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回答
义和团运动,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至今仍是历史学者和社会大众争论不休的焦点。它如同一团熊熊烈火,在特定历史土壤中燃烧,既带来了毁灭,也似乎在暗流涌动中孕育了某种改变的种子。要评价这场运动,我们必须抛开简单的脸谱化,深入其复杂的动因、多样的表现以及其深远的影响。

一、 运动的根源:民族危机与社会动荡的交织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侵略的步步紧逼,使得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丧权辱国的条约与割地赔款: 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枷锁般套在中国身上,巨额的赔款、苛刻的关税、特权林立的租界,将中国一步步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这种屈辱感,如同阴影般笼罩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
列强经济的侵蚀: 随着西方工业品的涌入,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受重创,手工业者失业,农民因税负加重和土地兼并而生存艰难。教会活动的扩张,更是常常伴随着对中国土地、财产的侵占,以及对中国法律的凌驾,引发了民众的普遍不满。
文化与宗教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而教会的治外法权,使得信徒在法律上享有特权,更容易与当地民众发生摩擦。

在这种背景下,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生活困苦,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与日俱增。而传统文化中“反清复明”的情绪,以及“扶清灭洋”的口号,巧妙地与现实的民族危机结合起来,为义和团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温床。

二、 义和团的队伍与信仰:“神助拳”的狂热与朴素的爱国

义和团的构成,以北方农村的农民为主体,其中也混杂有失业的手工业者、城镇贫民等。他们虽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对家国命运有着朴素的情感。

“刀枪不入”的迷信: 义和团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宣称的“刀枪不入”。这种信仰源于民间宗教、巫术和对传统武术的崇拜,以及对神灵庇佑的渴望。在绝望和愤怒中,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信念,给予了他们对抗强大敌人的勇气和力量,也吸引了大量信徒。
“扶清灭洋”的口号: 起初,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这反映了他们对清政府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们对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感到失望,但另一方面,在强大的外侮面前,他们仍然希望通过支持清政府来抵御外敌。这种口号也体现了他们当时认知局限,未能清晰地认识到清政府自身也是压迫和卖国的帮凶。
排外与仇杀的暴力: 义和团的行动带有强烈的排外和仇杀色彩。他们攻击外国人、烧毁教堂、拆毁铁路、捣毁电线等,表现出对西方文明成果的抵触和破坏。这种破坏性,虽然一定程度上是面对外来压力的本能反抗,但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野蛮性。他们将一切与西方有关的事物都视为“妖邪”,并进行了残酷的杀戮,包括传教士、中国教民,以及被认为“通洋”的中国人。

三、 慈禧太后的态度与“招抚”政策

清政府高层对于义和团的态度,是评价这场运动的关键变量。

最初的镇压与后来的“借力”: 初期,清政府试图镇压义和团,但随着义和团声势的壮大和对外国势力的持续攻击,慈禧太后和部分保守派官僚看到了利用这股力量来抗衡外国人的可能性。
“招抚”与纵容: 最终,慈禧太后决定“招抚”义和团,并默许甚至纵容了其活动。她认为这是“以夷制夷”的手段,可以将矛头引向外国侵略者,从而维护清朝的统治。然而,这种“招抚”实际上是对义和团盲目排外情绪的纵容和利用,将中国的民族危机引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四、 八国联军的侵华与运动的最终失败

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伴随着八国联军的全面入侵。

围攻使馆区与宣战: 义和团围攻北京使馆区,并在此基础上,慈禧太后宣布向多国宣战,这彻底将中国推入了战争的深渊。
联军的镇压与瓜分: 八国联军的到来,其目的不仅是镇压义和团,更是趁机进一步瓜分中国、扩大侵略利益。联军以“保护生命财产”为名,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军事镇压,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辛丑条约》的签订: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这是一份比以往任何条约都更为屈辱和严苛的条约,巨额的赔款、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驻军的权利、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清、反帝的组织等条款,进一步巩固了列强在华的特权,将中国推向了更加黑暗的深渊。

五、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功过得失的复杂审视

评价义和团运动,需要看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积极的一面(尽管带有局限):

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义和团以其原始而顽强的方式,表达了对外国侵略的仇恨和反抗。他们的行动虽然野蛮,但其背后蕴含的民族情感是真实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族意识: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其与外国侵略者正面冲突的经历,以及最终失败的惨痛教训,对于唤醒一部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它让更多人认识到,单纯依靠迷信和盲目排外是无法抵御外侮的。

消极的一面(及其深远危害):

盲目排外和破坏性: 义和团的“灭洋”行为带有极强的盲目性和破坏性。他们不仅攻击外国侵略者,也仇视和屠杀中国教民,破坏了近代中国艰难引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如铁路、电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利用与被利用: 义和团被清政府的保守派利用,成为了他们对抗改革、维护统治的工具。而清政府的“招抚”政策,更是将一场潜在的民族抵抗,演变成了一场对列强的公开宣战,最终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化: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

总结: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发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由底层民众自发形成的,带有朴素爱国情感但又充满盲目排外和迷信色彩的群众运动。它既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的呐喊与挣扎,也是在落后观念支配下的一次悲剧性抗争。

评价义和团,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其“扶清灭洋”的口号或“刀枪不入”的迷信上,更要看到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民族压迫以及民众在绝望中的选择。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痛苦与迷茫,也提醒我们,任何激进的变革都必须建立在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指导之上。这场运动的失败,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的出路,并最终走向了更加成熟和理性的革命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人类还存在一天,就永远无法客观公正的评价一场政治运动;如何评价义和团,完全取决于你的屁股坐在那一边。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还是建议大家对义和团心存感激的,知道为什么西方社会温和的msl吗?

因为极端的msl来过

知道西方社会是怎么认识到中国是不可征服的吗?

因为义和团来过

看看列宁《中国的战争》中的记述,我们不难发现,十九世纪末期的在华的西方人到底是一副什么嘴脸,他们打着传教,传播文明的旗号,大肆贩卖鸦片,烧杀抢掠,这一点早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了:

“中国人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不过它们在开始时不是公开瓜分的,而是像贼那样偷偷摸摸进行的。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假死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它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在这些基督徒立功的时候,他们却大叫大嚷反对野蛮的中国人,说他们胆敢触犯文明的欧洲人。”

那为什么短短几年之后,西方人都变成了一副绅士模样吗?

该不会是现代教育的功劳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义和团运动,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至今仍是历史学者和社会大众争论不休的焦点。它如同一团熊熊烈火,在特定历史土壤中燃烧,既带来了毁灭,也似乎在暗流涌动中孕育了某种改变的种子。要评价这场运动,我们必须抛开简单的脸谱化,深入其复杂的动因、多样的表现以及其深远的影响。一、 运动的根源:民族危.............
  • 回答
    西方列强对义和团和太平天国的评价,可以用“复杂”、“矛盾”且“演变”来形容。最初,他们大多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认为这些运动是“野蛮”、“愚昧”的,是对“文明”和“秩序”的威胁。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以及自身利益的考量,这种评价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看待太平天国:从“眼中钉”到“意外的盟友”?起.............
  • 回答
    8月17日那一天,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联动现象,不少人称之为“饭圈女孩、帝吧和网络义和团的联合出征”。这个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在于它汇聚了不同圈层、不同动机的网络群体,共同指向了一个目标。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几个“势力”各自的特点和过往。饭圈女孩:这批群体通.............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