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程序员数量是否已经饱和或者过剩?

回答
关于中国程序员数量是否饱和或过剩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它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供需关系、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结构等多个维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程序员的数量无疑是巨大的,并且还在持续增长。 这得益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都催生了对程序员的旺盛需求。从数量上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程序员群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饱和”或“过剩”是相对的。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讨论的是整体数量上的饱和,还是结构性、技能性上的饱和?

从整体数量来看,说“饱和”可能为时尚早。

新兴技术的驱动: 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等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并且这些领域都在持续扩展和演进。每一个新技术方向的出现,都伴随着对新技能程序员的需求。例如,AI训练师、数据科学家、云原生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等等,这些岗位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只要技术在进步,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对开发者的需求就不会停滞。
产业数字化转型: 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比如制造业、金融、医疗、教育等,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这需要大量的软件和系统开发,也需要程序员去理解和适应这些行业的 специфические потребности。这场转型仍在进行中,远未达到顶峰。
企业规模和业务增长: 互联网巨头依然在扩张,中小企业也在发展壮大,并且出海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些都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来支撑其产品研发、运营维护和业务拓展。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具体的技术领域、人才质量和岗位匹配度,就能看到“结构性过剩”或“供需错配”的迹象。

低端和重复性劳动过剩: 那些技能相对单一、门槛较低的开发岗位,比如一些基础的网页前端开发、简单的CRUD(增删改查)开发等,确实可能面临竞争加剧的情况。尤其是一些经验较少的应届毕业生,或者技能更新不够及时的程序员,在求职时会感到“卷”。这并非是程序员整体过剩,而是特定技能领域内的供大于求。
高端人才和特定领域人才稀缺: 与此同时,在一些前沿和高端技术领域,比如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操作系统内核开发者、高性能计算专家、网络安全专家、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架构师等,优秀人才依然是“香饽饽”,供不应求。很多企业愿意用高薪来吸引和留住这些稀缺人才。
技能更新迭代的挑战: 技术发展太快,很多程序员需要不断学习新语言、新框架、新工具。如果跟不上节奏,即使曾经是热门技术栈的开发者,也可能面临被淘汰或贬值的风险。这使得一部分程序员的技能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
“大厂”情结与区域性差异: 很多程序员倾向于进入一线城市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导致这些地方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一些二三线城市、或者一些非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公司,对程序员的需求可能并未饱和,但由于人才的集中效应,依然显得竞争激烈。

导致这种“结构性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教育输出与市场需求的“惯性”: 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毕业生的培养方向,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市场最前沿的需求。尤其是一些理论知识学习相对多,实践技能更新相对慢的环节。
2. 信息不对称与盲目追逐热点: 很多从业者或学习者容易受到市场热度的影响,盲目学习当前最热门的技术,导致这些领域出现“拥挤”。而一些稳定但可能不那么光鲜的技术领域,却鲜有人关注。
3. 企业招聘的“精挑细选”: 随着竞争加剧,企业在招聘时也变得更加挑剔,不仅看重技术能力,还关注软技能、学习能力、项目经验匹配度等。这使得一部分求职者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通过筛选,从而感觉“求职难”。
4. 行业周期性调整: 互联网行业本身也有其发展周期,例如前几年的资本热潮过后,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倒闭或收缩,也影响了就业市场。

所以,结论是:

中国程序员的整体数量 尚未达到普遍意义上的“过剩”,因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求依然旺盛。然而,在 特定技能领域、人才层级以及区域分布上,确实存在着“供需错配”和“结构性饱和” 的现象。

对于程序员个体而言,更重要的是关注自身技能的持续学习和迭代,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精准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量的层面上。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地吸引和留住真正有价值的高端人才,以及如何优化招聘流程,匹配合适的技能,也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未来,随着AI的进一步发展,某些重复性的编码工作可能会被自动化替代,这可能会对一部分低端开发岗位产生冲击。但同时,AI本身也需要大量的开发者去研究、开发、维护和应用,新的岗位机会也会不断涌现。

