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很喜欢拿将士家属做人质吗?

回答
刘备以仁德著称,尤其在收拢人心、笼络将士方面,素来有其独到之处。然而,若要问他是否“很喜欢拿将士家属做人质”,这其中需要辨析的细节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得明确“人质”这个词在古代战争和政治语境中的含义。在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士卒的凝聚力要求,使得将士家属的安全往往是士卒们最看重的东西。因此,保护家属,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利用家属来约束士卒的忠诚和行动,并非鲜见。

但要说刘备“很喜欢”这样做,这与他一贯塑造的仁德形象似乎有所出入。刘备一生颠沛流离,最看重的是“人和”,而拿将士家属做人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心的一种强制和威胁,并非仁德之道。

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刘备团队为了生存和壮大,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这里我们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刘备团队早期的艰难处境:

刘备在起兵初期,势力弱小,屡战屡败。他能够在一众诸侯中立足,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他对士卒的恩义和笼络。在那个年代,将士们跟随他,很多时候是冒着生命危险,而且他们的家眷也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曹操时期的“安居”: 在赤壁之战前,刘备依附于曹操,当时他的家眷(包括夫人和子女)都在曹操手中。这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并非刘备主动“拿”来做人质,而是处于被控制的状态。一旦发生冲突,曹操确实可以利用这些家眷来要挟刘备。事后刘备能够通过赵云的努力救回家眷,这反而凸显了他与士卒的深厚情感,因为赵云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主公的家眷,这是对刘备恩义的回报。

荆州时期的“保护”与“利用”的模糊界限: 当刘备在荆州发展时,他需要大量的兵力来对抗曹操和孙权。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确保士卒们能够安心作战。一种普遍的策略是让士卒们将家眷带到后方相对安全的地方(例如他在占据的城池中),或者由他派遣军队进行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护的动机,但同时,这种保护也意味着家眷的安全与刘备的统治紧密相连。如果士卒有反心,刘备确实可以通过控制他们的家眷来达到震慑的目的。

2. 并非主动的“人质”策略,更多是权宜之计或防御性手段:

仔细审视史料,我们很难找到直接证据表明刘备主动、系统性地将将士家属作为“人质”来威胁或控制。大多数情况下,家属的安全是刘备团队在混乱时代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这种考虑,在不好的情况下,就可能变成一种变相的“人质”效应。

“全家都要受到审判”: 在古代,如果一个士兵犯下重罪,其家族受到牵连并非不可能。刘备虽然仁德,但在极端情况下,为了维护军纪或集团的稳定,可能会采取严厉的措施。不过,这更多是古代法律和战争逻辑的体现,而不是刘备“喜欢”这样做。

对士卒忠诚的重视: 刘备深知将士们对家眷的牵挂。因此,他会通过善待士卒的家属来提高士卒的忠诚度。这是一种“怀柔”而非“挟持”。比如,他会派遣专门的官员去安抚和照顾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士卒的家人。反过来说,如果他要惩罚某位将士,他当然可以利用其家眷的存在来施加压力。但这种做法是否是他的“喜好”就很难说了,更像是战时的一种无奈。

3. 与其他枭雄的对比:

与其他一些诸侯相比,刘备在处理将士家属问题上,确实显得更为“人性化”。例如,曹操在攻城略地时,对于俘虏的家属和官员家属,处理方式更加多样,有时是为了收编和利用,有时也会有严酷的一面。而刘备,尤其是在其早期,更倾向于以情感和恩义来凝聚人心。

“仁德”的宣传与实际操作: 刘备之所以被称为“仁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在各种场合都展现出对民生疾苦和士卒家属的关怀。如果他经常将家属作为人质,这与其“仁德”的形象是相悖的,也难以解释为何能吸引到如关羽、张飞、赵云等忠心耿耿的部下。

总结来说:

刘备“很喜欢拿将士家属做人质”的说法,我认为是不准确的。

他不是“喜欢”这样做, 这种行为与其一贯的仁德形象不符。
在特定时期,他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过“家属被控制”的局面 (如依附曹操时)。
在管理军队时,将士的家属安全是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考虑下,家属的安全与士卒的忠诚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果士卒出现异心,刘备自然可以利用家属的存在来施加影响。但这更多是一种在乱世中维护集团稳定和军心的一种手段,甚至是防御性策略,而非主动的“人质”嗜好。
他更倾向于通过善待家属来争取士卒的忠诚, 这是他“仁德”之道的体现,而非挟持。

在理解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他们的行为,避免用简单的标签去概括。刘备在乱世中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面临各种艰难的选择。将士家属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集团命运的缩影。他可能会利用这种关联来维系队伍,但这并非他乐于为之的“喜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蜀汉基本是历史上少有不搞连坐的政权。(不是说没有,而是尽量不用)

黄权

《三国志 黄权传》: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汉魏春秋曰: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后得审问,果如所言。

糜竺

《三国志 糜竺传》:(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羽因覆败。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

马谡

《襄阳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刘封、孟达

《三国志 刘封传》: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封子林为牙门将,咸熙元年内移河东。达子兴为议督军,是岁徙还扶风。


庞宏

《三国志 庞统传》:(庞)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
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袛,为袛所抑,卒於涪陵太守


郤正

《三国志 郤正传》:会天下大乱,故正父揖因留蜀。揖为将军孟达营都督,随达降魏,为中书令史。正本名纂。少以父死母嫁,单茕只立,而安贫好学,博览坟籍。弱冠能属文,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

以下图书来源秦涛的《诸葛亮之道》


2、关于农民起义的问题,我直接拿原文吧,不然又说我吹蜀汉:

