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后期腐败到什么地步?

回答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可谓是积重难返,深入骨髓,最终将这个庞大的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要说这腐败到何种地步,那真是什么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敢往上凑,而且还做得光明正大,仿佛那才是“规矩”。

官场生态:一个“钱”字当头,万事皆可交易

首先,最触目惊心的是官场的“金钱至上”。官职不再是为国效力的荣誉,而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什么“捐官”、“卖官”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后期这股风气愈演愈烈,简直成了公开的交易市场。

升迁靠钱: 想要升官?没问题,拿银子来。从县令到尚书,哪个位置不是明码标价?更离谱的是,有些职位甚至可以“竞标”,价高者得。这种环境下,能力、资历、德行都成了浮云,只有银子才是硬道理。所以,当官的,尤其是那些靠钱买来官位的人,自然想着如何把投入的银子捞回来,而且越多越好,哪管什么民生疾苦。

贪污成瘾,无孔不入: 贪污更是普遍到令人发指。小到一张批文、一次差遣,大到赈灾款、军饷,无一不能中饱私囊。官员们养着庞大的家眷,享受着奢侈的生活,而这一切的源泉,就是盘剥百姓。他们把国家财产视为自家提款机,横征暴敛,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京官”的特权与“外官”的悲哀: 京城的官员相对好些,毕竟离皇帝近,也更受关注。但一旦派到地方,那简直就是“天高皇帝远”,成了土皇帝。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辖区内为所欲为,搜刮民脂民膏。而地方上的官员,为了自保或往上爬,还得巴结京官,送礼贿赂,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制度失灵:法律成了橡皮泥,谁都能捏

腐败的根源在于制度的失效。明朝虽然有明文的法律条规,但在后期,这些法律成了摆设,被官员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司法不公: 诉讼案件中,谁有钱谁就能请动官员,谁就能打赢官司。百姓无钱无势,哪怕受了天大的冤屈,也只能自认倒霉。有些官员甚至通过“发回重审”、“拖延审理”等手段,让案件无限期地延长,直到当事人精疲力尽,不得不屈服。

监督形同虚设: 朝廷也设有监察机构,比如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等,但这些机构的官员也同样面临着被收买、被拉拢的问题。有时候,监察者本身就是腐败链条中的一环,他们如何能有效地监督?即使偶尔有清廉正直的官员站出来弹劾,也常常遭到打击报复,甚至被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下场凄惨。

宦官专权,尾大不掉: 明朝宦官专权是另一大毒瘤。他们本应是伺候皇帝的奴才,却因为皇帝的信任,掌握了朝廷大权,组建了自己的势力,干预朝政。宦官的贪婪和跋扈,让本已腐败的官场更加乌烟瘴气。他们不仅可以随意买卖官职,还能插手军务、税赋,甚至在朝堂上杖责大臣,可谓是权倾朝野。

经济崩溃:国家的钱袋子被掏空

腐败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经济崩溃,而经济的崩溃又反过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税赋加重,民不聊生: 官员贪污,钱不够用,那就只能层层加码,向百姓征收更高的税赋。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只能依附于大地主。一旦遇到天灾,赋税却丝毫不能减免,很多家庭因此破产,家破人亡。

军费不足,边防废弛: 军饷被克扣,军队装备落后,士气低落。原本强大的明朝军队,到了后期,很多都成了“样子货”。在外,蒙古骑兵、后金(后来的清朝)虎视眈眈,边防军却因为缺粮少饷,连最基本的防御都难以维持。在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也正是因为士兵的待遇太差,很多基层士兵也加入了起义的行列。

商业受阻,国力衰竭: 官员们的贪婪和敲诈,也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商业活动。商人为了做生意,不得不贿赂各级官员,这无疑增加了成本,也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国家的财政收入自然也随之减少。

社会动荡:绝望的呐喊与武装的反抗

当一个国家的官僚体系已经彻底腐烂,当法律和正义荡然无存,当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时,反抗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农民起义的烽火: 从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大起义,就能看出当时百姓的绝望。他们不再是为了微薄的生存而挣扎,而是为了推翻这个腐朽不堪的统治。这些起义军虽然也存在着暴力和破坏,但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明朝后期腐败统治最直接、最惨烈的控诉。

边疆的危机: 辽东地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并开始不断侵扰明朝边境。明朝政府腐败无能,根本无法有效组织抵抗,军费拨款的克扣,导致前线将士连吃饭都成问题,又如何能打仗?

