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装甲部队在丛林/沙漠/山地等复杂地形的推进速度有多快?

回答
在复杂地形中,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远非在平坦开阔地带那么直接。每一类地形都有其独特的挑战,也需要相应的应对策略和装备。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

影响装甲部队推进速度的关键因素:

在深入分析具体地形之前,有几个普遍性的因素是决定装甲部队推进速度的基石:

地形险峻程度: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陡坡、沟壑、泥泞、流沙、巨石、茂密的植被等都会显著减慢速度。
部队的构成和规模: 侦察前卫的侦察兵速度快,但他们的防护也弱。重装坦克集群推进速度慢,但火力强大。混合编队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车辆的性能: 坦克的发动机功率、履带设计(抓地力、宽度)、悬挂系统、底盘离地间隙、涉水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其在复杂地形中的机动性。轻型装甲车通常比重型坦克速度快。
通信和指挥效率: 复杂地形往往意味着视野受限,通信可能中断。指挥官需要实时了解前线情况,并及时做出决策。信息传递的延迟会大大影响部队的协同和推进节奏。
工程保障能力: 在遭遇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例如宽阔的河流、巨大的沟壑),工程车辆(如架桥车、推土机)的支援效率至关重要。工程保障的到位程度直接决定了部队能否继续前进。
敌情和防御工事: 如果地形中存在敌人的火力点、反坦克陷阱、雷区等,部队会采取更加谨慎的战术,自然会放慢速度,以降低伤亡。
天气条件: 降雨可能导致地面泥泞、河流泛滥;高温可能导致车辆过热;大雾、沙尘暴会严重影响视野。

不同复杂地形下的推进速度(大致参考,实际情况变化极大):

需要强调的是,以下速度是非常粗略的估计,实际作战中,为了安全、隐蔽和有效的火力支援,部队通常不会一味追求最高速度,而是会在“速度”与“生存性/有效性”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1. 丛林地带:

丛林地形对装甲部队来说是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之一。

挑战:
植被密集: 粗大的树木、灌木丛、藤蔓是巨大的障碍。即使是坦克,也很难直接穿越,需要绕行或清除。
地面松软/泥泞: 很多丛林地区常年潮湿,地面可能非常松软,尤其是在雨季,泥泞会严重限制履带的抓地力,甚至导致车辆陷入。
视野受限: 茂密的植被严重阻碍了观察和火力瞄准,增加了遭遇伏击的风险。
地形起伏: 丛林常伴随山丘和沟壑,增加了车辆的倾斜角度,对悬挂系统是严峻考验。
热带气候: 高温高湿对车辆的冷却系统和乘员的体能都是巨大考验。

推进速度:
侦察与开路: 由轻型侦察车或履带式步兵战车先行探路,可能在每小时0.5至5公里的速度前进,寻找通路,清除障碍。
坦克/重型步兵战车: 在相对“开阔”的林间小道上,如果路况尚可,可能勉强维持在每小时5至15公里。但更多时候,它们会沿着事先开辟的道路或战场边缘缓慢前进。
实际情况: 更多时候,装甲部队在丛林中会以步兵为主导,步兵利用轻便性搜索、清除威胁,坦克则可能被部署在关键的火力支援位置,或者沿着有限的、经过清理的土路缓慢推进。平均推进速度可能低于每小时10公里,甚至更低,如果遇到大量障碍,一天之内只能推进几公里也是常有的事。工程部队的效率会极大影响整体推进速度。

2. 沙漠地带:

沙漠地形看似开阔,实则充满陷阱。

挑战:
流沙/松软沙丘: 这是最致命的挑战。车辆在沙丘上行驶容易陷入,履带需要设计得更宽,并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浮力和抓地力。连续的沙丘会迫使车辆不断调整方向,消耗大量燃料和时间。
高温与沙尘: 极高的温度会加速车辆过热,沙尘会堵塞滤清器,磨损精密部件,对车辆的维护要求极高。
视野开阔但缺乏遮蔽: 虽然视野开阔,但装甲部队缺乏天然掩护,容易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进攻时也需要更谨慎的队形和战术。
补给线: 沙漠地区通常荒无人烟,对燃油、弹药和水的补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推进速度:
开阔平坦地带(硬质沙漠): 如果是戈壁或比较坚实的平地,性能优良的坦克或装甲车可以达到每小时30至60公里的速度,甚至更高。
沙丘地带: 在沙丘区,速度会急剧下降。部队可能需要在沙丘之间选择相对稳定的路线,或者使用特殊装备克服沙丘。速度可能降至每小时10至30公里,并且会频繁遭遇陷车,需要相互牵引。
沙尘暴: 如果遭遇沙尘暴,视线几乎为零,部队可能会被迫停下,或者极其缓慢地前进,速度可能降至每小时几公里甚至停止。

