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菜做成以后不把花椒或者姜挑出来?

回答
中国菜里,花椒和姜确实经常是烹饪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但它们是否真的“不挑出来”,这得看具体情况和菜肴的风格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时候,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临时增香,而是被巧妙地融入了菜肴的风味之中。

咱们先从“为什么不挑出来”这个角度来聊聊。这背后其实是中国菜烹饪哲学和文化的一个缩影。

首先,花椒和姜作为调料的角色,很多时候是为了“入味”。想想那些经典的川菜,像麻婆豆腐、水煮肉片,花椒的麻味和香气是它们灵魂的一部分,如果吃的时候把花椒粒挑出来,那味道就失色不少。姜也一样,很多炖菜、红烧菜或者海鲜,姜片用来去腥增香,它的味道会慢慢渗透到食材里,和肉啊、鱼啊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温润的、复杂的香气。有时候,姜的切法也很讲究,比如片、姜丝,或者剁成末,这些都会影响它释放味道的方式和最终在菜肴中的口感。

其次,这是成本和效率的考虑。在中国,家庭烹饪往往讲究的是实用和家常。在炒菜过程中把花椒粒、姜片逐一挑拣出来,然后再呈现给食客,这无疑增加了烹饪的复杂度和时间成本。尤其是在追求“锅气”和效率的快炒中,大厨们更倾向于让调料在最后被巧妙处理。例如,花椒粒在爆香后,很多时候油脂里已经充满了它的香气,即使把粒挑出来,香气还在。而姜片,有时候会被炒到焦黄,它的香气融入了底油,甚至有些时候,即使没被完全挑出来,咬到一小块软烂的姜片,也能接受,甚至品尝到它独特的微甜或辛辣。

再者,食材的“全身利用”和“不浪费”的传统。中国人历来提倡节约,不浪费食材的每一个部分。花椒粒虽然不能吃,但它在烹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调味作用,它的香气被充分利用了。姜块也是如此。这种观念也体现在很多其他食材的处理上,比如鱼骨熬汤,骨头里的鲜味也被提取出来。

不过,“不挑出来”并非绝对真理,中国菜讲究的是“因菜而异,因人而异”。

一些精致的菜肴,确实会挑出来。比如一些讲究清淡、口感细腻的菜,或者对食材本身的原味要求很高的时候,主厨会尽量避免让花椒、姜的颗粒感影响菜品的口感。像某些蒸鱼,会用姜丝去腥,但最后通常会把姜丝挑掉。或者在做一些汤羹时,姜块会被炖得非常软烂,或者事先用纱布包好,炖煮后直接取出。还有些时候,如果花椒籽炒糊了,容易发苦,这种时候肯定会尽量去除。

吃的人的习惯和接受度也很重要。在家庭用餐时,家人们可能早就习惯了菜里带着点花椒香或姜味,偶尔咬到小块的姜片也不会觉得奇怪。但如果来的是不熟悉中国菜的客人,主厨或者家人可能会更细心地将这些调料挑出来,以避免对方的不适。

花椒的品种和处理方式也有影响。比如一些带籽的花椒粒,籽炒过容易发苦。但如果只用椒皮,或者将花椒粒用油煸炒出香气后过滤掉,那么剩下的菜肴中自然就不会有花椒粒了。

姜的用法也有很多变化。比如有时候是用姜汁,姜汁是液体的,自然不会被挑出来。或者把姜磨成细末,加入到肉馅里,它就和肉馅融为一体了。

总的来说,在中国菜里,花椒和姜之所以很多时候“不挑出来”,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短暂的点缀,而是深度参与到食材的转化和风味的形成中。它们的香气、辛辣或麻味被期望融化在菜肴的整体味道里,成为整体风味的一部分。这背后既有烹饪技艺的考量,也有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与其说是“不挑出来”,不如说是“让它们以最合适的方式融入菜肴”。如果真的影响了口感,或者影响了菜肴的美观度,那自然是会想办法处理掉的。就像很多菜品,最后都会放葱花香菜一样,虽然也是调料,但它们最后的状态和被对待的方式,和花椒、姜又有所不同了。这就是中国菜的有趣之处,充满变化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考验智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大量的智商陷阱,以便捉弄人筛选人引导人提高人。