皇帝的态度:昏聩、纵容,甚至参与其中

更为致命的是,明朝后期的皇帝,如万历、天启、崇祯,虽然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们的应对方式却往往适得其反。

万历皇帝的“怠政”: 万历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导致官僚体系运转失灵,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天启皇帝的“木匠治国”: 天启皇帝沉迷于木匠活,将朝政大权拱手让给魏忠贤等宦官,使得宦官集团的腐败和专权达到了顶峰。

崇祯皇帝的“勤政”与“刚愎自用”: 崇祯皇帝虽然勤于政务,但他性格多疑,刚愎自用,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屡屡失误,反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他试图通过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打压了许多真心为国效力的官员。

总而言之,明朝后期的腐败,是一种系统性的、全方位的崩溃。它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部门的腐败,而是整个官僚体系、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乃至社会道德的全面沦丧。当腐败如同癌细胞一样,在肌体的每一个角落疯狂蔓延,最终,再强大的帝国也难以逃脱被吞噬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塌方式腐败

宋时,无赖这个阶层就有了一定规模的组织,到了明后期,更是发展迅猛,组织严密,开始采用“饮血”这种形式结党,且越来越公开化,据明末祁彪佳《宜焚全稿》对“三吴”地区无赖团体的描述:

从来地方棍徒,无有显著其名号者,独三吴则苏属有打行,在常属有天罡,其种类又有獭皮、蚂蚁、黑虎、秤槌之名,其团聚有百子、团圆、冬青、棒槌之会,其所为则曰放线、生蚤、放春、紮囤,而其流毒最甚,则曰造访、团赖、打抢、奸淫。

江南常熟县有位访行头目“大阿哥”叫邵声施,史载其生性慷慨,挥金如土,凡是四方游客及女伎之流到了常熟,他都加以结交,让他们“饱所欲而去”,而部分地方官员更是与其频繁来往,常熟县有位姓瞿的知县曾因辖区内一囚犯越狱事件而面临罢官,在邵声施的上下打点后,避免了罢官的结局,从此瞿知县对邵声施无不言听计从,在与其书信往来中,更是自称“盟弟”,成为其保护伞。

依靠这位“大阿哥”的影响力,其手下头目邹鲁延、陆奉泉、宋云卿等人也开始在地方上横行无忌,甚至“归恶于邵,而邵多未之知也”。他们被巡按御史捉拿后,最终惨死在苏州府的监狱,从官方判词:”虎狼蛇蝎,毒聚一团,羽翼爪牙,满张要地,阴握朝廷之政,明操生死之权。”中不难看出部分地方黑恶团伙的显赫超出人们的想象。

而且自明英宗以后实行的捐纳制度,使得无赖开始对政府各级机构进行渗透,“市井无赖,朝得十金,夕可舞文官府”骆问礼的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当时的情景,市井无赖们用各种手段获得的钱财,投机取巧进入政府各级衙门中,投充书办胥吏,每逢京城差官外出,他们都会跟随,到了地方后就想着怎么捞油水,如替人传递消息,胆子大的直接篡改地方官员的考核册籍以此来向官员索贿,不愿给的,即使有功也会被找到以往的过错而改为有罪,这样他们不仅捞回了行贿此职的银钱还能赚一笔。

