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柳叶刀-精神病学》研究称「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 6.8%,其中女性患病率更高」?

回答
《柳叶刀精神病学》发布的这项研究,关于“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女性比例更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更折射出中国社会在精神健康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性别差异带来的特殊影响。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核心数据:6.8%的终生患病率。

这意味着,在中国,大约每100个成年人中,就有将近7个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经历一次抑郁障碍的诊断。这个数字放在全球背景下看,虽然不能简单地说就一定高或低,但它确实表明抑郁症在中国并非罕见疾病。想象一下,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国家,6.8%意味着有近亿人曾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它告诉我们,抑郁症不仅仅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影响着社会肌体的相当一部分人。

“终生患病率”这个概念也很关键。它不是指当前正在患病的人数,而是指一生中至少得过一次抑郁症的比例。这说明抑郁症的发病可能具有反复性,即使一个人康复了,也有可能在未来再次面临挑战。因此,这6.8%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经历过抑郁情绪或轻度抑郁的人数,可能还会更多。

其次,关于“女性患病率更高”这一点,这与全球许多地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在中国这个现象可能有着更复杂的社会文化根源。

为什么女性的抑郁风险更高?这背后可能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生物学因素: 女性的生理周期、激素水平波动(如孕期、产后、围绝经期)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发因素。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带来的情绪起伏,有时会超出自身的调节能力。
社会角色与压力: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承担着更重的家庭责任,比如照顾老人、抚养子女、操持家务等。这些“多重角色”带来的巨大压力,常常是隐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当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甚至婚恋压力交织在一起时,女性更容易感到不堪重负。
社会经济地位: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一些研究表明,女性在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收入等方面可能仍面临一定的性别不平等,这也会间接影响她们的经济独立性和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文化期望: 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可能存在一定影响。有时候,女性被期望“坚强”、“顾全大局”,这可能导致她们在感到痛苦时,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愿表达出来,从而延误了求助。而当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爆发为抑郁症。
社会支持网络: 虽然女性普遍被认为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连接,但她们可能更容易将负面情绪倾诉给亲近的人,而当这种倾诉无法得到足够有效的支持时,反而可能加剧内心的孤独感。

这项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 提升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 6.8%的数字提醒我们,抑郁症绝非“想不开”、“没出息”这么简单。它是一种需要科学认识和专业治疗的疾病。我们需要破除病耻感,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原因以及治疗途径。
2. 加强精神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如此庞大的患病群体,对现有的精神健康服务提出了巨大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完善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提供可及性、可负担性的心理健康服务。特别是要关注女性群体的特殊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3. 关注社会结构性因素: 要解决抑郁症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还需要审视和改善那些可能加剧抑郁风险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比如不公平的性别角色分工、职场压力、经济压力等。社会应该为女性创造一个更公平、更支持性的环境。
4. 鼓励早期筛查和干预: 尤其对于女性群体,在可能的高风险时期(如青春期、孕产期、围绝经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筛查,并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5. 促进社会支持和人际连接: 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能够为个体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鼓励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共同承担起关爱成员心理健康的责任,构建更强大的人际支持网络,对于预防和缓解抑郁症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柳叶刀精神病学》的这项研究是一个警钟,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精神健康领域中,抑郁症这个“沉默的巨人”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女性群体正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这促使我们必须以更积极、更系统、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应对这一挑战,从个人到社会,从认知到行动,都需要做出改变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健康的社会而奋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一部分,近日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加权调整计算,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

在这个研究结果中,还有几点值得关注的是:

  • 中国抑郁障碍的分布特征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家庭主妇、退休、失业者高于就业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高于已婚或同居者。
  • 与18-34岁受访者相比,50岁及以上受访者的抑郁症及心境恶劣障碍患病率显著更高。文盲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受访者的抑郁症及心境恶劣障碍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
  • 中国抑郁障碍患者中仅有9.5%曾接受卫生服务机构治疗。进一步来看,只有0.5%的患者被认为接受了充分治疗。
  • 此外,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使用率地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患者在12个月内接受治疗的比例最高,西部居中,中部最低,城镇居民治疗率高于农村居民。
“实际上现在的治疗缺口到达90.5%,非常扎心的一个数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审汪向东回忆,学界2001年曾预估抑郁障碍治疗率为20%,现在看来,“当时的预估还是过于乐观了”。