庆幸自己是个中国人吧

user avatar

不够高档的说法我也是挺纳闷。

你就是去人均1K的店硬点一盘水煮鱼、端上来也是有花椒的啊。

有的菜确实可以通过炸花椒油来满足口味需求,但有的菜如果花椒不留在里面、就没有那个足够的麻味了。

火锅店你试试跟人说不想夹到花椒,服务员估计会给你一个漏勺。

姜片其实我觉得可以去掉,炸完油后一笊篱的事,厨师不这么做可能是因为如果你没有事先说明就实在没必要。大部分饭店你说不要姜、大概率也是不会给你看见有姜的。你说不要花椒、人也是不会给你花椒的。

想吃那个味道又不想吃到佐料本身就先和服务员说好,双方怎么都能协商满意。

user avatar

我这样给你解释一下:

中餐里面有这么一个概念,叫做味至而型不至。

什么意思呢?就是吃的出这个味道,但是看不见这样东西(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相反的概念,就是型至而味不至,这边不展开讲)

这个概念相对来说属于偏高端的做法了,操作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另外,也不是适合每一种菜,有的菜天生需要这些东西搭配来让你看上去觉得色彩丰富有食欲的。

味至而型不至,有非常多种的操作方法,去姜片(蒸鱼就是去姜片的),去花椒/辣椒通常需要多一道/两道工序。还有像蔬菜汤用肉汤做底(你们热衷的开水白菜是其中小小的一种),用鸡鸭鱼肉做成仿蔬菜的菜型等等。。。。。。

其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炒制/熬制,让某些原材料/香辛料入味,然后通过过滤/取出主料等方法,保留味道,但是看不见你不想看见的东西。

为什么你觉得中国菜不把花椒/姜片挑出来?那是,因为,你去的都是面对普通消费者的中低端餐厅啊,菜价便宜,靠跑量做生意的。

你能消费得起几百块乃至上千块一个菜的,在那种餐厅,你会看到大量这种“味至而型不至”的菜出现。(我不是在骂你穷,真的,因为这种菜自己在家也可以做,或者你有关系很好的厨师朋友,他也能给你做,并不一定是钱的事情)


分割线———————————————————————


居然莫名其妙的火了?看来不能太偷懒了。接下来给各位分享一道京帮菜里传统做法的清炒虾仁(九菊虾仁),做法可能复杂了一点,也不是完全切合上面回答的主题,但是从做法里可以引申出很多高端菜式的常用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原料:

1,主辅料:河虾仁500g,猪肥膘25g,熟冬笋100g,荷兰芹一点点

2,调料:鸡油25g,蛋清一个,黄酒,细盐,味精,生粉,葱姜末,高汤2两,生油一斤。

制作方法:

1,将4两虾仁,肥膘一起剁碎成虾泥,加蛋清,盐,味精,黄酒,生粉打匀,上劲,待用。冬笋切成3CM直径的圆片,放入盘内。

2,剩下的虾仁加蛋清,盐,味精,生粉,上浆。

3,烧热锅下油,4成热时放虾仁,滑油,倒入漏勺,沥去油待用。

4,将虾泥挤成丸子,放在冬笋片上,虾仁粘在虾泥周围,上笼蒸熟取出。

5,拿个干净锅子,放一点油,葱姜末炝锅后,加高汤,用盐,黄酒,味精调味,烧沸后用水淀粉勾流芡(很薄的芡),淋上鸡油,浇在菊型的虾仁上,虾仁顶上插点荷兰芹,搞定。

特色:看上去有那么一点点像菊花吧

和主题似乎有那么一点点若有似无的关系。这道菜在家也可以很方便的制作,有爱好的人可以尝试一下。



备注:该菜式取自上海总厨胡丽妹(其人为解放后第一代女厨师,80年任上海国际饭店总厨,主做京帮菜,目前80多了,经常还出来走动聚餐的)

user avatar

自己炒个菜试试去,花椒挑出来费事,锅马上就着火了,你还有心思去挑花椒?!那这个菜你来炒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