《明经世文编》载:神奸秘计,玩弄差臣于掌股,而颠倒武臣,索之重贿,不厌不止,差臣固不能万目防之也。

无赖流氓对政府的渗透还不仅如此,他们甚至通过假印和假文书卖官行骗,极大的阻扰了朝政。

方震孺曾对一位因赌博而被人告发的绍兴人说:“尔能发一大奸,则宥尔杖。”这个绍兴人叫陆培元,他犹豫再三,最后将一连串的人名吐了出来,随后方震孺挨个搜查,查得:

陈双泉家,沈业家,假印文书各一箱,自州、县以至藩司,自抚、按以至部堂,其中的印文无所不备,而其印亦无所不假。

王九家,假长单一束,兵部原解印文一宗;董小江家,假文书一束,假印八颗,有县、卫、吏部、后军都督府之印。

外人想纳一官,参一缺,无需巡抚、巡按,也不需银库、铨部,只用这些假印文书,便可全部办妥,而这些文书部分更是起自万历二十年(1593),“父子相传,以为世业”。

捐纳制度不仅使得无赖对各级政府进行渗透,还使得国子监生和地方生员开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士风败坏严重,曾留传着这样的笑话:凡是市井闾阎有人互相争斗,动不动就说:我雇秀才打汝。士风至此,已是可想而知。许州学生王某,曾因一小事而怒骂老秀才魏显,魏显虽颇有学,然亦无行,同样对王某进行肆意谩骂,于是吵架升级,“王某呼其族无赖数十人,殴显几死去,发殆尽,呕血伏枕”。

黑恶势力团伙因不从事生产,但需要大量的金钱来维持自己团队的运作,为此矿业、盐业、钞关、宣课司、驿递都是无赖经济活动的重点领域,开黑店放高利贷更是基本操作。这些都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甚至会导致某些市镇的衰败,如嘉定的南翔镇,过去“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但由于无赖的蚕食,使得徽商“稍稍徙避,而镇遂衰落”。

士绅是地方社会的领导者,是地方清流的代言人,他们是可以调停地方各利益集团与中央利益的中间势力,他们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要求维护、建设地方的愿望,任何威胁到地方社会稳定,并进而危及到士绅利益的,他们就会联合地方乡保、地主,共同向地方官员上禀,要求除去这种威胁,毫无疑问,无赖就扮演着这种角色,他们是社会的破坏者。但明代地方社会上,士绅开始与无赖合流,双方不再是利益的冲突,而是利益的瓜分,甚至士绅成为无赖的幕后操纵者。日本汉学家宫岐市定将明代士大夫分为两类:

1.为”乡宦“,包括在任官僚及待命中、退休后的官僚,他们以乡里为根据地,厚殖资产,动辄利用自己的中央政府的地位和权力,横暴乡里,招致民怨

2.为”市隐“,他们拥有一定的学衔及官位,但对仕途绝望而归隐乡里,虽较民众有特权的地位,但热爱乡里,与民众共甘苦。

明末广东就有一种叫“冒宦”的无赖活动,就是假冒官宦的势力,为自己抢禾、占田,这些无赖并非真正的官宦之仆,但不乏一些官宦乘机将其搜罗名下,成为真正的爪牙。

明末的地方村镇,毫无疑问已是士绅与流氓共同把持,据崇祯《乌程县志》一位叫陆呐斋的老人所说:

假如今各镇市中必有魁滑,领袖无赖子,开赌博,张骗局。僧道念佛则挨入司香火,社节出会则奋身醵金钱,甚至贩盐窝盐,兴讹造言,无所不至。黠者又结衣冠人为助,把柄在手,头绪甚多。流棍异说可疑之人,因而附丽,显为民害,暗酿祸端。

士绅一旦被流氓获得把柄,便只能与他们妥协,即使官府出示禁止,他们同样可以借助歌谣中伤地方官员,并联合士绅的力量公开抗拒。

晚明朝廷的统治力量止与县衙,地方社会之权事实已被士绅和流氓共同把持,地方社会上诸多公益事业,如寺院、善堂、会馆、会所的建设除了官方的支持外,无不受到士绅和流氓的支持,但这并非是他们热心公益事业,而是流氓无赖成为一方头面人物后,也需要借此改变自己在民众中的不良形象。