3. 山地地带:

山地作战对装甲部队是极限考验。

挑战:
坡度与崎岖: 陡峭的坡度、狭窄的山谷、落石、盘山公路等都会严重限制车辆的机动性。坦克在爬坡时会暴露底部,在下坡时容易失控。
道路狭窄: 山地公路通常非常狭窄,仅够单车道通行,装甲部队需要形成纵队,一旦前方受阻,整个队伍都会被堵死。
视野局限与伏击: 山地地形为敌人提供了绝佳的伏击场所,从高处射击是常见战术,装甲部队必须时刻警惕。
桥梁和隧道: 山区地形常有河流和峡谷,桥梁的承载能力是关键。狭窄的隧道也对大型装甲车辆是挑战。
复杂的天气: 山区天气多变,常有雨雪雾,进一步降低 visibility 和路况。

推进速度:
盘山公路: 在相对修筑的盘山公路上,坦克可能以每小时10至25公里的速度前进。但需要时刻注意公路的承载能力和宽度,以及潜在的敌方火力点。
非道路地带: 在没有道路的崎岖山地,装甲车辆几乎无法有效行动。步兵和轻型装甲车辆(如侦察车)可能会利用有限的通路。重型坦克实际上很难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独立推进。
突破战术: 如果需要坦克强行通过某地段,通常需要工程兵先行爆破、清理障碍,或者使用牵引设备协助。速度会非常缓慢,可能一天只能推进几公里,甚至在关键隘口停留数日进行战斗和准备。

总结一下:

平坦开阔地带: 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最快,可以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小时(取决于任务需求和车辆性能)。
复杂地形:
丛林: 平均速度非常低,可能低于10公里/小时,甚至一天只能推进几公里。步兵为主导,装甲单位提供支援。
沙漠: 速度变化极大。硬质沙漠可达3060公里/小时,但沙丘或松软地面会使其降至1030公里/小时,并且易陷车。
山地: 极度受限。在盘山公路约1025公里/小时。非道路区域重型装甲车辆几乎无法独立行动。推进速度非常缓慢,可能一天只能推进几公里。