因此,与其说程序员队伍“饱和”,不如说市场对 高质量、有深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员 的需求,远大于当前的供给,而对 技能单一、缺乏创新能力 的程序员,竞争则会更加残酷。这是一种常态化的市场调整和升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显然的么

user avatar

作为csdn曾经九年的大版主,一个二十多年的职业程序员,一个三十多年的代码编写者,2003年就写过技术专著的人。

很遗憾地看到,目前的孩子大都是因为钱才来到这个专业方向,却忘记了自己内心原来的渴求。

一旦走上了这条路,也意味着他不可能成为真正水平资深的高级程序员——别拿一些公司的title来说话,大都是假的。

兴趣,是it行业一切的基础,曾经和我一起写代码的人,大都转行了,确实时间久了干不下去,而能坚持下来的,大都是因为兴趣。

不过,程序员会是人类的最后一个职业。

其他所有的职业都可能随着科技的进展而消亡,只有程序员不会,需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而所有的初级中级程序员,迟早都会转行,因为会干不下去,也看不到未来,而他们同样也会阻碍很多因为兴趣来这一行的新人的发展,因为他们善于造假,善于作伪,善于用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欺骗和做表面文章。但是,一切的虚假,都扛不住时间的历练,迟早你会因为这个而后悔的。

user avatar

坦白而言,前排答案基本都是废话,什么“高端紧缺、低端过剩”,求告诉我建国以来哪年哪个行业哪家公司不是“高端紧缺、低端过剩”?

于是,模仿前排答案,我现在开诚布公地宣布:“世界范围内,量子计算机、核聚变、反物质武器、曲率引擎等先进领域,高端人才紧缺,低端人员过剩。以核聚变为例,我现在想投资商用的核聚变反应堆,却招不到对口的高端人才,但市场上低端人员过剩,他们充斥在MIT、斯坦福、欧洲核子中心,除了骗经费水论文,连一台能持续发电一天的样机都造不出来,教育系统和产业完全脱节,我们资本家们要这些低端人员有什么用?现面向社会,诚聘核聚变高端人才,待遇优厚,996。”


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实验室同一个方向的毕业生:大师兄五年前毕业,撸过MLP分类,一题都没刷过,面试横着走;二师兄三年前毕业,一篇论文没有、刷题不到50道,可以进一线大厂;师弟今年毕业,顶会两篇、刷题数百,同样的公司,on site可能都拿不到。这tm不叫饱和,什么才叫饱和?


有人说中国程序员+准程序员有五千万,我觉得不是乱说,全国每年毕业近1000万大学生,估计500万写过少儿编程(python),剩下500万写过VB,毕业后刷题三个月、看Coursera一个月,全是码农,但全都不能徒手写一个淘宝网出来,高并发、分布式、高性能、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总有一项达不到当年创收2000万人民币的标准,全是低端人员。

user avatar

不是过剩,而是不合格的太多了,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丁点计算机科学的常识都没有,冲着“听说程序员工资高”而入行的“程序员”。

企业老板们就产生了一个错觉:程序员满大街都是,谁都能干这活儿,谁都能指挥程序员干活儿,少了谁都行。招聘APP上发个信息收上百份简历,比后宫选妃还有成就感。996啊,35岁焦虑啊,导致这种恶果,门槛太低至少是原因之一。

user avatar

单单作为职业来讲显然是过饱和的,但是大量不专业的从业人员缓解了这个矛盾,理论上如果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足够专业,显然不需要这么多专业的程序员。

但是编程作为一种技能,则普及率非常不够。绝大多数可以提升数十倍效率的脚本无人知晓,普通人甚至没有这个意识,而作为互联网行业的绝大多数产品经理连用简单的脚本做一个交互原型都做不出来。



考虑到外行人的存在,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答案讲什么。

首先是职业过饱和但不专业的从业人员缓解了矛盾。

这就好比在中国农民这个职业显然是过饱和的,但是低效的小农产出缓解了矛盾。

如果全国都搞土地兼并承包责任制和机械化大农业,那显然不需要这么多人去务农。

但是低效的小农经济也有好处,可以作为蓄水池来容纳农村人力,还可以在一些不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地方做精细化耕作。