若将目光聚焦到朝堂,官员纵盗养寇更是蔚然成风,天启年间,崔呈秀任淮扬巡按御史时,凡是地方所获强盗,只要每人向他缴纳两千两银子,即可释放。部分士大夫发迹前便有亲身为盗的经历,如高捷,高拱之兄,官至南直隶操江巡抚,少年时就有轻侠之称,中举人后,还与群盗剽掠行旅。中进士后才稍改故态;再如刘焘和尹耕,前者官至左都御史,后者官至兵备副使,他们都与劫长(即盗贼首领)交好,刘焘任山东济南府推官时,一起与投奔他的中原劫长饮酒食肉,殆无虚日,尹耕则是在前往北京参加会试的途中,受到了一些劫长的资助。

高捷、刘焘和尹耕只是发迹之前有过为盗的经历,可以归结为年轻时犯的错误,但某些却是发迹之后却依旧为盗,祸害一方,如都御史陈九畴,晚年纵诞声酒,一次因为宴客缺乏资金,“辄从一骑,出百里外,必有所获而归,人亦不敢问之。”而浙江平湖的马维铭,在万历八年(1580)致仕后,横行乡里,曾藏匿大盗数人,盗贼所得财物,均得以分赃。

不少巨宦之家更是从盗贼起家,《明孝宗实录》载

盗贼之源,皆有富家巨室藏匿分赃,官兵莫之敢捕,遂至猖獗。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开始了一种转向,他们不再推崇传统的儒者为典范,而是崇尚豪侠,不甘做个乡之愿人,而是想像苍鹰那样不被拘束,儒学也从王儒转为盗儒,盗贼中的侠义之士赢得了士大夫的赞誉,最典型的就是李贽,他称林道乾,一位活跃闽、广海域长达30多年的巨盗为豪杰,究其原因,是他已看清真正的强盗是那些官员,官之行为本就与盗贼无异,《汉书》也载”吏皆虎而冠“。与那群无才无能的士大夫相比,林道乾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而袁宏道也有诗云:“莫交无义儒,宁交有心贼。”这里的有心,是要符合儒家之义。

这种转变必然导致士大夫开始关注如何对流氓和盗贼进行管理,明末高攀龙提出了一个看法,他认为不如利用流氓中的首领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手下,具体是将天罡党中的首领登记在册,由官府提供他们的薪水,平时由他们“摄其徒党”,一有事,则使用这些流氓,若有诈害良民之事,唯首领是问。这种用盗论的提出,也说明当时无赖流氓和盗贼势力已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内容皆源于:《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陈宝良著

user avatar

emmm,腐败到什么程度这种事情,怎么说呢。

如果一条一条列举,实在是太多了,也比较繁琐。我们来谈谈宏观上的,腐败对于日暮中的大明朝都有哪些致命影响。

1.军事上的

首先万历到崇祯初期的对满洲战争中,存在着巨大的贪污腐败且有一整套的利益网络。无论是从中央朝廷的财政拨款(内帑/户部),还是要军事装备的制造、发放上面,无不存在着大量的腐败。

修堡垒、募战兵、缮甲具,计划以强悍的国力活生生的耗死满洲的大明朝,是逢战必败,打了败仗就是堡垒被毁,军械丢失一大堆,士兵死亡、失踪、被俘一大堆。

然后周而复始的,朝廷花钱募兵、练兵,制造甲胄、兵器、火器,然后送到辽东,继续干。身为前线,而又军屯失败的境地,什么东西都要靠后方输送过去为主,这对财政的拖累实在是太大了。

熊廷弼经略辽东以后,开了凭坚城耗死人的策略。首次经略辽东的熊在开铁新败之后采取了系列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严厉的惩治军官贪污,游击陈伦一个人就贪污了3240两军饷,熊将他斩首:

贪将陈伦伏诛。初,伦为标下左翼营游击,盗军饷三千二百四十两,包娼奸宿。经臣熊廷弼廉得其实,遂斩以狥。奉旨辽左向来法纪纵弛,武备衰废,熊廷弼诛贪斩懦,具见军令严明,不负委。以后将领务各上紧整顿兵马,杀贼立功,毋得仍前贪懦,自取罪戾。今钱粮匮乏,措处何等艰难,乃任将官通同侵盗,且新旧各兵,多老弱无用一,概虚糜。监军、赞画及各道如何不行查核,熊廷弼还着督同各官振刷设法稽查,毋滋虚冒。[1]

我就不提兵屯制度的崩溃和军事卫所系统的糜烂了,也不提控制马价,攫取暴利;也不提将士兵当做奴仆这种事情了。这条记载直接就讲明了,你们这些驻守边疆的将领,净知道贪污盘剥,侵盗朝廷饷银,要知道给你们筹措军资,朝廷有多难?

这不是熊廷弼第一次针对辽东军事系统贪污行为的打击,作为监察系统出身的官员,他在巡按山东的时候,就弹劾过辽东巡抚贪污。

山东巡按熊廷弼论劾候代抚臣赵揖,侵欺辽镇年例马价银两,并分巡广宁道按察使郝大猷符同作奸,请乞严行勘处,章下所司。

巡按辽东时弹劾海防副总兵做生意:

辽东巡按熊廷弼劾奏防海副总兵吴有孚、镇江游击吴宗道,役纵水兵,兴贩海上。每装载货物,撒放中江,勒□民取直,甚至改换丽服,潜入属国,压取貂参,其资本出有孚,而宗道为之窝顿地主。乞将二弁正法。章下兵部。

熊廷弼在满洲后金兴兵之前,多次上疏警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但是都没有被采纳。后来他还建议在辽东屯种,岁可得一百二十万石,省年例银不下二三十万。又建议在山海关、杏山、锦州、义州、广宁、沈阳、开原、铁岭等地开荒,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和军饷负担,但是到后来都是不了了之。为什么不了了之呢?后来熊廷弼还把自己的家丁留在了辽东充当应援之兵。

不过别人怎么看待熊廷弼,我个人觉得他是能臣,可惜所生非时。

后来熊廷弼首次担任辽东经略后,攒了不少家底子,辽东的兵力也有十来万的增援。但是很快就被弹劾而去位,中间不过一年时间。

后来的结果就不用说了,袁应泰无能,丢失辽沈。

2.政治上的腐败

从一点来说吧,救灾。

要么是隐瞒不报,要么是报久未发,地方备荒制度也是名存实亡。万历十七年年,朝廷派遣户科给事中杨文举到浙江去赈灾。他到了以后竟然说这么繁华的地方竟然上报受了灾,你们是想要欺骗挟制朝廷么?结果当地衙门不得不大张旗鼓的招待他,供应他旅游、宴饮、嫖娼等。

至于吏治腐败、官场腐败、剥削小民这样的案例太多了,不列举了。

军国大事,百姓民生都不顾了,这不就是腐败到了极致么?这样的朝廷不等着灭亡么?

参考

  1. ^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八十七
user avatar

徐光启曾有一疏,从中可窥一斑。

廵历巳周实陈事势兵情疏:

臣于三月二十日以后、前后廵历通州昌平二处、据山陕河南三营、册开原额民兵一万六百名、内除三月以前、沿途迯故、并选取援辽上等民兵外、实在者止六千八百三十七名、向来行文清勾、陆续解到迯兵、并臣所募补教师家丁等、共新收八百三十九名今七月见在食粮民兵七千六百七十六名、此臣所辖三营兵数也。

徐光启说,通州昌平原额民兵10600名,刨去援辽逃亡等,实际只有6837人,又新收839人,需要吃兵粮发军饷的三营兵共7676名。


臣自三月受事、前后逐名点选、核其年貌、程其勇力、除巳前选去援辽、今营中俱无上等外、止于中等下等内选出中上等七百一十五名、中中等一千一百九十三名、巳上二等。稍堪教练。其中下等二千一百二十二名、堪为火兵杂流。其余下等三则、俱不堪用。