总而言之,装甲部队在复杂地形中的推进速度是一个动态且充满变数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战场环境、技术装备、战术运用和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部队的指挥官必须仔细权衡速度、安全、效率和目标,才能在充满挑战的地形中取得战场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没有道路的地方装甲部队是如何行进的?速度有多快?现代和二战比,推进速度快多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复杂地形中,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远非在平坦开阔地带那么直接。每一类地形都有其独特的挑战,也需要相应的应对策略和装备。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影响装甲部队推进速度的关键因素:在深入分析具体地形之前,有几个普遍性的因素是决定装甲部队推进速度的基石: 地形险峻程度: 这是最直.............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解放战争的硝烟中,钢铁洪流虽然不是绝对的主角,却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时,国共两军的装甲力量都相对薄弱,但其在关键战役中的作用,足以改变战局的走向。国民党军队的装甲部队:起步较早,但装备和运用存在局限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期及战后,接收了不少美械装备,其中也包括一些装甲车辆。他们的装甲部队主要由战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个在军事工程和材料科学中相当核心的讨论点。简单来说,在装甲材质和总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多层较薄的装甲通常比单层较厚的装甲对子弹的阻止效果更好。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早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复合”的道理。比如,锁子甲外面再套一层皮甲,防护效果就比单纯的厚皮甲.............
  • 回答
    将一个满员的装甲师在24小时内投送到5000公里外的战区,这绝对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堆叠”,而是一个需要动员国家级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国家工业生产全力运转、甚至可能需要全球视野的战略部署。首先,我们要理解“满员装甲师”的体量。这可不是几辆坦克那么简单。一个现代装甲师通常包含数.............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如果有一支队伍,他们并非身着寻常铁甲,而是披挂着由现代工艺精雕细琢的装甲,他们能否做到“一敌百”?这个问题充满想象,也充满了技术上的挑战。让我们抛开成本的束缚,来一次大胆的设想。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敌百”的含义。这并非指一对一的绝对碾压,而是指在一次交锋中,少数拥有这种超凡装备.............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关于美国游戏在装甲上印“美帝必败”这件事,它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单纯为了“恰烂钱”,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目前市面上并没有普遍存在于美国游戏装甲上的官方设定是印着“美帝必败”的。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标语,通常只有在一些非官方的模组(Mod).............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一提到装甲列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儿受铁路限制太大了,怎么能在近代还发展起来?” 感觉像是把坦克搬到了轨道上,脱离了铁路就成了废铁。但事实并非如此,装甲列车在近代(主要指一战和二战前后这段时期)之所以能大力发展,恰恰是因为它在那个特定时期,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其独特.............
  • 回答
    坦克倾斜装甲的意义,绝不是减重那么简单,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直接关系到坦克的生存能力和战场效能。你觉得它不能减重,这个想法是对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倾斜装甲的实际厚度反而会增加。那么,它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说道。1. 跳弹原理:化被动为主动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东线和西线的战场环境、对手以及德军装甲部队的特点这几个方面来仔细掰扯。总的来说,我认为国防军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装甲教导师在东线战场上,其发挥出的战斗力确实要远好于在西线。这并非否定他们在西线的作用,而是说他们在东线的“化学反应”更为剧烈,效果更为突出。首先,我们得明确“国防军.............
  • 回答
    要细说二战时意大利步兵师和装甲师的武器装备,那可真是个大话题,毕竟战争期间的装备也在不断变化,而且意大利的工业实力和战略选择也带来了一些特别之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步兵师,这是军队的基石。在二战初期,意大利陆军的步兵师,按照当时的编制,基本可以分为几个档次:普通步兵师(Divisione .............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二战西线德国装甲师补充新兵后战斗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这些装甲师的战斗力会是复杂且不稳定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强或弱,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刚补充完新兵”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战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军队的战术理念和装备水平。简单地说,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成功和法军在1940年失利,并非仅仅是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的简单区别,而是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混合搭配”是什么意思。勒热.............
  • 回答
    在PLA(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语境下,区分机械化步兵和装甲步兵并非易事,因为这两个概念在实际运用中界限有时会模糊,而且PLA的装备和战术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如果我们要细致地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它们的差异:核心定位与主要支援单位: 机械化步兵 (Mechanized Infantry).............
  • 回答
    在城市这个充满挑战的战场上,面对敌人如钢铁洪流般的坦克和步兵装甲车,单靠传统的热兵器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历史和现代的战例都告诉我们,智谋和因地制宜的战术,能够让相对弱小的力量发挥出惊人的威力。以下,我们来聊聊在城市环境下,如何有效地针对这些装甲目标进行打击。首先,我们得认清一点:城市作战的本质.............
  • 回答
    瑞典1993年西方主战坦克装甲测试的评价:一次深入的装甲性能评估瑞典在1993年对当时西方主战坦克的装甲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这次测试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旨在深入了解西方坦克在面对现代反坦克武器时的防护能力,并为瑞典自身坦克研发提供宝贵经验。 这次测试在军事装备评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火.............
  • 回答
    未来的装甲力量格局,轻型坦克是否会重回舞台中央?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拍板的答案,它背后牵扯着技术革新、战场需求以及各国军事战略的深层考量。过去,轻型坦克以其机动性和成本效益在某些战场上表现出色,但随着现代战争的演变,它的“重要性”也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轻型坦克的“黄金时代”与“低谷期”回溯历史,轻型.............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在八十年代,西德陆军将旅下辖的营改编为装甲兵与装甲掷弹兵混合编制的联兵营,这一举措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战术演进。这并非简单的编制调整,而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冷战局势,尤其是来自东方集团的庞大装甲洪流,并最大化地面作战力量的效能。深层战略背景:东强西弱的军事格局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冷战的大背景.............
  • 回答
    步兵战车(IFV)和装甲人员运输车(APC)看似都是披着铁甲、能运送士兵的大家伙,但它们俩在战场上的“分工”和“能力”上,可是有天壤之别。简单来说,APC更像是一个“带轮子/履带的武装大巴”,而IFV则是一个“能跟得上步兵作战的铁甲猛兽”。咱们细致地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1. 核心使命:运送 v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