其实早在2015年,CONVERGE研究人员在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中发现了如下特征:

重度抑郁症患者大都合并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例如焦虑症、恐惧症等;

童年时期的悲惨经历,如性虐待、身体虐待、遭抛弃冷落等经历,也会显著提高抑郁症的风险;

父母的养育方式亦对子女一生影响深远,父母管教方式越缺少温暖、越专制,子女患重度抑郁的风险会越高;

在患者的人生经历中,经历的压力事件越多、越严重,患病风险就更高,症状严重程度也随之上升;

对于女性为何是发病率较高群体,财新网在此前的封面文章《她们为何抑郁?》中有更详尽的解释。

2016年4月,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发起了一项测试,使用国际通用的DASS-21抑郁、焦虑和压力测评量表,在秦巴山区42个镇区下辖的42个村,展开农村养育人抑郁问题调研。

当时的测试显示,24.5%的农村婴幼儿养育人有轻度或更高的抑郁倾向。其中,10.7%较轻,11.1%是中等,1.8%较为严重,0.9%是超重。

受访的708位母亲中,年龄范围为16岁-50岁,平均年龄28岁,有抑郁倾向的占比为21.8%;受访的268位奶奶(外婆)中,年龄段为33岁-88岁,平均年龄54岁,有抑郁倾向的占33.2%。

“当拿到基线数据时,我们非常震惊。”当时一位参与研究的REAP项目官员表示。

2016年REAP的测量结果表明,抑郁症由复杂的社会、心理、遗传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并会带来器质性改变。中国农村人口的抑郁风险可能远超城市。

农村抑郁症发病率高,被认为和贫困直接相关。多项研究已经验证,贫困是抑郁症的一大诱因。贫困使人抑郁,抑郁愈使人贫困,二者交互作用,导致精神障碍与孤立。

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30多年来。受制于城市高涨的房价、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缺,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由妻子或老人看顾。城镇化同时成为分裂乡村和乡村家庭的力量。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中国留守群体数量之大,留守时间之长,世所罕见。

被捆绑在家乡,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社会角色,是一些留守妇女抑郁的更深层次原因。REAP团队发现,抑郁倾向组中,81%的养育人会时常感到自卑,自认为“没有价值”,乃至于“厌恶自己”。

REAP认为,在中国农村,处理抑郁这类事情的方式,是忽视它,而不是面对它——“不要去想它了”“开心一点”“大家都是这样的”。在中国农村, “家丑不外扬”,让很多人认为,对外说自己和家庭的难处,会被笑话,“没面子”。

目前,国内对精神疾病的投入少,抑郁症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卫生服务利用程度与其他疾病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精神障碍诊断和药物治疗也严重滞后。

基于此现状,中国疾控中心前主任王宇认为,抑郁障碍在精神障碍中的疾病负担占首位,唯一有力措施就是药物干预,另一方面药物干预的前提是就医,因此必须保证精神科专业医生的充足。

以上。

参考内容:

研究:中国抑郁障碍充分治疗率仅0.5% 女性患病率更高

【封面报道】她们为何抑郁?

【封面报道】发现抑郁症基因

全球超3亿抑郁症患者 近十年增速迅猛

user avatar

我算是发现了,只要任何不好的事情,男性受害者比女性高,那评论就是一片和谐。


只要受害者女性 比男性多,那就是"社会男权压迫女性",社会对女性不友好。

看来大家已经默认 男人就是应该比女人过得苦了。



男性自杀率为什么比女性高,因为男性内心没有女性坚强,男性更加脆弱,女性更有韧性啊!