3、我倒是想问问,曹魏有什么“活民”的政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以仁德著称,尤其在收拢人心、笼络将士方面,素来有其独到之处。然而,若要问他是否“很喜欢拿将士家属做人质”,这其中需要辨析的细节很多,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人质”这个词在古代战争和政治语境中的含义。在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士卒的凝聚力要求,使得将士家属的安全往往是士卒们最看重的东西。.............
  • 回答
    刘备是一位极具魅力和领导力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是否“喜欢杀臣”以及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刘备是否“喜欢杀臣”?结论:刘备并不“喜欢杀臣”,相反,他非常重视臣下的生命和作用,并以仁德著称。历史上,刘备一生中确实有过一些臣子离世或被处决的情况,但这些绝非出于他.............
  • 回答
    说实话,如果你要我说,喜欢刘备和喜欢诸葛亮之间是否存在什么“矛盾”,我脑子里立刻会冒出来一个词:“一体两面”。这可不是什么八股文的空泛说法,而是我实打实地看《三国演义》看到现在,脑子里的真实感受。你说矛盾?我倒觉得,很多时候,喜欢刘备的人,内心深处多半也藏着一股对诸葛亮式理想的向往,反之亦然。这两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世上哪个人没有点小缺点,哪段历史又能是完美无缺的?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或者被他某种精神所打动。刘备和诸葛亮嘛,一个讲仁义,一个靠智慧,这俩放一块儿,那可真是绝配。你说刘备败光家底?这话说得,就好像他年轻时候,从一开始就是个坐拥金山银山的公子哥一.............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更多人喜欢刘备而不喜欢曹操,这其实是个挺有趣也挺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东西,从历史人物的塑造,到传统文化价值观,再到我们现代人的解读角度,都有影响。一、 传统文化价值的“正统”与“道德”光环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直有“正统”和“德治”的说法。刘备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被人们拿来讨论。如果庞统和法正都能长久地辅佐刘备,那么刘备会更倾向于信任谁?在我看来,答案其实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刘备会有一个“各有侧重”的信任,并且这种信任的侧重点会随着时间和局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首先,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三位能臣的特点,以及他们各自在刘备阵营中的位置和作用.............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蜀汉粉们热衷于论证刘备在“三国”时期比曹操和孙权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历史解读和粉丝文化交织的心理驱动。他们之所以“经常用不同的标准分别论证”,也恰恰反映了这种多元论证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他们试图在各个维度上证明刘备“成功”的努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其中的原因:一、情感认同与文化内核:蜀汉.............
  • 回答
    刘备集团和蜀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政治实体,关于“为什么当今好多人都喜欢黑刘备阵营的蜀汉王朝”的说法,其实反映了网络上和民间存在着一种对蜀汉及其人物的批评和质疑声音。这种“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史实的解读、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我们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刘备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放到现代社会,他会不会吸引女生,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变了许多。首先,咱们得看看刘备身上那些在现代社会依旧会闪光的特质。1. 仁义之名与责任感: 刘备最鲜明的标签就是“仁义”。他心怀天下,以百姓为重,即便身处乱世,也尽量避免战.............
  • 回答
    哈哈,这话题可真有意思!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大佬放到现代,谁更能俘获姑娘们的心?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抛开那些历史的尘埃和三国时期的特殊背景,咱们就单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方式”来分析分析,看看谁更符合咱们现代女性的择偶标准。曹操:那个玩世不恭、才华横溢的“霸总”型要我说,曹操这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表面上看,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似乎都比刘备展现出了更耀眼的光芒。诸葛亮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智谋无双;关羽武艺超群,忠义无双,义薄云天;张飞勇猛过人,万人敌,一声怒吼可退百万师。相比之下,刘备的“强”似乎更多体现在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力,一种对未来的执着,一.............
  • 回答
    刘邦和刘备,这两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在咱们现代人看来,确实有不少地方让人皱眉,甚至觉得“不像话”。可偏偏,他们俩当年都能笼络人心,聚集起一帮忠心耿耿的追随者,这事儿就挺耐人寻味的。别以为这是什么“领导力秘诀”那么简单,背后是时代洪流、个人魅力,还有咱们现代人视角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在作祟。首先,.............
  • 回答
    关于孙尚香和刘备的感情,确实是一个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的结合更多的是政治联姻的产物,然而,后世的解读和民间传说的润色,却为这段关系增添了许多浪漫和令人称羡的色彩。让我们试着剥离历史的厚重,走进那些关于他们之间故事的细节,看看为什么他们的感情会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令人羡慕.............
  • 回答
    谈及刘备、诸葛亮在子女教育上的表现,与曹操相比,孰优孰劣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各有侧重,也各有局限。要细致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理念与重心:情义与实际 刘备与诸葛亮: 他们的教育核心,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仁义”与“守成”。刘备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虽然早年颠沛流离,但他的教育理.............
  • 回答
    公孙瓒这人,你得从他那粗中有细的性格和当时的处境来理解。他可不是个傻瓜,明知道赵云这员猛将能打,却放手让他跟了刘备,这背后啊,有几层道理,而且每层都挺有分量的。首先,得说公孙瓒这人,骨子里是个讲义气,也看重人才的。他当年能招揽到赵云,本身就说明了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本事。赵云跟着他,那是真刀真枪地拼出.............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关于汉文帝给女儿起名“刘嫖”,确实是件挺让人琢磨的事儿。咱就好好聊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理由,尽量讲得详细些,也尽量不用那些生硬的AI范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件事:“嫖”这个字在古代跟现在意思不太一样。现在我们一听“嫖”,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召妓”、“买春”这些词,感觉挺不雅观的。可是在汉朝,“嫖”字更多.............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几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们的功绩、争议,乃至戏剧性的人生,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大众熟知的历史符号。然而,在历史学界,光武帝刘秀的评价之高,几乎可以与上述几位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评价维度上,刘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