在软件行业的体现就是高素质人才完全供不应求,甚至大厂直接花钱养起来不给外流,那么为了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市场分一杯羹只好招一堆不那么专业的人员硬怼。

user avatar

大部分回答告诉你低端过剩,高端紧缺,更缺人才。

似乎你只要达到高端就不用怕内卷了

但是就我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和面试经验来说,恐怕大部分公司根本就不需要高端,这里只谈Java

先来说面试,我觉得现在的面试都是浪费时间,还不如直接看眼缘给offer。大部分面试官都是半桶水,题目万年 hashmap,锁,并发,垃圾回收,我至今没碰到不问这些的面试官。

这些题目的答案大多数也是面试官百度来的,问这些问题一般他们也只记了其中他们认为重要的几个点,如果你没说到这个,或者说的跟他记忆中不一样,面试官就会在心里面鄙视你这都不懂,基本上这场面试也凉凉了。

最近两年的Java面试多了微服务,似乎一夜之前所有的Java开发项目都进行了微服务重构。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大数据,只是早已经让位与微服务这位新皇了,现在也只是临场客串一下,刷一下自己微弱的存在感。

如果你面试经验丰富一点,基本上面试的一两分钟内就可以确定这次面试的结果了。有时候还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感觉要凉了,就放开一点,该怼就怼,说不定面试官看你那么拽还会把你当成大牛。

数据库的问题简直是面试标配,似乎不问就会感觉对不起自己公司的那十条数据,什么分表分库,什么分区表,读写分离。如果你进了公司,你可能会发现大部分表连索引都没有。

工作更是和面试无关了,入职拧螺丝是常态,问了那么多牛B的技术,上班还不是天天 CRUD。

即使你自己本身技术牛B,恐怕也无用武之地。

一是大部分公司没有那么大业务量,前端直通数据库就可以完美运行。我工作这么多年也就见过一家公司用了redis。

二就是公司技术管理的问题,大部分管理做了多年的技术早已经丢到爪哇国了,恐惧来源于未知,新的技术不了解,没用过,也不敢用。况且现在项目正在进行,没什么问题又何必引入新东西呢。

所以什么高端紧缺我觉得就是开玩笑,先不论如 太帅不显示用户名 所说,大部分面试官没啥能力判断高不高端,就算工作了,又有多少需要高端操作的公司。

如果只是着眼于头部互联网那几家公司,或者说根据你公司招人的情况来说高端紧缺,真就是废话而已,人才永远都会缺。

关键什么是人才,又怎么来定义人才和高端。


文人相轻的毛病真是永远都存在,觉得我工作过的公司低端的,还有动不动就拿互联网公司5个字来秀优越的,真是屁股坐哪都不知道,怪不得那么喜欢996。

真觉得 redis,kafka,spring cloud 这些难?

难道都不知道现在鼠标在 start.spring.io 点点点就可搭个微服务架构出来了吗,而且还有 jhipster 这种,一键生成微服务项目,权限都帮你做好了。

redis 的 set get 又比 select 高到哪里去。动不动就上kafka,mq来缓解系统压力的真的比一个精心设计的应用牛吗。

还有说极限优化数据库,极限优化gc的,简直要笑死人了,做这些的代价和收益你算过吗,有几个公司有这个精力和业务需要做这个的,还有你那调几个参数也配叫极限优化了?

就算是阿里腾讯这种,做核心业务的有多少,做内部系统的有多少,做边缘业务的又有多少。

天天代码写的屎一样,项目管理也一塌糊涂,却张嘴闭嘴高并发,缓存。开发的时候不做任何设计,还喜欢拿过早的优化是万恶之源给自己贴金,知道优化俩字啥意思吗!

老老实实承认现状就行了,早给自己留好后路,本来就是任何行业发展的规律,你真觉得你就特殊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