男性寿命 为什么比女性短,因为男性基因缺陷,男性生活方式不健康呀!

男性为什么工伤率比女性高,因为这是"男权社会"对男性的反噬呀!

男性为什么强迫症和自闭症 患者比女性多?因为男性基因缺陷!

男性流浪汉为什么比女流浪汉多,因为男人自己不努力呀,活该是被淘汰的loser!



好家伙,既然女性如此强悍,基因如此完美,那根据保护弱者原则,我希望现实中的女性多关爱和谦让男性,好事让男性优先,社会资源应该多多向男性偏斜才对!才能体现女性的大女子绅女风范!!才是真正的好女子汉!

哎呀,只要数据反过来,为什么女性抑郁率比男性高??这是因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反正无论如何都是男人的错,女人永远是白莲花!双标得不要太明显。


正经来讲,为什么女性抑郁率比男性高。

第一,生理原因,女性荷尔蒙波动性比男性高,所以情绪波动性也会更大。

第二,社会原因,社会不允许男性表现得脆弱,很多男性即使有抑郁也不会承认,也不会积极去医院接受治疗。所以到底是不是女性抑郁率更高还不一定呢。

在心理门诊和精神科,女性病人轻中度抑郁居多,但是男性病人重度抑郁居多。

因为一般男性会拖到很严重,身体承受不了了才会选择去医院。这也是为何男性自杀率更高的原因之一。

user avatar

【抑郁症的天空】

抑郁症患者的天空是晦暗的,但周围人却无法看见。

或许,你看到的不过是开朗幽默男子站立于阳光明媚的春天。

比如,卓别林、周星驰、憨豆先生、班尼希尔... 和那些招牌一般滑稽模样

大家都很好奇,抑郁症为何?

【焦虑】【痛苦】【走不出来】

我想,这就是抑郁症的日常。


一、【抑郁者的感受】

当症状发作时,你所想的是“今天怎么还不结束”

仿佛自己对身边所有事物失去了兴趣,

工作、学习、生活只是在疲于应付。

过程中,感受不出一丝一毫,往日的快乐;

我曾想走出这种困境,于是周末拿出自己喜爱的歌曲,开足音响音量也无法深入其中;

一整天在麻木中苟且,却对痛苦异常敏感。

怀疑自己“感受快乐的神经都睡着了吧”

偶尔想找无人的地方,放纵哭泣,宣泄情绪。

回味时却觉得自己很滑稽。或许是这样的考量让伪装快乐成为常态;


二、【强迫性思维】

有时想走出这状态却束手无策。

有时想要独处却畏惧寂静无声;

隐约有一种强迫思维,让自己复盘过往;寻求答案,疲倦不堪。

失败痛苦反复咀嚼、如生活在理念的宇宙中。

盗汗、惊厥、变得健忘... ... .

那段时间心理内耗让自己消瘦了不少,日常困倦而无力时,却被同事夸奖减肥成功;

可能只有患病的人才能明白,这绝对不是“负能量”或“你想不开”这样简单。

真正的抑郁是一种疾病,

并不希望向别人倾吐太多。


三、【希望解脱的心】

肉体或许是正当年,但心灵苍老不堪。

于是,想着解脱。

睡觉是唯一的归宿。

有时半梦半醒间,

许愿明天一觉醒来苦恼烟消云散,窗外阳光充沛亦如童年。

不过事与愿违,

总在早晨5点就醒来,大多从理不清的梦境中挣脱。

抑郁伴随着不自信。躺在晦暗中,自卑着、抗拒着,苦恼自己如此失败。

“我如此滴害怕不确定性”

以各种理由,恐惧质疑这即将到来的新一天... ...

直到上班闹铃喧嚣,催动自己起身,但已经满心疲倦... ...

