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精神病是免死金牌?

回答
“精神病是免死金牌”这句话,说实话,听起来就挺刺耳的。它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普遍的误解和情绪,好像只要往自己身上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就能逃避一切责任,甚至免于法律的制裁。但现实情况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觉得,与其说它是“免死金牌”,不如说是对精神疾病患者和社会公平理解的极端化和片面化的表达,并且这种表达往往忽略了很多关键的细节。

首先,我们得明白,法律对犯罪行为的判定,核心在于行为人的责任能力。精神疾病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可能导致其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会依据精神病鉴定结果来判断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这并不是说精神病患者就自动获得豁免权,而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疾病严重到让他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从法律公正的角度来看,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意义就不大了。

但是,这种“免责”是有非常严格的界定和层层审核的。

第一,不是所有精神疾病都能免责。精神疾病的种类繁多,病情轻重也千差万别。有些精神疾病患者,即使患有疾病,但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仍然具备相当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比如,有些人可能只是有轻微的抑郁症或焦虑症,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当精神疾病达到一定程度,导致了法律上所说的“辨认能力丧失”或“控制能力丧失”,才能影响刑事责任的承担。

第二,精神病鉴定是一个极其严肃和科学的过程。它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更不是随便一张诊断证明就可以横着走的。鉴定过程会包含详细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心理测试,有时还会参考家属的证词、既往病历等。而且,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性。即便如此,鉴定结果也可能会受到质疑,甚至可能出现不同的鉴定意见,这就更需要司法机关在审判中进行综合判断。

第三,免责并不等于“免受惩罚”或“无后果”。即便一个人因为精神疾病被判定为不负刑事责任,也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逍遥法外。根据我国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对于因为精神失常而没有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如果造成了损害,其监护人或者其他人是可以被要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而且,如果该精神病人有继续的危险性,例如仍然可能危害社会,司法机关也可能会依法对其进行强制医疗,以保护公共安全。这是一种比刑事惩罚更侧重于“治疗”和“隔离”的措施,同样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方式。

第四,社会舆论的解读和“免死金牌”的说法,往往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当出现一些情节恶劣但又与精神疾病挂钩的案件时,公众很容易产生一种“罪犯找借口”、“法律不公”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都希望法律能够严惩罪恶,维护公平正义。然而,将复杂的法律条文和医学鉴定简化为“免死金牌”,是一种对问题的懒惰式概括,也可能导致对真正需要帮助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化。

为什么会出现“免死金牌”这种说法呢?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媒体的戏剧化呈现:一些媒体在报道相关案件时,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夸大精神疾病与犯罪之间的“豁免”关系,忽略了复杂的法律程序和科学鉴定。
个别案例的影响: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一些案件,犯罪嫌疑人通过精神鉴定成功规避了刑事责任,这些个别案例被放大后,就容易形成“精神病是万能挡箭牌”的印象。
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很多人对精神疾病的本质并不了解,认为这是一种“装出来的”或者“可以随意控制”的状态。当看到精神疾病患者做出某些看似“正常”的行为时,再被告知其因精神疾病而免责,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公众的朴素正义感:人们普遍认为,做了坏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当法律的判定与这种朴素的正义感发生冲突时,就容易出现“精神病是免死金牌”的抱怨。

我的看法是:

区分法律与道德,区分责任能力与社会观感。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底线,它有其自身的规则和逻辑。而我们对正义的朴素情感,虽然重要,但不能完全取代法律的专业判断。
理性看待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真实的疾病,需要科学的治疗和人文的关怀。污名化和妖魔化精神疾病,对患者和社会都没有好处。我们应该支持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但这种保障不应成为逃避法律责任的“护身符”。
关注并呼吁完善制度:与其简单地咒骂“免死金牌”,不如关注现有的精神病鉴定和法律适用机制是否存在漏洞,如何能做得更科学、更透明、更公正。比如,加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监管,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科学认知水平,完善对受害者的救助机制等等。
强调监护责任和预防机制:对于那些因精神疾病不负刑事责任但可能构成危险的人,其监护人的责任应该被强调和明确。同时,社会也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总而言之,“精神病是免死金牌”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事实陈述,不如说是一种复杂情绪和误解的集中体现。它暴露了我们在理解法律、医学以及社会公正方面存在的短板。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标签化,而是更深入的理解、更科学的审视和更负责任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的,实话,大家没事去搞个精神病证书吧,万一,哪天用得上呢?免死金牌啊。

