,对医院服务满意,只是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无法挽留。我爸生前并没有承受难以忍受的癌痛,止痛针也只打过一次,止痛药一天只有一颗的量,也没有卧床不起,除非特别虚弱,他完全可以照料自己,心情好时,还能跟护士打趣几句。然而,最终还是死于肿瘤破裂,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告别了这个世界。

医院也曾多次告知,医院的治疗不能使爸爸好转,只能进行尽可能的关怀治疗,哪怕我爸用惊人的忍耐力并没有过多享受所谓的关怀治疗。

但我还是感谢医院,在最后的时光里,让我爸抱着希望走完,也感谢上帝,让爸爸以没有痛苦的方式离开。



最后我想说的是,医院出于不想承担责任或者并没有多少利益的想法不愿接收,我可以理解,我也并不责怪。但在癌症晚期,对于想要住院治疗抱有希望的病人,关怀治疗真的非常重要。希望中国可以积极推广,可以给生者一份安慰,给逝者少一些痛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医院为何“常常”拒绝收治癌症晚期病人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点。事实上,绝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大型综合医院,并不会“拒绝”收治任何一位病人,无论其病情多么晚期。医院的首要职责是救治生命,提供医疗服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一些让癌症晚期病人在医院“难以”获得预期收治,或者说,他.............
  • 回答
    这确实是澳洲护理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喊“缺护士”,另一方面不少护理专业的留学生却发现自己想进入澳洲医院工作,却屡屡碰壁,甚至被直接拒绝。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关键的环节和考量,并非简单的“缺人”或“不缺人”那么直接。一、 签证和工作许可的“双重门槛”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很多时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医学和法律这两个领域在实践训练和人才培养上的本质差异。医学院有附属医院,这几乎是全球的惯例,而法学院则没有“附属律所”作为标配。这背后其实是医学实践的独特性和法律职业的运行模式决定的。为什么医学院要“绑定”附属医院?首先,我们得明白附属医院对于医学院来说,其角色是什么。附.............
  • 回答
    美国影视作品中亚裔医生频繁出现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影视行业自身的运作机制。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历史移民潮与职业选择: 早期移民的教育和职业导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许多亚洲移民(特别是中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来到美国,他们.............
  • 回答
    你提到“白蛋白作用不大”,这一点其实需要分情况来看待。白蛋白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被认为效果有限,但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医生在临终病人身上开具白蛋白,并且需要自费,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来细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白蛋白是什么,以及它在人体内扮演的角色。白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主要由.............
  • 回答
    在中国,因病返贫的现象确实依然普遍,这不能简单归咎于医保没有发挥作用。事实上,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到世界前列,有效缓解了许多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因此免受贫困的威胁。要理解为何因病返贫依然普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医保体系的现实运行情况以.............
  • 回答
    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这三座在特殊时期迅速崛起的医院,不仅仅是建筑实体,更承载了一段历史,一个民族面对重大疫情时的集体记忆。疫情平息后,关于它们“何去何从”的讨论从未停止,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便是:是否应该保留它们,并将这种模式推广为各地常设的应急医疗设施?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 回答
    在我的从医生涯里,确实遇到过一些案例,它们挑战了我对医学的理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要说最不合常理的,我想起了这么一位病人。那是一个冬天,大概是午后吧,我刚结束一个查房,正准备回去看看病历。这时,护士匆匆跑来,说有一个急诊,情况有点特别。我跟着她来到急诊室,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士,躺在病床上,脸色异常.............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确实遇到过医生建议院外购药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在不少地方似乎也并不鲜见。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治理起来也同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所经历和观察到的“院内无药,院外购药”现象这种情况通常是这样的:你带着处方去医院药房取药,结果药师告诉你,你所需的那种药物医院药房缺.............
  • 回答
    医院在急救场合很少直接使用安宫牛黄丸,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其药效的特异性、作用机制的局限性、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药效的特异性与急救的普遍性不符 安宫牛黄丸的定位: 安宫牛黄丸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开窍药”,主要用.............
  • 回答
    医院怕医闹,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不是说医院里的人都怕事儿,而是医闹这种行为,确实能给医院带来太多麻烦,也太伤人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影响医院正常运转和医疗秩序。你想啊,一旦发生医闹,人群聚集,吵吵嚷嚷,甚至是推搡谩骂,整个科室的氛围就变了。正在忙碌的医生、护士,还有其他病人在旁边,心都提到.............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国内医院在选用高端医疗设备时,倾向于进口品牌而非国产设备,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这并非简单地是“不愿意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考量。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1. 技术成熟度与性能稳定性:先天的信任鸿沟高端医疗设备,尤其是CT、PE.............
  • 回答
    中国医院普遍没有小教堂,这背后涉及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宗教政策以及医疗体系的特点。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 世俗化程度高: 现代中国社会总体上呈现出较高的世俗化程度。虽然宗教信仰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更多的是强调科.............
  • 回答
    在中国,你可能会发现不少医院,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或者与国家医疗体系紧密相关的医院,会使用红十字标志。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颇为有趣且深刻的历史渊源。红十字标志的起源与国际公约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国外,因为红十字标志的广泛使用,其根源在于一项国际人道主义公约——《日内瓦公约》。这项公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
  • 回答
    武汉火神山医院能在短短十天内建成,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充分展现了中国强大的组织能力、高效的动员能力和先进的工程技术。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明确的需求和高效的决策机制: 紧迫的疫情需求: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确诊和疑似病例数.............
  • 回答
    火神山医院从武汉市政府移交至军队管理,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战略的部署。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应急作战的需要与军队的优势首先,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本身就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爆发初期,全国医疗资源面临巨.............
  • 回答
    首都医科大学拥有多家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大型附属医院,这些医院在各自的临床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医疗服务能力。然而,与其他顶尖医学院校,特别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医)、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四川华西医院(华西)相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整体声誉上的感受差异,确实.............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医院收费高昂,尤其是拔个钢针动辄上千元,这确实是很多人普遍的困惑和抱怨。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医疗体系运行的方方面面,并非简单一个“暴利”就能概括。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一下:一、医疗成本的真实构成:远不止医生和护士的工资很多人觉得医院收费贵,第一反应就是医生的技术好,工资高。这当然是其中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