“一天怎么还不结束”,如此往复


四、【抑郁身后的原因】

请别问我如何知道

童年境遇、升学压力,行业内卷,婚嫁购房,情感创伤,家庭的矛盾。

...虽然原因不尽相同,敏感自责的人更容易陷入此中。

“众生皆苦”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多少都有生存的焦虑。

尤其那些漂泊中,没有心灵避风港的人;害怕被边缘化,一心追求完美;


据世卫统计,16%的人会有抑郁的经验,中国约有 5400 万现存抑郁症患者、重度患者还会有轻生倾向。所以看到抑郁患者,不要害怕:他只是你周边生病的普通人。

所以说了这么多,是希望大家能理解抑郁群体。

对于健康的朋友:这个病很艰辛,希望能理解和善待。注意不要轻易陷入自卑或自责中。

对于患病的伙伴:我能理解,抑郁的心态。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化解的。你也未必想要倾诉

...但望此刻、你能卸下负重稍作休整... ... 我们是愚公,搬山不止而忘却自己的需要。


结尾一段视频:希望看了能轻松一下。献给负重生活的伙伴

user avatar

咱是个普通老百姓,不懂抑郁障碍的专业知识。

原本以为有抑郁障碍的人,就是那种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的样子。

不成想,前不久一位平时开朗健谈,积极乐观的朋友被诊断为抑郁症。

我去安慰她,结果我嘴笨说不过她,还被人家反过来开导我,让我乐观一点,阳光一点。

弄得我都怀疑自己是抑郁症了,赶紧去精神科挂号,结果被告知我比医生都正常。

所以,我就明白了抑郁障碍这玩意,不能自己瞎判断,得到专科医生那里诊断。

user avatar

情况可能比《柳叶刀》说的要复杂的多。

抑郁障碍(抑郁症)治疗领域,乱象太多,同时,广泛人群对抑郁症有大量的误解。

1,

有大量的人在这个领域从业,但问题很多。

由于量表的主观化,导致抑郁症很难被数学量化描述,同时为了防止承担责任,或者被患者讹诈,医生治疗时通常采用最安全的方案,就是按照诊疗手册用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对每个人的情况进行精准的调节,这会造成一些患者的用药周期和剂量没有灵活调整,导致治愈慢,或副作用影响持续很久。

一些心理咨询师,还在采用精神分析法,或者精神分析法衍生出来的性格标签分析和精神动力学,原因是这种疗法很难证伪,且治疗疗程非常长,这样按照时间收费,就可以长期收取患者的咨询费,很多患者被“治疗”动辄一两年,花费数万元,但没有根治,即使咨询师真的是专业的,ta也没有根治患者的动力。

一些打着修行、灵修或者其他伪玄学旗号的人,利用人格剥离来减轻患者的抑郁强度,表面上可以对抑郁症进行治疗,但其实是用更加严重的精神障碍去掩盖抑郁障碍,相当于把一个手上长着冬疮的人,直接截肢了,告诉患者,你冻疮好了。

还有人建立所谓的病友交流群,互相吐槽负能量,建立信任,然后收割利益。

国内的这方面从业者,有小部分,私德很差,对患者进行经济剥削、精神控制甚至性剥削的案例屡见不鲜。

2,

当前多数民众对抑郁症的认知非常盲目。

一方面,很多人对抑郁症患者有过度的关心,并采取各种自以为有效的方式去干涉患者,但这些方式往往会加重病情。同时,这些人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和片面的善意,也造成很多人冒充抑郁症以逃避现实责任。