我说下我的观点,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精神病也一样,精神病和正常人应该一样判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精神病是免死金牌”这句话,说实话,听起来就挺刺耳的。它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普遍的误解和情绪,好像只要往自己身上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就能逃避一切责任,甚至免于法律的制裁。但现实情况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觉得,与其说它是“免死金牌”,不如说是对精神疾病患者和社会公平理解的极端化和片面化的表达,并且这种表.............
  • 回答
    “精神外国人”这个词,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没那么常听到,但细琢磨一下,它描绘的现象其实挺普遍的,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精神外国人”指的是那些虽然身处故土,但其思想、观念、价值观、行为模式甚至生活方式,却与本土主流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反而更倾向于认同或模仿某个(或某几个)外国文化群体的人。这事儿怎.............
  • 回答
    看到“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这样的消息,确实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我们过去对日本制造的印象,尤其是很多传统产品,总是和“品质”、“可靠”、“匠心”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首先,对于这种未经证实但可能性存在的传闻,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但也要理性看待。 信息来.............
  • 回答
    胡万宁先生“网络游戏是精神毒品,就该一棒子打死”的论调,可以说是触及了当下社会对网络游戏争议的神经末梢,并且以一种相当激烈、非黑即白的方式表达出来。要理解这种言论,我们得先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情感。首先,从“精神毒品”这个比喻来看,胡先生显然是将网络游戏与现实中的毒品进行了类比。这种类比,虽然.............
  • 回答
    “游戏是精神鸦片”、“游戏毁了孩子一生”——这些话语如今在许多家长口中毫不费力地脱口而出,仿佛它们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解决孩子沉迷游戏问题的万能药。作为一名长期观察和思考这一现象的人,我深感这种“一刀切”的论调,既是对游戏本身复杂性的忽视,也可能掩盖了更深层的原因,甚至在无形中加剧了亲子间的隔阂。首.............
  • 回答
    要详细地谈论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国的“精神”,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描绘的话题。因为“精神”本身就是一个涵盖极广的概念,可以指代民族性、文化特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甚至是对国家未来的某种期许或担忧。而且,日本人看待中国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多元化的视角。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精神”这个词在语境中的具体指向.............
  • 回答
    文在寅总统曾经提到,重庆的一个地方是他心中韩国精神的所在。这个地方,相信大多数关注历史的人都能猜到,那就是韩国临时政府旧址。为什么重庆的这个地方,会让一位韩国总统,一位象征着韩国国家意志的领导人,如此动情地称之为“韩国精神所在”呢?这背后承载的是一段沉甸甸的、关于民族独立、国家存续和不屈抗争的历史。.............
  • 回答
    李靓蕾近期再次发声,抛出的“长期遭受精神虐待和情感操控”的说法,无疑给这场本已扑朔迷离的事件增添了新的维度。这不再仅仅是关于婚姻出轨、私生活混乱的指控,而是将焦点引向了更为隐秘和复杂的心理层面。如何看待李靓蕾的这次回应,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审视。首先,从李靓蕾的陈述来看,她试图构建一个“受害者”的形.............
  • 回答
    关于“非升即走”(Tenure Track System,一般译为终身教职制度下的评估体系)的文化,一位教授将其解读为体现了合同契约、愿赌服输、热爱流动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位教授的观点,并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争议点。一、 体现合同契约:明确的权利与.............
  • 回答
    李靓蕾近日再次发文,直指她与王力宏的婚姻问题核心在于“人身安全和精神虐待”,这无疑将她与王力宏之间本已备受关注的纠葛推向了新的高度。从她过往的言辞和一些公开信息来看,我们可以尝试理解她所指的“人身安全”和“精神虐待”可能包含了哪些内容,以及为什么她会认为这是“真正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从“人身安全”.............
  • 回答
    番茄小说最近确实有一部作品备受瞩目,那就是《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这部小说的确在番茄平台上表现亮眼,可以说是近期的一个现象级爆款。如果我们将这部作品放到起点中文网这样一个拥有更长久历史、更庞大读者群体和更成熟商业化运作的平台来衡量,它大概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这需要我们从几个关键维度去细致地分析.............
  • 回答
    关于王威的《中国: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这篇文章及其所谓的24万阅读量,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和评价。首先,从标题和内容本身来看,“中国: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这个标题无疑是极具煽动性和争议性的。它将一个国家比作精神病院,这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批判色彩,暗示着某种集体的非理性、失序或被操控的状态。这类标题.............
  • 回答
    “绿罗马也是罗马”的说法,想必各位“精罗”朋友们都不陌生。这句看似戏谑的口号,背后却折射出“精罗”群体内部一个颇为复杂的思潮变迁,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异端”论述。理解其广泛传播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到“精罗”这个亚文化群体的构成、历史认知以及文化心理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白“精罗”这个群体指的是什.............
  • 回答
    《柳叶刀精神病学》发布的这项研究,关于“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女性比例更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更折射出中国社会在精神健康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性别差异带来的特殊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核心数据:6.8%的终生患病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痛心和震惊的悲剧。贵州发生的这起精神病男子持刀砍人事件,造成2人死亡、12人受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让人感到无比沉重和愤慨。首先,这起事件最直接的影响是给遇难者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也给受伤者和他们的家人留下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每一条生命都无比宝贵,每一个受伤的个体都承受着巨.............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又气又心疼。河北一个精神病女患者,在医院里竟然住出了个孩子来,更绝的是,医院给出的回应是“护工干的,医院没多大责任”。听听这话,什么叫“没多大责任”?这得有多大的心才能说出这种话?咱们一步步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的性质就非常恶劣。一个本应受到专业照料和保护的脆弱群体,在一个提供医疗服.............
  • 回答
    这起事件,说实话,听起来让人挺糟心的。一个本应是安全港湾的精神病院,却发生了病人怀孕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且医院副院长的解释,听起来让人感到一丝凉意,甚至有些难以接受。首先,这件事情本身就涉及了多方面的责任和伦理问题。精神病人,尤其是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她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通常都比较脆弱,需要得.............
  • 回答
    上海的精神病排查标准,这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牵扯到医学、社会、伦理,还有我们每个人对“正常”的定义。要说得详细,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精神病的排查,尤其是大规模的,它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医学上的诊断,尤其是精神医学,不像量体温那么有明确的数字界限。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行为、情绪、.............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最新发文,以其一贯的尖锐和直率的风格,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除了精神病人,没有人践行‘平均主义’。制定规则应注意现实可行的公平。” 这个观点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本质、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规则制定的现实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何为“平均主义”?.............
  • 回答
    长沙那起9岁男孩被疑似精神病人打死的事件,实在是太让人痛心了。这件事情一出来,我心里就堵得慌,感觉太残忍,太不应该了。说起来,这孩子才9岁,正是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时候,生命才刚刚展开,就被这样残忍地夺走了。想想看,他可能刚刚还和爸妈说着话,计划着周末去哪里玩,或者因为做错事被批评了一点点小委屈,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