但是这七千多人里,兵分三等,一个上等的兵也没有,只能从中下等里选出中上等715人,中中等1193,这些人还可以训练一下。中下等2122,勉强可以当下杂兵干点杂活。其余不能用…

什么是下等不能用的兵呢?见下

其如各州县官诚心体国者不乏。苟且塞责者较多。中间有大半强壮者。亦有大半老弱,或杂以疲癃残疾者。如臣愚见。中等之兵。稍堪指教。亦极费力。下等大半悉应退回。

老弱病残孕是也……即三营兵七千多人一半多是这种玩意。

而所谓下者真最下矣故据臣所见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过二千。并入可充厮养者。不过四千。求其真堪教练成为精锐者。不过一二百人而巳。此臣简选之大略也。

徐光启总结说,这3营兵七千五百人,能操兵器的只有2000,勉强充数也就四千。经过训练能堪称精锐的,也就一二百人罢了。

厂库领出盔甲。止头盔可用。其暗甲止可披戴操演,稍令习于负重,临事无一足恃者。器中止有钢快刀可用。其余亦止堪操习它若臣所酌用鎗筅钯金翁镰棍长短器械等,全然未备。除借发价值于近地置买杂木棍一千二百根暂时应用外。有河南领兵守备丁吕试捐俸一百余两。差官置买嵩县枪棍等杆未到。

厂库领出的盔甲,只有头盔可用,暗甲只能用作训练,不能用于战阵。武器中,钢快刀可以用,其余都是垃圾。至于鎗筅钯金翁镰棍长短器械等,库里根本就没有。于是不得不暂时买点杂木棍暂时用一下。

其领出涌珠佛郎机三眼等大小炮位,炸裂极多,悉不敢用。止有鸟铳一种,曾经试放不坏。陆续改造机、分发演习。其余应造者,料价全无,悉在停阁。此三营军火器械之大略也。

火器涌珠炮、佛郎机,三眼等,大多炸裂不敢用。只有一种鸟铳还可以。这就是火器的情况。

仅从军事上说,系统性坍塌式腐败令人触目惊心。基层官员和军官们吃空额、拿老弱凑数塞责,军备制造粗制滥造,克扣贪污工银。明末这种事非常普遍,这只是其中一则。各地明军都这种样子,焉能不败。