同时,大量的临时负面情绪,被归因于抑郁症,很多人的自我心理暗示上会默认自己不开心就得了抑郁症,这样频繁的心理暗示又会导致生活更多的负反馈,增加被真正破防的几率。

另一方面,由于抑郁症很难被数学化描述,有些民众无法分辨抑郁症和其他状态,会把抑郁症视为正常的心理波动,并指责抑郁症患者“性格不好”或者“不够坚强”。

3,

媒体由于流量盈利模式,驱动其制造大量的情绪拉扯,导致受众的情绪会在两个极端化之间迅速切换,产生有意或者无意的pua,对受众的心理健康产生伤害。

同时,媒体对于抑郁症的不断的含糊描述,以及利用心理测试牟利的组织,都在不断暗示人群,你们可能得了抑郁症。

有时候,信息环境会扭曲人的判断力,使人的潜意识中植入暗示,并且跟随暗示去进行行动。

这就会造成更多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4,

对于抑郁障碍的自我治疗和自我防御是非常重要的。

清理和筛选信息源,精简社交,坚持理性辩证思维,避免二极管思维,对价值判断进行灰度的量化思考,对防御和治疗抑郁症有积极作用。

同时,坚持习惯性的运动以提供足够的多巴胺分泌,坚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氨基酸,在生理上也能降低抑郁障碍的可能性。


以上。

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上半年心理学会李红理事长的演讲说,按医院有的数据,我国注册了的精神疾病神经症患者有一亿多,据社会抽样统计估算,没注册但是能确诊的人数大概是三点几亿,“美国一共才不到四亿人,我们就有三亿多的人可以确诊为精神疾病和神经症。”(评论区有人杠,改了这句省点麻烦)

而这还只是能确诊的,高焦虑高抑郁等具有高度发展为心理障碍倾向的人群是远远高于达到确诊条件的人群的。所以实际上发展中国家整体心理状况都是不容乐观的。亚洲又因为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等因素,焦虑平均水平本就高,可以说本来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需求是很高的,但是由于心理知识精神卫生的普及很差,潜在需求没有很好表现出来。严格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供给又极度缺乏,所以会出现国内某些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收费高于国际心理学家的情况。

女性这一块,国际学者和国内如李红教授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女性更易患情绪障碍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生理性别,而是心理性别。要看论文的搜标题