国民党军都没这么惨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可谓是积重难返,深入骨髓,最终将这个庞大的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要说这腐败到何种地步,那真是什么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敢往上凑,而且还做得光明正大,仿佛那才是“规矩”。官场生态:一个“钱”字当头,万事皆可交易首先,最触目惊心的是官场的“金钱至上”。官职不再是为国效力的荣誉,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涉及到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军事能力、边疆策略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科技进步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和“边疆无法控制”,与清朝“守住了不少边疆”和“丢地更少”,其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明朝后期领土缩水与边疆失.............
  • 回答
    明朝后期,特别是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关于是否存在“改革同盟军”以及万历皇帝是否有能力深化改革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课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明朝后期是否存在与皇帝站在一起的改革同盟军?答案是:从严格意义上的“改革同盟军”而言,明朝后期皇帝(特别是万历.............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明朝后期经济的崩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内外因素盘根错节、层层叠加的结果。要详尽地说来,得从多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讲。一、内部根基的动摇:体制的僵化与社会的失衡1. 白银货币化的弊端与货币体系的脆弱: 过度依赖白银,经济命脉被牵制: 明朝中期以来,随着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国内经济日益依.............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于1403年迁都北京,这一决策在明朝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将其与明朝后期(17世纪)对后金(清朝前身)的颓势及朝政糜烂直接关联,存在逻辑上的断层。以下从历史背景、迁都的初衷、长期影响及明朝衰落的多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与初衷1. 军事战略需求 北方边防:.............
  • 回答
    明朝后期,特别是崇祯年间,的确是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政治腐败达到顶峰,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然而,我们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声音,认为明朝的统治“挺好”,甚至为之“洗白”。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洗白”,而是更复杂的心态和认知在起作用。要理解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明朝后期那些轰轰烈烈的抗税运动。要评价它们,咱们得从多个角度细细剖析,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只看表面。时代背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抗税?首先,理解明朝后期抗税运动,得先看看当时的大环境。 财政危机与沉重赋税: 明朝走到后期,真的是“内忧外患”四个字写满了脸。内里,皇帝昏庸,宦官专权,.............
  • 回答
    宋朝和明朝后期,都曾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无疑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变革。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两个时代在思想层面的表现时,却会发现它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一边是理性思辨的蓬勃发展,一边却是僵化保守的阴影笼罩,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商品经济的兴衰可以解释。宋朝:理性思辨的黄.............
  • 回答
    李如松在明朝后期,绝对称得上是中上乃至顶尖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生涯虽然不算漫长,但其所展现出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已然凋敝的明朝武将中,无疑是一抹亮色,甚至可以说是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要详细评估李如松的军事能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实战经验的丰富与早期成长:李如松并非天生的统.............
  • 回答
    郑和时期宝船体积庞大,而后期明朝军舰再无如此规模的战船,这背后涉及了历史、经济、技术、政治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与目标首先,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标是关键。1. 政治象征与朝贡体系的维护: 郑和下西洋并非单纯的贸易或军事行动.............
  • 回答
    明朝中后期皇帝未能推行类似汉朝“推恩令”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剧了后期财政支出的压力,但其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制度设计、政治生态以及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汉朝的“推恩令”。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核心是将诸侯王的封地,按照“父死,子不得继.............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对比,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甚至能废立皇帝,而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却始终无法触及皇权本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朝代各自的政治结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的根源:皇权衰弱与内朝的扩张唐朝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逐渐削.............
  • 回答
    明朝后期,中国确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点毋庸置疑。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瓷器业等手工业部门,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的作坊,雇佣了相当数量的工人,出现了“机户”与“机工”的关系,商品经济也日益活跃,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些现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疑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然而,我们.............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康熙在位期间,对于明朝后宫的描述,尤其是“宫女九千,太监十万,每天都有饿死的”这种说法,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这事儿可不能光听个热闹,得结合史料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康熙皇帝这么说,很有可能是出于政治宣传和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明朝灭亡,原因复杂,但统治阶层.............
  • 回答
    孔有德这人,说起来挺复杂,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充满了矛盾与选择,让人看了忍不住要多想几层。从被逼无奈到孤注一掷:造反的火苗如何点燃首先得说,孔有德当年造反,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那个年代,明朝末年,官场腐败,军饷拖欠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辽东地区,长期饱受后金(后来的清朝)的侵扰.............
  • 回答
    明朝覆灭,锦衣卫这个曾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的命运也随之黯淡。他们如同皇权最锋利的爪牙,在王朝末期,随着崇祯皇帝的自缢,他们的存在也画上了句号。首先,我们得明白锦衣卫的性质。锦衣卫并非简单的宫廷卫队,更准确地说,他们是皇帝的耳目和执行者,负责侦查、逮捕、审讯,甚至直接处决官员和百姓,权力凌驾于法律之.............
  • 回答
    明朝覆灭,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点,无数王朝兴衰的旧影在我们眼前浮现。但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一个关键问题常常被提及: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们,在王朝倾覆之际,是否如同其他朝代的皇族遗孤一般,奋起反抗,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们的反抗之路,却充满了悲壮与无力。零散的火星,难燃燎原之.............
  • 回答
    明朝覆亡,那是一个波澜壮阔却又血泪斑斑的时代转折。对于曾经权倾朝野、金尊玉贵的皇室宗亲,尤其是那些身居王位的亲王们,他们的结局更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戏剧性的变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则步了亡国的后尘,而更多人则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命运跌宕。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灭亡并非一日之功。从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