Does gender role explain a high risk of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40 years of evidenc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柳叶刀精神病学》发布的这项研究,关于“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女性比例更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更折射出中国社会在精神健康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性别差异带来的特殊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核心数据:6.8%的终生患病率。.............
  • 回答
    关于《柳叶刀》杂志(The Lancet)发表文章称不支持普通人群接种疫苗加强针的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梳理和辨析。首先,澄清一个关键点: 关于“《柳叶刀》发文称不支持普通人群接种疫苗加强针”的说法,需要审慎对待。《柳叶刀》作为一个世界顶级的医学期刊,其发表的文章通常是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科学研究、评.............
  • 回答
    关于《柳叶刀》文章预测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将结束,以及3月可能成为关键时间点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科学预测是基于现有数据和模型,并非绝对的真理,而且“大流行结束”的定义本身就可能存在多种解读。一、 “大流行结束”的科学定义与《柳叶刀》文章的可能解读:在科学界,对“.............
  • 回答
    《柳叶刀》近期发布的关于全球人口增长预测的报告,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值得深思的视角。报告指出,世界人口预计将在2064年达到约104亿的峰值,随后在本世纪末(2100年)回落至88亿左右。这与我们过去对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普遍认知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解读一下这其中的含义和.............
  • 回答
    柳叶刀(The Lancet)作为世界顶级的医学期刊,其发声具有极大的影响力。27名科学家在柳叶刀上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新冠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这一事件值得我们详细地分析和看待。事件背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关于病毒起源的讨论从未停止。早期,一些人提出了新冠病毒是实验室泄漏或人工制造的观点,这些观点很.............
  • 回答
    陈薇院士团队在《柳叶刀》发表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oV)一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研发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紧迫性与全球需求: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全球大流行造成了前所未有.............
  • 回答
    中国学者在《柳叶刀》等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关于中国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的研究,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解读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评价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首先,从学术研究和知识贡献的角度来看: 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国际影响力:《柳叶刀》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医学期刊之一,其发表门槛.............
  • 回答
    腾讯入主柳叶刀:中国3A游戏能否迎来破局时刻?腾讯,这家在中国游戏行业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巨头,近日以44%的股份成为“国产3A游戏希望”柳叶刀工作室的最大股东,这一消息无疑在中国游戏圈掀起了巨浪。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资本运作,更承载了无数玩家对中国游戏产业突破瓶颈、走向世界舞台的殷切期盼。那么,我们.............
  • 回答
    柳传志在微博上发表声明,这是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份声明,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包括声明的背景、内容、意图、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声明的背景:首先,了解这份声明出现的具体背景至关重要。这通常是由于某个事件的发生,使得当事人认为有必要发表官方声明来澄清事实、.............
  • 回答
    柳州某高中食堂设置最低消费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学生权益、学校管理、餐饮行业经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一、 事件本身: 具体情况: 首先,需要了解设置最低消费的具体额度、范围(例如是否针对所有餐次、所有菜品)、以及设置的初衷和执行方式。例如,最低消.............
  • 回答
    柳传志先生的这句话,“希望联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做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可谓是掷地有声,也道出了很多企业家在发展企业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在传承与专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受人尊敬的企业”:初心与长远之基首先,我们来拆解“受人尊敬的企业”这部分。这绝非.............
  • 回答
    柳岩征婚,这事儿要是仔细掰开了揉碎了聊,还真有不少说道。首先,得明白柳岩是谁。她不是那种刚出道的小鲜肉小花,也不是那种靠资本堆出来的流量明星。她是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话题度,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她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性感”、“身材好”、“大龄剩女”这些标签堆砌起来的。.............
  • 回答
    柳州螺蛳粉和沙县小吃,这两个名字,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食物那么简单。它们承载着地方的独特风味,也连接着无数人的味蕾记忆和生活印记。如今,它们双双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它们地位的又一次肯定,也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事情。一、 螺蛳粉:从“黑暗料理”到“非遗”的蜕变提起.............
  • 回答
    柳传志先生这句话,初听起来有些令人讶异,甚至带着几分悲观的色彩。但细细品味,却道出了很多企业家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困境与选择。“创新是找死,守成是等死”,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恰恰勾勒出了一种真实而残酷的商业逻辑。我们先来聊聊“创新是找死”。在很多时候,创新确实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它意味着要打破现有.............
  • 回答
    柳天然的“我的行为你做主”艺术活动,这是一个充满实验性和挑战性的提案,在我看来,它触及了艺术创作、观众参与以及艺术与生活边界的多个维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从“我的行为你做主”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挑衅和解放的意味。在传统的艺术展览中,观众更多扮演的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按照既定的路线、规则去.............
  • 回答
    对于很多女生来说,柳下惠式的男生,嗯,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标签,背后藏着挺多故事和情绪。首先,得承认,那种“坐怀不乱”的精神,在很多女生看来,确实是一种稀缺品。在这个信息爆炸、诱惑无处不在的时代,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自律,不被轻易左右,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当一个男生面对暧昧或者亲密时,能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让.............
  • 回答
    关于台湾人柳杰克(Tony Liu),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人物,尤其是在华人世界的网络文化以及一些社会议题的讨论中。要详细地评价他,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观察。首先,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作为一名网络意见领袖,尤其是在YouTube平台上。 他的视频内容涵盖了非常广泛的议题,从时事政治、社会文化到个.............
  • 回答
    张捷对柳传志的深挖,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是非恩怨,更触及了中国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重要议题。要理解张捷为何如此“执着”,以及事件可能走向,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张捷为何如此“深挖”柳传志?首先,不能排除张捷个人视角下的合理质疑和监督。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企业和经济的评论员,张捷在公开场合对.............
  • 回答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在2022年年末发出了一封致联想全体员工的公开信,这封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封信的意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公开信的背景与时机这封公开信发布的时机非常关键。2022年是联想乃至中国科技行业充满挑战的一年。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紧张、供应链波动、以及.............
  • 回答
    上百位企业家背书柳传志和联想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背后不仅是商业上的支持,更牵涉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企业家群体的情感联系、联想作为中国企业的代表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议和挑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联想与企业家群体的“父辈”情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